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初中生心理辅导活动课—危机即是转机—自杀预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即是转机—自杀预防
方案名称:危机即是转机—自杀预防
原设计者:彰化师范大学辅谘系90级乙班郑婉如
1.方案名称:危机即是转机—自杀预防
2.适用对象:国三学生
3.方案目标:1.帮助学生体认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增加对自我的肯定
3.在遇到挫折时所产生压力的纾解
4.理论基础:近年来,国内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在引起广泛
的讨论。

面对这样的消息,不仅让人惋惜一个青少年生命的结束,也造就个人、家庭及社会无法弥补的损失。

「冰冻三尺,非一日一寒」,青少年再决定以自杀来解决一切问题之前,常会有不同的征兆显现,往往会有蛛丝马迹可循,若周遭人们能观察入微,提高警觉,及早加以防范,大多能防止悲剧发生。

自伤防治事一件攸关生命的严肃工作,其推展也是当今教育刻不容缓之要务。

其相关的理论如下
1.Erikson的心理社会论: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阶段,需要获得
自我独特感,此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是与其辨识、认定或认同有关,如果发展健全,则个人对自己了解深刻,知道人生的意义;相反的,则会形成负向的自我认定,而迷失自己或逃避责任。

2.Piaget的阶段论:就皮亚杰的阶段论而言,青少年的发展以进入形式运思
期,思考能力渐成熟,能运用概念的、抽象的、纯属形式逻辑的方式去推理。

依此特征,使得青少年有充沛的思想,但因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产生「自我意识」。

而皮亚杰认为一个人若无法人我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自我中心主义」。

又「自我中心主义」有一重要特征『想象的观众』,是青少年自我伤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自杀者会把他们的行动视为对那些她觉得在排斥他的人的一种处罚,他们会沉溺想象那些他死后所留下给后人的哀伤何后悔之中。

而青少年一方面缺乏经验,一方面面对自我辨识与认定、自
我统合的危机,因此,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理
想与现实的冲突,加上社会的变迁,青少年生理发展比心理
发展早,身心的失衡,造成情绪的困扰,而遭受挫折即内心
的不平衡以致对人生产生消极的态度。

严重者,会导致自
杀念头的产生。

三、Jocob提出解释青少年自杀的长期压力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
1.长期的心理混乱与家庭冲突:自杀的青少年,其家庭常有混乱、冲突、婚
姻不合、不稳定的情形,父母无法提供孩子所需单全感,以建立其自尊、自信、信任与希望,使孩子怀疑自己的问题。

2.家庭问题的扩大与个人的冲突:由于父母的极度控制、语言虐待、心理的
惩罚或忽视皆使青少年感到不被喜爱、不被了解、被拒绝,而想要还击。

如果事情为好转,则自我怀疑、无价值感会日益严重。

3.问题解决技巧逐渐失败,与社会孤立程度的增高:青少年可能会以服从来
讨好父母,或以好的成绩、成就、甚至服装来获取父母的赞同,如果这些行动无法得到父母的爱、了解或支持,则青少年会产生外观的偏差行为,社会孤立的增加使青少年的支持系统断绝,孩童时期所有的空虚感,无价值感的感受会日益严重。

4.希望的结束:一个压力事件或圳后的打击使青少年感到无望,此无往赶来
自长期的挫折,而非单一的危机事件。

5.人为自杀是唯一的方法:在最后的阶段,青少年由于无法获得充实的生命
而选择死亡。

1.学生背景分析:社会频传自杀事件,住在繁华的都市且面临联考压力的国
三学生,。

2.实施流程
准备材料:将全班分成五组、自杀报导一则影印40份,录像带一卷
【教学活动】
1.15分
–-生命过程放一段婴儿出身的温馨镜头,再发一则自杀学生的报导,先由老师说明此次课程的内容。

2.15分--自我优点大考验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进行活动,在小组中放置一
张椅子,同学轮流站在上面说出自己的优点,快速的轮流,不行重复自己讲过的优点。

结束后,大家针对刚才的游戏发表一分钟感想,并由组长纷表代表各组分享。

3.20分--情境大考验由老师发下事先准备的五个情境(附件一),由各组
抽签,针对情境演出解决方法。

各组在表演前必须先经过讨论,而且必须演出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结局。

4.10分
—总结(1)老师征求大家面对压力、挫折所应对的方法写在黑
板上,学生自由发由,脑力激荡,并由老师作整个课
程的统整、归纳。

(2)发回馈表让学生填写(附件二)
1.参考书目
1.蔡明昌民83,对自杀行为的几项迷失。

谘商与辅导,(137)p15-16
2.许文耀民87,自杀行为征兆评估量表的编制。

学生辅导,(56),p126-127
3.刘念肯民85,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防治对策。

谘商与辅导,(122),p16-18
4.刘安屯民70,团体领导训练实务。

台北市:张老师出版社。

5.桑晔民88,学校生活总体验
—家人与我篇。

幼狮少年,(267),p18-22
6.刘安真民81,大学生生活事件,寂寞感与自杀意念之相关研究。

彰化师
大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p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