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扫描版)
13—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3.《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
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表明,在汉代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4.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5.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
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西市场景的是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D.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6.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7.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临沂市2014届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历史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历史2013.11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第1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农民的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的团结C.家族观念的流行D.散漫自私的意识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3.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4.“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临沂市2013-2014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抽测试题

高一教学质量抽测试题历史2014。
07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描绘的温馨场景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最主要特点是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C.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经营方式D.十分重视水利灌溉事业2.古代中国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大量输出国外.16、17世纪时,中国瓷器大量进入欧洲,成为最受欧洲社会上层喜爱的手工业品,并出现“中国瓷器赛黄金"的现象。
当时,备受欧洲人青睐的瓷器应该是出自于古代中国的A.民间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3.右图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其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用于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手工业技术高超不需要机器生产B.明清时期纺织业技术相对落后C.民营手工业一直发展缓慢D.自然经济难以给予生产革新必要的市场刺激4.某校高一年级的小明同学在观看某部反映北宋时期的电视剧时,发现了几处和所学历史知识不相符的情节。
下列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有①男女主角在开封逛夜市②有店铺因晚上经营被勒令关闭③一位商人因在其所居住的居民区开商铺而被官府问责④徽商和晋商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明朝中后期,江南某些地区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
这说明A.明朝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明朝江南商品经济相对发达C.明朝江南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明朝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曾说:“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技巧,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体现该主张的是A.中体西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变法图强D.闭关锁国7.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自身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根本原因B.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之一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表明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市场体系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8.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实现民族独立富强C.获得大量外资注入D.当时政府的政策支持9.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融的过程。
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共65小题,每小题1分,共65分)1.《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A.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农业耕作技术提高C.畜牧业十分发达D.铁制农具的使用2.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3.西欧粮食的收获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5.据《耒耜经》记载,右图所示农具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潍坊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A.南稻北粟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耦犁技术的普及C.高转筒车的发明 D.曲辕犁的推广3.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4.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还记载,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上述规定对手工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放松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D.扼杀了工匠的创造力5.“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次旋转都伴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A.商人尊崇重义轻利思想 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如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新兴棉纺织业的冲击 B.丝织业的快速发展C.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D.西方工业化的冲击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含答案

高一历史12月份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2.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的主权转让给日本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
这说明五四运动()A.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导作用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专制的革命运动4.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基本任务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A.以反封建斗争为目标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C.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D.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6.1923年12月,北京大学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目是:“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哪种可以救中国?”结果,回答国民革命的有725票,而其他选项的票数不足30票。
这里的“国民革命”是指() A.开展工人运动,夺取全国政权 B.反帝反军阀,谋求中国的统一C.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 D.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7.下列有关北伐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吸取了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②以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③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④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目标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8.对1924~1927年国民革命性质的正确表述是()A.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C.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D.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9.民国十六年七月,宋庆龄发表声明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某某省某某市某某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休耕【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的生产方式。
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故选A、B项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C项是春秋以后的耕作方式;D项是迷惑项,古代为了保证粮食的收成,会采用轮换土地耕作的方式,即休耕土地。
2.能反映唐朝发达的农业生产的是(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的生产工具。
水排和藕耕法都是汉代出现的;筒车和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故选B。
3.某某汉邦公司开辟了一条某某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A.秦朝B.汉朝C.三国时期D.唐朝【答案】B【解析】考点:丝绸之路。
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汉代X骞开通,故选B。
4.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的制瓷业。
黑陶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唐代白瓷已较有名,而粉彩产生于清代。
因此,该墓葬最有可能是清代。
5.2009年1月2日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
其实在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之外,主要指的是一种经商活动。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古代是与徽商齐名的,它是()A.徽商B.闽商C.粤商D.晋商【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明清时代的商帮中徽商与晋商齐名,晋商主要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走西口”成为其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答案选D,A B C三项与史实不符。
31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附答案)

临沂市兰陵县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2、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西汉B、曹魏C、南朝D、唐朝4、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是:()A、《农桑辑要》B、《齐民要术》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A、三国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6、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讲的是什么手工业发达?()A、冶金业B、制瓷业C、丝织业D、造纸业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8、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9、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10、“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A、租佃关系B、雇佣关系C、人身依附关系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1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改变封建制度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科技D、实现富国强兵12、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A、辅助军事工业B、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C、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D、瓦解本国的自然经济1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D、洋务企业的诱导14、洋务运动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活动是:()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C、创办近代新式海军D、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5、洋务运动“预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16、20世纪初的“实业救国论”()A、倡导者是中下层资产阶级B、认为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实业的强弱C、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D、没有得到人民的响应17、“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A、面粉业与榨油业B、烟草业也火柴业C、化工业与钢铁业D、纺织业与面粉业1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从而造成膨胀的资本是:()A、买办资本B、日本资本C、民族资本D、官僚资本1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2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大跃进”B、人民公社化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21、“引进来”战略引进的东西不包括:()A、资金B、先进技术和设备C、先进的管理经验D、西方资本主义制度22、下列事件中哪一个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B、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2001年海尔集团在国外投产成功2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A、重工业B、交通运输业C、轻工业D、科技和教育2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A、片面强调公有制B、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5、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A、纠正文革以来“左”倾教条主义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D、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A、农村B、沿海城市C、城市D、国营企业27、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②经营管理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利④产品的分配原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29、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A、上海浦东的开发B、海南建省C、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30、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A、市场B、行政手段C、国际环境D、人民自觉第二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II卷共4题,第31题13分,32题14分,33题14分,34题14分,共55分。
32.(1)不同:中国为传统的手工业产品;而英困为新兴的工业产品。
(2分)原因:①中国: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手工业仍居世界先进水平。
②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制造业得到发展。
(4分)
(2)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②一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市场扩大;③世博会后,
中国产品声誉提高。
(3分)
(3)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分)评价:消极: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
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客观上的积极:在客观上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加强海防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的作用。
(4分)
34.(1)特征: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结局:西方商品倾销,导致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织分离,从而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分)
(2)趋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新办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总额不断增加;(2分)
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
(答出“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也可分别给分)(4分)
(3)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完成);(2分)主要意义:标志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分)(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