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层序地层特征

合集下载

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松辽盆地

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松辽盆地

第三部分、隐蔽油气藏成因分 类
THANK YOU!
青山口组主体部分为高位体
有利构造背景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松辽盆地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取得了巨大成果,发现了若干 个大型背斜构造与三角洲主砂体匹配而形成的大油田,如 大庆长垣油田。近10多年来,对该地区的勘探已逐渐进入 寻找隐蔽油气藏阶段。三角洲主砂体向湖盆延伸部分是有 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虽然其含油气丰度及富集规模与 主体背斜油气藏部位相差很大,但仍有很大的勘探潜力且 勘探风险较低。 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和三角洲前缘砂体有效配置是形成 大面积岩性油藏的物质基础。在松辽盆地主力生烃凹陷中 广泛分布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有利于油气短距离运移从而 形成岩性油藏。油气藏类型大都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 藏,平面上富集程度差异较大,其中与有利构造匹配好的岩 性油藏其油气富集高产。
坳陷型盆地课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叠加在断陷之上的坳陷盆地(松辽盆地) 2.在古克拉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坳陷盆地 在古克拉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坳陷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3.在前寒武和海西期双重稳定基底结构基础 在前寒武和海西期双重稳定基底结构基础 上发育起来的坳陷盆地(准噶尔盆地) 上发育起来的坳陷盆地(准噶尔盆地)
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 油气藏勘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松辽盆地为例 以松辽盆地为例
主要内容
1 坳陷盆地的主体介绍
2以松辽盆地为例介绍坳陷型盆地特征
3隐蔽油气藏成因分类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
1.坳陷型盆地的分布与发展 2.坳陷型盆地的三种类型 3.构造样式和沉积层序特征的共性
我国大型陆相坳陷 型盆地主要发育于 中生代,在我国东部、 中部、西部各大含 油气区均有分布,它 是我国重要的含油 气盆地类型之一。

层序地层学—松辽盆地

层序地层学—松辽盆地

盖 储

松辽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
–2、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1)界面类型
–古构造运动界面:区域不整合面; –构造应力场转换界面:盆内不整合面; –构造机制转换面:局部不整合。 坳陷阶段 萎缩阶段
裂陷阶段
泉头组(河流相、三角洲相)——青山口组 (浅湖至深湖相)——嫩江组(浅湖至河流相)
二、陆相地层层序的形成机制
4、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变化对层序的控制
基准面是控制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何者发生的一 个临界面,即在基准面之上要发生侵蚀作用,而基准面 之下则发生沉积作用。基准面是一个受构造沉降、 气候变化、沉积物补给、海(湖)平面升降、沉积地 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可容空间是指沉积物表面与基准面之间可供沉积 物充填的全部空间。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认为海平面升降、 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是层序形成 与分布的控制因素,其中海平面升降起主要 作用。
– 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相对海平面变化:
• 控制可容空间变化,从而决定着层序空间分布;
– 沉积物供给速度:与可容空间增加速度共同控制着层序构型; – 气候变迁:控制沉积物的供给速度以及沉积物类型。 气候变迁
松辽盆地内不同地区的构 造沉降曲线显示,在124 Ma前 后盆地存在着构造沉降速率的 重大转折(如图),即由前期的 快速沉降转为后期的缓慢沉降, 而这一时期恰为松辽盆地断坳 转换时期的开始。断陷时期构 造沉降曲线斜率较大,即构造 沉降速率较大;而坳陷时期曲 线段斜率变缓,即构造沉降速 率趋小。表明在盆地演化不同 阶段构造作用的控制强度不同, 断陷盆地受构造因素影响更为 突出。
在构造沉降保持线性沉降的前 提下,基准面快速下降,可容空间减 小,且Δ A/Δ S<1或≈1时,形成小型 进积或加积的准层序组,此时,常构 成低水位体系域;基准面快速上升, 可容空间迅速增大,且Δ A/Δ S>1时, 产生退积式的准层序组,常形成水进 体系域;基准面缓慢上升,可容空间 缓缓增加,且Δ A/Δ S=1时,产生加积 式的准层序组,常构成高水位体系域; 基准面快速下降,可容空间迅速减小, 且Δ A/Δ S<1时,产生大型进积式的 准层序组,形成水退体系域。(可容 空间增量Δ A与沉积物补给增量Δ S)

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松辽盆地

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松辽盆地

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松辽盆地坳陷型盆地是指地壳下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地形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地区,沉积环境多样,沉积物质丰富,是油气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松辽盆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气盆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首先介绍坳陷型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盆地的层序地层特征是指在地层发育过程中受到不同作用因素的影响,分为多个层序,每个层序由相对一致特征的地层单元组成。

层序地层特征能够揭示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地层堆积的模式,对于油气藏的分布和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松辽盆地的层序地层主要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时期。

早古生代层序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奥陶统,主要由湖相及陡坡—浅海相沉积构成。

层序特征为薄层、相对单调,震旦—丹东组为典型代表。

晚古生代层序主要发育于志留纪至石炭纪时期,主要由碳酸盐台地相、碎屑台地相及浅海相沉积构成。

层序特征为厚层、递增—递减性变化,五峰组—白云岩组为典型代表。

其次介绍隐蔽油气藏勘探。

隐蔽油气藏是指不易通过传统地质勘探方法进行寻找和评价的油气藏类型。

对于坳陷型盆地,由于构造复杂、岩性多变、油气运移路径较长等因素,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比较具有挑战性。

隐蔽油气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断层溶蚀型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如页岩气、致密气)、沉积物改造型油气藏、泉诱型油气藏等。

这些油气藏常常受到构造、地层、地球化学等因素的控制,因此需要通过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进行勘探。

在松辽盆地,隐蔽油气藏通常分布于构造隆起带、断裂带及储层边缘部位。

因此,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工作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

二是加强地震反演技术,提高对储层性质的解释能力。

三是注重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确定油气运移、堆积、储集的关键环节。

四是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古地理、烃源岩分布等因素,进行勘探区划和降低勘探风险。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精)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东南缘,是下部断陷盆地与上覆坳陷盆地的叠置的陆相含油气盆地。

本文对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史、结构特征和反转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理论对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分析其成藏条件,在沉积相、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十屋断陷有机相模式;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和运聚特征;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结合生烃史和构造演化史,确定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建立了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1、十屋断陷构造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断陷前期地壳隆升和断陷初期火山喷发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盆地抬升萎缩阶段。

断陷构造层总体为西断东超的不对称箕状断陷,但盆地深层的结构特征比较复杂,发育有数个小型半地堑式断陷。

2、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局限于断陷内,整个十屋断陷可以看作是一个含油气系统。

将十屋地区断陷层划分了3个成藏组合,即深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可分为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和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

3、主要源岩是沙河子组、营城组,干酪根以III、IIB型为主,深凹处存在Ⅰ型。

受构造演化和埋藏史控制,十屋断陷靠近桑树台断层一侧的深凹区及断陷初期的几个小型断陷中的烃源岩都达到过成熟,往东埋藏变浅,处于成熟阶段。

4、十屋断陷深层储层物性很差,储层类型为低孔渗类,属致密储层。

泉二段的泥岩盖层具有区域性封盖作用,断陷层系的泥岩只能作为局部盖层,同一盖层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直接控制了该区油气藏的分布。

5、十屋断陷层油气藏类型有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为主。

纵向上存在二个油气富集带,平面上具有环带分布特征,主要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深部存在垂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和侧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两种成藏模式。

6、十屋断陷主要有三个成藏期,即登楼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组末期。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熔岩流动方向, 顶部气孔带形成机理是岩浆喷出 地表, 压力减小, 岩浆中的气体游离出来, 在顶部 形成气孔 发 育 带; 熔 岩 底 部 气 孔、 杏仁孔也很发 育, 它的形成机理是由于熔浆在潮湿地面上或在 水底流动过程中, 下伏的水分被汽化进入岩流的 低部, 形成大量气孔。电性上, 顶、 底气孔发育带 表现为中电阻率、 中中子的特点, 中部致密层测井 表现为高电阻率、 低中子的特点; 火山碎屑岩以低 电阻率、 高声波时差、 低密度和高中子为特点, 利 用这些特征可有效的识别火山岩中的储层与非储 层 (图 . , 表 .) 。 熔岩顶、 底部的气孔发 育 带 和 火
要因素, 本区火山岩虽然岩性较致密, 但由于后期
[#’] 构造作用, 使储集空间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
在岩心观察和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按成因将 本区火山岩储集空间划分为 孔 隙 和 裂 缝 两 种 类 型。 # "! 孔隙 本区火山岩储层有效的孔隙包括原生孔隙和 溶解孔隙两类。原生孔隙常呈孤立状, 但由于构 造裂隙或收缩裂缝常切穿气孔, 从而使孤立的气 孔间相互连通, 使之成为有效的孔隙, 这种孔隙主 要见于溢流相熔岩的顶、 底带。如 &&#$ 井营城子 组的安山岩气孔发育带, %&# 井营城组下部玄武岩 孔隙发育带都含有大量气孔 ) 杏仁孔, &&# 井营城 子组上部火山碎屑岩的砾间孔, 残余气孔, 这些孔 隙部分被绿泥石、 方解石矿物充填。溶解孔隙在 该区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 如 %&# 井火山爆发相 中火山碎屑砾间充填物和火山角砾内的气孔充填 物的碳酸盐矿物、 沸石类矿物的溶解, &&#$ 井喷溢 相中的熔岩溶解作用常顺裂隙发生, 即先形成裂 隙, 后发生溶解作用, 溶解物多为长石和辉石等不 稳定矿物。 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在薄层熔岩中, 该类储 层孔径小于 ’ ((。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受单层厚度 的控制, 变化大, 非均质强; 而在横向上则变化较 慢。因此, 该类火山岩储层横向连通性较好, 储集 性能优越, 声波时差值在 ’-$ ! 电阻率值 . / ( 左右, 高, 孔隙度一般大于 0!。 # "# 裂缝 裂缝是本区火山岩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 按 成因主要分为收缩缝和构造缝两类。 收缩缝是岩浆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或火山岩 在成岩过程中脱水所形成的张性缝, 前者称冷凝 收缩缝, 后者称脱水收缩缝。如 %&# 井营城子组 中、 上部熔岩中发育冷凝收缩缝; &&#$ 井营城子组 上部爆发相火山碎屑岩中发育脱水收缩缝, 形成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特征分析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特征分析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特征分析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是中国北方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储层特征分析对于勘探和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特征进行分析,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梨树断陷概况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位于辽宁省境内,是典型的沉陷盆地,地处华北平原之上。

该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石油气资源勘探区,尤其是营城组石油气资源非常丰富。

梨树断陷营城组主要包括下白垩统下坂庄组、中坂庄组和上坂庄组,是目前盆地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研究的热点。

二、储层特征分析1. 储层类型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其中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上坂庄组和中坂庄组。

砂岩储层孔隙度普遍较高,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压实孔为主,具有比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质。

2. 储层分布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分布广泛,储层性质多样。

在断陷盆地中,储层分布受到断裂、褶皱和岩性差异的影响,呈现出多个小规模的储层块状分布。

3. 储层岩性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岩性以细粒砂岩和细砂质泥岩为主,岩性较坚硬,具有较强的储层承压能力。

4. 储层孔隙结构梨树断陷营城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孔等,其中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孔隙类型,溶蚀孔和微裂缝孔是次要的储集孔隙类型。

5. 储层孔喉特征梨树断陷营城组砂岩储层孔喉特征分布集中,孔喉大小较为均匀,分布形态较规整,孔喉连通性好,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集。

梨树断陷营城组砂岩储层物性优良,孔隙度普遍在15%以上,渗透率在10×10-3μm2以上。

砂岩岩性坚硬,密度高,导致储层物性较好,对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有利。

三、研究结论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条件,砂岩储层孔隙度高,孔隙结构丰富,物性优良,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质。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储层特征,科学合理地进行勘探开发工作,提高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特征分析对于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储层特征,充分认识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勘探开发工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层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层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层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刘计勇;兰正凯;皮定成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8(034)022
【摘要】十屋断陷为一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桑树台断裂是主要的控盆断裂,控制了十屋断陷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断陷沉积层序的岩性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在靠近断裂一侧,沿陡坡快速堆积了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物,向断陷中心迅速过渡为半深湖-深湖沉积,并伴有深水浊流沉积.在断陷缓坡带,水体变浅,沉积物减薄,沉积相由半深湖-深湖相逐渐转变为滨浅湖、扇三角洲相及河流相.断陷两侧沉降深度差异较大,形成不对称式充填.此外,断陷北侧的端部存在较大的物源,形成纵向扇三角洲朵体.
【总页数】3页(P136-138)
【作者】刘计勇;兰正凯;皮定成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松南十屋断陷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J], 董福湘;赵冰仪;王志华;刘立
2.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储层特征 [J], 李晶;张云峰;王春香;白海丰
3.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地表烃类异常特征及油气指示意义 [J], 夏响华;胡凯;秦建中
4.十屋组—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的一个新地层单位 [J], 裘松余;王立夫
5.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构造特征研究 [J], 杨立英;李瑞磊;张江涛;刘财;刘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第3 O卷 第 4期 21 0 1年 1 2月




V0. 0 No 4 13 . De .2 1 e 01
GLOBAL GEOL0GY
文章编号 :10 0 4— 5 8 (0 1 4— 0 3 — 1 5 9 2 1 )0 61 0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十屋油 田营城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 系
关键词:松辽盆地 ;梨树断 陷;营城组 ;沉积体 系;层序地层
中图分类 号 :P 4. ;P 1.3 523 681 文献标识码 :A d i 0 3 6/.s .0458 .0 10 . 1 o :1.9 9ji n 10 - 9 2 1. O 8 s 5 4
Yi c e g Fo m a i n s q e c t a i r p y a e o i o a y t m f ng h n r t e u n e sr tg a h nd d p st n ls se o o i
王1 .吉林 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0 6 ; 3 0 1
2 .中石化 东北油气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长春 10 6 30 2
摘要:松 辽盆地 梨树 断陷十屋 油田 营城 组的岩 心观察 显示 ,其发 育碎 屑岩 ,局 部发 育安 山岩 、凝灰 岩。营城组 可划分 为 4个三级层序 :S ( 7 营四段 ) 8 ( 、S 营三段 ) 9 ( 、S 营二段 )和 S 0 ( 1 营一段 ) ,
反 映营城组 时期 湖平 面发 生过 4次较 大规模 的变化 ,层序发育较完整、连 续性较好 。层序 7属 于深水 型沉积 ,主要发 育水 下扇 ;层序 8属 于半深水型盆地边缘沉积 ,以发 育三角洲和扇三 角洲为特征 ;层 序 9和层序 1 属于浅水型沉积 ,发育棕褐 色泥岩。 以层序 9为例 ,区内主要 发育 的沉 积体 系类型 0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萎缩 阶 段主要 受第 二 种挤压 作用 动力 的控 制 。由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1 1 区 域 地 质 简 介 .
于两 种构 造动力 转 化 , 辽 盆 地 在 发展 演 化 过 程 中 松
具有 张力 和压力 两 重性 , 整体 表现 为早期 裂谷 、 中期
拗陷、 晚期 褶皱 的构 造 特 征 。松 辽 盆地 构 造 演 化史
泉 头组 、 山口组 、 家组和嫩 江组地层 。 青 姚 十屋 断 陷亦是 松辽 盆地 中典 型 的断坳叠 置 的复
为松 辽盆 地 的一 部 分 , 形 成 与 演化 在 整 体 上 受 松 其 辽 盆地主 体构造 作 用 及应 力场 的控 制 , 屋 断 陷 现 十
今 形态可 分 为桑树 台次 洼带 、 北部斜 坡带 、 中央构 造 带 、 部 向斜带 、 东 东南 斜坡 带 和双龙 次洼 带 6个二级 构造 单元 区带 , 东 南隆起 区地层发 育最 为齐 全 、 是 沉
组合 特征 、 沉积 相态来 看 , 陷层 中火石 岭组 为火 山 断 岩夹湖 沼相 沉积 ; 沙河 子 组 至 登 娄 库 组是 由半 深一
积层 最厚 ( 陷层 最 深 达 到 80 0 m) 埋 藏 深 度最 断 0 、 大 、 机质 演化程 度最 高 的断 陷盆地 之一L 。 有 】 ]
松 辽盆地 十屋 断 陷位 于 中国东北 地 区松 辽 盆地
可分 为热 隆升 、 陷 、 陷和萎 缩褶 皱等 4个 阶段 。 裂 拗
13 地 层 发 育 特 征 .
东 南 隆起 区 的东 南 部 。 总 面积 为 23 6k , 于 4 m 属
早 白垩世 以来 发育 的 断坳 叠 置 复合 型 盆 地 , 受 西 是 边 界桑树 台弧形 大断 裂 所 控 制 的 箕状 断 陷 , 层 由 地 西 向东斜 坡 区逐层 超 覆 , 向北 部 斜 坡 区急 剧 收 敛 减 薄, 至杨 大城子 凸起 部 位 从 上 到下 逐 层 被 剥蚀 。作
高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是 寻 找 岩 性 地 层 油 藏 的 主 要 途 径 和 权 威 性 工 具 , 促 进 油 气勘 探 , 是 突破 新 领 域 、 找 新 目 寻 标 、 保 油 田 持 续 稳 定 发 展 的 重 要 途 径 。本 文 通 过 建 立 全 区 高精 度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明 沉 积 体 系及 物 源 、 析 构 造 确 查 分
第 2 5卷
第 l 期
Vo. 5 No 12 .1
松 辽 盆 地 十 屋 断 陷层 序 地 层 特 征
邵 宸 , 太 亮 樊
( 国地 质 大 学 ( 京 )能 源 学 院 , 京 1 0 8 ) 中 北 北 0 0 3
[ 摘 要] 十屋地区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近中期的勘探方向表明, 隐蔽油气藏是今后勘探的重要领域。而
大 的向上逐 渐变 粗 的反 向沉积 旋 回[ 。 2 ]
宸 (9 8 , . 东 沾化 人 , 国地 质 大学 ( 京 ) 源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18 一) 男 山 中 北 能 主要 从 事 矿 产 普 查 与勘 探研 究 。

第2 5卷
中 国石 油 大学 胜利 油 大 学 胜 利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h n l C l g i a Un v r i fP to e m o r a fS e g i o l eCh n ie st o e r l u e y
M a .2 1 r O1
演 化期 次及 构造 地 貌 坡折 对 层 序 、 积 的控 制 作 用 。 而 充 分 的 认 清 各 种 地 质 问题 以 达 到预 测 有 利 勘 探 区带 的 目 沉 从
的。
[ 关键 词] 层序界面; 层序对比; 测井; 钻井 [ 图分 类 号] 5 4 4 中 P 4 . [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6 35 3 (0 1 O 一0 1 3 1 7 —9 5 2 1 ) l0 0 — 0
1 2 构造 演化背 景 .
松辽 盆地形 成 于环太 平洋 构造域 发展 演 化 的背
景之 下 , 主要 受两 种构 造 动力控 制和 影响 : 种 为地 一
壳深部 地 幔物质 的 热 动力 变 化 , 地 幔上 穹 隆起 引 上
起 大陆 壳初始 张 裂 ; 一 种 为太 平 洋 板块 向 欧亚 大 另
21 0 1年
合 型盆地 。断 陷层 中岩 石类 型分 为碎 屑岩 和火成 岩 两种 。其 中以碎 屑岩为 主 , 分布 于登娄 库组 、 营城 组 和沙 河 子组 , 含 砂 砾 岩 、 岩 、 包 砂 粉砂 岩 、 岩 等等 ; 泥 火成 岩 主要发育 于火 石 岭 组 , 井 中 仅少 数 钻 遇 到 钻 该层 位 , 有安 山岩 、 流纹 岩及 火 山凝 灰 岩 。而 从岩性
松 辽盆地整体是一 个断坳叠 置的含油气 盆地. 构 造运 动 中的断 陷期 , 盆地呈西 断东超 的箕状 断陷型 盆
地特征 , 构造运动演化 自然地将 盆地 至下而上 划分 为 两 大套 地层 , 即下部 断 陷层 和上 部 坳 陷层 , 总厚 度 为 3 O 1. m, 中下 部 断 陷层包 括 火石岭 组 、 . ~ O 0k 其 沙河 子组 、 营城 组和 登娄 库组 地层 , 上部 坳 陷层 又分 为 而
陆东缘 俯 冲形成 的挤 压作 用 。松 辽盆 地早期 形 成 阶
深 湖相 暗 色泥岩 夹砂 岩层 , 向上递 变为浅 湖 、 湖沼 和
河 漫相 的 杂色砂 泥 岩 及砂 砾 岩层 , 而 组 成 了 一个 从
段主要 受第 一种 热 动力 的控 制 , 地 晚期 发育 阶段 盆
[ 稿 日期 ]2 1 一l1 收 0 0l一6 [ 者 简 介 ]邵 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