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

它是本章第1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3个内容:1、内环境的稳态靠什么来维持;2、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合作;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

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定义可以看出,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

通过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同时,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实例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在上这节课之前,带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让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有一定的理解。

2、提前一周编写适合本节教学的讲学稿,并于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完成预习。

3、下载多媒体视频:动态显示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

4、下载多媒体视频:夏天长期吹空调会引起哪些疾病?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和器官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及意义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3.稳态的失调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②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4.稳态的意义(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实例: ①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②适宜的温度和pH 等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二、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定性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流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3)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4)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5)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解析:选 D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3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渗透压的稳定。
让学生学会阅读化验单;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学生利用课件讲解,锻炼表达能力,创造一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氛围。
启发学生思考,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板书设计: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课后作业:预习第二章学案
本节课时训练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利用课件,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由学生边展示、边讲解。
学生倾听。
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等。
学生讨论。
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
学生形成获取素材、分析数据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知识。
说明人体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举例说明。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案设计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案设计
二、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作用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2.结合病例,说明稳态: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四、教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
导入
【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3.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调节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3)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共案
个案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1、正常人体温有个范围,变化一般不超过1℃。个人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2-6点最低,12-20点最高)。
2、体温随年龄及性别差异,一般年轻者较高、女性较高。
3、气温变化对人体温有一定影响。
2、温度、PH的相对稳定——维持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
3、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正常——保证极体的能力供应;
共案
防止机体中毒;
(五)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第一章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第一章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材的分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三、教学难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四、教学过程引入: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

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2与3、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是,代谢废物不能够排除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它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4、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5和6、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

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调查——体温变化某家庭体温日变化调查乳酸+3oNaHC →乳酸钠23H CO +2CO 刺激神经促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加速。

参与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2、吃了碱性食物232332Na CO H CO NaHCO +→→肾排出体外参与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法国:贝尔纳----神经调节1889年德国医学家发现胰腺和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

1921年夏天,班亭分离出胰岛素,并确定胰岛素具有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的作用。

美国:坎农 ——神经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之后,人们发现,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_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_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⑦问题: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答案:实验原理: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调节溶液的pH方法步骤:1、以4人为一组。

在记录本中,画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记录表。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入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

加入5滴后再测pH。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

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NaoH,测定并记录pH。

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变化。

再用其它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和碱的变化。

实验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略)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觉。

体温过高时为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资料,然后给学生看视频,再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以下问题,由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展示给出答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答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关于内环境性质和生理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特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

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要达到真正理解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要用一节课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最好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

我是按照新课改的理念,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对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探讨,总结出一套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能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理解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调节机制。

2.2过程与方法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过程3.1.提前分组和分配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

在课前给小组分配不同活动任务,由组长负责整个调查活动。

一组负责测量家庭成员体温,一组收集各类血液生化检查化验单,一组收集有关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有关疾病,一组采访当地高寿老人的生活习惯.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3.2.在课堂上各组整理和总结自己的调查结果上课开始后,要求每组学生坐在一起,在组长的领导下,对收集的资料整理综合和讨论,在20分钟内要根据自己组的对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在讨论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和形成基本观点,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合理范围内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说课稿

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组的号考生。

此次说课的题目是生长素的发现。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主要介绍了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通过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为例,阐述了生物个体水平(也涉及细胞水平)的稳态维持;是前面第一节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同时也是学习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基础。

体现了教材编排的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那再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我面对的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

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表格数据处理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也已经初步了解了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理化性质。

但是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不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力。

(教学目标)在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习者的分析,结合维果茨基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的三维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而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小组交流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并且能够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那至于情感目标方面,学生能够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那根据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参考新课程标准和生物学科指导意见,我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制定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而“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中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我将这一内容设定为本堂课的难点。

(教法分析)所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将采用启发教学,分小组讨论以及探究教学等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两部分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课时安排为2课时。

安排可以有两种方式:其一,先实验后授课,实验安排在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现象,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习后续的稳态、稳态失调等抽象概念。

其二,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先授课后实验,实验安排在后可以验证课堂上学习过的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并解释pH维持稳定的机制;这里考虑到学生最好的学习知识的顺序以及教材第1节和第2节内容的衔接,最好先试验后授课。

但是如果某些地区的试验条件有限,也可以采取先观看实验录像,然后再讲解内容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稳态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

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

问题探讨“化验单分析”侧重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稳定(如血糖稳定、血脂稳定等)、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

此外,在课堂上补充演示血浆pH稳定的实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为什么多喝多尿、少喝少尿”等问题,让学生对内环境理化性质中的另外两方面──pH稳定和渗透压稳定有一定的体验。

通过上述活动的落实,稳态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本节内容也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力求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新课导入时,可以通过学生公布自己“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从体温的“日变化”发现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波动范围不大,导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重要性。

也可以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试验结果,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
导入一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安排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现在大家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汇总交流各自的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一、比较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与其它小组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本班中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
结论?
问题三、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答案一、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不完全一致。

这说明人的体温有个体差异。

答案二、同一性别的同学的平均体温有个体差异,但是相差幅度较小。

问题三、同一个人的体温白天比晚上高,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教师总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性,同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体温也有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在37 ℃左右,处于动态平衡中。

总结:和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板书: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
导入二
多媒体显示:某患者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教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

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多媒体提出问题,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回答,
问题一、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学生讨论回答: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教师:说得不错。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问题二、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还能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教师:说的很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常机体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的,而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既然内环境中的各项化学成分都是稳定的,那么它们综合起来就能说明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稳定的。

下面来看看问题三。

问题三、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
生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生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生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教师:我们做过的“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能够说明内环境的pH是相对稳定的,大家作的“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说明了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刚才对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讨论,又说明了内环境的渗透压是相对稳定的。

论证至此,我们可以下结论了: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二是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那么,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稳态的调节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