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 - 义守大学 I-Shou University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读《史记》中的《伯夷列传》,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两位坚守道义的古人相遇。
伯夷和叔齐,这对兄弟的故事,让我感触颇多。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可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我不能违背。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俩兄弟的行为在当时可谓是“奇葩”。
放着好好的国君不当,偏要去追求那所谓的道义。
你说他们傻不傻?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傻得令人敬佩。
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他们坚守了内心的原则,没有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定力啊!他们听说西伯昌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去投奔他。
可等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作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了殷商的祸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薇菜充饥。
你看,这俩人多轴啊!周朝建立,天下太平,大家都欢天喜地地享受新的生活,可他们却偏要跟自己过不去。
但这种“轴”,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定呢?在首阳山中,他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苦。
薇菜可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跑了大半天,也采不到多少。
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还是不肯低头。
有一次,伯夷不小心在山上摔了一跤,把脚给崴了。
叔齐心疼得不行,一边帮他揉脚,一边掉眼泪说:“哥啊,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伯夷却咬着牙说:“不行,咱们既然决定了,就不能反悔。
”就这样,他们在首阳山中苦苦坚持着。
终于有一天,他们连薇菜也采不到了。
兄弟俩饿得躺在山洞里,望着洞顶发呆。
伯夷有气无力地说:“弟啊,看来咱们的日子到头了。
”叔齐握住他的手说:“哥,能和你一起坚守道义,我不后悔。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如下:伯夷原为子羽所诛。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歎于天子,曰:“伯夷固以义报子羽,石不足负,苍天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鼓吹。
”夫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翻译注释:伯夷(Bó Yí)原为子羽(Zǐ Yǔ)所诛(zhū)。
自来有牛焉,其毂发椎(chuí),歎(tàn)于天子(Tiānzǐ),曰:“伯夷固以义(yì)报子羽,石不足负(fù),苍天(Cāngtiān)有道,伯夷受诛,劳家于乱世,子佞(Niǎng)鼓吹(chuī)。
”夫子(Fūzǐ)曰:“有所必言,昔伯夷之固主,天子之母也。
义者何?伯夷岂不义乎?”注释:伯夷: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有“天下之先”之称。
子羽: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殷商时期思想家,与叔向、伯鱼、伯夷共同构成战国五典之一。
诛:以刑杀,处死。
椎:牛犊腿上端的硬骨。
歎:佩服,感叹。
天子: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称帝王为“天子”。
义:道义,表现仁义道德,即所谓的“以义治天下”。
苍天:古代代表上苍的神秘力量,喻普遍的宇宙道理。
劳家:古代习惯上的谦称自己家庭。
乱世:败乱的时代。
子佞:子佞,有“不正当而有权位者”之意,在古代常被用作贬义词。
鼓吹:指宣扬贬义言论。
夫子:孔子,古代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夫子”敬称。
伯夷,子羽,叔向,伯鱼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都处于“乱世”,但是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伯夷为了正义,不惜以自己的性命来报仇雪恨,而子羽受到了天子的处罚;但是夫子以义的态度来评判伯夷的行为,认为他义无反顾,是可以得到赞赏的,因为他的固主是天子之母,但他却没有因此逃避责任。
伯夷列传翻译

伯夷列传翻译伯夷是殷末孤竹君的长子。
他的母亲怀了孕后,没有到规定的日子就分娩了,伯夷认为这件事违背常理,一定是他的母亲贪图富贵而把胎儿抛弃在路上,于是不肯继承父亲的职位,去朝见周武王。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首阳山,就是太行山的发脉。
在这里遇见两个老人。
其中一个问:“你是何人?”另一个回答说:“我是伯夷。
”伯夷就和他们俩一起下山去了。
天快黑时,忽然听见敲鼓的声音。
他们又走了几十里地,来到一个大湖边,看见上千个小孩在湖边玩耍。
一个说:“将来有一位圣人出现,这些孩子都要成为天子的老师。
”伯夷对这话很不高兴,对那些小孩说:“快离开这个地方!这里难道会有圣人吗?”小孩子们笑着跑开了。
伯夷又向西走了几百里,来到了北海,他感慨地说:“就算我到死的那一天,我也不能看到北海的水干枯。
”在他临死之前,西海的神若木果然来到他的身边,用手搭在他的手臂上,对他说:“你该登上北海的山巅,那里的树上都长满了玉穗,风一吹,发出异香,那香气传到五百里外。
”周武王于是表彰伯夷说:“在正直的道理方面,修养品德比什么都重要啊。
从前,五帝的仁义恩惠,三王的礼乐教化,天下的美好政治法度,如同云雾一般笼罩着人们的心田,以致人们总想躲避他们。
周成王末年,世俗的浊流越来越厉害,圣贤的光辉越来越黯淡,不再能显扬出来,从而使得曾参、史佚、周公旦等贤士失去了他们本来应得的封地。
唉,现在那个世道,能够坚守清白品行而不污浊的人实在是稀少啊。
伯夷叔齐一定是坚持正道的人。
唉,即使在春秋的时代,坚持清白之道,放弃做高官厚禄的机会而不能坚守正道的人,也实在是太少了!”于是赐给他们俩大豆和小豆各一百多担,用以表彰他们。
又告诫说:“不要靠近食肉的猛兽,那种动物的肠胃不适合吃草籽,吃了草籽一定拉肚子,以至于拉得口唇发干,舌头生疮。
小国要慎重对待祭祀的肉食,只能在神灵享受祭品的时候才供给它们,不能平常供给。
所以尧帝只祭祀三次,而舜帝祭祀了五次。
因为尧帝与神灵相交融而不懈怠,而舜帝通过和神灵相往来而不骄傲自满。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伯夷叔齐者,以贞不阿为德,食不厌精,居不惮深。
夷自少好学,才艺过人。
齐亦有美名,而志节不凡。
相与为友,志同道合。
及其长也,闻诸侯推贤,乃俱往试。
得行,施及其亲,不行,归,曰“不好学习,有蔽也。
”其後,伯鱼在虢食,为虢公饮酒。
醉而遇害,人谓子胥,子胥自杀。
於是夷齐二子避祸在外,为人悲歌,歌南风。
楚昭王闻其歌,召而问之,说以《正义》。
昭王大悦,拜为宰;群臣久之不悦。
历官副宰,厚遇之,然不过三闾大夫。
昭王崩後,楚相立昆弟而攻之,夷齐讨於楚,大败之;後为楚国将,伐吴灭越,功名冠三军,列为列侯,号曰襄仲。
夷齐篡楚,号曰昭王,杀太子,大臣宗族莫敢言者。
中文翻译:伯夷叔齐,以道德正直为美德,食物不讲究,宁可吃饱精却不为浅俗所动;居住也不畏深处。
伯夷自幼就热爱学习,后天赋惊人,才华横溢,叔齐也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志向坚定。
两人成为好友,志趣相投。
成年之后,听说各地的诸侯正在招贤纳士,就前往应试。
如果考中了,就把自己的所学施及家人;如果没有考中,就回家反思,说“自己学习不够好,有所欠缺。
”后来,伯鱼在虢国吃饭,随同虢公饮酒,喝醉了之后遭到了众人的袭击,后人认为是子胥下的绣球惹祸,子胥于是自杀。
然后,夷齐二人为了躲避祸悲伤而出走,为人们唱悲歌《南风》。
楚昭王听了他们的歌声后,就召见了他们并问他们,伯夷叔齐说出了《正义》的内容,昭王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拜伯夷叔齐为宰相;不过群臣对他们很不满。
历任楚国的副宰相,受到厚遇,但是却远称不上大臣。
昭王去世后,楚国的大臣立昆弟兄弟为王,伯夷叔齐为了讨伐他们,跑到了楚国,并大败了他们;后来成为楚国的将军,打败了吴国,把越国消灭掉,成为了冠军之首,获得了列侯的尊位,受封为襄仲。
后来,夷齐篡了楚国的皇位,自封为昭王,杀了太子,当时的大士族都不敢说出来反对。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歲時,司馬遷隨就任太史令的父
親遷居長安,以後曾師從董仲舒學 習«春秋»,師從孔安國學習古文 «尚書»,這都奠定了他學問的基礎。 二十歲那年,開始廣泛的漫遊,漫 遊開拓了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觸到 各個階層各種人物的生活,並且蒐 集到許多歷史人物的資料和傳說。 這一切對他後來寫作«史記»起了很 大作用。
《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
以在歷史上是否推動過社會的進 步為著眼點來評價人物。例如:把 曾經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爭奪天 下而以失敗告終的項羽,列入主 要記載帝王業績的「本紀」。
《史記》對不避艱險、忠心為國
的賢臣名將、志士仁人也作了傾 心讚揚。如禮賢下士的信陵君。 更令人注目的是,不僅在許多傳 記中頌揚了出身卑微的平民百姓, 還專給這些後世官吏中沒有一席 之地的下層人物作傳。如《刺客 列傳》、《游俠列傳》。
許嘉容(資料整理,課文翻譯報
告)9725044A 邱念淇(資料搜尋,課文朗讀) 9725100A 汪佳蓉(資料搜尋,資料整理, 口頭報告)9725102A
報告理由
想要藉此更了解伯夷、叔齊之間
的兄弟情誼。 為了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因為司馬遷對中國史有很大的貢 獻,讓我們更想了解他的為人及 著作。
聽完司馬遷對李陵的讚美,皇帝
認定司馬遷犯了包庇叛徒的偽証 之罪,最後處以腐刑,雖然痛苦 又羞辱且有好幾次輕生的念頭, 但他為了完成史記的巨著就勇敢 的活下來了。
補充-腐刑
又稱宮刑、蠶室、陰刑,用刀閹割
男子生殖器,從此喪失性能力。
影片欣賞
6.張高評«史記研究粹編一、 二»,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81年,初版。 7.柏楊«中國人史綱»,台北:遠流出 版,91年,初版。
8.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 台北: 三民書局,92年7月,再版。 9.杜維運 «中國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93年3月,再版。
課文朗讀
生難字詞
1.岳牧咸薦 : ㄒㄧㄢˊ
行不由徑:不從小路行走,比喻
光明正大。徑,小路。引申為邪 路。 道不同不相為謀:主張不同,彼 此不相商議、合作。為,與。- 語見《論語˙衛靈公》。 富貴如可求:原文作「富而可求 也」。—語見《論語˙述而》。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句末有「也」
字。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 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見:同「現」。顯露。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疾,痛恨。稱,稱頌、讚許。語見 《論語.衛靈公》
在太始四年,寫於的際遇和心情作了一個完整的 交代,此後其事蹟不清,大概卒 於武帝末年。
西元前101年,中國派遣去匈奴
司馬遷的故事
汗國報聘的副史張騰密謀趁單于 外出打獵時,殺掉匈奴的智囊衛 律,並挾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國, 但事蹟敗露之後張騰投降匈奴, 毫不知情的正史蘇武因不肯投降 而放逐到北海。才剛剛恢復的邦 交又開始以兵戎相見。
附驥尾:蒼蠅附驥尾而行千里;比
喻追隨名人、受到名人的稱揚之後 而成名。 驥,千里馬。 岩穴之士:在山野隱居的人。 趨:趨向,向前,取。舍:退隱。 堙滅:埋沒。 砥:磨刀石。引申為磨礪,鍛鍊。 青雲之士:德龍望尊、地位顯赫的 人。
惡:怎,怎麼,哪。 施:延續、流傳。
史記介紹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譽為
徂(ㄘㄨˊ):通「殂」,死亡。
或:有人,有的人。 無親:沒有私心,沒有親疏、厚薄
天道:指左右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
之分。 積仁絜行:積累仁德,使行為高潔。
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藝者
七十二人。七十,是舉整數而言。 空:空乏、窮困。 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釀酒 剩的陳渣。糠:糧食之皮。 不厭:吃不飽。厭,寫作「饜」,飽
9725006A 李羿萱(資料搜尋,資料整理,口 頭報告)9725008A 謝旻珊(資料搜尋,資料整理) 9725010A
郭怡伶(資料搜尋,主持人)
9725018A 楊雯婷(資料搜尋,資料整哩, 口頭報告)9725024A 甘竹榆(資料搜尋,PPT製作) 9725026A 賴映蓉(資料搜尋,資料整理) 9725042A
卒蚤夭:終於早死。相傳顏淵二十
九歲白髮,三十二歲死去。蚤,通 「早」。夭,過早地死。 盜跖:盜匪 肝人之肉:烤人肉來吃。 暴戾(ㄌㄧˋ,力):粗暴乖張,殘 酷兇惡。
恣(ㄗˋ,字)睢(ㄙㄨㄟ,隨):
任意胡為。 彰明較著:形容非常明顯,容易 看清楚。彰、明、較、著,都是 明顯、顯著的意思。 近世:實則當世,這是避免招致 災禍的措辭。 擇地而蹈之:選好地方才肯邁步。 不敢輕舉妄動。
參考資料(按出版年代排列)
1.鄭樑生« 司馬遷的世界»,
台北:志文出版,67年4月,再版。
2.梁實秋« 名人偉人傳記全集»,
台北:名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1年8月1日,再版。
3.白話史記編輯委員會«白話史記» 台北:聯經出版社 , 74年,初版 。 4.宋劍書«中國歷代史學家傳» 台南:大行出版社,78年10月,再版。 5.蕭黎、何茲全等著«中國古代史 學人物»,台北:久博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78年12月,再版。
其傳:《索隱》按其傳,蓋指 《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享有一定 參與議論國事權力的人。 中(ㄓㄨㄥˋ,仲)子:古代兄 弟排行案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 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中子, 就是次子。
盍:何不。 木主:象徵死者的木製牌位。 號:追諡的尊號。 叩馬:勒緊馬韁繩。叩,通「扣」 拉住、牽住。 爰:於是就。 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 戈,戢。 此處引申為戰爭。
弒(ㄕˋ,士):古代下殺上稱之
為弒。如子女殺死父母,臣殺死 君。 左右:身旁的隨從人員。 兵之:用武器殺掉他們。 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恥之:以之為恥。認為武王平暴, 天下宗周是恥辱的事情。
義:堅持仁義、氣節。
薇:野豌豆,蕨類植物,草本,
其葉與果可食。 暴:前一「暴」指暴臣,後一 「暴」指暴君。易:換。 適:往。到…..去。 于(ㄒㄩ,虛)嗟:歎詞,表示 驚異。
一部《史記》,不僅有讚歌,有
頌詞、有揭露、更有抨擊。司馬 遷最為可貴之處在於敢於秉筆直 書,還它歷史的本來面目。
司馬遷之生平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詡夏陽
(今陝西韓城)人。他的父親司 馬談是個淵博的學者,所著《論 六家要旨》一文,對先秦各家主 要學說作了簡要而具有獨特眼光 的評論。這對司馬遷的早期教育 有重要意義。
2.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 ㄔㄨㄢˊ 3.有卞隨、務光者 : ㄅㄧㄢˋ
4.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ㄓㄨㄥˇ 5.其文辭不少概見 : ㄍㄞˋ
6.盍往歸焉 : ㄏㄜˊ
7.爰及干戈 : ㄩㄢˊ 8.于嗟徂兮 : ㄘㄨˊ
9.積仁絜行 : ㄐㄧㄝˊ 10.而卒蚤夭 : ㄗㄠˇ
11.盜跖日殺不辜 : ㄓˊ
12.暴戾恣睢 : ㄗˋ
冢:墳墓。 其文辭:指《詩》、《書》裡記 載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 梗概。 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 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 是,此。希,同「稀」。稀少。 悲:此處引申為悲憐、歎服、同 情。
軼詩:指下文《采薇》詩,該詩 未收入《詩經》,所以稱之為軼 詩。軼,通「逸」、 「佚」,散 失。 可異焉:著實奇怪。因為前文 《論語‧述而》說過「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而歌辭中又有于嗟徂 兮,命之衰矣」這種表示怨氣的 話,所以感到著實奇怪。
蘇武被放逐的隔年,中國大軍分
兩路向匈奴進攻,一路是大將李 廣利深入西域到天山時就被匈奴 擊敗,一路是大將李陵,遭遇更 慘,撤兵了還被匈奴窮追不捨, 最後被俘,皇帝劉徹震怒加上大 臣們的諂媚,一致認為李陵應自 殺。
針對這件事皇帝就問了司馬遷的
意見,司馬遷說 :「李陵非常愛護 士兵,平時以殺敵報國為最大志 願,如今他戰敗,一些沒上戰場 的人卻在一旁挑剔他的過錯,而 我相信他忍辱投降絕非出自本心, 一定另有計謀來報效祖國的。」
徇財:為了獲得財物的目的而犧牲
性命。徇,通「殉」。為某種目的 而死。 烈士:有志於功業的人。 夸者:矜誇的人。死權:為權勢而 死。 眾庶:泛指百姓。 馮(ㄆㄧㄥˊ,平):通「憑」, 依靠,依據。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
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語見《易‧乾‧文言》,原文作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 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 作而萬物睹。」說的是同類事物 互相感應。作,起,出現,著述。 睹,顯露,昭著。
司馬談臨終前,把著述歷史的未
竟之業作為一項遺願囑託給司馬 遷。元封三年(公元前108), 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孜孜不倦地 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 並參與了《太初曆》的製定工作。
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武帝
大為震怒,朝臣也紛紛附隨斥罵 李陵。司馬遷辯護,也觸怒了武 帝。因此受到腐刑的懲罰,對司 馬遷來說,是人生的奇恥大辱, 比死刑更為痛苦。在這場事件中, 他對專制君主無可理喻的權力, 有了新的認識。
ㄙㄨㄟ
13.貪夫徇財 : ㄒㄩㄣˋ
14.聖人作而萬物睹: ㄉㄨˇ 15.名堙滅而不稱 : ㄧㄣ
16.閭巷之人 : ㄌㄩˊ 17.欲砥行立名者 : ㄉㄧˇ
課文翻譯
名詞解釋
載籍:書籍 «六藝»:即«六經»。指«詩»、«書»、 «禮»、«樂»、«易»、 «春秋» «詩»«書»雖缺:相傳孔子曾經刪 訂«詩經» 、 «尚書» ,經秦始皇 焚書後,多有缺亡。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它不但是一部體大思精、無與 倫比的歷史名著,也是我國文 學寶庫不可多得的珍品,影響 巨大而深遠。
《史記》之所以能成為亙古未有
的百科全書式的巨著,之所以能 如此真實、深刻的反映社會歷史 的某些本質,這是時代提供了條 件,但也是司馬遷家學淵源、博 覽群書,及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和 遭遇緊密相關。因此,我們說是 時代造就了司馬遷,是司馬遷完 成了時代的使命。
虞、夏之文:指«尚書»中的«堯典 » 、 «舜典» 、 «大禹漠» ,其中 詳細記載了虞夏禪讓的經過。 遜位:這裡指讓位。遜,讓,退位。 咸:全,都。 典職:任職。此指代理職務。典, 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