论冯桂芬的社会批判思想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专题三 第1课

2019-2020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专题三 第1课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人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撰了《四洲志》。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问题思考1.“中体西用”中的“体”“用”分别是什么含义?提示“中体西用”中“体”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纲常名教;“用”指西方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提示说明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深化理解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积极性:“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2)局限性: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维新变法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问题思考材料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新全球史》思考康有为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重新解释”?提示康有为把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深化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陈旭麓史论风格探微

陈旭麓史论风格探微

陈旭麓史论风格探微李明杰【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4)009【总页数】5页(P20-23,57)【关键词】陈旭麓; 诗史结合; 知人论世; 新陈代谢【作者】李明杰【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92陈旭麓(1918—1988年),湖南双峰人。

中国著名近代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

其一生以教学与研究中国近代史为志向,在辛亥革命史、中华民国史以及社会史等学术研究领域中有着重大的贡献,尤其以“新陈代谢”旨趣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学界更是颇有影响。

陈旭麓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革命》《浮想录》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更有关于近代人物研究、史事论断与评述以及史学思考等文章多篇。

在中国史学上,史论这一体例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史论的概念亦富有争议。

瞿林东先生提出史论与史评的区分[1],史论指历史评论,是对历史上的人与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评论,而史评则指史学评论,是对于史学家史学实践成果的评论。

其又指出,若从广义上看,史论又可包含两者。

所以,笔者采取广义史论概念,而恰恰陈旭麓有自己的史论概念认识,其说:“史论的种类不一,有论人、论事、史学评论的不同。

”[2]232可以清楚地体会到,陈旭麓对于史论的认识,实际上亦是指广义概念,包括人、事与史学评论。

故此,笔者依据陈旭麓的人、事与史学评论三论为基础,探讨其史论风格。

1 尚“通”忠“实”的论史理念陈旭麓先生史论讲求“通”与“实”的理念是有缘由的。

先生自幼接受传统“四书五经”教育,年少时由蒙学到私塾又到国学专科学校,自此积累了丰厚的传统国学功底。

而中国传统之学,实是讲求博通之学。

晚清以前,学术门类一统于“四部之学”,而其后清末改革,渐分学科门类,可称为“七科之学”。

这种转变,“实际上就是从中国文史哲不分、讲求博通的“通人之学”向近代分科治学的“专门之学”的转变。

”[3]626无疑,陈旭麓先生是受此时代变化影响的,直到其到大厦大学学习,陈旭麓先生才逐渐由国学转向文学,继而又转到了史学,其后一生以史学为治学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领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家们展示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主题,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以几个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一、《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上海小市民的生活进行描写和分析,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具有文化自卑感的知识分子,他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和诱惑,最终选择了妥协和逃避。

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及知识分子的无奈和矛盾。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钱钟书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和农民的苦难。

小说以一个家族为背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命运和遭遇进行叙述,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动人,通过对农民的生活进行真实而深刻的描写,莫言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艰辛。

三、《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进行叙述,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苦难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中国历经了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他失去了家庭、亲人和尊严,最终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中国社会中的荒诞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余华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四、《白鹿原》《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命运进行叙述,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一个村庄为背景,通过对村民的生活和命运进行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不公和农民的苦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动人,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描写,陈忠实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农民的艰辛。

通过对以上几个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主题在不同作家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

“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提要:鸦片战争时,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华帝国的大门,也同时击碎了“天朝”人们虚骄的心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夷狄”和“夷狄文化”,中西文化碰撞遂成为近代中国嬗变的主题。

如何对待“西学”?又如何对待“中学”?“中体西用”思想即是近代中国人对上述问题的最初回答。

这一文化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大致经历了由“西艺”到“西政”到“西教”三个演变阶段。

本文通过“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演变三阶段的考察,旨在探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中体西用西艺西政西教提纲引言一、“中体西用”思想的第一阶段——“西艺”的传入二、“中体西用”思想的第一阶段——“西政”的传入三、“中体西用”思想的第一阶段——“西教”的传入结束语“体”和“用”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很能表现中国人思维方式特点的范畴,它涵义丰富、运用广泛。

最早将体用两字并举,是先秦思想家荀子。

《荀子.富国篇》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

”1不过在先秦时期,体与用多是分开来讲的,两者并举仅是个别的情况。

到魏晋时期,“体用”已经是指一物的“体用”,如玄学家王弼《老子注》:“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2此处的体是指存在或实体,用是指作用或表现。

到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往往用“体用”来表述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他们把“体”看作是内在的深微的基础,是恒常存在的不变的东西;把“用”则看作是外在的明显的表现,是流动的可变的东西。

理学家程颐又提出了“体用一源”的思想,后又经宋代的朱熹和明代的王阳明等人的进一步解释,“体用”便是指一个事物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3近代中国人所使用的“体用”,却常常用来表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导作用和从属作用、最高准则和应用方式、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并且使用的范围相当宽泛。

诸如,“以自立为体,以推诚为用。

”(曾国藩语)“以守为体,以战为用。

”(王文韶语)“以清心寡欲为体,以破除情面为用。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展示美的一面,也可以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社会批判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主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不道德和不合理之处,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经典的文学作品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一、《1984》《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以描述一个被极权主义所统治的社会为主题。

在这个架空的社会中,人们无法自由表达意见,思想受到极端监控,个人权利被剥夺,人类自由隐匿良知难以维持。

这部作品通过揭示极权主义的危害和对人性的摧残,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动物农场》《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动物农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中人性的堕落和权力的腐败。

在这个讽刺寓言中,动物农场上的动物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由动物自己管理的农场,最终却陷入了与人类相似的权力斗争和压迫之中。

这部作品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批判了社会主义理想的变质和人性的弱点。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萨林格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心理世界,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偏见、虚伪和道德沦丧进行了批判。

霍尔顿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抱有强烈的反感和不满,他试图捍卫纯真和善良的一面,同时对人际关系和成人社会持怀疑态度。

这部作品引发了对教育体制、家庭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

四、《飘》《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通过对南北战争和种族问题的描述,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动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的女主角斯佳丽·奥哈拉,以其坚韧不拔、反叛与自立的形象,成为了一个突破当时传统女性形象的先驱。

她的形象和故事反映了南方女性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暴露了社会对黑人的残酷对待和不公平待遇。

中国当代诗歌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中国当代诗歌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中国当代诗歌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中国当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社会批判的特点。

通过揭露社会现实、抒发民众情感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等方式,中国当代诗歌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批判主题。

本文将就中国当代诗歌作品中的社会批判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一、旧时代的苦难在中国当代诗歌中,有许多作品揭示了旧时代的苦难和社会不公。

例如,贾平凹的《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农民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旧时代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他用“渔网般的黑夜”形容农民的生活环境,通过对苦难与希望的刻画,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希望。

二、城市现实的抨击中国当代诗歌也对城市现实进行了抨击。

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在诗人们的笔下得到了表达。

比如,北岛的《泥土的演讲》通过诗人对城市恶劣环境的描述,传递了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破坏、生态恶化的担忧。

他用“蓝天广场”和“白云电视”等形象的描绘,表达出对城市空间被侵蚀的痛心。

三、社会底层的呐喊中国当代诗歌中,有许多作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并倾听他们的心声。

郑愁予的《女人们休息的地方没有》以及余秀华的《我没那么多痴心》等作品,都揭示了社会底层女性的艰辛生活和对爱的渴望。

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些诗人呈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内心的挣扎和渴望。

四、权力、腐败与社会病态中国当代诗歌作品中,对权力、腐败和社会病态的揭示尤为突出。

顾城的《一代》通过对权力逐渐腐败的描绘,表现了人民对权力的怀疑与反抗。

他用“帷幕上吊着天线”形象地描述了权力与信息控制的关系,呼吁人们保有清醒的头脑。

五、现代生活的迷茫中国当代诗歌也关注了现代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

例如,顾城的《迷途》以及北岛的《泥在骨头里》等作品,表达了对现代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的困顿感。

他们通过对情感的抒发,传达了对于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探寻与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诗歌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主题多种多样,既有对旧时代苦难和社会不公的披露,也有对城市现实和社会底层命运的关注。

浅论冯桂芬的早期现代化思想

浅论冯桂芬的早期现代化思想

浅论冯桂芬的早期现代化思想作者:韩宁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冯桂芬因为较早较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早期现代化理论而备受世人推崇。

他的早期现代化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校邠庐抗议》中。

冯桂芬最先将“变法”与“自强”联系起来,其采西学、谋自强的思想主张独具特色,远远地走在时代的前列。

他提出的“中体西用”模式影响深远,充当着洋务思潮的理论基础,代表了当时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

一、背景太平天国农民军攻下了苏州,作者被迫避兵上海,又正逢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际,内忧外患都在动摇着已经风雨飘摇的清政府。

冯桂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二十年(1840年)便中进士。

经常到苏州的紫阳书院和正谊书院听一些著名的学者讲学,林则徐也是书院的主讲之一。

林则徐在学问上讲求“经世致用”的思想,无疑对冯桂芬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关心时政,对清王朝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860年4月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天国农民军攻陷了苏州,冯桂芬不得不从家乡避居到上海。

上海的避难生活,在冯桂芬的经历中增加了一段“出入夷场”的经历。

上海的迅速发展,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新奇的,上海成为商品进出口的中心,高速行驶的轮船、高效省事的新式机器,西方人的科学使得冯桂芬感到新奇。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冯桂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对他思想发生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如何去应对西方的船坚炮利,成了时人关心的问题,冯桂芬也有着同样的思考。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离开北京逃到热河,令每一个具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感到莫大的耻辱,“有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197《校邠庐抗议》便是他将自己避居上海的所见所闻连同自己的思考问题的心得体会,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的结果。

《校邠庐抗议》是1861年所作,但是直到1876年才由左宗棠作序出版,此前只是作为手抄本在一部分士大夫手中传阅。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三十章考点手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三十章考点手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三十章近代文的新生面095 经世文风的兴起1.近代文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后期桐城派和曾国藩开启的湘乡派,一是梁启超提倡的新文体。

还有道咸时期以魏源、冯桂芬为代表的经世文派,清末以章士钊为代表的政论文章,以李慈铭、王闿运为代表的骈俪文章。

2.龚自珍: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是经世文风的开创者。

他的散文分为两类:一是政论及学术论文,议论纵横,笔底深蕴感情。

另外一种是记传作品及杂文。

2.魏源:魏源,字默深。

有《古微堂内外集》等。

洞悉原委,说理透辟,驰骋往复,时有精警之论。

3.冯桂芬: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是他的代表作,其变法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其文持论剀切,气理畅达。

经世文派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切合实用,有内容;二是文以达意,反对所谓“义法”。

随笔直书,遒劲畅达。

4.沈垚,为文劲厉急切,锋芒尖锐。

如其《记小皮受挞》。

096 后期桐城派及湘乡派(★★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1.桐城派除“姚门四弟子”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外,还有陈用光、吴嘉宾、朱琦、龙启瑞、王拯、戴均衡等。

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2.梅曾亮:梅曾亮,字伯言,一字柏枧,梅曾亮强调古文创作要“真”,有一己之真面目。

提出“因时”说。

在“意”上用力甚多,淬砺经营,痩硬有力,尤长于绘景。

如《钵山余霞阁记》。

3.曾国藩:咸同时期,曾国藩继承桐城派余绪,是湘乡派的领袖。

4.与上述两派风格不尽相同,但古文成就较高者,前有吴敏树,后有严复、林纾。

097 从时务文到政论文(★★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名词解释)1.【“新文体”】①近代梁启超首创见诸报刊的政论、杂文。

②运用新名词、新概念及佛典、语录、俚语等。

③文白夹杂,兼采众制。

2.“新文体”特色:新文体伴随报章体产生,带有强烈的实用性、时效性和鼓动性。

在这次文体解放中,贡献最大的是梁启超。

他任《时务报》主笔时,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的时务文章;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议论时政,广泛介绍西方思想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 力 。 浪费 财力 。 也 冯桂 芬所 指 的情 况属 于后一 种 。 河 务衙 门为另一 大冗 官处 。 朝廷 每年 划五 百万 两 白银维
是上 下阻 隔 , 运转 不 畅。 冯桂 芬 说 :j 代 以下 , “
召 乱之 源 , 外 两端 : 不 下所 甚 苦 之政 , 而上 例 行之 . 甚 者雷厉 风行 以督之 ; 下所 甚恶之 人 , 而上例用 之 , 甚者 推心 置腹 以任 之 。于是乎 鸾 鸱可 以不 分 , 马可 以妄 鹿 指 , 羹可 以为清 宴 . 鸣可 以为蒿 呼 . 沸 嗷 五尺 童子 皆 以
民间情事 ; 至 州县 习 与幕 吏 丁役 处 , 绝 不知 民间 甚 亦 情事 。” 冯桂 芬这 里所说 的上下 隔 阂 , …一 不仅 指君 臣 之 间缺乏沟通 , 还指 中央与地方 、 上级官 员与下属 、 官僚 与百姓之 间、 政府部 门与 民众之间缺乏有效 的沟通 。 二 是官吏 升降机 制不 合理 。冯桂 芬指 出 , 向来 取 , 人 都是凭 文字 , 凭私见 。 “ 自枚 卜 以下 , 非取 人 于容 无 貌 语言 奔走之 间 , 例举 之 而例用之 虽公 论 皆知 为斗 筲 无 足算 者 , 迁 岁擢 , 何 而参 鼎 铉 , 何 而拥 节 年 无 无 旄 , 比皆是 。 _ 比 ”l m官员 职位 上升 与否 , 大程 度上应 很 取决 于其能力 , 取决 于其 工作任 务完 成情况 。对 做得 好 的给予 嘉奖 , 可 非议 , 在 冯桂 芬 生 活 的那个 年 无 但

决 定 了一个部 f所 需工 作人员 数 。如果不 做调 查 , 不 做分 析 , 简单地 设置某 部 门 , 给某 部 门安排 人员 , 就很 难做 到与 实际情 况相 符 。 就避 免不 了两种 情况 的 出 这 现 : 一 , 员安 排少 , 其 人 其二 , 人员 安排 多 。 这两种情 况 都会 影响办 事效 率 , 因为人 员少 了 , 工作 任务 繁重 , 很 难 保证 任务 的及 时完成 ; 人员 多 了 , 互相 依赖 , 既浪 费
付 之奴 隶盗 贼也 。” ” ∞
“ 知 不 如 自知 之 明 ” 自己能 做 什 么 。 人 , 自己适合
什 么职位 , 自己是最 清楚 的 ; 不许人 自择 官 , 若 就会造
成 社会角 色 的错位 ,从 而不 能把社会 角 色扮演好 , 这 对行 政效 率会有 很大 的影 响 。
代 , 然存 在着 凭 面相 来 取人 的现象 , 见官 吏升 降 居 可 机 制不合 理 。
三是 官吏 编制庞 大 , 冗员 太 多 。 当时 , 国家冗员 很 多, 尤其是 重要 部 门 , 桂芬对 此 予以 了严厉 的批 判 。 冯 他认 为漕运衙 门为 一大冗 官场 所 , 朝廷 为 了运送 三 百
无益 ; 粮督 同知 , 管粮通 判 , 主簿之类 , 坐食漕 规 , 全 不
与漕务 。 职位 的数 额 , 作 任务 的多少 , 工 在一定 程度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良好 的政 治运 行 机 制可 以降低 成 本而 获 得社 会 稳 定 的 巨大收 益 , 但观 察 当时 的 社会 , 冯桂 芬 认为 社 会 的弊端 极多 , 已趋 于失调 。表现在 :
作者简介 : 刘庆 艳 (9 1 , , 州 六盘 水 人 , 士 , 盘 水 师 范学 院( 州 六 盘 水 5 3 0 ) 史 系讲 师 , 究 方 向为 中 1 8 一) 女 贵 硕 六 贵 504历 研
国 近 现 代 思 想 史
收稿 日期 : 0 9 1 —1 20— 2 9


政 治 运 行 机 制 的 失 调 与 失 控
论 冯 桂 药 的 社 批 判 思 想
刘 庆 艳
摘 要 : 社 会 学的 角度 探 讨冯 桂 芬 的社 会批 判 思 想 , 出冯桂 芬 重建 封 建统 治秩 序 的 思 想源 于其 社 会现 实的批 判 与分 析 。 从 指 关键 词 : 失序 ; 失控 ; 会秩 序 ; 社 社会 整合 中图 分类 号 : 2 2 K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9 (00 0 — 14 0 17 — 9 92 1 )8 02 — 3
为不然 , 而上犹 以为 然 。 特此 也 , 世部 院大 臣习与 不 今 京朝 官处 , 绝不知 外省情 事 ; 大吏 习与僚属 处 , 绝不 知
修 黄河 、 淮河 , 实际用 的不 超过 十分之 一二 , 剩下 的都 被河 道总督 以 至兵夫 瓜剖 而分之 。 比较 老实 的官 员也 仅仅 用经 费 的 十分 之 三来 办 公 :比较 贪婪 的相 对 减 少 , 至有 非抢 险不使 一钱 的人 。 甚 四是选 人用人 不 当 。 会治 理 的好 坏 与管理 者能 社 力的大 小 、 质高低 密 切相关 , 素 因此 在选 人 、 人方 面 用 就 显得尤 其 重要 。 冯桂 芬看 到 了晚清政 府在这 方面 的 缺 陷 。当时社 会取人 大 多数是 宰相举 百僚 , 长官 举属 吏 。 于用属 吏 . 至 则所 选 范 围相 当狭 窄 , 例保 之则 例用 之 , 不容 易获得 真正 优秀人 才 。 更 太平 天 国运 动后 , 清 政 府 因为财 政支绌 , 开捐纳 , 大 结果 是吏 治更坏 。 桂 冯 芬 发 出 了这样 的感 叹 :今 日之用吏 . 以 国计 民生全 “ 殆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8 00 期
Junlo C ogi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c ne E i n N . 00 ora f hnqn U i rt o c nead Tcnl y Sc lSi cs dt ) g v sy e o a e i o o8 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