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鉴赏诗歌的形象二含解析-含答案
诗歌形象鉴赏(含答案)

知识点一诗歌形象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作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3.人物形象4、常见的形象塑造方法①细节刻画②烘托渲染③对比衬托④比兴手法知识点二意象1.意象的定义“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2.古典诗词常见的七类物象题型分析一、鉴赏人物形象1.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2.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4.答题模式:(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3)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形象意义。
)二、鉴赏物象题1.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2.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三、意象、意境类1.意象、意境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其作用是什么?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③该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④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如何正确把握“象”之“意”⑴“象”之色彩⑵“象”之动静⑶“象”之远近⑷“象”之修饰词⑸“象”之组合方式3.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蕴涵的思想感情4.营造意境的方式: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
5.意境(画面)特点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3 鉴赏诗歌的形象(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复习目标1.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考点详析【高考真题】一、【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
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技法指津】一、诗歌的意象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特定的含义。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这就是流沙河所说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 鉴赏诗歌的形象讲案(含解析)

【讲练测】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3 鉴赏诗歌的形象讲案(含解析)复习目标1.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考点详析【高考真题】十、(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技法指津】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类型:(1)豪放洒脱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自然形象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单个的景物,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
1、传统的审美意象:(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如王吉《咏竹》:“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C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
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
【讲练测】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测案(含解析)

【讲练测】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鉴赏诗歌的形象测案(含解析)(测试时间6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7分)道中寒食陈与义①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①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7分)长相思山驿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
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
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3届河北邯郸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上太行①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
而且年年出巡。
1.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答:2.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四、(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规范训练(含答案)

第二元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④。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④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1)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洲外”三句,词人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从“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令人神伤;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令人慨叹;③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令人感喟;④怀才不遇,功业未成,颇感失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教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形象类型举例分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鉴赏诗歌的形象一含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2.【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①行为洒脱。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名师点睛1.知人论世,感悟环境与处境。
所谓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季节的特征,即诗歌内容反映的自然特征,分析诗歌中的景物、事物、人物、场面等即可得知;一是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比如战乱时期,诗人反映的社会一般会涉及动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以及诗人对战争的选择,如到战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
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
4.【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名师点睛
1.明确写景的主要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视听结合、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
2.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如有声有色、清新明丽、宁谧清幽、淡泊悠远、空灵飘逸、宏大壮观、博大雄浑等。
如第2题的答案中的“水势浩瀚、气势宏大”就是体现景物特色的关键词。
3.审清题干的要求。
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要提炼出景象点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第4题的题干只要求概括出诗中描写的春雨后的景象。
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村饮
黎简①
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
②醵(jù):凑钱喝酒。
诗歌第三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赠吴门故人①
汪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②,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③。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注】①吴门故人:指作者的挚友顾苓。
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
而作者此时却羁身宦途,不能尽游赏之乐。
②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
③短簿祠:与长洲苑一样,都是苏州的游览胜地。
颈联描写独具匠心,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意境。
1.这两句选取了细雨、芳草、东风、落花、归人、老牛等典型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细雨蒙蒙、芳草萋萋、风吹芳草、落英无数的环境中农人晚归、牛枕花眠的宁静悠闲的暮春乡野图。
2.颈联选取芳草、归燕、落花、浴蚕等典型的春天场景和田园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具有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营造的意境。
考生首先要了解意境是诗歌中“意”与“境”
这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提取颈联中的意象,如芳草、归燕、落花、浴蚕等;然后概括景象特点,即清新自然,有田园气息;最后要分析景象所蕴含的情感。
联系全诗不难发现,首联的“羡”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选择的田园生活的羡慕和热爱,尾联则以“苦恨”表达作者对不能陪友人游赏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反衬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