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列祖赋》所述人物考
全真掌教祖师邱处机,掌握不传之秘长生诀,衣冠冢内空无一物

全真掌教祖师邱处机,掌握不传之秘长生诀,衣冠冢内空无一物作为海上第一名山,崂山道派众多,全真道诸派分支最盛,郝大通的华山派、孙不二的清净派、刘处玄的随山派,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其中最显赫的无过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龙门派遗存。
邱处机作为中国宗教史上的著名高道,不仅精于道家理念,而且能诗擅词,还会编写道家曲乐,《神雕侠侣》开篇的那首词,当然不一定是描写小龙女的,确是邱处机的遗作无疑。
他的崂山之旅中,传道、授徒与创作是交互进行的,据考证,他在崂山期间,至今已发现的、确认出自邱道长手笔的有四十一首(诗40词1),分别散布于崂山的太清宫、白龙洞、上清宫、混元石等地。
全真派的'臭道士',德高望重的掌教真人金庸小说'神雕三曲'中,全真教被奉为天下武学正宗,虽然在王重阳之后,处事冷静平和的马钰接替了掌教位置,但是江湖上声名远播的却是长春真人邱处机。
《射雕英雄传》中,邱处机如此出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满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长剑,剑把上黄色丝条在风中左右飞扬,风雪满天,大步独行,实在气概非凡'。
《神雕侠侣》中的丘道长,出现在师弟郝大通败于小龙女,将于自刎之时。
书中写到,郝大通手中长剑被铜钱打掉,'只听墙外一人纵声长笑,说道'胜负乃是常事,若是打个败仗就得抹脖子,你师哥再有十八颗脑袋也都割完啦。
'人随身至,邱处机手持长剑,从墙外跃了进来。
'真是宗师手笔,着墨不多,一个器宇豪迈的大侠形象跃然而出。
这就是邱处机,他不是什么坏人,但却少有化外人的矜持,为人太过于狂妄,更像梁山好汉的草莽人物。
用周伯通的话说,'我那七个师侄之中,邱处机功夫最高,我师哥却最不喜欢他,说他耽于钻研武学,荒废了道家的功夫。
说什么学武的要猛进苦练,学道的却要淡泊率性,这两者颇不相容。
'北七真初次到访崂山,长春真人为山正名众所周知,全真道派祖庭就在山东烟台的牟平,当时叫登州府宁海州,实际上王重阳在山东半岛传教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大定九年(1169)秋,他带着邱、刘、谭、马四位弟子前往开封,不久仙逝。
莱州历史名人故事800字

莱州历史名人故事800字全真教兴起的一大关键,在于王重阳到胶东收徒,他所收的七名弟子皆为胶东人,后世称作“七真”或者“全真七子”。
而全真七子后来也陆续在故乡传道收徒,因此,早期的全真教,带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弟子当中,很多都是胶东人。
属于第三代弟子的尹志平,也是胶东人。
在正史当中,提到尹志平的信息并不多,主要见于《元史•丘处机传》:“(丘处机)遂卒,年八十。
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
”“处机弟子十八人,知名者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綦志远,并封真人。
”以上记载,只能看出尹志平是丘处机的弟子,以及他曾担任掌教的信息,对于他的籍贯,并没有提及。
而《甘水仙源录》收录的碑铭当中,则有相对清晰的记载。
碑铭写道:“师讳志平,字大和,姓尹氏。
远祖居沧州,前宋时有官莱州者,因家焉。
”也就是说,尹志平,字大和(有的资料写作太和),祖上原籍河北常州,宋代到莱州为官,因此落户。
尹志平的祖上名讳为何?何时到莱州担任什么职务?没有更详细的记载。
宋金时期的莱州,虽然管辖好几个县,但如果不加后缀,只说莱州的话,一般默认为附郭县,也就是掖县。
全真七子中的刘处玄就是掖县人,籍贯精确记载为掖县武官。
而史料提及尹志平,只说莱州人,推测可能世居城内。
碑铭还提及:“(尹志平)显高祖妣有子九人,俱登进士第,仕至郡守者七人。
”由此来看,尹氏在宋金之际为莱州望族,不过可惜的是,元代之前的胶东史料很少,在后世修撰的《掖县志》当中,查不到宋金时期尹姓进士的记载。
此后,丘处机带领门下十八位弟子西行,尹志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此离开胶东,剩下的时光主要在中原和燕京活动,他在八十多岁的时候羽化,在当时是相当高寿了。
如今莱州境内也有不少尹姓人,但家系大多只能追溯到明初。
而从尹志平的生平推断,明代之前,莱州尹氏就应该是大族。
这支尹姓有无后人延续至今,暂没有见到详细记载。
尹珍生平事迹考证

尹珍生平事迹考证尹珍生平事迹考证■禹明先一、尹珍的生卒年代与职官尹珍是牂柯郡毋敛县(今正安新州)人,东汉时期的西南巨儒。
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尊称其为“南中国孔夫子”。
对于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可惜史书对于他的生死年代和外出求学、做官时间等都没有文字记载,为此,笔者特作“尹珍生平事迹考证”一文,以便为正安县打造尹珍文化提供参考。
关于尹珍的生卒年月,史书虽没有明确记载,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政令来对它进行研究和了解。
据《华阳国志》一书记载:“(东汉)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见)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
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私人办)学焉。
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
”汉代的科举制度,根据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兴办太学,培养五经博士生,学有所成后,经过对策考试,成绩优异的可以步入士途,官至郎中。
而郡县一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诸生”,大多只能先做郡县的属吏,官秩品位都不太高。
到东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向汉顺帝建议:“诸生试家法”(传自经师名家学业的学生),经过考核优秀的,均应该给他们授以较高的官职。
同时汉顺帝还采纳左雄的建议:“年四十以上才能察举孝廉步入仕途。
”汉顺帝时的这两项科举制度改革,是我们研究尹珍外出求学、做官和生卒年代的重要依据。
从《华阳国志》的记载获知,尹珍是许慎私人授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这种学生在汉顺帝以前是没有条件和机会步入仕途的,是汉顺帝改革科举制度后,才给尹珍这样的郡县一级学校培养的诸生创造了向私人名家传学深造和步入仕途的机会。
而汉顺帝的这两项科举制度改革的时间,据《后汉书·左雄传》记载是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进行的。
据此推断:尹珍获得汉顺帝的科举制度改革信息应是在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左右)。
而假设尹珍当时的年龄在35岁左右,随许慎深造几年满40岁后便可步入仕途,由此上推35年便是汉和帝永元十年(即:公元98年),这便是尹珍出生之年,也由此而推知尹珍从许慎研习五经是阳嘉末年(公元135年左右)开始的。
西域人物——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
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行程35000里)。
[1]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丘处机被描述为一位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以及抗金护民的民族英雄人物,这也使他更为大众所知。
1227年(正大四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世人称奇。
元世祖时,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燕九节,岁岁庆祝至今,是京津地区的著名风俗之一。
万里西行1219年(兴定三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使者刘仲禄等人携带诏书前往山东邀请丘处机前往蒙古帝国相见,十二月,刘仲禄到达山东莱州昊天观,奉命邀请丘处机前往蒙古帝国与成吉思汗会面,丘处机说:“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
”欣然同意前往。
1220年(兴定四年)农历正月,丘处机挑选门人弟子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离开山东昊天观,启程西去,这时他已经年届73岁。
几个月后到达大蒙古国统治的燕京(原金朝中都,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帝国攻陷后改名燕京),丘处机一行人入驻玉虚观,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
此时,丘处机听说成吉思汗已经于1219年(兴定三年)六月统兵西征中亚的花剌子模沙朝,而自己年事已高倦冒风沙,欲约成吉思汗来燕京会见,于是写了一份陈情表。
刘仲禄乃令曷剌急驰报告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忙于西征战事,不能东到燕京,便写了回复诏书,派遣曷剌带回复丘处机。
丘处机知道燕京会见不可能,便于1221年(兴定五年)春天继续西行。
1221年(兴定五年)四月出居庸关,途经漠南和中亚地区,在漠北草原拜会铁木哥斡赤斤后一路西行,途经镇海城时接纳田镇海的建议留下宋道安、李志常等九名弟子修建栖霞观,然后再经回纥城、昌八刺城、阿里马城、赛蓝城。
《全真七子》

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
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因其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
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马钰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
汉扶波将军援之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
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
仪观修伟,沉静有度量,以孝义称。
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生。
师儿时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
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乡人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
终日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
”后重阳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
”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
”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
”问从何处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
”马祖默念言:“予从前所有醉中人扶之语,何以得知。
”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
”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功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
后来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汲水以沃之复活。
因作异术记。
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
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
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惟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
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面水溉之,不旬日荣茂如初(甘泉润物,变朽回春)。
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赠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后改动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谭处端名玉字伯玉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乃王重阳祖师所授之也。
世为宁海人,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岁偶坠井,其家人急救之,则安坐乃上出之,无所伤。
全真第二代宗师马钰的修道历程

全真第二代宗师马钰的修道历程郑素春成立于金代的全真道派,其第二代宗师马钰(1123-1184),号丹阳子,是一位具有组织和号召能力的领袖人物。
在他掌教的期间(1170-1184),建立了祖师王重阳昔日修道的刘蒋故庵为「祖庭」,使教门的中心由山东转移到陕西;而全真的会堂也逐渐地遍布各地,到了金末及元代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道派。
马钰是「全真七子」中的首徒,王重阳祖师为了吸收这位精良的干材,曾用尽了心思去渡化他。
王重阳渡化马钰的事迹,留下了许多记载,例如﹕《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和《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等等。
马钰是诸子之中最早得道的人,《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一》中曾引述其师弟丘处机对成道的等级与迟速的看法。
书中提到马钰二年半就了道,而谭处端五年、刘处玄七年,丘处机本人则花了十八、九年的功夫。
根据丘处机的说法,马钰所以能够快速成道,是因为他宿世已积「功」累「行」,所以一经师父指点,就心地明了;而丘处机自己则是福薄下志,在磻溪苦修将近二十年,感动天地,才得些小光明,然而不久又失去,这是因为功、行未全的缘故。
所谓「真功」是指澄心定意,存神固气的工夫;而「真行」是指修行蕴德,济贫拔苦的善行。
有关全真派「功」、「行」的概念,详见于《晋真人语录》。
究竟「何名为道」?这是马钰起念修道的动机。
以下谨依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来叙述马钰得道证果、名列仙班的种种修道历程。
一、生马钰本名从义,系出京兆扶风(今陕西省),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后因五代兵乱,族迁宁海(今山东省)。
他出身豪门大族,天赋异秉,母唐氏受孕时,曾梦见麻姑赐丹一粒。
童年时期即常吟诵尘外之语,成人之后更擅长于文字。
昆嵛山道士李无梦见了马钰的长相,誉其为「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的大仙之材,又作〈赞〉称赞他说﹕「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
」当地名门孙忠显因为爱惜马钰的才德,于是将女儿孙富春许配给他。
马钰和佯狂颠走的王重阳相较,两者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
全真道历代宗师传

引言2012年,是中国最大的道教门派----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诞辰900周年。
在道教界,王重阳是对中国道教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地位举足轻重,为众多教徒顶礼膜拜的开派祖师,自然有着众多的隆重纪念活动。
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了解王重阳的人,除了其家乡父老,就是熟悉金大侠小说的武侠小说爱好者了,只是在金大侠的《射雕》三部曲中,王重阳属于武功超强的龙套型人物,并不为大家所关注。
除了《射雕》中武功盖世,收了七个窝囊废徒弟,《神雕》中被描写为小龙女的师祖林朝英的梦中情人外,大家了解得并不多,也就更说不上自发地纪念他的900年诞辰了。
望仙也曾经是一位武侠迷,只是尘世烦扰,时光匆匆,昔日的年少轻狂早已在岁月中沉淀。
人到中年,除了碌碌的生活,就只剩下偶尔萦回梦中的侠骨柔情。
而且,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不再相信当今这个世界还能有武侠存在的土壤,不再相信伟大人格曾经拥有的力量,更不相信世上真的会有神功盖世的大侠,乃至神仙。
除了压力山大的碌碌生活,神马都变成了浮云。
但偶尔萦回梦中的侠骨柔情,却总能不时唤起心中久违的激情。
尤其是近期东海宵小屡屡作祟,年少时的激扬热血被重新点燃,大有按捺不住,从心底喷涌而出之势。
2012注定是个不普通的年份。
12月21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被玛雅人赋予了历法的终点,便不同寻常起来,美国人早在2009年,就用一部同名电影讲述这个年份的不同寻常:火山爆发、大陆碎裂,外星球向地球急冲而来,城市在燃烧,日本被淹没,海啸卷起一艘航空母舰直接拍到白宫南草坪上。
当然,现实中已经过去绝大部分的2012并没有发生一件类似的令人惊恐的事件,不过,我们确实一直处于动荡、灾难、危机、战争、债务……这些同样令人心惊肉跳的关键词包围之中,尤其是时近年末,传说中的末日已近在眼前,许多人承受不住,做出了疯狂举动: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担心“末日”来临,私下在各方面做着“避难”的准备,如储备大量食物,尝试使用原始武器,演练打猎维生等。
历史名人的道教渊源--全真嗣龙门派杨明信整理

历史名人的道教渊源--全真嗣龙门派杨明信整理历史名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原来他们都是道士!全真嗣龙门派杨明信整理此篇转载网络,望转者同样注明是转载,谢谢!张良——汉朝第一开国功臣、张天师之祖史料: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
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
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入白云山,师事黄石,号赤松子。
最后成仙而去。
张道陵、道教的第一位开创及组织者、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也是祭祀张良的家庙、叫“留侯家庙”、现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古镇。
点评:作为大汉开国功臣、一生不图荣华富贵、功成身退、比之韩信等有较好的结局、但是似乎历史上所有的道家高人最终都是如此、出山不是为了贪图名利、而是拯救苍生、一旦了却心愿也是归隐之时。
张角——第一个道教大规模组织者、起义军领袖史料:张角(?-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
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
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点评:作为一个老道、伸张民族大义、替天行道、公然带领道众起兵造反、虽然后来遭到失败、但是道士起义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不可不谓之深刻。
华佗——著名道家方士却不得善终、真乃千古奇冤史料: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真列祖赋》所述人物考
*导读:元代著名道士宋德方(披云真人)曾撰写了一篇《全
真列祖赋》(1),是全真道早期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
它以无
名道人回答绝相公
元代著名道士宋德方(披云真人)曾撰写了一篇《全真列祖赋》(1),是全真道早期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
它以无名道人回答
绝相公子提问的方式,论述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和历史传承。
文章认为:全真之名,始自东华帝君。
自东华帝君之后,文章列举了19名仙真的名号和赞语,他们是:正阳子钟离公、纯阳子吕公、海蟾子刘公、重阳子王公、玉蟾子和公、灵阳子李公、丹阳子马公、长真子谭公、长生子刘公、长春子丘公、玉阳子王公、广宁子郝公、清静散人孙仙姑、默然子刘师叔、长清子严公、醴泉史风子、回阳子于公、云中子苏公、云阳子姚公。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19名仙真中有的是直接传承如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马、谭、刘(处玄)、丘、王、郝、孙、严、史、刘(通微);有的是再传,如马丹阳弟子苏铉和姚玹;有的传承关系不明,如和玉蟾和李灵阳,但从行文语气来看,文章是把这19名仙真都看作东华帝君直接传授。
另外,文章把至少是6层传授关系的仙真排列在一起,称他们是十九枝玉树重芳,把文章的描述视作全真列祖宗派,显然是要说明这19个仙真在全真道形成过程中具
有别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此,后世论及全真道创教历史时往往只提五祖七真,似不符合元代全真家自己的认识。
现对文章提到的五祖七真以外其他8人予以简略考证。
玉蟾子和公,即和玉蟾。
事迹载于《金莲正宗记》本传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王重阳传中,《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
和玉蟾(?~1170),本名德瑾,秦州(今甘肃天水)甘泉县人,幼年攻翰墨,青年时为刀笔吏,欲入仕途(2)。
金天德年间(1149~1152)数遇一道人以神通点化,遂入道。
不久,王重阳居终南山修道,其影响遍及关陇。
和玉蟾于大定三年(1163年)前往终南刘蒋村,与王重阳、李灵阳同建一茅庵,共居修道(3),前后4年。
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焚庵东游,和玉蟾同李灵阳仍然留在刘蒋村,三年后移居邻近的终南镇上清太平宫(4)。
大定九年(1169年)秋,王重阳携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4名弟子由山东归陕,途中于岁末逝于大梁(开封)。
马、谭、丘、刘四子将师父暂厝于大梁,继续西行入关中。
和玉蟾和李灵阳预知四人行程,当四子抵达终南的前一日,留钱于饼店,嘱店主招待四子。
四子见到和、李后,称二人为师叔。
(5)当年,和玉蟾无疾而终(6),据说前三年请画师为自己画了一幅依虎头而睡的画像,卒年果为寅年(大定十年为庚寅年)。
四子把他安葬在新建成
的祖庵旁边。
(7)马丹阳为纪念他,写了《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的词:
和公师叔,猛悟良缘。
弃官纳印休权。
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
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
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8)。
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9)曾说,活底神仙。
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
经年忽然空里,便贻子,画钓诗篇。
专教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
灵阳子李公,即李灵阳,《金莲正宗记》有传;《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
李灵阳(?~1189),京兆(今西安市)终南县(今属周至县辖)人。
约与和玉蟾同时,于天德年间入道,徜徉泉石,以道自乐,韬光晦迹,素厌人知,故终身不告人名字,里人但以李真人呼之。
自大定三年与王重阳、和玉蟾共同结庵于刘蒋村起,在终南山修道二十余年。
他曾受王重阳所授内丹之学(10)。
王重阳东游,至大梁时曾寄诗给留在终南山的和玉蟾和李灵阳:传语和公与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
后来,马、谭、刘、丘四子至终南,守墓营建祖庭,李灵阳给予了全力帮助。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处机对祖庭不放心,委托李灵阳代理:刘蒋
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
李灵阳回答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
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候汝为丧主。
次年春二月,丘处机返回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
丘处机未进庵门,李灵阳已仙逝(11)。
丘处机主持丧事,安葬于和玉蟾墓旁。
元代道士秦志安(樗栎道人)在《金莲正宗记》中对和玉蟾、李灵阳作了很高评价:
天下不二道,圣人无两心,故王公、和公、李公共传秘诀,同炼还砂,终南之丹桂齐芳,海上之金莲并秀,遂使全真门下列以为三祖而尊祀之,又何慊乎哉!
默然子刘师叔,即刘通微(?~1196),字悦道,号默然子,东莱掖城(今山东掖县)人,事迹见于《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大定七年,王重阳路过掖城,收刘通微为弟子,授内丹秘旨,赐给道号。
刘通微当即辞家,西入关中,结茅于终南山甘谷口。
马、谭、刘、丘四子到终南山后,刘通微参与营建祖庭,并守墓3年。
而后北游岚管(12),立观度人。
明昌初(1190年)奉章宗之召
入京,廷对清静无为之要,章宗饬令为他修建了天长观。
后游访于齐鲁一带,承安元年(1196年)辞世,葬于埭州商河县(今属山东)聂家庄。
遗著有《全道集》。
长清子严公,即严处常(1111~1183),号长清子,京兆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人,王重阳的外戚。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
严处常自幼习儒,年长任县法司。
据传一日暮归,路拾遗书一卷,题玉灵圣书,得之者仙。
于是焚香祝曰:我今二十有九,誓于不惑之年洁身入道。
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突患目疾,久治不愈。
想起12年前曾发誓40岁出家,现在已经过期,深为自责。
眼疾不治而愈。
于是,前往终南山刘蒋村拜见王重阳,愿受教为弟子,时年大定三年(1163年)(13)。
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游,严处常隐居于终南山中习炼内丹。
大定十年(1170年)春,马丹阳等四子到终南,马赠严处常《杨柳枝》词一首:一虎一龙一处眠,打盘旋。
一呼一吸一周天,遍三田。
一麦一麻通一线,袅祥烟。
一往一来一还元,产胎仙。
自后常住终南,无疾而逝。
醴泉史风子,即史处厚(1102~1174),本名公密,乾州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人。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
大
定二年(1162年),史处厚听说王重阳在终南山遇仙得道,便前往拜师,请授全真性命之学。
王重阳为他训名处厚,号洞阳子。
此后,史处厚就乞食炼心,游访于终南山间。
王重阳东游,本拟携其同行,史处厚以母老不能远游为辞。
于是,王重阳画了一幅松鹤图给他,图中有一头顶三髻的道者立于云中,让他以此图作为日后与道友相见的信物(14)。
王重阳走后,史处厚留居长安县孔仙庵。
马、谭、丘、刘四子入关中后,先至孔仙庵与史处厚会合。
当时马丹阳为了尊奉王重阳,刚刚将头发梳为三髻(15),见到松鹤图大为惊叹(16)。
史处厚与四子同至终南刘蒋村,修庵庐墓。
马丹阳不时写作内丹诗词赠与史处厚,促其功力大进。
数年后,史处厚返回醴泉,其行状同王重阳初修道时相似(17),乡人呼为史风子。
大定十四年(1174年)六月十五日,忽然在市中歌舞,口称归去蓬庄。
连续三日,最后逝于孔仙庵中。
初葬醴泉,翌年移葬终南刘蒋祖庵仙茔。
马丹阳写诗赞美:
史公得遇,得遇重阳。
重阳传授,传授玄黄。
玄黄至理,至理不忘。
内持修炼,外绝炎凉。
水火既济,日月交光。
龙吟离位,虎啸坎房。
木金间隔,姹女圆方。
刀圭烂饮,知味闻香。
神丹结正,晃耀晶阳。
风仙未度,显出嘉祥。
歌舞三日,辞别街坊。
惟云归去,趋赴蓬庄。
复入庵内,奄然坐亡。
观者云集,事理匪常。
一灵真性,班列仙行。
从前面所介绍的和玉蟾、李灵阳、刘通微、严处常、史处厚五人的生平来看,他们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初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小的修道群体,王重阳是不会把关中地区作为全真道日后发展的根据地的。
事实上,在王重阳东游的三年间,和玉蟾等五人继续在关中地区传道,等候王重阳及其众多弟子归来。
他们的活动,为马丹阳等后来在关中地区的大规模传道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四子入关之际,他们五人起到了接待站、联络员的作用。
在四子营建终南祖庭的过程中,他们又充分发挥人地两熟的优势,帮助四子建立起了全真道的大本营。
如果没有这五人,恐怕四子入关很难立足。
或许,这也是王重阳的高瞻远瞩所造就的历史机缘。
宋德方的《全真列祖赋》,把这五人列为十九枝玉树之中,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