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月考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

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2.《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3.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

”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A.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诸侯制C.道家无为而治D.科举取仕制4.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

它反映出当时()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A.等级秩序遭到破坏B,周王推崇薄葬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D.墓葬制度完善5.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表明宗法制()A.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D.具备丰富的政治、社会功能6.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7.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高一历史 第一次月考 含答题

高一历史 第一次月考 含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1.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巴黎人民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③资产阶级国防政府成立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①②③2.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B、第一次世界大战C、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D、无产阶级力量强大3.“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

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这份传单最有可能出现在()A.十九世纪三四十年的欧洲工人运动 B.法国巴黎公社时期C.俄国二月革命时期D.俄国十月革命时期4.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C、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5.欧盟条约由《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组成。

它的经济目标是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

政治目标是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

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和欧洲议会的权力,使其由原来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部分的权力机构。

据此分析,以下对欧盟表述有误..的是A.欧盟成立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B.欧洲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超国家共同体C.欧盟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逐渐消失D.欧盟的发展方向是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的联合体6.下列哪项不是十月革命的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D、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7. “二战”后,出现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A、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8.美国“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A、强调合作而不搞对抗B、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C、以军事结盟的方式稳定资本主义D、组织军事集团但不进行战争9. 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是()A、都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B、都受益于朝鲜战争C、政府都实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D、都经历了高速发展10.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高一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完整)

高一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完整)

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A. 血缘B. 地域C.信仰D.出身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 西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3.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秦朝开始使用的“始皇帝”称号和夏、商、西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不同的是()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 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 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5.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里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很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月、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6.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

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 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B. 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二府三司制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7.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功夫。

如今不许为翰林,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 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B. 明朝巡查地方、监察政令贯彻情况C. 汉朝巡行郡国、监察诸侯国D. 唐朝代天子出巡、监察地方法纪8.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为发生类似的现象。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

”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①建立了秦朝君主*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5、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不容逾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6、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B.君主*制度空前强化C.内阁掌握国家军政大权D.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瓦解7、希腊城邦公民享有比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主要原因在于A.城邦政体形式多样B.国民都有公民身份C.城邦经济发达D.实行公民政治8、有的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

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9、《权利法案》在英国政治影响深远,它最主要的作用是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成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C、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大权D、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0、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

鞍山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鞍山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鞍山一中27届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1.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 )A. 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B. 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C. 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D. 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2. 原始社会时,有食即餐,无食挨饿,无所谓一天多少餐;到夏、商时,实行比较规范的两餐制:春秋时期,逐步向三餐制过渡。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产的发展B. 礼制的规训劝导C. 养生思想的流行D. 小农经济的形成3.“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贤德之人执政B. 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C. 扩大了周朝统治范围D. 确保皇帝对地方的控制4. 下列是西周相关制度的规定,其目的是 ( )身份列鼎制度乐舞规模天子九鼎64 人诸侯七鼎48人卿大夫五鼎32 人士三鼎(或一鼎)16人A. 提高乐舞水平B. 维护等级秩序C. 解决分裂隐患D. 巩固专制统治5. 下列组合与西周相关的是( )①钻燧取火②鲧禹决渎③盘庚迁殷④武王伐纣⑤内外服制⑥青铜文化⑦共和行政⑧三家分晋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④⑧⑦D. ⑥⑦⑧6. 鲁国是周礼之集大成者的诸侯国。

但《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分别出现了羽父弑魯桓公,庆父先后假手贼人弑公子般和鲁闵公,东门襄仲弑太子恶等弑君事件。

这说明,这一时期(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君主专制减弱C. 权力下移,礼崩乐坏D. 宗法观念消亡7. 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

这表明春秋时代( )A. 兼并战争日益剧烈B. 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C.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D. 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8.《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卷【篇一】1.我国最早使用牛耕技术是在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2.东汉时治理黄河取得重大效果的是A.李冰B.郑国C.王安石D.王景3.古代中国纺织原料最初使用的是①麻②葛③丝④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的是A.河北定窑B.河南钧窑C.长沙铜官窑D.浙江龙泉窑5.陆游《杂赋》诗写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A.开始出现草市B.夜市比较繁荣C.草市已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草市交易只在早上进行6.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是在A.秦始皇时代B.汉高祖时代C.汉武帝时代D.唐太宗时代7.鸦片战争前,中国商人将经营利润用于买田置地,对近代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劳动力缺乏B.资金短缺C.购买力低下D.丧失国外市场8.鸦片战争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以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

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B.中国在对外贸易逐步取得优势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9.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10.1948年,天津流传这样的歌谣:“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工资似雪团,攥会就化掉。

”这首歌谣主要反映了A.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B.国民政府聚敛财富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D.投机商囤积居奇11.1953年中国*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A.实现国家工业化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C.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结合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12.1956至1966的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是①鞍山②包头③宝山④武汉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率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B.四川、福建C.四川、浙江D.安徽、湖南14.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①*南方谈话②*十三大召开③*十四大召开④*十五大召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5.下列对右图的分析正确的有①图中的情景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②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我国各通商口岸③西餐的烹饪方式、就餐环境、礼节要求与中餐没有很大区别④西餐馆在华的开设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重要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小农户个体经营B.田庄集体经营C.工官制度D.刀耕火种17.“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商品经济的发达18.右图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A.西汉B.东汉C.秦朝D.春秋战国19.下列关于冶铁业的供风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然通风②以水力作动力鼓风③蓄力鼓风④人力皮囊鼓风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20.清代康熙年间,推进瓷生产技术提高的工艺发明是A.青瓷工艺B.白瓷工艺C.釉下彩绘工艺D.粉彩瓷器工艺21.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②分散于宅屋之间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2.宋元时期,我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①东亚②南亚③西亚④北非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3.在我国古代,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指的是:A.上海B.苏州C.杭州D.汉口24.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错误的是A.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目的是为打击富商大贾,维护农民利益C.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D.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新的经济意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25.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前夜”。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2、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节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4( )A.“封建”制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郡邑”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汉朝没有采用“郡邑”制D.没有正确地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5.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 C.宗法制D.世袭制6.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 在宋代中央政府中,掌握财政权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三司使 D.枢密院8.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D.刺史9. 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A.地方与中央争权B.郡县与封国并存C.皇权与相权矛盾D.内朝与外朝并存10.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11.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 B.明朝巡查地方、检查政令贯彻情况C.汉朝巡行郡国、监督诸侯国 D.唐朝代天子出巡、检查地方法纪12.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13.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进行了重要的政治体制变革。

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1.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分封爵位B.分封土地C.提供力役D.规定贡赋2.某次在央视二套《永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

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察举制3.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4.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修长城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5.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中外朝制度B.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度D.郡县制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B.开创皇帝制度C.统一度量衡、货币D.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7.西晋初年,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今四海业已大定……宜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于万代。

”该大臣主张实行A.宗法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县制8.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

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减轻人民负担C.分割宰相权力D.防止吏治*9.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礼部和工部10.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州四中2014届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段材料说明()A.西周盛行分封制B.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C.荀子是儒家代表D.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扩大疆域2.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开始于()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3.中国古代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代替。

下列各项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文帝时改“姮娥”为“嫦娥”B.东汉初曾改“秀才”为“茂才”C.唐太宗时改“民部”为“户部”D.明建立初改“大都”为“北平”4.某班同学阅读了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里的一句话:“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大家对这里的“封建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A.它与我国内地现行教材里的“封建制度”是一致的B.在香港地区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周朝C.它仅仅在两周时期实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消失D.西周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与它有着密切关系5.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B.出现了造纸厂C.地方实行郡县制D.产生了邮递业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B.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D.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汰”7.下图(图三)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

这反映了()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C.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8.目前能搜集到的朱元璋画像有16幅之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方面大脸,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种脸颊狭长,长满黑子,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由此可以看出()A.古代皇帝的长相历来是受民众关注的B.明朝时期绘画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C.画像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资料D.人们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看法褒贬不一9.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描述了这样一种官职:“直到封建社会晚期才出现,品级不高,但是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据此,你可以判断出该官职是()A.节度使B.内阁大臣C.大学士D.军机大臣10.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11.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丞相B.郡守C.太尉D.刺史12.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已经演化为畸形的八股取士,具体负责这一事宜的是()A.内阁B.礼部C.吏部D.工部13. 2013年5月18日,来自韩国、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北京、浙江、山东、四川等地的35个海内外赵氏宗亲代表团到河北正定参加第七届世界赵族恳亲大会。

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14.下图(图五)分别是两朝的局部行政图,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对这两种制度的评说正确的一项是()A.都曾持续数朝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两种制度下的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D.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15.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16.秦朝修建成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

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17.宋仁宗赵祯有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有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与该诗有关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9.清朝时,皇帝谕令全国的重要大臣要求把他们把职务内外,所知所闻都报来,“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泄露,甚有关系”。

这一制度是()A.密折奏事制度 B.土司制度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2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1.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

宦官干政的根源是()A.明朝皇帝懦弱无能 B.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22.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

”有的答:“功成名就。

”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不科学B.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C.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D.其他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23.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经历了180余年。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设立者为清朝雍正帝 B.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C.在一定时期是有决策权的,是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D.执掌着每日觐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令的重要使命24.“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②汉朝尚书令③明朝殿阁大学士④清朝军机大臣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5.《朱子语类》中说:“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认为三省的分工()A.有效制止的独裁出现B.否定丞相参与决策权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26. 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材料四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

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丞(宰)相的主要职责。

(3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3分)(3)根据四则材料,谈谈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列出统治者相应地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2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

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筑行者.成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

有何进步性?(4分)(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8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

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廷尉李斯议日:“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王诸侯不便。

”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训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

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