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边缘的从容定格——聚焦陈可辛电影作品的创作心理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作者:赵思源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解读著名电影导演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剖析了他的导演艺术。
认为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导演艺术主要体现在:一是与梦想同步的叙事结构;二是感同身受的记忆符号;三是举重若轻的青春困惑。
【关键词】陈可辛;《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1996年,陈可辛靠一部《甜蜜蜜》缩影了一个时代的爱情,在翌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夺得9项大奖(这个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还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1997年度世界十大电影”名单,和《泰坦尼克号》等大片平起平坐;17年后,他用一部《中国合伙人》,记录了几代人历时30年的梦想,五亿的票房表达了所有观众对片中故事的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他用心在爱着电影本身,用心在做电影,达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双赢。
他是一个聪明的电影人,“一名拍商业片的文艺导演”。
《中国合伙人》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从导演艺术来看,其商业和艺术的双赢主要体现在:一、与梦想同步的叙事结构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创业故事,其中不仅有梦想、激情、磨难、坚持、争执和伤痕,还有30年的集体记忆和让青春飞扬让美好鲜活的友情,更有赋予生活重量的爱情,就是没有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桥段。
具体讲,三个中国土鳖实现梦想的故事,如果平铺直叙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话,电影叙事就会变得冗长、琐碎,即使表演和剪辑再好,再下功夫,这也是一部烂戏。
基于此,这个故事的结构选择,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叙事结构是一部电影的骨骼,决定着故事的起承转合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最后要表现的是这部电影的世界观。
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特点是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中国合伙人》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集中的叙事情节,而采用多条叙事线索的交叉和互相推进来结构影片。
全片以三个主角的旁白撑起了电影叙事,从三个叙述人成东青、孟晓骏、王阳的视点,用主人公旁白的方式,用一条相同的创业线索,写出了三个不同人物的创业故事。
陈可辛电影《亲爱的》视听语言特色浅析

陈可辛电影《亲爱的》视听语言特色浅析作者:杨艳军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09期摘要:本文用细腻的笔法分析了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电影及其艺术性。
电影将影视层面和美学层面进行综合,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声音组合的蒙太奇当中进行综合,也在运用不同技术方法来表达的影片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电影风格;陈可辛;艺术性一、独特的视听语言陈可辛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导演,无疑他也是一位好的监制。
不管陈可辛做导演的成就多么辉煌,但是从陈可辛做导演的执影思路,和做监制时的理性头脑来看,陈可辛都毫无疑问是个天生的监制。
陈可辛身兼导演、监制、制片人,他在香港电影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巧妙的将商业陸和艺术性结合,在电影作品取得艺术成就的同时,也一并获得了较高的票房和口碑,这在当时的电影市场显的极为难得。
每一位成功导演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最后才能确定自己的独特视听语言。
陈可辛也是如此,《金枝玉叶》、《双城故事》、《新难兄难弟》作为探索,之后通过《甜蜜蜜》登上了自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之后又合拍了电影《投名状》、《如来·爱》。
这些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经典之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视听语言特色。
《亲爱的》作为陈可辛导演的最新力作,突破了以往的视听表达方式,在艺术创作层面创造新的高峰。
1.独特的画面陈可辛用生活化的镜头表达生活中的细节,叙述着一个真实深刻的故事,有效的扩展了画面中的信息量,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怀。
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中从不缺乏摇镜头。
影片开头就运用一个长的摇镜头,表达了人物所处环境,当观众还在猜测导演用意的时候,镜头摇到了男主角田文军的身上,不禁使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的铺垫镜头是为了表现主角的行为动作。
第二处是田文军在找孩子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摇镜头,表现他此刻内心的慌乱。
之后在介绍田文军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的时候,采用手持镜头的方法,给人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使观众能更好的融入到环境之中去。
《如果爱》是当代歌舞片的爱情表达。

《如果爱》是当代歌舞片的爱情表达。
陈可辛作品《如果·爱》正式代表香港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强争夺战,无论结果怎样,这都是华语电影的有一个可喜可贺的成功。
这部电影建立在歌舞电影的基础上,还算是有赏心悦目的效果;然后摄影风格当然是凸现唯美,整个三四十年代的感觉加上淡淡的爱情,可以说还是相当细腻的。
演员方面,每个角色各有千秋,周迅的戏份最多,演技的光芒亦尽盖其它演员,金城武演技有所进步,而张学友的角色显出成熟内敛的感觉。
一部华丽动感的情感大片《如果·爱》是著名导演陈可辛的一部爱情大片。
这是一部保留丰富剧情的当代歌舞片,由金城武、周迅、张学友等大牌明星倾力出演,人物有血有肉。
作品载满了流行动感,又不失醉人情怀。
该片用歌舞片的形式,华美丰饶的舞美设计,千变万化的缠绵曲调,再现了一个有关爱恨情仇的永恒主题,并将当代中国艺术青年残酷的现实境遇,特别是“北漂”一族的流浪式梦想,展示得淋漓尽致。
纽约《时代》周刊将该电影称为中国的“红磨坊”。
故事讲述艺术片导演聂文在上海拍摄大型歌舞片,主角则是他的多年女友孙纳,及来自香港的林见东,谁料,原来孙纳与林见东是十年前的旧情人。
当年孙纳出身贫苦但志存高远,为了生存和成功,她不择手段,终于成为人人艳羡的大明星,成名后的她努力忘记过去,否定岁月的全部痕迹。
然而命运弄人,十年后,她生命中两个重要的男人却同时出现了——十年前相爱的恋人,有当年不得志的导演系学生,转为大明星林见东,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金牌导演,自己的男友聂文。
更戏剧的是,三人要同演一出戏,剧情和命运却惊人相似。
面对昔日情人和今天的爱人,孙纳陷入了选择的困惑。
作为一部歌舞片,导演将西方文化元素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视角做了很好的融合,在故事内涵、叙事形式、歌舞运用、画面声响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整部影片成功地凸显出了导演对影像语言的综合驾驭能力。
通常歌舞片流于类型片的浅淡方面,可是,陈可辛却把影片伸展到多种变化层面。
陈可辛个人简介

陈可辛个人简介陈某某绝对是“香港导演”这个独特群体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
戴着眼镜、留着长发的陈某某,1962年出生在香港,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岁到美国学电影,21岁返港。
1986年,陈某某协助吴宇森拍摄《英雄无泪》,从此入行。
1991年,陈某某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被香港导演协会选为最佳影片。
1983年吴宇森执导《英雄无泪》,需要泰语翻译,他因此得以参与编剧及统筹,从此萌发对电影创作的浓厚兴趣。
随后在嘉禾***曾任蔡澜等人的副导演和助理制片。
后经曾志伟介绍,转入好***任某某,并学习监制,1989年监制首部作品《神行太保》。
随后监制柯受良导演的《咖喱辣椒》(1990)、《壮志豪情》(1990)等。
1991年监制并首导电影《双城故事》被香港导演协会选为最佳影片。
后与曾志伟、钟某某、李某某、张某某、阮世生等成立电影人***(UFO),监制并导演了不少叫好叫座的影片。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风尘三侠》(1993,与李某某合导)、《金枝玉叶》(1994)、《嬷嬷XXXXX帆帆》(1996)、《金枝玉叶Ⅱ》(1996)、《甜蜜蜜》(1997)等。
其中《甜蜜蜜》同时获金像奖、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并使张曼玉成为双料影后,被《时代》杂志选为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1998年,陈某某远赴美国,为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场执导他的首部好莱坞电影《情书》。
两年后,他返回香港成立“Applause Pictures”公司。
这一时期,陈某某已经注重在整个亚洲范围内的合作,他分别和泰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的制作单位合作了《晚娘》、《春逝》以及《见鬼》。
2021年,陈某某开始北上拍片,《如果XXXXX爱》在各大华语颁奖礼上风光无限。
总结陈某某的经历,种种转变一如他的女朋友吴君如主演的电影《金鸡》的主题———要生存就要变通———从中国香港到泰国到中国香港再到美国,最后杀回香港。
如今,陈某某选择北上,而且干净利落。
“工作室整体搬迁到北京,至于家和小孩,一步步来,也要转移过去。
以爱为名的商业性艺术创作——读陈可辛导演

以爱为名的商业性艺术创作——读陈可辛导演
吉晋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电影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新语言,电影导演借用这种新兴的语言,向普罗大众讲述了世间奇怪、人生百态.导演陈可辛在中国导演群中是与众不同的,他在电影中的表达偏向于世俗大众,从普通老百姓的人生际遇、过去与现实的轶闻中多种角度地诠释历史,进行商业化艺术创作.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吉晋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 [J], 赵思源;
2.陈可辛访谈节选:这种片子需要导演特别相信爱情 [J], ;
3.以《亲爱的》为例浅谈陈可辛导演的转型 [J], 刘金
4.微电影广告传播优势分析——以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为例 [J], 朱贵杰
5.草根阶层的“漂泊爱情”——导演陈可辛的爱情三部曲 [J], 龚莉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离散与还乡_陈可辛电影中的“漂泊者”形象研究

离散与还乡_陈可辛电影中的“漂泊者”形象研究离散与还乡:陈可辛电影中的“漂泊者”形象研究导语:陈可辛是中国当代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涉及了各个主题,但常常有一个共同的视角——“漂泊者”,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本文将探讨陈可辛电影中的“漂泊者”形象,以及这些角色在离散与还乡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第一部分:“漂泊者”的特征陈可辛电影中的“漂泊者”指的是那些在外地长时间居住或工作的人,他们远离了家乡,生活方式与主流文化有所不同。
这些人可能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也可能是从城市到乡村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的人。
首先,这些“漂泊者”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经常处于两个社区之间,既要与当地人建立联系,也要与自己的家乡保持联系。
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外地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歧视和排斥。
其次,他们经历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
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需要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仅是在行为上的差异,还包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第二部分:离散与还乡的困境与挑战离散是指“漂泊者”远离家乡,到陌生的地方生活和工作。
他们离开家乡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离散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教育资源不足等。
在陈可辛的电影中,离散往往与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相连。
例如,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女主角朱莉远离家乡,到城市追求音乐梦想。
在她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她与家人的分离和互动的矛盾,她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思考。
还乡是“漂泊者”对家乡的情感回归和向往。
然而,返回家乡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很顺利。
在还乡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和挑战,如就业问题,传统价值观的冲突等。
第三部分:陈可辛电影中的解决之道在陈可辛的电影中,面对离散和还乡的困境,“漂泊者”通常通过勇敢和努力来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首先,他们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并接受新的文化。
今敏导演的创作心理定势分析

▲THE FILM影视114今敏导演的创作心理定势分析张博凌(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摘 要:日本动画导演今敏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虚实交融风格,以“意识流”手法描绘人的精神世界,进而关注社会现实。
本文以今敏导演全部的五部动画作品为研究范本,分析其创作心理定势,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形式、含义和创作渊源。
关键词:今敏;创作心理定势;意识流在心理学中,“定势”指对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
人的认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需要一个内在的、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定势”[1]。
个体的习惯意识、习惯性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总和一起构成了创作心理定势,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有个人特色的系统创作理念。
今敏(1963—2010)是日本著名动画导演、漫画家,作品风格瑰丽奇特,带领观众在幻境与现实之中穿梭,在超现实主义的外表下关注着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尽管今敏导演已辞世10年,但其作品的关注度丝毫未减。
无论从视听语言技巧还是思想内核上讲,他导演的动画作品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甚至成为电影界的致敬范本。
选取创作心理定势的切入点对其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今敏风格的形式与根源,并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分析与创作进行指导。
1 虚实交错——善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意识流”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描述人的思维活动是如水流一般连续变化、运动的。
在艺术创作领域,“意识流”手法将人复杂多变的意识通过视觉化的手段表现出来,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今敏导演尤为偏爱虚实交错的意识流表达,注重描绘人的梦境、幻觉,探寻精神世界的复杂和矛盾。
其中主要使用了“戏中戏”结构与镜像手法。
今敏的首部导演作品《未麻的部屋》中,从偶像转型做演员的未麻被巨大的压力所困扰。
她的演员身份自然引出“戏中戏”的嵌套结构,真实未麻的人格分裂倾向与戏中她所扮演角色的人格分裂病症混淆于一起,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戏中戏”模糊了虚与实的界限,给观众带来情节理解上的干扰或是暗示。
电影《亲爱的》:陈可辛的悲悯与温情

电影《亲爱的》:陈可辛的悲悯与温情
唐桃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5(0)1
【摘要】《亲爱的》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素材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彭高峰寻子故事,但导演陈可辛对李红琴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大幅度的审美重塑,不仅抹去其原型的狭隘性、功利性,更通过虚构一系列故事情节增添人物的悲剧感乃至崇高感.电影采用对立双主的叙事结构,有效化解了观众对电影人物的简单爱恨,其主题并不在于谴责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而是在表达对芸芸众生的普遍悲悯,呼唤理解与同情.【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唐桃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威尼斯没有义务优待华语电影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陈可辛专访 [J], 杨城;
2.看电影《亲爱的》对立双主叙事结构对芸芸众生普遍悲悯的呈现 [J], 张倩
3.以《亲爱的》为例浅谈陈可辛导演的转型 [J], 刘金
4.温情与沉思——电影《亲爱的》的声音艺术设计点滴谈 [J], 杨星
5.陈可辛的身份与视角——评电影《亲爱的》 [J], 何怡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评论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 盛世边缘的从容定格
一聚焦陈可辛电影作品的创作心理 宙;薷 二 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 要:在芸芸华语电影导演中,陈可辛可说是一位难得兼具监制能力、导演能力与运营视野的电影人。从早年成 立UFO的香港电影人,到推崇“泛亚洲电影”的亚洲电影人,再到北上闯荡的中华电影人,身份的转换,也象征着他 电影作品的优良口碑和电影事业的优异成就。本文通过对陈可辛电影作品的回顾,以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切入 点,从两个角度:人生体验心理、创作构思心理,来分析并探讨陈可辛电影作品创作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定势。 关键词:陈可辛;电影;影视创作;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_'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132-02
如何将他定格?因他始终在变。这是《上海电视》周刊记者商 羊采访陈可辛的直接感受。曾有影评人评《如果・爱》:三名主角 深陷的囹圄,其实与导演站在盛世边缘(放弃香港影圈的傲人佳 绩,在新的战场重启新章)的位置不无相若①。然而,在入行二十 年余来,他在尝试说服自己求新之时,总是不忘在回忆中寻找可 以让自己稳定的怀旧情谊和未来象征,站在盛世的边缘,从容地 面对一次次的步步维艰,将那些唯美岁月定格成为最纯真的画 面。 一、
双城牵连情缘——人生体验心理
《双城故事》是陈可辛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亦是他的成 名代表作品。虽是初次执导之作,但片中已明显显现他独特的个 人路向。穿梭于香港和美国的格局,往返于赤柱和旧金山的迷 离。那种挥之不去的异地之J隋、漂泊之感,是因为题材使然,更是 因陈可辛的成长心境和过客情怀。 陈可辛有个影人父亲是众所周知的,但真正影响他的,更有 早年的成长经历。陈可辛的父母是泰国华侨,三十年代出生在泰 国,对泰国有着极为深刻的情感,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一心 憧憬向往着建设祖国。然而回国后的各种不适加之政治运动的 影响,让他的父母更加怀念在泰国的生活方式,一直梦想着能够 回到泰国。陈可辛1962年出生于香港,年幼的时候,他的父母经 常在暑假带他回泰国度假。十一岁的时候举家离开香港去泰国 生活。 陈可辛一直抗拒泰国的主流文化,加之那个时候家境的不 优越,让他的年少岁月充满了异地飘荡的孤独和无助。②这种独 特的人生体验成为陈可辛的电影作品中的标志性符号。从首作 《双城故事》(1991年)到近作《中国合伙人》都充满着人在客途 的悲欢离合。 人生体验和人生阅历是指影视创作通过长期对生活的观 察、体验、思考和感动后,从而产生的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 难忘的回忆与思考,深藏于创作主体思想的核心部分,乃至萌发 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看似琐碎的人生体验虽然不是有意而为 的创作动机,但是却对创作主体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人格形成的角度来看,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人格的形成及 创作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弗洛伊德极其重视童年经历在人格 形成中的决定作用。他的精神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对 个人童年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他对精神病患者病因 的分析,对梦的分析,以及对艺术家创作动因和艺术作品的分 析,最终都要追溯到童年时代的经历。大量事实证明,童年经验 132 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以及日后的创作具有重要作用。③ 《双城故事》可以说是陈可辛一场抽离的梦幻,不真实,却又 不遥远。男人的梦想、浪漫、情谊,不仅抒发了创作主体对际遇和 命运的感伤,带着些许的飘荡与浪迹,更像是导演年少时光心境 的映照。早年,评论人很喜欢将此归结为陈可辛的过客情怀,是 他个人背景和香港过渡期的复杂缠结使然。现在看来,陈可辛在 可以地与地脉保持距离的同时,很冷静,很理性,用一种旁观的 抽离的态度来处理地域差异,犹如接近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 安稳,却也不偏离。 如果说《双城故事》是导演异乡情缘的无意而为之,那么《甜 蜜蜜》可堪称这种情愫的一种极致。黎小军和李翘都在努力去除 来自大陆的文化阻隔、抑或心理枷锁,将外地人的身份调试成香 港的秉性,甚至最后再转换成为美国公民。异乡的孤独寂寞让两 颗心变得柔软且牵绊。然而,理想在远去,现实在继续。香港到纽 约,两座城市由邓丽君的歌声牵引,注定了那场命中的相遇…… 受制于城市之间的束缚,却摆脱了时间的断层,这大概是 《如果・爱》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现实中的电影,电影中的电影,电 影中的现实,现实中的现实,聂文以唯美的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爱 情,那一刻,观众已分不清电影与现实。导演与演员之间的瓜葛 纠缠隐没了港式的忧愁,将北京上海以一种时空交叠的错综秩 序巧妙呈现。作为陈可辛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部电影,不仅没有 落人三角恋爱的俗套,反而将上海和北京描绘地别样有味。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家创作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 普泛观念的富裕。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 只有经过过丰富的心理活动,才能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 刻的东西表现出来。”可以说,正是陈可辛年少时在香港和泰国 之间的流离往返的体验,让我们通过如此之多的精彩影像看到 了一个导演真实的过往。 二、情怀承载时代——创作构思心理 陈可辛心中的一直具有一种时代味道的情怀,因为有情怀 有情谊,才能承载并驾驭时代。陈可辛曾坦言自己是个极为怀旧 的人。年少时在泰国受亲戚的影响,总是喜爱比自己大十年八年 的东西。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初流行迪斯科,他丝毫不感兴趣, 反而中意六七十年代的东西。陈可辛生长在一个温馨美满的家 庭,和父亲如同挚友的平等关系,和慈母的亲近关系,都让他心 中充满温情。 陈可辛十八岁去美国读书,因没有背景未被电影专业录取, 结果人读历史系。陈可辛在学习过程中听了很多历史故事,其中 2014-6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影视评论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讲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法国大革命。对历史故 事的了解和掌握无疑增加了他用影像叙事的艺术功底。这些都 为他日后的影视创作的构思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影视构思从表面上看主要是与创作动机和体验生活相联 系,但每一种构思又无不以构思者的创作心理定势和构思前的 所有心理沉淀为基石,体现着构思者的个体性特征。④陈可辛在 进行电影创作的构思过程和他的生活积累、文化背景有着相当 密切的关联。香港电影在掀起新浪潮大约十年后,陈可辛方崭露 头角,作为后浪中的中流砥柱,陈可辛更具有主流代表性,他本 人作为“出身成分”多元化的代表——生于香港、长于泰国、留学 美国、回归香港、追梦好莱坞,再进军大陆。大概他最大的特色就 是,执迷于香港却又不偏执于香港,其涉猎之广涵盖其他的城 市、乡土、民族及文化。可以说,在他的电影中,每一个具有时代 感的画面背后,都隐含着导演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情怀元素。 《金枝玉叶》对香港流行乐坛及音乐工业的影射是很明显 的。香港娱乐圈的五光十色映照着那个时代的浮躁和悸动。这不 是部现代爱情小品,而是一个童话似的、传统的爱情故事。不太 现实的圆满结局展现的是一个在现今社会几近绝种的完美爱 情。“家明”与“玫瑰”的名字,是来自占据了香港几代人集体记忆 的亦舒小说,由此可见陈可辛对香港回忆的留恋与爱护。 陈可辛在一次采访中曾经坦言对2013的新作《中国合伙 人》期望很高,甚至希望它能成为像《甜蜜蜜》那样的经典之作。 ⑤这部以新东方创业故事为原型的电影,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商 业财经题材的故事。面对各种铺天盖地的褒奖之词,陈可辛直言 自己并不懂得商界的细节与深度。他认为香港导演来拍内地30 .-4.-”--t--.-4---+”+”+--4-n-4--.-4--- (上接第119页)面,要适当地修改角色身上那些演员不大可能 达到的东西,当然,这种修改不能违背整个人物的基调。”演员在 准备角色阶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演员要把自己 理解和认识到的一切消化在自己身上,进行深刻的体验,感同身 受,将剧本中人物的陌生生活,逐渐当做自己的真实生活。 六、演员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必须使其具有独特 的个性色彩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明确目标。 所谓典型化包括概括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即通过个别反应一 般,特别要在个性化上下功夫,要在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社会 环境中,了解人物特有的生活习惯、品质修养、兴趣爱好,以及表 达思想感情所具有的行为方式等个性特征。演员在塑造人物时 还要捕捉和表现角色的这些个性色彩,与这类角色的同类形象 绝不重复。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演员斯琴高娃,她塑造的“虎妞”形 象与其她演员绝对不一样,因而她创造的艺术形象能够被大家 深深地记在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除此以外,演员塑造艺 术形象还应该找准角色的基调。角色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思 想逻辑和行为逻辑,他的一系列活动要给人留下一个基本的印 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物基调。人物基调的确立是随着对作品 年的变化并不是问题,哪里都有改革开放,哪里都有人年轻过、 怀旧过,关键是要为这些情怀找到一个载体,用一个好的故事作 为载体,承载着导演喜欢并擅长的东西。创业故事作为这个载 体,它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的是失落的童真,是当下中国人的怀 旧情怀。而陈可辛正是恰如其分地利用了观众这种情怀的需求, 并顺手拈来能够表现时代烙印的细节,来完善每个细节的构思。 很多人都希望陈可辛能再回去拍《甜蜜蜜》这样的影片,可 是陈可辛非常清楚这种影片他已经拍不来了。人生在变化,心灵 在体验,陈可辛在不同的年岁里去感受不同的东西,可能也正因 为如此,他更愿意把监制作为自己的职业,把导演作为自己的兴 趣。不管是歌声还是电影,《甜蜜蜜》已然成为具有文化亲和力的 符号,而他的其它作品也在逐渐承担着这种文化符号的重量。期 待在陈可辛今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内心的认同与温 暖。
注释: ①李焯桃.陈可辛自己的路.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83页. ②李焯桃.陈可辛自己的路.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7~3O页。 ③陈进波,惠尚学.文艺心理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 111页. ④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95 页. ⑤熊元,黄晨霞.陈可辛:我眼里的中国合伙人.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年5月20日.
一— ・ 的理解,随着导演的阐述以及不断的生活积累过程,一步步走向 深入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演员感性和理性的分析和体验是在 表演时同时获取、同时进行的,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分割。在这样 的过程中,才逐渐创造出由演员到角色的自我感受和精神状态, 所以角色基调的确立和把握是否准确,对于演员在创作中完成 角色的自我感受是不同的,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更是重要的创造 内容。 七、结语 ’ 综上所述,要在舞台上塑造让观众喜爱、过目不忘的角色, 要求演员在当舞台的大幕拉开后就要将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 通过之前自己对角色的解读来创造出一个个有魅力的舞台形 象,这样演员们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更加努力地塑造更 多鲜活、更生动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