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经典最简短的民间故事【三篇】

【导语】故事不⽤复杂,简单有趣便是极好的。
关于经典最简单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呢?下⾯就是⽆忧考给⼤家整理的经典最简短的民间故事,希望⼤家喜欢。
【学好数学能断案】 乾隆年间,鲁中句⽉县有个奇⼈崔九,不管多复杂的账⽬,只要请了他来,都会理得不差分毫,⼈送外号“铁算盘”。
这天,县令林墨轩乘了⼀顶⼩轿来到崔九家,说弥⽔镇发⽣了⼀场⽕灾,汪记棉花店的仓库因灯笼被风吹翻失⽕,把紧邻的瞿家粮店的粮仓也烧了,两家闹得不可开交。
官司打到了县衙,林墨轩难坏了,所以来请崔九帮忙。
当天,崔九就带着盖了县令⼤印的全权委托书和⼏个捕快去了弥⽔镇。
崔九查看了粮仓现场后,把瞿、汪两家掌柜叫到⼀起,让他们说说到底烧毁了多少粮⾷。
瞿家掌柜侯魁说:“五万⽄新麦,只是账本忘在粮仓⾥,被⽕烧了。
”汪家掌柜钱岩说:“起⽕头天中午,阿三、阿四为了掏鸟窝,还借了长梯⼦搭在瞿家仓上,他们说看到只有半仓粮⾷,三万⽄都不到!”不待崔九发话,侯魁说:“我们的账本虽然烧了,可我们收粮⾷时,都给了粮户⼀张优惠券,上⾯注明了卖给我们粮⾷的⽄两,这两天我们发了告⽰,让⼤伙⼉拿出凭据给我们作证。
” 崔九听了点点头,让⼈赶紧把粮户送来的凭据汇总。
他还特意看了看凭据,的确注明了粮户的名字和卖粮⽄两,汇总的结果正是五万⽄⼩麦。
崔九扒拉着算盘,说看来这事基本清楚了,他要回去向县太爷交差了。
临⾛时他跟侯魁商量,说有个亲戚要肥⽥,想买粮灰,侯魁满⼝答应。
崔九摆摆⼿,让捕快们招呼⼈把粮灰打扫了,⼀筐⼀筐过了秤,码放在场院⾥。
然后说他先回去交差,回头让亲戚来交钱拉灰。
第⼆天晌午,崔九陪着林墨轩⼜回到了弥⽔镇就地审案。
场地布置好后,崔九让⼈⽀炉⽣⽕,架上铁锅,放进去三⽄⼩麦,不⼀会⼉,⼩麦全烧成了灰。
众⼈正稀⾥糊涂,有⼈过来打扫锅⾥的灰烬,⽤秤⼀称,报数道:“⼆两!”接着,崔九“噼⾥啪啦”扒拉了⼀阵算盘后⾼声道:“瞿家被烧粮⾷掐头去尾,抹零找整,认定三万⽄!”侯魁不⼲了,嚷道:“你这数如何算出?”崔九说:“三⽄⼩麦烧成了灰只有⼆两,粮仓的灰烬不过两千⽄多⼀点,刨去仓顶的⽵器、苇箔、麦秸等灰烬,⽕灾时烧毁的仓粮不过三万⽄!” 林墨轩⼀拍惊堂⽊,喝道:“侯魁,那两万⽄粮⾷哪去了?还不从实招来!”侯魁吓得腿⼀软,跌坐在地上。
中华民间传奇故事【三篇】

中华民间传奇故事【三篇】导读:本文中华民间传奇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农尝百草】在远古时代,人们靠狩猎生存,但因为工具简陋,捕捉到的野兽往往不够吃.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呢?传说有一位炎帝,教大家耕田播种庄稼,种出粮食后让大家食用.他还带领大伙制作各种农具,大兴水利,教大伙识别五谷,种植百果,使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下去.因此,人们称炎帝为神农.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是焦急,他决心要亲自尝遍所有的植物.这样,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能够治病的.下了决心后,神农就做了两只大口袋,一只挂在身子的左边,一只挂在身子的右边.他每尝一样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的口袋里,将来给人吃;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将来当药用.神农一出门,就见前面一片矮绿树丛中长着许多可爱的小嫩叶,神农采了一片,刚含进嘴里,就滑到肚子里去了.那片小嫩叶也在神农的肚子里漂来漂去,把他的内脏都擦洗得清清爽爽.神农觉得舒服极了,于是他把它放进左边的口袋里,并给它取名“查”,也就是我们现在用来泡茶的茶叶.第二天,神农又发现了许多淡红色的小花,它们的形状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神农采了一朵花放进嘴里,只觉得甜津津的,浓香四溢,神农给花取名为“甘草”,把它放进了右边的口袋.就这样,神农每天不停地走啊走,他的足迹遍布了江河山川,高山峻岭.他尝遍了各种花草,也认识了许多药物,用它们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急病,他需要的药草很难找.神农找了很久,终于发现它长在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这岩壁又高又陡又光滑,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连猿猴都难以攀登.人们见了,连连摇头,叹息这药草生长的地方实在太高太险,人想上去,比登天还难.神农救人心切,他动手搭起了一个木头过架,顺着这个架子慢慢地攀缘上去,终于爬到了岩顶,采到了草药,救了这个病人.相传神农搭架子采草药的地方,人们称它为神农架.神农背着满满两口袋的药草,仍在不停地采摘、品尝.有时偶尔尝到毒草,他就赶快拿出第一次采到的“查”,吞下肚去,毒就解掉了.可是有一次,神农不幸尝到了“断肠草”.这种毒草实在太厉害了,神农还来不及吞“查”解毒,毒性就发作了,神农临死前还紧紧地抱着他的两口袋药草.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神农,尊他为农耕和医药之祖.当然,上面讲的仅仅是民间的传说.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由来.【盘古开天辟地】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人们习惯将传说中的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算到现在,将近有“上下五千年”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很多是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呢,古籍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比如,古人早就在探索,世界是怎样形成、人类是怎样起源的?有一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这样说的——宇宙原来是混沌一团的,里面既没有光,也没有声音.盘古用巨斧把这一团混沌一劈为二,轻的气往上浮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成了地.从此,天每日高出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一万八千年后,天已经很高很高,地也很厚很厚,盘古就是屹立在天地间的巨人.他死后,身体各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山丘、江河及森林、草原等.还有一个女娲创造宇宙万物的神话,是这样说的——最初的时候,天地不知为什么经过一次大破坏,天倒塌了,地倾斜了,洪水泛滥,烈火焚烧,人类和一切生物都毁灭了.这时,有个叫女娲的女神采炼五彩的石头补好了天空,斩断巨鳌的四脚树立了四极,用芦灰止住了洪水,又去扑灭了烈火,然后慢慢地造出生物和人类来.从上述两个神话来看,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及万物的始祖.神话只是神话,当然不可当真.随着科学的发达,人们根据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有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是人类最早的祖先.猿人的体力比不上凶猛的野兽,但他们和动物不同的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猿人的工具主要是经过砍削的木棒和经过打制的石头.他们用这些粗糙的工具来与野兽搏斗,猎取食物;也用简单的工具采摘果子或挖植物的根茎来吃.那时,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猿人便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这种主要使用石制工具的时代,在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根据发现的不同的石制工具,以及有关的活动遗迹来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不仅能制造石斧、石锤,还能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用来把兽皮缝成衣服穿.大约在二百多万年以前,在我们祖国广大的土地上,就有远古的人类在活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重庆巫山、安徽繁昌等地区,都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猿人”化石,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猿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而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距今已有八十万年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云南陆续发现了许多古猿化石,而且伴有石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十年代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万年历史.1997年,考古学家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进行挖掘考察时,发现了大量旧石器,都带有人工打击的痕迹,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这一结果,有力地证实了二百万年前“巫山猿人”的存在.1999年,考古学家在安徽繁昌人字洞进行发掘时,发现大量石制品和骨制品.经专家联合鉴定,确认这批石器是二百万年至二百四十万年前的早期人类遗存,从而把人类在亚洲出现的历史又提前了至少三十万年.猿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与现代人的距离越来越接近.比如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另一种原始人——“山顶洞人”的化石来看,形体和现代人基本一样.他们过着按血统关系固定下来的群居生活,以氏族公社的形式构成了当时的原始社会.从对工具的使用来说,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莲岗文化等.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不过五千年,但在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乃至更加久远前,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它们比开天辟地的神话可要靠得住多了!【后裔夺权】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启和有扈氏的部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子,没有人再反抗了.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后羿是一个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这样,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这些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音niǎn)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少康长大后,给姥姥家看牲口;后来听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那儿.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了一身本领.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帮助,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称作“少康中兴”.少康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还没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们的弓箭很厉害.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音shù)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又向东发展了.鲍叔牙荐管仲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56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传为美谈.。
民间传说的故事大全三篇

【导语】民间故事是从古⾄今⼀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和事,⼀下⾯由为⼤家整理的民间传说的故事⼤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民间传说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有⼀天早朝,⼤部分群⾂没到的时候,乾隆爷问先到的⼤⾂汪⽂瑞和刘⽂举:“两位爱卿这么早来,可在家⾥吃过燕窝汤和点⼼?” 汪⽂瑞诚惶诚恐地抢先答道:“⾂家⾥⼈⼝众多,开⽀颇⼤,吃燕窝汤和点⼼只是偶尔,平时每天早上不过吃碗⽔饺、⾯条或喝碗⾖汁、吃⼏个鸡蛋⽽已。
” 见汪⽂瑞在皇上⾯前显⽰⾃⼰清廉,刘⽂举也说他家早餐经常只喝⼀碗⾖汁、吃⼏个鸡蛋。
乾隆听了汪⽂瑞和刘⽂举这番话,瞪了他俩⼀眼,说:“⼀个鸡蛋需要⼗两银⼦,朕都不敢吃那么多,你们⼀个早上就吃好⼏个,还敢说⾃⼰穷?看来朕该查查你俩的账了。
” 汪⽂瑞和刘⽂举听了乾隆这番话,想起刚才⾃⼰的⼝不择⾔,肠⼦都悔青了,他俩知道这必是内务府的⼈做假账,和御膳房的太监们沆瀣⼀⽓蒙皇上。
但他俩不敢明说,知道⼀旦明说了,内务府和御膳房的⼈知道了会挤兑他俩不说,就是皇上也饶不了他们,因为这等于告诉世⼈,看似英明的乾隆皇帝也不过是⼀个任⼈哄骗的⼆傻⼦。
当然,汪⽂瑞和刘⽂举⼜不能不接乾隆皇帝的话茬⼉,要不然,皇上还真怀疑他俩是收受到贿赂的贪官呢。
所幸汪⽂瑞和刘⽂举很快就想出应对之策,敷衍乾隆说,他们买的鸡蛋都是些便宜的货,不过⼏⽂钱⼀个罢了,⾃然不能和宫⾥采购的鸡蛋相⽐。
乾隆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释疑,反⽽更加困惑,他⾃⾔⾃语道:“怪哉,为何同为母鸡所产之蛋,竟有⽟、⽯之别?” 汪⽂瑞和刘⽂举暗暗叫苦,⼼忖:这⼀个谎扯出去了,必须得再扯新谎来圆前谎,可这新谎咋扯? 好在汪⽂瑞是个久处庙堂的圆通⽼吏,他在刘⽂举呆若⽊鸡之时,灵机⼀动,想出新招。
他旁征博引地对乾隆说:“⽥黄⽯是寿⼭⽯的⼀种,劣质⽼坑⽯也是寿⼭⽯的⼀种,可这两种⽯料的品质却是天差地别。
” 乾隆听了这话,若有所思,没在鸡蛋价格的问题上追问下去,汪⽂瑞和刘⽂举这才松了⼝⽓。
民间传说大全【三篇】

民间传说大全【三篇】一、龙的传说1.1 龙的起源据古籍记载,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传说中,龙是天神和地神的子孙,被视为权力和吉祥的象征。
龙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龙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黄土地,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神秘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象逐渐丰满和多样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龙的特点龙的形象在传说中具有多个特点。
首先,龙有着巨大的身躯和强大的力量,能够飞行和游泳。
其次,龙的头上常有角和鬃毛,身体上覆盖着鳞片,四肢强壮有力。
龙的颜色也有多种,常见的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等。
此外,龙还具有神奇的能力,如掌控风雨、控制水流和改变天气等。
因此,龙被视为神话中的至高存在。
1.3 龙的传说故事龙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有众多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著名的有《倩女幽魂》中的“白龙马”、《西游记》中的“龙王敖广”等。
这些故事以龙作为主要角色,通过奇幻的情节和精彩的表现形式,展现了龙的智慧、勇气和仁爱。
二、狐仙的传说2.1 狐仙的由来狐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被认为是狐狸精修炼成仙的结果。
狐仙由于长相美丽,聪明灵敏,经常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
在古代文学和戏剧中,狐仙常常被描述成能够变成人形,并拥有超凡能力的存在。
2.2 狐仙的形象和特征狐仙的形象多种多样,但通常被描绘成美丽而妖娆的女性形象。
狐仙常常身着华丽的衣物,具有特殊的魅力。
狐仙善于幻术和变身,可以变成人形或其他动物的形象。
狐仙还掌握着奇异的法术,能够预知未来、治疗疾病和化解灾难等。
2.3 狐仙的传说故事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狐仙的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涉及爱情、仇恨、报复和拯救等主题。
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小说中,描述了许多关于狐仙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展示了狐仙的善良和仁慈,而其他一些则揭示了狐仙的狡诈和阴险。
三、僵尸的传说3.1 僵尸的起源僵尸是一种古老的神话生物,起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
传说中,僵尸是由人类尸体复活而成的亡灵,通常与黑魔法和邪恶势力有关。
分享给三年级的民间故事三篇

三一文库()/小学三年级〔分享给三年级的民间故事三篇〕【篇一】精卫填海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
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
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
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
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
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
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
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
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
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故事启示: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
长篇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三篇

长篇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三篇【人参精报恩】传说在很久以前,在长白山下有一姓李的大户,每到放山季节,都会雇佣一些劳金伙计去山上采人参。
在李家还有一个小猪倌,自小无父无母,在李家打杂,这天伙计们准备好了吃穿用品准备上山时候,小猪倌也央求着老东家带上自己,但是东家却说他是个“穷鬼”,带上他不但采不到人参,还得搭上“米庄子”,说啥也不带他去!小猪倌急的直哭,李家小姐心软就劝父亲:“就让他去吧,也要不了几个钱,说不定第一次入场看不准,能采到参呢?我给他出资吧。
”就这样,小猪倌随着大伙上山了。
不过说来也怪,一年过去了,大家都找到参下山了,只有他一人什么也没找到,只得把别人剩下的东西收拾收拾,一个人继续留在山上!第二年又到放山季节,别的伙计又上山了,还给他带来了小姐给他资助的东西,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年过去了,他还是一无所获,小猪倌觉得下山也没脸见小姐,于是继续留在山上。
一转眼,第三年又放山了,这回伙计们给小猪倌捎来口信说让他今年必须下山,找不找的到都无所谓!小猪倌十分感动,也很愧疚,这个年没日没夜的寻找起来!但是直到伙计们都下山了,他还是没找到一颗参,也没脸下山,于是又留在了山上!这天,他在山上瞎转悠,突然刮过一阵旋风,只见旋风前面还有一白衣老头在拼命的跑着,那旋风倒也奇怪,好像专追着白衣老头!小猪倌是个热心肠,二话没说,挡在老头前面,拿起随身带着的铲刀狠狠的劈在了旋风上,好像劈中了什么,只见旋风里面传来一声“斯斯……”的声音,就看见有血流下了,旋风也突然消失不见了,小猪倌回头一看,白衣老头也不知去哪了!小猪倌觉得很是奇怪。
这天晚上,小猪倌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笑眯眯的看着他,问他怎么一个人在这里,想要什么?小猪倌一五一十的把自己情况都说了。
老头于是笑着对他说:“我是你白天救下的那老头,其实我是人参精,那个旋风是一条长蛇,它追了我很久了,那天我真跑不动了,幸好被你救下了,不然我可能就被它一口吞下肚了,这个大一小俩人参,你能够选一个!”小猪倌毫不犹豫的就拿了那个小的,老头摸了摸胡须笑了笑,“你真的选这个小的?”小猪倌:“帮您仅仅出于本分,你现在送我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也承受不起啊!”老头听完笑了笑就消失了!小猪倌第二天醒来,发现原来不远处真有一个二品叶的参。
中篇民间传说故事三篇

中篇民间传说故事三篇导读:本文中篇民间传说故事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传,皇帝有一位史官,叫仓颉,专管文件材料和记录国家大事。
可是那时候没有纸和笔。
连文字也没有,拿什么来记录呢?用绳子,在史官的屋子里挂满绳子。
横着挂的是比较粗的主绳,每一根主绳上也都垂着一些较细的绳子。
细绳上有些打了结,有些打了套,有些还挂着各式各样的贝壳。
这些绳子就是帮助记忆的工具。
“结绳记事”是那时候十分通行的方式。
比方说,一根白色的主绳代表羊,下边垂着的细绳的数目就代表羊的数目。
一条细绳代表一,两条细绳代表二。
要是表示十呢,就在另外一条细绳中间打个结。
然而仓颉管的事情太多了:牲口圈里有多少羊呀,地窖里有多少米呀,一年里举行过多少祭祀呀,打过多少次仗呀……他都得记载。
“我简直变成了蜘蛛……”仓颉渐渐地发起愁来。
事情一天一天多起来,难道老是增添绳子吗?有一天,仓颉走近孩子身边一瞧:啊,墙上画着牛、羊、陶器;孩子念着“三”又是在羊的下边刻了三个点,念着“十”,再在陶器的下边先刻一条竖线,然后在竖线的中间刻上一个粗粗的圆点。
仓颉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圆点不就是绳子上打的结吗?用刻划的方法代替结绳,真是好主意!他回去马上照着孩子的办法做。
可是日子一长,仓颉又发愁了。
画图画也并不简单。
画老虎得像老虎,画得不好就像猫;画陶钵得像陶钵,画得不好就像碗。
况且,祭祀、打仗、纺织……该怎么画呢?这天,仓颉跟随老猎人去打猎。
他们走进了树木参天的大森林,猎人在一棵大树旁边停了下来,弯着腰,仔细地在地面搜寻,嘴里还喃喃地说:“一直向前走,可以找到熊;往右边走,能够猎到鹿;往左呢,只能背回一些野羊。
”仓颉感到新奇,赶忙问个究竟。
猎人指着地面的痕迹说:“你看,这些都是鸟兽留下的脚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还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每一种脚印就代表一种禽兽。
”“一种脚印就代表一种禽兽。
”仓颉突然又想到:我为什么不能用一些符号来代表事物呢?他回去后,立刻开始设计用符号表示事物的方法。
古代民间传奇故事精选三篇

【导语】民间故事是从古⾄今⼀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和事。
下⾯是分享的古代民间传奇故事精选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民间传奇故事精选【篇⼀】 清朝年间,卫运河畔有⼀位⽼中医,医术⾮常⾼明,有⼈说他能悬丝诊脉,⽅圆⼏⼗⾥的⼈有病都找他诊治。
夏⽇的⼀天,⽼中医被⼀家员外请到府上,落座后,员外开⼝道:“不才有⼀⼥,前些⽇⼦不思饮⾷还时常呕吐。
久闻先⽣精通医术,故此相请。
”⽼中医说道:“听员外所⾔并⾮疑难之症,为何不就近请医诊治?”员外摆⼿说道:“说来见笑,⼩⼥幼年丧母,孤僻任性,得病后不许⽣⼈进她闺房。
先前所请医⽣只凭丫环传话诊治,汤药吃了⽆数,都不见疗效。
闻听先⽣能悬丝诊脉,今⽇正好⼀展绝技,也让不才开开眼界。
”⽼中医听罢,沉思⽚刻说道:“悬丝诊脉乃不得已⽽为之。
若有差误,恳请担待⼀⼆。
员外若能应允,请告知⼩姐闺房所在,⼩⼈也好安排诊治。
” ⽼中医跟着员外来到后院,见⼩姐住在平房,便⼿指对⾯⼆楼⼀间开窗的屋⼦说道:“我要在那⾥给⼩组看病。
”来到楼上,从窗⼝垂下⼀缕丝线,吩咐丫环打开闺房的窗户,把丝线拴在⼩姐的⼿腕脉门处,中间不许触到任何东西。
⽼中医把丝线的另⼀头⽤左⼿抻紧,然后坐在靠窗的桌前,右⼿⾷指横搭在丝线上。
员外坐在⽼中医对⾯,睁眼观瞧,只见⽼中医垂眼静思⼀阵⼉,忽然眉头紧皱,接着脱⼝⽽出:“奇怪,⼩姐的脉象为何如此紊乱?” “哈哈哈哈!”楼下突然爆发出⼀阵笑声。
⽼中医闻声惊起,循着笑声望去,顿时脸⾊⼤变。
员外也起⾝观瞧,只见两个丫环在闺房⾥笑得前仰后合,再看那根丝线正被⼀块鹅卵⽯压在窗前的桌⾯上!员外正待发作,却⼜转向⽼中医挖苦道:“先⽣果然医术⾼超,竟然测出了桌⼦的脉象!”⽼中医涨红了脸,顾不得礼节,急匆匆下楼来到闺房窗前,仔细察看⼀番,转⾝对跟过来的员外说道:“丝线压在桌⼦上,⾃然摸不到⼩姐的脉象,但我敢断定这桌⼦⾥有⾍⼦!”“先⽣,这不可能!”⼀位⽼家丁抢先道,“这是张⽼榆⽊桌⼦,⽼奴年年油漆,就是有⾍⼦也早就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导读:本文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女瑶姬的传说】
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小女儿,住在天上的瑶池宫里。
她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
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喜欢游玩。
一日,她来到巫山上空,不禁为其秀美的景色吸引。
不料,有十二条蛟龙正在此兴风作浪,使当地云雨茫茫。
瑶姬决心为人间除去恶龙。
于是她手指蛟龙,施展法术。
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风平浪静后,十二条蛟龙已然化作了十二座大山。
这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四周汪洋一片。
为了治理水患,人间司职治水的大禹赶到此地。
然而,这里山势高,水势急,治水十分不容易。
大禹日夜忧愁。
瑶姬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所感动,便派侍女传授给他一些法术,同时,还派六位侍臣,施展仙术,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大禹十分感谢神女瑶姬的帮助,就登上巫山,当面致谢。
大禹上到巫山之顶,见到了在游龙、彩凤、白鹤等簇拥下的瑶姬。
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
”说完,又赠予大禹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
大禹得了天书,拜谢而去。
水患治理后,瑶姬继续留在巫山过她的神仙日子。
她喜欢变幻成
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长久的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这美景。
她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
至今,在今天四川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的神女峰的传说。
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
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
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
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
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
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
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
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
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药王”孙思邈和龙的传奇故事】
药王孙思邈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龙渊源匪浅,我们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成语,据说就源自此处,而且很逼真的建筑,来形象地表现这一成语的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
龙王曾帮助药王修成正果?
记得第一站的药王山,到登上药王大殿时,我们已经听说了很多传奇故事。
药王大殿内供奉着自然是药王孙思邈,两边站班的,一如既往的是尉迟敬德和海龙王,神态威武庄重。
就在这里,奇幻的地方出现了,药王塑像身后竟然有个洞,现在已经封锁,不让游客穿行。
据当地人介绍,此洞直通耀州瓷的老瓷场黄堡镇,洞长有40里呢。
每逢二月二人们都来药王大殿烧香,烟气竟能从后洞冒出,留下“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民谚。
此洞名叫太玄古洞,也叫“龙穿洞”。
闻此名,便知与龙脱不了干系。
关于此洞的来历,当地人继续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药王孙思邈曾在路上遇见龙,给龙诊过病,龙化作老人家前来找他诊治,由于龙得病异常,需要龙显出真形,方能给它治疗。
忽听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响起雷声,龙正要现出真身。
药王并不害怕,想起百姓,急忙大声对龙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没有见过龙。
瞧见你的怪模样,会把人们吓坏的!”
于是,龙缩回了头,在云里面说:“那怎么呢?”
药王说:“这样吧,你先想办法到我家里去。
”
过了一会儿,乌云徐徐落在了山腰。
孙思邈刚刚走进自己的院子,突然“通”地一声,院中石壁上出现了个大洞,洞中伸出了那个龙头。
龙笑嘻嘻地说:“我从没有人烟的后山山脚穿到了这里,身子都藏在山里面,不会惊吓人们了吧?”
药王急忙开始给它诊病。
这时隔壁邻居偷偷看见此情景,这位邻居一直对龙心生好奇,于是找来纸笔,照着龙的模样开始画了起来。
龙喝了药王配制的药后,感觉好了很多。
但是,也察觉到隔壁有人偷看,于是,道谢后就飞走了。
邻居的画也只画了一半,“神龙见
首不见尾”的典故据说就来源于此。
后来,龙听说药王孙思邈要在耀州五台山(今药王山)修成正果,它为了报答诊病之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当时治病留在后山的洞中,钻了一孔四十多里长的石洞,帮助药王于农历二月初二赴位成果。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药王山,上山赴会朝庙,烧香吊表。
太玄古洞还原样保存着,药王与龙的传说也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