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合集下载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要: 通过 层序 地 层 学研 究 , 川 东北地 区下 三 叠统 飞仙 关 组划分 2个三 级层 序 ( Q 将 S 1和 S 2 , Q )8
个体 系域 , 分析 了飞仙 关组 三级 层序 的 岩相 古地 理 特征 和 演化 。研 究表 明 : Q1 序 时期 , 东北 S 层 川
地 区受晚二 叠世 长兴 末期 的 区域 构造 抬升 影响 ,一度 开宽 水深 的 台盆水 体逐 渐 变浅而 转化 为 开 阔
we . r gtesc n eoio f h i — re q e c y l S ) u o a d a dh t rc ma , l Dui eo dd p sin o et r odrs u n ec c s(Q2 ,d et r n o e l t 1 n h t t hd e e i t i e
台地 相 沉积 环境 , 中 台地 边缘 和 台 内的鲕 滩相 极 为发 育 , 形成 整 个 飞仙 关 组鲕 滩 的 主要 时期 , 其 是
其 中尤 以 海侵 期 的鲕 滩 最为 发 育 ; Q S 2层序 时期 , 由于 受极度 干 旱 炎热 的 气候 影 响 , 海平 面 下降 和
水循 环 受限及 台地 暴 露 , 东北地 区鲕 滩 消减 , 入 局 限和 蒸发 台地 沉积 环境 , 川 进 最后 沉 积地 貌 基本
C h n xng sa e o t r in n no t at r Sc ua a g i tg fLaePem a i rhe sen i h n,t e w a e nc e nd w i e be a e s lo , a d he sa t ro e de p a d c m hal w n t d po ii n l e o u i n c a g d fom a i a is t pe p a o m a is o h c o l e b a h de eo d he e sto a v l to h n e r b s fc e o o n— lt r fc e , f w ih o i e c v l pe n f t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及溶蚀作用探讨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及溶蚀作用探讨

扬子旋 回
136
西 部 探矿 工 程
2018年 第 6期
代 地 层 时纪代 世 构 造 旋 回 构 造 运 动 构 造 层
Q 新 生 代 R

中生 代 J


C 古生 代 D
S O
N 喜 马拉 雅旋 回 喜 山 晚期

喜 山 早期
K2
Kt
燕 山 晚期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 国发 现 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 ,可采储量 已达到 5000xlOam。 左右 ,同时在开江一梁平 陆棚东侧发 现 了普光 、罗家 寨 、铁 山坡 、渡 口河等多个大 、中型天然气 田,这些鲕滩 气藏的可采储 量已超过千亿方 ,川东北 已成 为我 国油 气的勘探重点地 区之一 。所发现的气 田(藏 )主要是残 余鲕粒 白云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岩溶作用形成的孔 、洞 及缝 隙。飞仙关组发育 的鲕粒 白云岩 ,溶蚀孔洞 十分 发育,有效孔隙度可达 2O%以上 ,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厚 度较大 ,并且部分 I类储层厚度可达近百米 ,连续厚 度 的有 效 储 层 大 于 300me卜 。加 强 对 川 东 北 地 区 飞仙 关组碳 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及溶 蚀作用研究 ,厘清碳 酸盐 岩储 层 的成 因机理 具 有重要 意 义 。 1 区域地 质特 征 1.1 区域构 造特 征
一 段 :上部 为黄灰色薄层含泥质灰岩 、鲕状灰岩 , 灰岩含泥砂质重 ,局部形成泥质或砂质条带 ,具波状层 理及 斜 层 理 构 造 。下 部 为 青 灰 色 薄 层 状 泥 岩 、中层 状 泥灰岩反映了形成水体较深。形成于台盆一 台地相沉
收稿 日期 :2017—11-13 修 回日期 :2017—11-22 作者简介 :庄倩 (1985一),女(汉族 ),黑龙江哈尔滨人 ,工程师 ,现从 事矿产资源规划工作 。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鲕滩展布特征研究.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鲕滩展布特征研究.

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鲕滩展布特征研究
2010-07-19
在川东南地区,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了飞仙关组和鲕滩的发育特征.飞仙关组发育完整,可以识别出两个三级层序底界面,均为Ⅱ型层序的岩性、岩相转换面.第1层序海侵期主要发育混积陆棚环境,从第1层序高位期开始研究区进入碳酸盐岩台地演化阶段,鲕粒滩开始发育.第1层序高位期至第2层序高位早期,主要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灰岩和鲕粒灰岩为主要岩石类型;第2层序高位晚期,沉积局限台地环境的`紫红色泥页岩、白云岩夹石膏层.鲕粒滩主要发育于第1层序高位期和第2层序高位早期.第1层序高位期鲕滩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第2层序高位早期鲕滩则为北东-南西向展布.鲕粒滩分布以第2层序高位早期较佳,为潜在的最有利勘探层位.
作者:徐胜林陈洪德林良彪陈安清 Xu Shenglin Chen Hongde Lin Liangbiao Chen Anq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
都,610059 刊名:石油物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年,卷(期):2009 48(6) 分类号:
P631.4 关键词:层序界面层序划分与特征鲕滩展布飞仙关组川东南地区sequence boundary sequence di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of oolitic beach Feixianguan formatio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川东奉节及周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相带演化

川东奉节及周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相带演化

川东奉节及周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相带演化腾飞;胡忠贵;刘忠保;蔡家兰;左洺滔【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摘要】根据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结合最新钻井资料,以岩石学、古生物及地球物理解释成果为基础,确定研究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早期的孤立碳酸盐台地模式和晚期的连陆碳酸盐台地模式,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前缘斜坡和陆棚/盆地等沉积相类型.通过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将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四级层序,建立了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演化规律表明,飞仙关期,自早期到晚期水体逐渐变浅,发生充填补齐的沉积作用,奉节地区沉积格局逐渐由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前缘斜坡-海槽相过渡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至飞仙关晚期完全准平原化为局限台地潮坪沉积.【总页数】9页(P23-31)【作者】腾飞;胡忠贵;刘忠保;蔡家兰;左洺滔【作者单位】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重庆;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川东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 [J], 邓雁;张延充;李忠;王勤耕;曹明;巫芙蓉;张翠兰;王玉华2.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地震相分析 [J], 章婷;王长城;李强3.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特征及演化 [J], 程锦翔;谭钦银;郭彤楼;邓萍;王瑞华;王正和4.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J], 段金宝;彭劲5.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J], 任婕;胡忠贵;胡明毅;李雄;庞艳荣;左洺滔;黄宇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3 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3. 1 层序- 岩相古地理编图技术 传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是以岩石地层单位为
编图单元, 一方面其跨度时间较长, 图件相对粗糙, 另一方面是其等时性较差, 很难真实地反映古地理 面貌和相带展布特征。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 层序 界面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不整合面或相关 整合面组成, 界面上发育有与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物 性标识, 能够加以识别。层序内部体系域之间的界 面也有相关的物性标识, 也能识别。体系域是在海 平面统一上升或统一下降过程的地层旋回中形成 的, 具有强的等时性。因此, 依据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编制的层序- 岩相古地理图更具等时性、成因连续 性和勘探实用性, 并能较好地克服同时异相地层之 间 的 等 时 比 问 题 [ 7] 。
地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一度开宽水深的台盆水体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
台地相沉积环境, 其中台地边缘和台内的鲕滩相极为发育, 是形成整个飞仙关组鲕滩的主要时期,
其中尤以海侵期的鲕滩最为发育; SQ2 层序时期, 由于受极度干旱炎热的气候影响, 海平面下降和
水循环受限及台地暴露, 川东北地区鲕滩消减, 进入局限和蒸发台地沉积环境, 最后沉积地貌基本
飞仙关组一段、 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
66
岩性油气藏
第 19 卷 第 4 期
2007 年
李国军等: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67
盆、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 5 个 相带和包括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在内的 9 个亚相, 各亚相带按其岩性和沉积构造等特征再细分微相 ( 由于受篇幅限制, 对各亚相和微相特征不再细述) 。
表 1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划分简表 Table 1 Sedimentar y facies classification of Feixianguan For mation in nor theaster n Sichuan Basin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刘雁婷【摘要】为研究川东北地区黑池梁台地南江东—黑池梁、镇巴地区储层特征及差异性主控因素,开展了露头及新增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岩石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地震解释等工作.从沉积、成岩方面入手,系统对比与剖析了南江东—黑池梁及镇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岩性、储集空间、储层厚度及物性的差异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地区在储层岩性、厚度、储集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认为古地貌及基底断裂、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均是造成储层差异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9页(P78-86)【关键词】储层特征;差异性成因;长兴组—飞仙关组;川东北地区【作者】刘雁婷【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勘探研究院,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0 引言四川盆地是海陆相叠合的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1]。

据统计,世界上52%的油气储量富集在碳酸盐岩中。

近年来,随着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勘探,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生物礁滩气藏[2-3],特别是以普光、元坝、龙岗等为代表的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大中型气田的发现,使生物礁滩作为油气储集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4-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台缘礁滩储层,特别是对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川东北普光、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已从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7-9]。

马永生等[10]探讨了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的关系,认为层序高位体系域中的储层岩石孔隙发育,储集条件较好,分布面积较广,从而成为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杨威等[11]认为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储层中的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控制孔隙的演化过程;郭彤楼[12-13]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普光、元坝、盘龙洞等不同部位的台缘带沉积及储层分布明显受同沉积古地貌、白云石化强度、断裂、埋藏期成岩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综合因素的控制。

川东北普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川东北普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带 上 的 一 个 鼻 状 构 造 , 藏 类 型 为 高 含 硫 、 造 — — 岩 性 气 藏 。主 要 储 层 为 飞 仙 关 组 。根 据 古 地 理 、 性 气 构 岩 组 合 特 征 、 井 相 分 析 , 区主 要 发 育 台 地 边 缘 暴 露 浅 滩 相 、 阔 台 地 相 、 地 蒸 发 岩 相 , 中 台地 边 缘 单 该 开 台 其
关 键 词 : 光 地 区 ; 积 相 ; 积 模 式 I 积 特 征 普 沉 沉 沉
川 东 北 地 区 位 于 四 川 盆 地 的 东 部 , 侧 西 段 为 北
米 苍 山 隆 起 及 其 前 缘 , 段 为 大 巴 山 推 覆 带 前 缘 褶 东
皱 带 , 邻 川 中平 缓 构 造 带 , 侧 及 南 侧 为 川 东 断 皱 西 东
上 属 于 川 东 断 褶 带 东 北 段 双 石 庙 一 普 光 NE 向 构 造
带 上 的 一 个 鼻 状 构 造 , 藏 类 型 为 高 含 硫 、 造 — — 气 构 岩 性 气 藏 。 。 川 东 北 下 三 叠 统 飞 仙 关 组 是 继 石 炭 系
带 m( 1 。普 光 气 田位 于 四 川 省 宣 汉 县 境 内 , 造 图 ) 构
中 的 流 体 体 积 , 正 确 评 价 孔 隙 度 和 渗 透 率 提 供 了 对
很 好 的基础 。
4 2 在 准 确识 别 流 体性 质 和 计 算 孔 渗 等储 层 参数 . 方 面 , 磁 共振 测井 较常 规 测井 具有 明 显的优 越 性 , 核 与 常 规 测 井 结 合 , 有 效 解 决 复 杂 疑 难 储 层 遇 到 的 能
问题 。
4 3 核 磁 共振 测 井 前 , 根 据 地层 特 性 , 学 合 理 . 要 科 地 选 择 正 确 的 观 测 模 式 , 有 适 用 的 观 测 模 式 才 能 只 提 供正 确 的地层 信 息 。 ( 考文 献 ) 参 [ ] 肖 立 志 等 著 . 磁 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振 测 井 资 料 解 释 与 应 用 导 1 核

四川东北部长兴一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及储层发育

四川东北部长兴一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及储层发育
藏 都 位 于 碳 酸 盐 台 地 边 缘 礁 滩 相 , 平 面 的 多 旋 海 四川盆 地 东 北 部 , 兴 期 主要 发 育 有 陆 棚 、 长 开
阔 台地 、 限 台 地 及 台 地 边 缘 礁 滩 等 沉 积 相 单 局
元 - 图 1 。 卜 ( )
回升 降 造就 了该 区 沉 积 巨厚 的 台地 边 缘 高 能 鲕 粒
虽小 , 但与 其 共 生 的浅 滩 面 积 广 , 成 规 模 巨 大 的 形 台缘礁 滩相 白云岩组 合 储 层 , 储 层 沿 东 部 及 北 部 该 台地边 缘 分 布 。 主要 分 布 在 鄂 西 陆 棚 及 广 旺 陆 棚 边 缘 , 布在 通江 一开 县 碳 酸 盐 台地 东西 两 侧 。东 分 侧礁 滩组 合 相 带 出露 于 盘 龙 洞 、 古 洞 、 县 红 花 羊 开 及 马槽 等地 , 测 该 相 带 要 向 北 西 及 南 东 延 伸 , 推 在
孔 隙度 高 的岩 石 , 起 区 四 周低 洼 地 区 为开 阔 台地 隆
沉积 环境 , 积大 套 灰 岩 为 主 ; 三 时 , 东 北 地 区 沉 飞 川
积长 兴组碳 酸盐 岩 。台 地 与盆 地 问地 形 坡 度 小 , 表 现为碳 酸盐 缓坡 沉 积模 式 , 台地 边 缘 发 育 有 生 物 在
碳 酸 盐 岩 , 探 证 实 这 类 高 能 环 境 下 发 育 的 粗 结 勘 构颗 粒 岩 最 易 形 成 优 质 储 层 ; 成 岩 过 程 中 的 埋 而 藏 白云 化作 用 及 多 期 溶 蚀 是 川 东 北 构 造 储 层 储 集 性能 进 一 步优 化 的关 键 因素 。本 次 通 过 对 川 东 北
有 陆棚 、 缓坡、 阔台地 、 限台地及 台地边缘礁滩等沉积单元 , 开 局 台地边 缘礁 滩相为该 区最有利 的储 层微相 , 滩 相发育有 关 礁、 的各种颗粒岩 、 泥粒岩或鲕粒岩 , 白云 石化和选择性 埋藏溶 解作用形 成 的各 种次 生孔、 缝 的储渗体 , 经 洞、 它们被周 围致 密岩 体 的包 围、 封堵及上覆含泥质、 膏质岩层 封盖 而形成 圈闭。 关键词 沉积相 储层 发育 长兴- 飞仙关组 川东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6卷第5期2009年10月Vol.36,No.5Oct.,2009四川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近年来,两大石油公司在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地层的天然气勘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吸引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1-5],但是与之相近的川东南地区针对三叠系地层的研究成果则较少[6-7]。

因而笔者以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研究对象,在前期详细的野外研究工作和钻井岩心资料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了层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区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从而较好地揭示出与川东北地区处于相同构造背景下的川东南地区是否也具有发育较好的鲕粒滩这一科学问题,进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证据。

1地质背景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部,地处扬子地台西北侧,北邻秦岭褶皱带,西邻松潘甘孜褶皱带,由于受北东向及北西向交叉的深断裂活动而形成现今的菱形构造-沉积盆地面貌,盆地面积约23×104km 2。

盆地地层发育完整,总体上可简单划分为2个部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和晚三叠世至新近纪陆相地层。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开江古隆起的东部),也就是梁平以南、垫江以东、石柱以西、涪陵以北这一区域。

早中三叠世,研究区仍为稳定的地台型建造[8];以沉积海相碳酸盐岩为特征[9]。

2飞仙关组层序地层针对四川盆地进行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大量成果[5,10-16];郑荣才等[10]对川东黄龙组的天然气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组碳酸盐岩为Ⅰ类层序;王兴志等[11]对资阳及邻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段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过研究。

笔者在综合考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2,5,17-18],通过详细的野外勘查,室内研究,结合野外层序地层学工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徐胜林1,2陈洪德1,2林良彪1,2陈安清1,2(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提要: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油气勘探为目标,针对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取三级层序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和瞬时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详细探讨了川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研究表明:川东南飞仙关期发育海相地层,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二者皆为Ⅱ型层序。

SQ1TST 期,由于海平面的上升,研究区发育较深水环境的混积陆棚;进入SQ1HST 期由于前期的沉积填充,盆地水体逐渐变浅盆地进入了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开始了鲕滩发育演化阶段。

SQ2TST 和SQ2EHST 期研究区沉积格局基本上延续了SQ1HST 期沉积特征,其中鲕滩在SQ2EHST 进入了发展最高峰期;SQ2LHST 由于相对海平面下降和沉积物的继续填充,研究区转入局限台地沉积环境,沉积一套区域上分布广泛的紫红色泥岩、白云岩、膏岩组合。

SQ2EHST 为研究区鲕粒滩最发育层位,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

关键词:层序岩相古地理;鲕滩;飞仙关组;下三叠统;川东南中图分类号:P5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57(2009)05-1055-10收稿日期:2008-12-15;改回日期:2009-03-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9901)及SGC-CDVT 复杂油气藏地球物理联合研究所资助。

1056中国地质2009年图1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重庆石柱)第36卷第5期图2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对比和地层格架图1—白云岩;2—石膏岩;3—含泥白云岩;4—灰岩;5—鲕粒灰岩;6—泥灰岩;7—石膏质白云岩;8—泥质白云岩;9—生物碎屑灰岩;10—泥岩;11—含灰白云岩;12—白云质灰岩作,认为研究区飞仙关组发育2个3级层序,分别为SQ1和SQ2(图1)。

其中SQ1由高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构成,海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混积陆棚环境的泥灰岩、页岩、泥晶灰岩,高位体系域则由上期的混积陆棚转变为开阔台地相的泥晶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沉积;SQ2则由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构成(图1),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沉积物特征基本与SQ1高位期类似,差异主要表现在鲕粒灰岩发育规模上(图1~2)。

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川东南地区构造环境较为稳定[8],区域沉积环境差异不大,因而区域上对比性良好(图2)。

3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3.1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单元选择采用层序及其体系域为古地理编图基本单元,覃建雄、陈洪德、侯中健等[19-21]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笔者以三级层序沉积体系域为编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和瞬时法,编制了研究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详细解读了该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重点解译了各期鲕粒滩的分布发育状况,进而探讨川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古地理演化特征,同时针对油气勘探提出一些见解。

3.2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3.2.1SQ1期岩相古地理特征(1)SQ1海侵期(SQ1TST)由于受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2,23],研究区本期沉积环境由上二叠统长兴期的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转变为较深水环境的混积内陆棚沉积。

此时沉积物则也由长兴期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转变为本期的泥灰岩、泥岩、页岩沉积。

长兴期形成的开江—梁平台盆沉积环境本期仍然有遗留,沉积深灰、灰黑色徐胜林等: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1057中国地质2009年薄层-页片状泥晶灰岩夹褐色薄层钙质泥岩。

从图3看,研究区西部垫江与大竹之间的天东29井区,北部开江—梁平台盆附近天东55井—梁6井区块,以及研究区西南部长寿—涪陵地区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以灰岩、泥灰岩为常见岩石类型,其中天东29井地区发育有鲕滩沉积。

其他区块则仍以发育泥岩、泥页岩为主,石柱冷水溪地区为黄绿色页岩夹极薄层粉砂岩沉积。

从地层厚度来看,地层厚度极不均一,10~150 m皆有发育。

具有4个厚度较大的地区:天东55井-梁6井、天东29井(厚达153.0m,本期最厚处),池42井(厚达104.0m),石柱冷水溪(厚达64.2 m),其中前三者如上所述为灰岩沉积区,石柱冷水溪地区由于长兴期以来一直为台盆沉积环境,虽然由于后期的充填作用台盆消失,但相较其他3个区域可以看到明显沉积厚度较薄,可见古地形对本期沉积物的控制作用。

综上,结合前人对本区长兴期研究,说明在最大海泛期时,地势较高的地区碳酸盐岩的生长不受影响,继续发育碳酸盐岩沉积,但明显受海泛的影响,多发育泥灰岩;而在地势较低处或洼地地区,则不利于碳酸盐岩的成长,主要发育泥页岩沉积,而且越靠近台盆区或越靠近本区东部(城口—鄂西海槽附近)泥页岩也越发育。

(2)SQ1高位期(SQ1HST)早三叠世,四川盆地构造活动不发育[8],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则主要由古地理格局所控制。

在继承海侵期沉积格局的基础上,海平面由前期的持续上升到此时的相对下降,由图4看出,此时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已由前期的混积内陆棚转变为本期的碳酸盐岩开阔台地沉积。

沉积物主要为泥晶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研究区北部开江—梁平台盆仍然发育,其岩石类型为深灰、灰黑色薄层-页片状泥晶灰岩夹褐色薄层钙质泥岩。

地层厚度整体而言,明显较前期要厚,最厚处龙1井可达347.5m,东部地区总体表现为地层发育较薄,但也厚至80m。

并且,研究区同样具有多个沉积1058徐胜林等: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1059第36卷第5期图4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第1层序高位期岩相古地理图Fig.4TST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within sequence1of T1f in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中国地质2009年中心,除了海侵期发育的天东55井—梁6井个区块、石柱冷水溪区块外,还有长寿—涪陵区块,云安8井—石宝寨1井区块,龙1井区块和黄金1井—石柱冷水溪区块。

同时本期较上期鲕粒滩的发育范围及规模有了进一步变化,鲕粒滩由海侵期的1个至现今的10个,但较大型的鲕粒滩主要是发育于开江—梁平台盆边缘相区的2个滩体,分别是天东56井—梁7井鲕粒滩和云安8井—池5井—石宝1井鲕粒滩。

3.2.2SQ2期岩相古地理特征(1)SQ2海侵期(SQ2TST)研究区再次经历海侵,但沉积环境仍然是前期的继续,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灰岩、泥灰岩,部分地区发育有鲕粒灰岩;研究区北部开江—梁平台盆继续发展,沉积物主要为灰岩夹薄层钙质泥岩(图5)。

地层厚度再次变薄,在40~120m区间波动,乌1井厚度最大,达252.0m。

鲕粒滩虽然有所发育,但是无论从滩体厚度还是规模来说较SQ1海侵期要差,主要集中于垫江地区,梁平地区的台地边缘相带和峰15—池16井地区,其余地区虽有鲕粒灰岩发育,如石柱冷水溪、苟西2井区块等,但构不成滩体。

以上说明,海侵期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碳酸盐工厂的生产能力退化或受影响,同时也导致了该期鲕粒滩的不发育,表明了在构造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海平面变化对鲕粒滩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2)SQ2高位早期(SQ2EHST)由于海平面由最初的上升至缓慢下降,碳酸盐岩工厂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恢复,同时由于前期地层沉积厚度的累积,导致了发育于研究区北部的开江—梁平台盆填平补齐,而全区仍然保持开阔台地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主要为鲕粒灰岩、泥晶灰岩和泥灰岩(图6)。

由于碳酸盐岩工厂的恢复,研究区地层厚度整体上较SQ2海侵期再次变厚,最厚达264m,苟西1井。

同时如图4所示,研究区沉积厚度较大处仍然为前期地层厚度较大处,如苟西1井至草10井区块等。

同时,相较于前3个阶段而言,本期鲕粒滩极其发育,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说都是整个研究区1060第36卷第5期飞仙关组最发育层位,这同四川盆地东北区域具有一致性[5],其中较大型的鲕粒滩有梁平区块、万县—石柱区块、长寿—涪陵—丰都区块等。

由此本文认为本区SQ2高位早期应该为川东南地区油气研究重点层位。

(3)SQ2高位晚期(SQ2LHST)海平面由前期的缓慢下降转变为本期的快速下降,受此以及前期巨厚沉积物的影响,研究区此时主要沉积一套区域性分布广泛的紫红色、灰紫色薄层泥页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石膏,从沉积环境来看为局限台地沉积,水体相对前期都要浅(图7),并且鲕粒滩不再发育。

沉积厚度多小于60m ,一般为20~30m ,最厚达66.0m ,新2井;较厚的地层主要集中在建南构造、龙驹坝构造、新场构造、高峰场构造等地。

4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有利区块预测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早三叠世飞仙关早期,也就是第一层序海侵期(SQ1TST ),川东南地区经历了飞仙关期第一次最大海泛事件,因此沉积了一套混积陆棚相的泥灰岩、页岩、泥晶灰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