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往事依依》。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学会将诗歌中的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往事、感恩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往事依依》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把握。
3.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2. 将诗歌意境创新性地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往事依依》的课件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背诵(1)教师提出背诵要求,如准确、流畅、有感情等。
(2)学生自主背诵,互相监督、鼓励。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回忆一件令你难忘的事”。
(2)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新性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往事依依》。
(2)完成写作练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往事依依》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如《童年》、《岁月神偷》等,从而让学生发现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诗歌创作: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写作兴趣。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它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为学习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学习者体会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珍贵。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教材分析1. 本文类型属于散文,文体上有个人化和抒情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学风格;2. 文章的作者是茅盾,他以他亲身体验的事实来说明了他对儿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即“山里的课堂、水边的游戏、淳朴的生活”;4.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借用比喻、调动想象等等。
二、教学设计1. 导入课堂学习者们肯定对“往事依依”这篇文章会感到好奇,那么就可以首先让他们看看文章的标题,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然后,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开设一个小研究讨论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于标题的不同解释,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该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方式划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并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习者具有初步的了解。
接着,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些知识点、生僻词汇等辅助材料,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段阅读在分段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可以归纳并总结出段落内的关键理念,然后相互分享,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4. 课堂互动在文学教育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在学生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进行挖掘和争论,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安排一些相关演示或文献资料、图片或实物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优秀9篇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优秀9篇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
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
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1、自学生字词: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苏教版_1【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苏教版一、说教材《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篇课文。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件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说学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深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
2023最新-《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9篇)

《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往事依依》教案篇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 zhūn)心旷神怡(yí)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
往事依依说课稿范文(通用7篇)

往事依依说课稿范文(通用7篇)《往事依依》说课稿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往事依依》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事依依》说课稿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往事依依》。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撰写的。
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少年读书生活中的几件萦绕胸怀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本单元主题是“金色年华”,是一单元“亲近文学”的延伸与提高。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能唤起他们生活和情感体验,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情感真切动人,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
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领学生明确于漪老师所回忆的依依往事,品读隽永深情的语句,并能从于漪老师的经历,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更加珍惜金色年华。
(二)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往事,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往事依依》,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生字词学习:教授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
4.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5. 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往事,创作一篇类似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往事依依》。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情感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短文,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往事依依》课文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苏教版《往事依依》教案(汇总)

苏教版《往事依依》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2)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2)学会写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进行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加强语气和情感的把握;2. 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描写;3. 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课后探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苏教版《往事依依》教案(六)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媒体,营造怀旧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事依依》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往事依依》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张为民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童年的读书生活,对照课文认识自己的读书生活,学习表达自己的读书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引用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少年的读书生活,对照课文认识自己的读书生活,学习表达自己的读书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运用引用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1分钟)少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什么都想懂,喜欢想象,喜欢读书。
你们的少年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学习著名语文教育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看看作者少年读书生活怎样?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认识作者的读书生活,对照课文认识自己的读书生活,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3)、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1)作者看画、读书、读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2)为什么喜欢大声朗诵的国文老师和喜欢教白话文的代课老师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根据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30分钟)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
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徜徉chángyáng浩淼miǎo雨晦huì素娥é婵娟chán雕镂lòu镌刻juān铭刻míng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年华:时光,年岁。
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风雨如晦。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糊。
凝注:凝聚,凝结。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
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
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课文反映作者少年时的读书生活,反映作者喜欢读书,反映读书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反映作者希望青少年多读书,做一个知趣高尚的人的良好愿望。
课文具体反映作者看山水画的情景;反映作者读《千家诗》的情景;反映作者听国文课的情景。
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我们应向作者学习什么呢?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作者看画、读书、读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2)为什么作者被喜欢大声朗诵的国文老师和喜欢教白话文的代课老师感动了?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作者看画、读书、读诗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能把画、书、诗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作者说看画“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还说“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
作者读诗也是这样,如作者说“四季风光就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同学们能做到这些吗?这表面反映作者喜欢看画读书读诗,其实这是最好的读书方法:把诗文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感悟品味,而不是只见文字不见生活。
我们应好好学习之。
再说,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田汉的诗《南归》给作者的影响之所以很大,也是因为诗词反映的生活情景被老师动情的朗诵再现出来而使作者感动的。
如作者说“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慷慨悲歌也就进入了角色。
进入角色也就把当时的生活情景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五、结语,布置作业。
(1分钟)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分钟)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学会运用引用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
(2分钟)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引用的方法,以《我的读书生活》为题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读书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知趣高尚的人。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交流后,预设要点多媒体显示一下。
(30分钟)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1)按总分总的顺序,选取典型事例反映生活。
文章开头总写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后分述,选取几件典型事情反映自己的读书生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每个事情都很动人,共同反映作者少年读书生活的全貌,最后总结点题:往事依依,催人奋进。
追问:文章过渡衔接照应自然,浑然一体,请大家说说过渡衔接照应是怎样的?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运用引用的方法反映生活。
如作者读《千家诗》的情景,就是通过引用来反映的。
作者说“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如何美丽,如何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引用诗句的方法把这个情景再现出来了,也把自己读诗的情景再现出来了,这个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追问:写作引用诗句的作用有哪些,应注意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
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追问:作者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有什么作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样衬托几件事的历历在目,也很自然地入题、引起下文。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追问: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怎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句话把“美丽的生活花环”和“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形成对比,突出了美丽的生活花环,巧妙地引起下文,也巧妙地承接了上文。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追问:作者读诗方法好在哪里?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好在作者能把五彩纷呈的世界浮现在脑海里,能够享受美,享受浓浓郁郁的生活情趣。
我们同学们读书也应该这样,再现课文反映的生活情景,享受浓浓郁郁的生活情趣,而不能只看到文字,只看到文章,只分析文章,只学习语言,看不到生活。
语文学习的病根就是没有看到生活,我们一定要改。
)(4)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知趣高尚的人。
(追问:这句话含有什么哲理和感情?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句话说明学习语文必须多读书,做人必须多读书的道理,也反映了作者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运用引用诗句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今天我们就以《我的读书生活》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自己的生活。
读书生活是一个大平面,我们可以仿照课文选取几个点来反映,如不同时期读书的情景和感受,可以选三个来反映自己的整个读书生活,每个点都可以运用引用原文语句的方法来反映当时的读书情景。
五、结语,布置作业。
(1分钟)1、背诵课文第四段。
2、课后阅读于漪老师的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她是一个曾经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