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采松果》北师大版

-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举例: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式等多种方式,选择最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组合作中的交流与协作: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可能会出现交流不畅、协作不紧密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方法,用来表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分水果、计数量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小松鼠捡到了3个松果,它原本有5个,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这个案例展示了加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熟练的计算。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进位和退位,我会通过实物操作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松果数量的增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计数棒或小石子来演示加减法的基本原理。
-汇报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采松果》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抽象出数学概念和关系。
-学生能够从采松果的活动中,抽象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2.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合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能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采松果”》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动物”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采松果”的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善于模仿和动手操作。
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分数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是很清楚分数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基本读写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基本读写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分母表示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采松果”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分数的含义。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采松果”的故事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分数卡片、松果模型等教具。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采松果”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展示松果模型和分数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分数的含义。
例如,将一个松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表示为分数2/3。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含义。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采松果》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采松果》一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故事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及口算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理。
四、说教法与学法1.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探究学习。
2.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观察、操作来激发学生充分学习课本知识,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挥交流学习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愉快和乐趣,具体我是这样做的:(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5.2采松果PPT课件

想一想,填一填。
答案不唯一
45
67
47
45
67
47
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两组算式吗?
两个加数互换 位置,和不变。
33 6 39
52 6 58
6 33 39
6 52 58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 先将个位相加,再加上十位。 先将个位相减,再加上十位。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部采编本松”果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 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 5、主体意识。 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采松果”》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数学课,主要内容是通过“采松果”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数、识数的基本能力,对于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对加减法的运算顺序、运算规则等方面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分享等方式,深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采松果”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采松果”》的教学PPT,包含故事情境、运算示例、练习题等内容。
2.松果道具:准备一些松果道具,用于教学演示和学生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采松果”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松果道具,向学生介绍加减法运算的概念和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采松果》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中的一节内容。
通过学习《采松果》,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的认知,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中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模式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加减法运算,以及合作学习的模式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和总结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采松果》的故事情境,教学PPT,教学卡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学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采松果》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松鼠和小鸟摘的松果数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采松果》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松鼠和小鸟摘的松果数量,提出问题:“松鼠摘了5个松果,小鸟又摘了几个松果?一共摘了多少个松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教学卡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采松果》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小松鼠和松果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和简单的问题解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认识数字0-10,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但是,对于减法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还不是很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减法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减法运算。
2.难点: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水果、玩具等,用于教学演示。
3.学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小松鼠等教具,用于学生的操作和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小松鼠和松果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讲解减法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减法。
如,小松鼠摘了10个松果,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10以内的减法练习,如计算图片中物品的数量,解决实际问题等。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采松果》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采松果》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小松鼠和松果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识数能力,对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中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加减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与加减法运算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松果图片、小松鼠卡片、加减法算式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松果图片、小松鼠卡片、加减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讲述小松鼠采松果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提问:小松鼠一共采到了几个松果?还差几个松果才能凑成10个?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松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松果的数量。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松果分成两份,使每份的数量相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加减法算式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加减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