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小说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鉴赏《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和对话艺术。
4. 深入探讨《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概述小说的情节梗概。
2. 第二章: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第三章:鉴赏《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林黛玉进荣府等,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和对话艺术。
4. 第四章:深入探讨《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封建礼教、家族衰落等,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片段,剖析作品的精彩之处。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入理解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4.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思考情况,评价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阅读测试: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对《红楼梦》的整体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正版原著,方便他们随时查阅、深入阅读。
2. 相关学术资料:收集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评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整本阅读指导课《红楼梦》教案

整本阅读指导课《红楼梦》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提供整本阅读指导课程,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并理解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和意义。
目标-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影响。
- 熟悉《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 分析《红楼梦》中的主题和心理描写。
- 探讨《红楼梦》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作者和创作背景- 介绍曹雪芹,包括他的生平和其他作品。
- 分析《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概述《红楼梦》的整体故事情节。
- 介绍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轨迹。
3. 主题和意义- 探究《红楼梦》中的爱情、权力和财富等主题。
- 分析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
4. 文化意义和价值- 讨论《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探讨作品中涉及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教学方法- 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红楼梦》的相关内容。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观点。
- 阅读指导:给予学生阅读指导,帮助他们理解作品。
评估方式-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以测试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
参考资料- 《红楼梦》原文- 相关研究和评论的书籍和文章本教案提供了学生整本阅读《红楼梦》所需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深入挖掘《红楼梦》的内涵和价值,并培养对中国经典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掌握小说中的一些基本人物形象和情节。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及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观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经典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文学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2)《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红楼梦》的片段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小说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 《红楼梦》,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
(2)教师讲解:针对小说中的难懂之处,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红楼梦》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小说。
3. 深入探讨:(1)《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弱点等问题。
(2)《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来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在阅读《红楼梦》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红楼梦选读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红楼梦选读纲要:1. 课程概述2. 教学目标3. 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学准备5. 教学过程6. 教学活动7. 教学评价8. 教学延伸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中的选读部分,选读内容为《红楼梦》。
通过精选红楼梦中的片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2. 分析并理解选读片段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3. 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分析选读片段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描写;- 理解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分析与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课件2. 红楼梦选读的教材和参考书籍3. 学生阅读笔记及批注五、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步骤2:背景介绍给学生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步骤3:选读片段解读选择几个经典的片段,对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进行逐一解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步骤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选读片段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选读片段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续写、改编或写评论等形式。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与音乐欣赏: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红楼梦》相关的图片,播放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共享各自的阅读笔记和批注,互相交流观点和疑问。
初三语文教案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初三语文教案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教案】教案一: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构建和描写方法。
3. 分析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
4.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内容:《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归纳总结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
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2. 运用相关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红楼梦》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和感受。
2. 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二、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分析一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
2. 学生展示:请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
3. 整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归纳出作者的刻画方法。
三、人物形象表达(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继续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创作表达。
2. 表达形式自由: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短文、设计海报、绘制漫画等形式进行表达。
3. 展示交流:每组进行表达和展示,并互相评论和交流。
四、深化思考(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2. 探讨争议:有的人认为某些人物形象不真实或不合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3. 分析学生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观点的原因和依据。
五、拓展阅读(20分钟)1. 推荐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与《红楼梦》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石头记》、《红楼梦研究》等。
2. 自主阅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并书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红楼梦》阅读教案

《红楼梦》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古典小说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红楼梦》的作者和背景简介曹雪芹的作者身份和生平《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创作背景清代社会风俗和家族制度2. 第二章:主要人物和情节梳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关系故事的开端和重要情节的设置描述贾府的荣华富贵和家族衰落3. 第三章: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分析揭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如人生百态、人性善恶等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4. 第四章: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描绘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刻画运用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展示古典小说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5. 第五章:阅读启示和传统文化认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和亲情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阅读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知识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红楼梦》作者、人物、情节等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本。
2. 相关研究资料:辅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性格。
3. 教学课件:展示作品内容、人物关系等图表和图片。
4. 影视作品:推荐相关影视改编作品,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情节。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背景讲解曹雪芹的作者身份和生平介绍《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清代社会风俗和家族制度2. 第二课时:梳理主要人物和情节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关系讲解故事的开端和重要情节的设置描述贾府的荣华富贵和家族衰落3. 第三课时:分析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揭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如人生百态、人性善恶等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4. 第四课时:探讨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讲解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刻画分析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的运用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5. 第五课时:阅读启示和传统文化认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和亲情友情探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背景2. 第二周:梳理主要人物和情节3. 第三周:分析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4. 第四周:探讨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5. 第五周:阅读启示和传统文化认知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初一语文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教学案

初一语文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教学案【教学案】教学目标:1. 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角色特点、形象描写、行为言谈等方面;2. 掌握运用文本材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内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根据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谈论一下自己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阅读与分析(15分钟)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与人物形象有关的片段或对话,并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可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第三步:小组合作(1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总结该人物的特点、形象描写和行为言谈等方面的情况。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文本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他们对所选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或提问。
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观点,学会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见解。
第五步:个人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写一篇关于其形象的文章。
要求学生运用文本材料,全面描述该人物的特点和形象描写,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六步:评价与反思(5分钟)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可以通过同桌互评或展示评价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思考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改进。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分角色进行小剧场表演,展示不同人物形象的情感和特点;2.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讲述其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以及对他的评价和认同。
教学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展示中的发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可以初步评估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教学延伸:教师可布置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继续深入分析和研究其中的人物形象,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观察和批判思维能力。
红楼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范例

红楼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范例红楼梦教案范例第1 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三)、德育渗透点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二、重、难点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大意。
2、默读课文,疏理小说情节,圈划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句。
3、鉴赏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1、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的录音,勾起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回忆,营造气氛。
2、作者简介及《红楼梦》的创作:《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教案一、导入《》的巨大影响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清?《竹枝词》2.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3.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4. 《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
5.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
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6. :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7. 毛泽东评价: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二、介绍作者: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家。
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奴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姑母由康熙指婚,嫁给平郡王成为王妃。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后40回由高鹗续书。
《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三、《红》内容介绍1、内容梗概:《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
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宝、黛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条线索从第三、四两回,林黛玉和薛宝钗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
直到第九十七、九十八两回,黛玉和宝钗在“哀”“乐”截然不同,“悲”“欢”强烈对比之下,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出闺成大礼”,终成悲剧结局,是主线的高潮,也是实现全书主题的集中所在。
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2、《红楼梦》 120回的内容简介1-5回全书总序6-18回揭露贾府的豪奢生活与内部矛盾(秦可卿之死、修建大观园、元妃省亲) 19-54回写宝、黛爱情以及宝玉与家长的冲突(黛玉葬花、宝玉挨打)55-78回描写贾府的危机(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79-120回描写众人的命运和结局3、《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1回是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这仙草遂脱去草木之态,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A.描写贾府环境:透过黛玉的眼睛,看到贾府建筑、陈设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奢华。
B.主要人物出场:林黛玉(人物外貌描写)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 (人物语言描写)贾宝玉 (宝黛初会、宝玉摔玉)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护官符”是《红楼梦》的一个总纲。
它以“俗谚口碑”的通俗形式,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豪华生活和显赫气势,揭示出“四大家族”这个封建贵族集团的腐朽性、寄生性。
“四大家族”通过姻亲关系紧密地勾结在一起,“扶持遮掩,皆有招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他们的权势上通宫廷,下联州县,滲透到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统治。
“护官符”里的“四大家族”的统治,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A.、曲赋、、谜语、酒令、花名等暗含人物性格、命运(重点第五回)《红楼梦》中的大多数诗词曲赋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份的情节。
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曲子,揭示了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倘若我们跳过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简直自己也有点像在梦中。
举例:【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解说:这是专门说宝玉和黛玉的。
前面说过,宝玉原是女娲炼石补天留下的一块石头,后来成仙做了神瑛,而黛玉原是天庭一棵绛珠草。
所以阆苑仙葩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
在天庭时神瑛就对绛珠草关爱有加,所以绛珠草说要用一生的眼泪回报他。
这就是故事的前因。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一句是对宝黛爱情的一个总结。
他们的相遇是奇缘,是前世就定好的奇缘,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又注定无缘,只能看心事终虚化。
所以黛玉妄自嗟呀,宝玉空劳牵挂,宝玉是水中月,美好但是无法触及,黛玉是镜中花,美丽却触摸不到,无论水中月,镜中花,都是美丽而不现实得东西,就像他们的爱情,只能“终虚化”。
绛珠草实现了前世的诺言,用了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神瑛,可是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呢?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年复一年,泪流干了也就香消玉殒了,那一段人间佳话,木石之盟,终究只是一个太美好的传说。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解说: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
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
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
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
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为了贾府耗尽心力还是没能挽回败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惨烈的。
脂砚斋批语说王熙凤获罪离家,与贾宝玉一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监狱);重返贾府,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回首惨痛,短命而死。
王熙凤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她的心狠手辣,不懂得该放手时需放手,聪明反被聪明累。
《红楼梦》12支曲子对应的人物命运:【终身误】薛宝钗【枉凝眉】林黛玉【恨无常】贾元春【分骨肉】贾探春【乐中悲】史湘云【世难容】妙玉【喜冤家】贾迎春【虚花悟】贾惜春【聪明累】王熙凤【留余庆】巧姐【晚韶华】李纨【好事终】秦可卿B.人名、地名等用谐音暗含深意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
例如:贾府——假府甄士隐——真事隐甄英莲——真应怜霍启——祸起贾雨村——假语存贾化——假话娇杏——侥幸冯渊——逢冤秦可卿——情可轻、情可倾(2种说法)秦钟——情种詹光——沾光卜固修——不顾羞卜世仁——不是人单聘仁——擅骗人吴新登——无星戥石呆子——实呆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靛儿——垫儿戴权——大权张友士——张有事秦业——情孽青梗峰——情根峰仁清巷——人情巷十里街——势利街贾政、贾敬——假正经贾赦--------假色贾琏——假脸、假廉潇湘馆——消香馆梨香院——离乡怨蘅芜院——恨无缘怡红院——遗红怨贾王薛史——家亡血史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齐杯-------万艳齐悲63、人物形象,千姿百态《红楼梦》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多达480人,重点写到的人物也有六七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