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道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短篇民间故事五篇-经典民间故事

短篇民间故事五篇-经典民间故事

短篇民间故事五篇-经典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传说故事1很多人都知道《西游记》中有一个曾经与孙悟空称兄道弟的牛魔王,本领也十分的高强。

但是很多人也许还不晓得,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民间就开始祭祀牛神,就是牛的保护神。

根据《列异传》记载,武都故道县(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有祭祀牛神的怒特祠。

传说该牛神原来是一棵大梓树。

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

但是树砍了又合。

秦文公就派了四十人轮流砍伐,但还是砍不断。

这些人只好离去。

一个人因为脚伤暂时无法行走,就躺在树下休息。

他突然听见有人在说话。

一个问:“这样挨砍下去,你疲劳吗?”另一个回答说:“是够疲劳的。

”一个又说:“秦公一定不会罢休的。

”第二个回答道:“他能奈我何?”又问:“拿灰敷在你身上怎么办?”另一个沉默不语。

躺在树下的人听到后,回去禀告了秦文公。

秦文公就让砍树的人光着上身,边砍边用灰敷在树上。

树断后,化成了一头牛,钻入了水中。

秦文公于是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怒特祠,以祭祀牛神。

后人认为这是“牛王庙”的开始。

宋代,出现了将保护耕牛责任于一身的牛王的记载。

宋何薳撰写的《春渚纪闻》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梦中被人追到了一个悬着“牛王之宫”匾额的地方,看见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姨母。

姨母说:“我生前喜欢吃牛肉,因此多杀了不少牛,现在在这里受苦,最苦的是每天被迫吃一升铁蒺藜饭。

”刚说完,就有牛首人拿着铁蒺藜饭走了進来。

宋代以后,民间又奉冉伯牛为牛王。

冉伯牛为春秋时孔子的门生,以其字“伯牛”而奉为牛王。

民间风俗要在牛王生日这一天祭牛王。

《新搜神记》记载,清代时,人们多在十月初一这天祭牛王。

按照《大玉匣记》: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农方收获,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

道教故事集锦

道教故事集锦

道教故事集锦端午节是驱邪辟毒的节日。

那一日中国民间常用三样辟邪的宝物:钟馗像、天师符和雄黄酒。

三者都与道教有关。

符和酒且不论,单说这钟馗像,唐以前是没有的,画第一张钟馗像的是谁呢?就是唐玄宗时的画师,后代称 <formulas /> “画圣”的吴道子。

唐玄宗一次游幸骊山,回来后染了疟疾。

白天卧床养病,朦胧睡去,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

玄宗喝问他是谁,那么大胆。

小鬼回答说:“我嘛,叫做‘虚耗’,能耗尽人家财物,让喜事成忧。

”皇帝大怒,正想唤武士擒拿,突然见一个大鬼奔来,戴着破帽,穿着蓝袍,围着牛角腰带,一只脚赤,一只脚套着旧朝靴,一只眼是瞎的。

小鬼一见大鬼,便绕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

那大鬼伸出手指挖出小鬼的眼睛,然后将他身体劈开,啃吃个干干净净。

玄宗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大鬼奏说:“臣是终南进士钟馗,武德间应举中·了进士,却因长得丑被黜,臣撞死在阶下。

皇上怜悯,赐我进士绿袍下葬,臣感谢圣恩,发誓为陛下清除虚耗鬼和其他妖孽。

”话说完,玄宗也就梦醒,缠身多日的病痛一时全消。

玄宗召来吴道子,将梦中形象述说一遍,让他画出钟馗像。

吴道子奉诏,立即构思,恍惚中似乎眼见钟馗在前,便展开素毫,一挥而就。

玄宗一看,那画上钟馗与自己梦中形象完全一样:左手捉住小鬼,右手挖它的眼睛。

玄宗惊叹吴道子画得逼真传神,说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梦似的。

”吴道子的钟馗画精绝一时。

到了五代时,后蜀皇帝对此画极为欣赏,但对画上钟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满,便召来当时名画师黄筌,说道:“这钟馗如果用拇指去挖鬼眼,便更加有力。

你给我改一下。

”几天后,黄筌将吴道子画仍然呈回,自己另外画了张用拇指挖鬼眼的钟馗,皇帝不满地问道:“我是让你改吴道子的画,为什么不照办?”黄筌回答:“吴道子画的钟馗,一身之力,神气抟聚眼色注视,全在食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轻易改动。

只好按陛下意思另画一幅呈上。

”从黄筌以后,画钟馗的越来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构思,所以流传在民间的钟馗也是千姿百态。

钟馗之死的民间传说故事_钟馗人物介绍

钟馗之死的民间传说故事_钟馗人物介绍

钟馗之死的民间传说故事_钟馗⼈物介绍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驱除邪祟的神。

但是钟馗是在死后才被封为打⿁驱除邪祟的神的,那么你知道钟馗是怎么死的吗?这次⼩编给⼤家整理了钟馗之死的民间传说故事,供⼤家阅读参考。

钟馗之死的民间传说故事唐朝德宗年间有个叫钟馗的举⼦此⼈长得豹头虎额铁⾯环眼脸上长满虬须。

这钟馗外貌虽丑可才华出众武艺超群。

这年恰逢秋季科举考试钟馗告别了亲友进京赶考。

钟馗风尘仆仆来到长安见京城楼台林⽴⼀派繁华景象⾃是⼗分⾼兴便在街上游逛起来。

他见前⾯有个测字卦摊就⾛到摊前说道:”先⽣我是赶考的举⼦你给我⼘个吉凶算算前程。

”说着写了⼀个”馗”字。

测字先⽣仔细看了看”馗”字沉思⽚刻慢条斯理地说:”相公此次科考⽂章定然独占鳌头但你时运不济到时不但名落孙⼭且凶多吉少。

”测字先⽣停顿⽚刻说:”馗字拆开是九和⾸现在时序九⽉你来应试必然名列榜⾸。

但是这个⾸字被抛在⼀边恐怕旬⽇内必有⼤祸临头望相公谨慎才是。

”钟馗听了⼼想:⼤丈夫在世只要⾏得端正怎会有⼤祸降临,因此他也没往⼼⾥去付了银⼦便扬长⽽去。

⼏天后钟馗进了考场应试钟馗看了考题⽴即”刷刷刷”⼀⽓呵成写完⽂章交了上去。

当⽇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韩愈副主考是⼤学⼠陆贽。

两⼈看了钟馗的卷⼦不由眼前⼀亮异⼝同声地说道:”奇才,奇才,这⽂章字字珠玑堪继李太⽩、杜⼦美之后”于是将钟馗点为第⼀名。

德宗皇帝听韩愈禀奏说新科状元钟馗才华出众便在⾦殿上召见钟馗。

德宗⼀看钟馗相貌丑陋顿时⼼中不悦道:”我朝取⼠全在⾝⾔书判此等丑陋之⼈如何点为⾦科状元。

”韩愈连忙跪奏道:”⼈之优劣全不在貌圣主岂不闻晏婴三尺⽽为齐相周昌⼝吃⽽能辅汉孔⼦以貌取⼈失之⼦⽻万望陛下三思。

”德宗皇帝沉吟⽚刻说:”韩爱卿之⾔虽说有理但我朝太宗帝时曾有⼗⼋学⼠登瀛州之美谈此⼈为状元恐世⼈笑朕不识⼈才也。

”宰相卢杞为⼈⼼胸狭窄妒贤嫉能听了皇上的话忙跪奏道:”⾦科状元须内外兼修今科考⽣三百⼈众岂少其⼈,何不另选⼀个。

洪泽湖的传说(民间传说)

洪泽湖的传说(民间传说)

洪泽湖的传说(民间传说)洪泽湖是怎么形成的呢?很久以前,泗阳、泗洪、淮安交界的地方,风光秀丽,有茂密的林荫,新鲜的空气,清脆的鸟鸣,人行其中,尤如步入仙境,心旷神怡,流连往返。

在这里住着一个李老汉,因疏于劳作,一家人过着贫苦的日子。

一天,他在屋子的墙角里发现几只幼小的狐狸躺在被褥里,一只黑狐狸在周边逡巡,充满敌意的瞪视着他。

听故老之人说狐狸很神异,有高强的法力,李老汉一见狐狸心里不由害怕,便叮嘱家人千万不可伤害他们,并把这间屋子精心收拾了一下,使屋子更加温暖舒适,只盼望那些小狐狸们能快快长大,然后离开他们家,不要给家人带来什么灾祸来。

没想到狐狸们在这里住得安适,又见老汉一家人毫不伤害它们,虽然渐渐长大,到处乱跑,却愈发不愿意离开了。

老狐狸胆子愈来愈大,起初还在夜间带着小狐狸在夜间活动,后来竟然在白日里公然穿堂过户,视若无人。

老汉家里的花生、菜肴,起先他们偷地取用,后来竟然敢与老汉同桌共享,宛然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冬日来临,老汉家人里在阳光下取暖,擤鼻涕,那小狐狸也在晒太阳,它跟着老人学模学样,他也跟着捏鼻涕“嗤”一下。

老汉的妻子看不过,大胆地说:“到屋里去罢。

也学得人模人样的。

”那小狐狸便大摇大摆的进屋子里去了。

老汉与妻子商量道:“狐狸们长住不走了。

这可怎么办?自家的儿女吃喝不饱,还要供应狐仙们的口粮——我们不敢开罪它们呀!”老妻说道:“‘千年黑,万年白’。

照这个说法,那只黑狐狸道行一定很深。

不妨向它张个口,求告一下,只怕能得些好处,也未可知。

”老汉想了想,认为说得有道理。

让老妻炒了一锅在香又脆的花生,用筛子装着放到八仙桌上,并提了壶小酒,请狐狸大仙一家前来享用。

天色渐黑,率大小众狐狸回来,见老汉笑脸相迎,并不喝斥它们,又有酒菜,便大吃大喝起来。

待到酒意熏熏然时,老汉胆子大了起来,话语也多了。

便对黑老狐说:“大仙也是儿孙满堂了,客居舍下日久,不嫌促狭么?为什么不另谋华宅?”那老狐狸见老汉和他说话,便化身为一个黑须老人,满面醉态,口吐人言道:“华宅易谋,只是如老先生这样宽厚仁德的朋友不易找啊!我的儿孙能过得安然舒适,全赖老先生的的宽宏呀!”老汉为难道:“可是长此以住下去,大仙一族过得安然自得。

民间故事之阿南和龙女的故事

民间故事之阿南和龙女的故事

民间故事之阿南和龙⼥的故事 东海万丈深渊下⾯,有⼀座⽔晶宫,⽔晶宫⾥住着东海龙王,龙王有⼗个⼥⼉。

这⼗个⼥⼉个个长得如花似⽟,美丽⾮常,她们快乐的⽣活在东海,⽆忧⽆虑。

她们就变成⼗只⾦鸡,经常离开龙宫到海⾯上游玩。

也因此才有了后⾯发⽣的事情。

阿南和龙⼥ 东海万丈深渊下⾯,有⼀座⽔晶宫,⽔晶宫⾥住着东海龙王,龙王有⼗个⼥⼉。

这⼗个⼥⼉个个长得如花似⽟,美丽⾮常,她们快乐的⽣活在东海,⽆忧⽆虑。

她们就变成⼗只⾦鸡,经常离开龙宫到海⾯上游玩。

东海边是连绵的⾼⼭,⼭上长满了茂密的森林,森林⾥住着⼏⼗户⼈家。

⼀天,村⾥有⼀个青年到⼭上砍柴,在最⾼点⼭顶,⾛到⼀棵⼤松树下,坐下来歇息。

他想到⾃⼰艰难的⽣活、悲凉的⾝世,更感到⼗分孤单,便把插在腰⾥的⼩笛⼦拿出来吹,解除⼼中的烦闷。

悠扬的笛声穿过密林,飘到了海边。

这时候,⾝在万丈深渊龙宫⾥的⼗个龙⼥听到了悲伤悠扬的笛声,就寻着笛声找来。

原来,吹笛⼦的⼈名叫阿南,他从⼩⽗母双亡,⽆依⽆靠,⼀个⼈打柴为⽣。

笛⼦是他最亲近的伙伴,常⽤它诉说⾃⼰悲惨的遭遇。

他⼀边想,⼀边吹,⼀时泪流满⾯。

⼗个姑娘⾛到他⾝边,他也没察觉,姑娘们也没有想到,吹笛⼦的⼈竟是⼀个这般英俊、健壮却⼜⾐着破烂的砍柴⼈。

阿南抬起头来看到⼗个陌⽣的⼥孩,⾮常吃惊,半天说不出话。

⼗妹见男青年抬头,扭头就跑,⼏个姐妹也跟着往回跑。

唯独⼆姐刚要转⾝,只觉得这个⼩伙⼦有点⾯熟,便顿了⼀下,终于想起来了。

有⼀次,姐妹们正在树林⾥嬉闹,你追我赶,正玩得⾼兴,突然蹿出⼀只⽼虎,这位⼤哥⼿提利斧跑来,⼤吼⼀声,把⽼虎吓跑了。

想不到今天⼜在这⾥见到了他。

她⾛上前去轻声问:“你可就是那天吓跑了⽼虎的⼤哥?” 阿南回答说:“我就是,我叫阿南。

” ⼆姐不再说什么,连忙拿出⼀颗⾦丝亮晃的宝珠,放在阿南的⽺⽪褂上,便⼀阵风似的追赶九个姐妹去了。

阿南拾起宝珠,忙着追赶姑娘,当他跑到海边时,⼗位姑娘已经回到⼤海⾥了。

阿南捧着这颗闪光发亮的宝珠,翻来覆去地看,⼼⾥既⾼兴⼜疑惑。

兖州名人

兖州名人

李白是闻名世界的伟大诗人,他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入籍瑕丘(兖州),直到上元三年(762)病死安徽当涂,其间二十多年,行踪虽飘忽不定,但妻子儿女均安家兖州,兖州成为李白的第二故乡。

他常在兖州迎宾酬唱,游览赋诗。

兖州城东泗河西岸建有青莲阁,奉祀着李白及儿女塑像,表达了兖州人民对诗仙太白的怀念与敬爱。

 李白在兖州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东鲁门泛舟》等40首诗篇,被后人世代吟诵。

而作为诗仙的李白一生与酒结缘,堪称“诗酒英豪”,自然有不少诗酒趣事。

其中一趣事是,唐天宝五年(746)秋,李白忽发逸兴,骑马到城北郊寻朋友范居士饮酒。

也许他太迷恋田野景色,也许他光想着饮酒了,竟信马由缰地在郊外迷了路,马蹿入了野草丛中,李白那身裘衣上沾满了苍耳(俗称糨子),等找到范居士家,他的朋友笑着帮他摘除苍耳,两人一番畅饮后,李白酣醉而归,写下了那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的诗篇。

吴道子吴道子(约685-760),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曾在兖州瑕丘(即滋阳)当过主管典狱捕盗之事的县尉,这大约是在他任内教博士之后的景龙年间(707-710)。

少年时,家境贫寒。

据史料记载:“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称画圣。

”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

当他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庭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

吴擅画佛道人物,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画三百余间,形状各不相同,笔迹洗练劲爽,对后世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很大影响。

吴也画山水,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毕矣。

” 吴道子任瑕丘尉时,在民间还流传了两个小故事。

一说吴道子捕得一盗,由于看管不严,盗徒越狱逃走了。

吴道子根据此盗徒受审时留给他的印象,画了形貌通缉图,分送周围各县,终于在汶上按图捕回。

此传说记于江勤的《鲁驿书典》。

说明吴道子年轻时的目识心记能力与高超的画艺,已非常人可比。

二说据《滋阳县志》,在滋阳城北二十里有一条河,叫泥河,发源于曲阜姚村的变巧泉,在变巧泉南的河上有一桥,名叫“画马桥”,就是因吴道子在桥上画马而得名。

故事集-中国古代人故事_中国历史著名人物事迹

故事集-中国古代人故事_中国历史著名人物事迹

故事集-中国古代⼈故事_中国历史著名⼈物事迹中国古代是⽂明⽂化⾼度发展的时代,亦涌现出许多的⼈物。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故事集-中国古代⼈故事,供⼤家参考。

中国古代⼈物故事1草圣张旭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吾长史。

以草书着名,与李⽩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诗亦别具⼀格,以七绝见长,与李⽩、贺知章等⼈共列饮中⼋仙之⼀。

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

书法与怀素齐名。

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索笔挥洒,时称张颠。

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史称“草圣”。

他⾃⼰以继承“⼆王”传统为⾃豪,字字有法,另⼀⽅⾯⼜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闻⿎吹⽽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闲上⼈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聊、不平,有动于⼼,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崖⾕、鸟兽⾍鱼、草⽊之花实、⽇⽉列星、风⾬⽔⽕、雷霆霹雳、歌舞战⽃、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名后世。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个极重要的⼈物。

他创造的狂草向⾃由表现⽅向发展的⼀个极限,若更⾃由,⽂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张旭死后,⼤家都很怀念他。

如杜甫⼊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殿中杨监见⽰张旭草书图》,诗中⽈:斯⼈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满⽬⼀凄恻。

李颀在《赠张旭》⼀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可见⼤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

100个民间故事清单

100个民间故事清单

100个民间故事清单1. 盘古开天2. 伏羲和女娲的故事3. 嫦娥姑娘的传说4. 莲花女5. 天女散花6. 太阳和月亮(土家族)7. 禹王锁蛟8. 神女峰9. 观音不结婚的传说10. 干将和莫邪11. 天鹅仙女(满族)12. 白衣仙姑(鄂伦春族)13. 牡丹仙女14. 荷花仙姑15. 芍药仙子16. 茉莉仙子17. 牧童和仙女(朝鲜族)18. 樵夫与狐仙19. 八仙过海20. 真武修仙21. 孔子的传说22. 屈原的传说23. 曹植的传说24. 吴道子的传说25. 米芾的传说26. 王昭君的传说27. 诸葛亮的故事(傣族)28. 张飞卖肉29. 华佗虚心求学30. 天牛郎配夫妻31. 孟姜女32. 白娘子33. 祝英台和梁山伯34. 含羞草35. 望夫石36. 柳毅传书37. 蛇郎38. 葫芦姑娘39. 望夫云(白族)40. 纪晓岚的故事41. 郑板桥的故事42. 徐文长的故事43. 钱六姐的故事44. 巧媳妇的故事45. 阿凡提的故事(维吾尔族)46. 狗也讨厌47. 杜老幺的故事48. 阿古登巴的故事(藏族)49. 巴拉根仓的故事(蒙古族)50. 清不过包公51. 谎张三的故事52. 拷问青石板53. 丝路传说54. 长寿花55. 人参老头56. 金瓜和银豆57. 三个聪明的小姑娘58. 鹿姑59. 狼外婆60. 五月端阳61.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来历62. 重阳登高63. 寒食节的由来64. 泼水节(傣族)65. 火把节(纳西族)66. “除恶节”的由来(苗族)67. 祭鸟节(白族)68. 沐浴节(藏族)69. 婚礼习俗的由来70. 哭嫁的故事71. 新娘搭盖头72. “囍”73. 闹新房的来历74. 给死人烧纸的传说75. 红棺材76. 招魂77. 土葬死人78. 死人“火化”的由来79. 龙虎山“悬棺”的传说80. 待尸歌81. 全家福82. 天津“狗不理”包子83. 馒头的传说84. 酒的故事(拉祜族)85. 叫化鸡86. 冬令火锅87. 金华火腿88. 围裙89. 头上系白布的由来90. 猫头鞋91. 狗头帽的来历92. 戴手镯的来历(水族)93. 耳环的来历(水族)94. 走高跷的传说95. 为什么土家人爱跳摆手舞(土家族)96. 蒙古族安代舞的由来(蒙古族)97. “达瓦孜”(维吾尔族)98. 姑娘追(哈萨克族)99. 苗家舞狮的由来(苗族)100. 荡秋千的由来(拉祜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吴道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导读:本文关于吴道子的民间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烙馍的启示】
传说,吴道子小时候并不聪明。

他喜欢画画,但是画不好,一次画不好,二次画不好,三次还是画不好……,最后连他自己也灰心丧气了,认为自己不是那个材料,永远也画不出什么名堂了。

这一天,他怀着苦闷心情,没精打采地出门游玩散心。

他来到一座庙里,进了大殿,看见有两个妇女正在烙馍。

年老的坐在大殿东头做馍,年轻的坐在大殿西头烧鏊子鏊子:烙饼的家什。

只见年老的把面团用小擀面杖擀成了薄馍,随手又用小擀面杖一挑,那馍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从东头飞到西头,正好落在那年轻妇女面前的鏊子上。

年轻的妇女一面烧火,一面用竹片翻。

馍熟了,她也像年老的一样,随手一挑,那馍就飞起来,一丝不差地落在大殿中间的一块木板上,叠得整整齐齐。

吴道子看得呆了。

吴道子看了一会,就走近那年老妇女的身边,问道“奶奶,你看都不看,馍就会一丝不差地飞落在西头的鏊子上,这么难的事,你是怎么学会的呢?”那老年妇女看了他一眼,说:“这没有什么诀窍,也不过是天天烙,月月烙,专心一意,功夫练得久一点熟一点罢了。

”她说完,又忙着烙馍去了。

吴道子一听,恍然大悟,从那妇女的话里,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论作什么事,都要专心,都要下苦功,“功到自然成”是很有道理的。

从那以后,他勤学苦练,见山画山,见水摹水,见人描人,见树绘树。

天长日久,他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大画家。

被人们称为“画圣”,他画的画也在人们的传说里成了“神画”
【卧虎桥】
唐朝时候,许昌称许州,城西北角有一汪湖水,俗称“小西湖”。

每到夏天,岸边垂柳成荫,湖中荷花盛开,九曲石桥连着湖心凉亭,不但风景秀丽,也是消暑胜地,不少文人学士常到这里流连观赏、吟诗作画。

大画家吴道子本是禹州人,他的画天下闻名。

那真是画鱼鱼戏水,画鸟空中飞,画的树能结果,画的叫驴会拉磨。

人们都称他为“画仙”。

那一年,皇帝把吴道子请到京里,让他在宫中作画。

画一幅《天子行乐图》,画上的歌舞美女飘飘欲仙;画一幅《百官侍宴图》,那杯中美酒,好像要流出来。

文武百官交口称赞。

皇帝也十分欢喜,要封他大官,让他留在宫中。

可吴道子是山珍海味不吃,绫罗绸缎不穿,黄金美女不爱,骏马高官不受,一心记挂着乡亲父老。

他辞谢了皇上,仍旧布衣草鞋转回家乡。

禹州本和许州搭界,吴道子回家路过许州小西湖,见这里风光宜人,是个作画的好地方。

他一连游玩了几日,又看到这里民风淳朴,物产富饶,便爱上了这里。

况且这里离家也不远。

他就邀了几个朋友,在小西湖附近住了下来。

他每天到湖边观景作画,或和友人谈古论今。

他为人和善,从不摆架子,和邻里乡亲处得很好,生活上倒也逍遥自
在。

有一天,吴道子在小西湖岸边临大路的一座小桥上歇息。

这时,夕陽衔山,晚霞如火,清风徐徐吹来,湖水荡着金色的波纹。

他正入神地揣摩着画一幅《小西湖落照图》,只见一个老汉匆匆走来,劝他赶快回家,说是最近有一伙歹人,夜聚明散,拦路抢劫,污辱良家妇女,桥头成了是非之地。

说完他就慌忙走了。

吴道子听后微微一笑。

他略一沉吟,便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画笔和颜色,在桥头山石上画了一幅画。

第二天,许州城内外便传开了,说是夜里桥上卧了只斑斓猛虎。

那虎两眼放光,像两盏灯笼;张着血盆大口,明晃晃一对虎牙,像两把利剑;尾巴一竖,像立一根旗杆。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附近村庄,人人谈虎色变。

有十几个胆大的后生,带着刀槍弓箭,成群结队,吆吆喝喝地要到桥上看个究竟。

远远的果见一只猛虎张牙舞爪,威猛异常。

这伙人弓上弦,刀出鞘,大气也不敢出,慢慢地摸到跟前,仔细一瞅,原来是一幅画。

这画画得也太像了,看着比真老虎还吓人。

所以,人人点头咂舌,惊叹不止。

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个老汉,他呆愣愣地看了一会儿画,猛然想起,昨晚上吴道子走得最晚,便捋着胡子哈哈大笑道:“这准是画圣吴道子画的,是吓那伙歹人的。

”他一边笑着,一边十分得意地把昨晚上遇见吴道子的情景,一五一十说给众人听。

这样一讲,消息不翼而飞,越发传得远了。

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来看这只画虎。

嘿!大白天还虎视眈眈令人胆寒,别说夜里,不吓掉魂才怪哩!那伙儿歹人
心虚,听说有虎,便逃走了。

日子久了,卧虎桥的名字也就传下来了。

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年少刻苦
吴道子大约生于约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时期),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

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公元709(景龙三年),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

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

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

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

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洛”。

入宫作画
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

后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

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公元725(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

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


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

真才子也。

”左右皆呼万岁。

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

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

《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吴道子壁画
公元742—755(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

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

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

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

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

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

他在
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

晚年传奇
公元758—759(乾元年间),吴道子尚健在。

卢稜伽是吴道子的门生,“乾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

后又在庄严寺三门绘画,“锐思张开,颇臻其妙”。

吴道子见了卢稜伽的绘画,觉得他有很大的长进,酷似自己的笔法,于是惊叹说:“此子笔力,当时不及我,今乃类我。

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

”由于卢稜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地绘画,过了一个来月,即离开了人世。

乾元年间,吴道子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

至于以后吴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载,也就无从考证了。

约公元759年左右(唐肃宗时期),吴道子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