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16_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2.2陆地和海洋校本作业新人教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022课程标准) (5)

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组织方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内容属于“认识全 球”中主题三“地球的表层”的“陆地和海洋”部分,课标具体要求见表 1。
表 1 “陆地和海洋”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内在逻辑“认识全球”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认识全球”有三个主题分别为“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表层” ,“地球的表层”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其中自然环境包含“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与气候”两部分。
陆地和海洋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全球的海陆面貌,以及地球表面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即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又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须准备的知识,特别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是建立全球海陆空间分布架构的基础,海陆的变迁则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是海陆分布的延续和深化。
强调读图、填图和绘图训练,力求使学生能够把海陆分布架构具体落实在地图上,注重科学史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依据课标,制定的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1.通过畅游大洲大洋确立空间概念,建立全球海陆分布的架构,发展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初步具备全球视野从而理解重大国家战略,初步形成关心世界的态度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福建省漳州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校本作业: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doc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网络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读图1“某地8时、14时、20时、2时四次观测到的气温图”,完成1~3题。
1.根据图中数据,请你分析当日的平均气 温约是( )A.150C B.160C C.100C D.110C 2. 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 ) A .2时 B .8时 C .14时D .20时 3.当天的气温日较差是(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日变化年变化最高:午后2时左右最低:日出前后气温的分布规律 及影响因素北半球南半球 陆地海洋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纬度因素)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最高:七月 最低:一月 最高:八月 最低:二月 陆地海洋最高:二月 最低:八月最高:一月 最低:七月 表示方法:气温曲线气温的观测气温的分布表示方法:等温线 高温或炎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0℃)温和(月平均气温0℃-20℃) 寒冷(月平均气温小于0℃)气温的测定(温度计) 摄氏温标:记为“℃”,读为“摄氏度” 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图1A.16℃B.13℃C.10℃D.6℃4. 读图2“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据此判断该地位于()。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寒带5.漳州陆地上的最高温,一般多出现在()A.1月B.2月 C. 7月 D.8月读图3“某月等温线模式图”,完成6~8题。
6.该图的等温距是()A.4℃B.8℃C.12℃D.20℃7.气温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8.A地成为低温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河流9.该图表示的是()A.北半球的冬季B.北半球的夏季C.南半球的冬季D.南半球的夏季10. 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主要原因是()A.南半球陆地和海洋面积一样大B.南半球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较小C.南半球大陆沿岸风平浪静D.南半球大陆沿岸没有寒暖流经过二、综合题1.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漳州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校本作业: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doc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网络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是聚落形成与发展有利自然条件( )A .交通便利B .土壤肥沃C .地形平坦D .水源充足2. 下列民居适应高温多雨环境的是( )3.最容易形成团块状聚落的地区是( )A .河流沿岸B .山谷地带C .交通干线D .平原地区4.下列区域,聚落分布密度最大的是( )A .南极大陆B .刚果盆地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的定义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聚落的差异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自然资料丰富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C .恒河平原D .青藏高原5.2014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泰山站主体为高脚式的灯笼状建筑(如图1),采用该式建筑主要是( )A .利于天文观测B .利于防寒保暖C .防紫外线辐射D .防野生动物侵袭读下列景观图,完成6~7题。
6.新疆民居比江南民居墙厚、窗小,原因是( )A.建筑技术不同B.为了更好地隔热、防风沙C.该地降水较多D.民族风俗不同7.江南民居的屋顶比新疆民居的要尖一些,这是因为( )A. 降水多B. 气温高C.风沙大D.昼夜温差大8.下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其所在地一致的是( )A.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B.威尼斯城-----法国C.平遥古城-----江西省D.丽江古城-----云南省9.下列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 .中国平遥古城、意大利威尼斯水城B .上海浦东新区、法国巴黎塞纳河岸C .中国丽江古城、美国好莱坞D .中国三峡库区、意大利威尼斯水城10.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早期聚落大都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B.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C.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D.聚落的建筑外观、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图1二、综合题1.读图2“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完成下列各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新)新人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新)新人教1. “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B. 比喻世事的变迁C. 比喻海陆的变迁D. 在海边种桑树2. 造成“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的填海造田B. 暴风雨使大部分田地被淹没变成海洋C.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D. 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3. 下列地形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 台湾海峡B. 长江三角洲C. 荷兰围海大工业坝D. 喜马拉雅山4. 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B. 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C.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 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5.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 )A. 大地构造学说B. 大陆漂移说C. 海底扩张学说D. 板块构造学说6. 根据大陆漂移说,两亿年前( )A. 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B. 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C. 地球上还没有陆地D. 地球上还没有海洋7. 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世界上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的海牛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表面分布了海洋和陆地A. ③④B. ①③C. ②④D. ①②8. 强强在课堂上当了一回地理学家,你知道他正在讲述的内容与下图资料对应的地理学习内容是( )A. 气候分布B. 板块构造C. 海陆分布D. 地图绘制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9. 六大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 亚欧板块B. 美洲板块C. 太平洋板块D. 印度洋板块10. 非洲属于板块。
( )A. 印度洋板块B. 美洲板块C. 南极洲板块D. 非洲板块11.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的特点是( )A. 地壳比较稳定B. 地壳比较活跃C. 没有火山、地震D. 只有相对运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图中,C是( )A. 亚欧板块B. 非洲板块C. 太平洋板块D. 印度洋板块13.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海的面积最可能( )A. 扩大B. 缩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14.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 )A. 裂谷B. 海洋C. 山脉D. 湖泊15. 读图可知: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频繁的地区分布在(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A. 环太平洋地带B. 亚洲内部C. 北冰洋沿岸D. 非洲16. 大地震停了下来,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B. 及时抢救在碎物底下的人员C. 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D. 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损害情况17. 最近几年,冰岛每年消融111亿吨冰,按目前的消融速度,到2200年,冰岛冰川将彻底消失,意大利的威尼斯将在百年后彻底被淹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1 年版) 》的要求,本章内容属于“世 界地理”,课标具体要求见下表。
1、知识框架2.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分为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讲述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即海陆比例、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轮廓及各州分界线。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海陆的变迁及海陆变迁的实例,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一章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
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也是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的延伸。
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本章了解地球的构造及形成过程是一个很大的难点,要求空间想象力、读图分析能力都很高,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课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性很高,热衷参与课堂活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学习兴趣非常高,对本课的学习非常有利。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也是首次接触世界地理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作业设计应该体现趣味性。
1、夯实基础,直接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直接阅读地图,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逐步的开始熟悉阅读地图的能力,锻炼学生对地图的观察能力,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2、分析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读图的进一步分析,不局限于获取地图上的表层信息,还应该在读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找出各地理要素直接的关联,能简单阐述相关的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绘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为一个地理学科,学会绘图是一个基本技能,初步学习地图的绘制,不仅能更深的巩固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后练习题答案初中频道提供大量初中生学习资料,在第一时间更新初中资讯。
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活动】P27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限于当时的条件,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除陆地外还有广大的海洋,而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所以人们当初把它命名为地球。
P301、略2、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出:亚洲与欧洲是相连的,它们之间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为分界线。
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分界线;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士耳其海峡,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也都是大洲的分界线。
3、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以及亚洲轮廓近似三角形,大洋洲近似不规则的四边形,南极洲近似圆形。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活动]P32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说明喜马拉雅山曾为海洋,后来由于海面上升才隆起为山地。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表明这里曾经是陆地,人类曾在这儿生活过,后来由于陆地下沉,被海水淹没,这里也就变为海域的一部分。
欧洲的荷兰是世界着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 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说明由于荷兰的填海造陆,使海洋变为陆地,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P351、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南美洲太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鸵鸟和海牛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表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2、大陆漂移说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福建省漳州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网络〗〖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福建省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它与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相对高度是( )A.8844米B. 2158米C. 6686米D. 10302米2.下面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山脊的是()3.下列地形剖面图,能正确表示等高线图EF 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等高线和等深线 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海拔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判读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含义和作用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名称: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 特点:地形剖面图绘制意义:直观地表示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4.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山顶向下看,线圈越大,海拔越高B.等高线在有山顶和盆地的地方闭合,其他地方才闭合.C.等高线之间相互平行,永不相交。
D.等高线间距越小,说明地形坡度越大。
读图1,回答5~6题。
5.A 所在地区的地形是( )A.丘陵B.高原C.盆地D.山地 6.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 )A. A 地B.B 地C. C 地D. D 地7.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绿色表示的地形为( )A.丘陵B.高原C.平原D.山地图2为某地局部图,X 、Y 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1和L2中有一条为河流(地理知识小提示: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高线,若其值与低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低值低;若其值与高值相同,图1则线内数值比高值高)。
读图2,完成8~9问题。
8.当X>Y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L1为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B. L1为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C. L2为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D. L2为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9.当X为500米时,若L1为河流,则( )A. A处海拔可能为450米B. M点可以看到P点C. Y的值为400米D. 若M点气温为10℃,则P点气温为9.4℃10.下列地图能最直观反映地表的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分层设色地形图C.地形剖面图D.城市交通图二、综合题1.漳州某中学在家乡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测评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图中正确表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的是( )2.关于右图中地理事物名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为岛屿B.②为半岛C.④为海峡D.③为大洋读四大洲轮廓图,完成第3~4题。
3.四大洲的名称对应错误的是( )A.①——欧洲B.②——非洲C.③——亚洲D.④——南美洲4.仅濒临太平洋、大西洋的大洲是( )A.①B.②C.③D.④读东西半球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赤道没有穿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6.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陆是( )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南美洲大陆7.下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大洲或大洋分别是( )A.非洲、大西洋、南美洲B.非洲、太平洋、南美洲C.南美洲、大西洋、非洲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读右图,完成第8~10题。
8.图中A大洲和B大洲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马六甲海峡D.白令海峡9.包围①大洋的大洲没有( )A.非洲B.亚洲C.南极洲D.北美洲10.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A.④B.③C.②D.①11.下表是四大洋的代码与面积比较,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a是大西洋,面积最大B.亚洲、欧洲、北美洲濒临d大洋C.南、北美洲东临c大洋D.b是印度洋,完全位于东半球12.关于下图中大洲的自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七大洲中“我”面积最小,但“我”却居住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上B.北回归线穿过“我”的南部,北极圈从“我”的北部经过C.“我”和大哥亚洲隔着乌拉尔山脉和白令海峡D.本初子午线穿过“我”的西部,“我”主要居住在北半球和东半球13.下列地貌的形成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黄土高原B.荷兰围海大坝C.珠江三角洲D.台湾海峡14.南美洲和非洲两块大陆轮廓几乎可以凸凹相接成一体,这能最好地证明( )A.大陆漂移说B.板块运动C.火山爆发D.地壳断裂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依据资料完成第15~1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陆地和海洋
知识网络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的变动 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 .荷兰的填海造陆
B .红海的不断扩大
C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D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读图1,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确的是( )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海平面的升降
板块构造学说 应用
海洋和山脉的形成
大陆漂移说 人类活动
提出人:魏格纳
证据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大陆轮廓线相吻合 古老生物物种分布的相似性 内
容六大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地壳的变动
图1
4.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判断,乙大洋的面积将()
A.不断扩大
B.不断缩小
C.保持不变
D.时大时小
5.科学考察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A. 气候变暖 B.大陆漂移 C.人类活动D.植被迁移
6.图2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出现了( )
A. 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B. 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碰撞挤压运动
D.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7.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一系列连环地震,如此频繁的地震与日本所处下列哪个位置有关()
8.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这有利于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
在楼房里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避震()A.高楼跳楼逃生 B.躲在窗下
C.乘电梯下楼 D.用枕头护住头部,就近躲在床下、桌下
读图3,完成9~10题。
9. 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下列板块中的()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
10.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两个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图
3
图2
二、综合题
1. 2016年8月24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城市佩鲁贾附近发生的6.4级地震,首都罗马震感强烈。
图4是全球板块分布和意大利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次地震中心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这两大板块分别是: 和 。
此次地震位于 火山、地震地带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4)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是板块与板块间发生 形成的。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由于受到板块和板块间的 ,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图4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A
5.B
6.D
7.D
8.D
9.C 10. B
二、综合题
1.(1)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喜马拉雅
(2)稳定活跃
(3)太平洋板块
(4)碰撞张裂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