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高修)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适用班级高修1003-1007、1203-1207)一、填空题1、工程热力学中规定的基本状态参数是温度、压力、比体积。
2、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3、汽油机压缩比8-12,柴油机压缩比14-22。
4、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为排气过程、进气过程。
5、换气损失包括排气损失、进气损失两部分。
6、发动机换气过程的任务是排除废气并吸入新鲜混合气或空气。
7、汽油机混合气浓度用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表示。
8、电控汽油机按燃油喷射位置不同单点喷射、多点喷射缸内喷射。
9、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 3个阶段。
10、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11、汽油机常用的燃烧室有楔形燃烧室、浴盆形燃烧室、半球形燃烧室。
1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空间雾化式、油膜蒸发式13、柴油机排放控制主要是降低 NO X PM 排放。
14、喷油器喷射过程中的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
15、汽油的使用性能蒸发性、抗爆性、燃点、热值。
16、燃气发动机按燃用的燃料数量和形式可分为单燃料、两用燃料、混合燃料。
17、由汽油机的部分特性曲线可知:并不是节气门全开时g E曲线最低,而是在节气门开度为 80% 时g E曲线最低。
18、发动机的部分速度特性:节气门在部分开度下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19、为保证较高的经济性,汽油机的常用转速范围应在最大功率转转速与最低燃油消耗率转速之间。
20、最佳点火提前角应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应随负荷增大而减少。
21、汽车的动力性可用最高车速、加速能力和爬坡能力3方面的指标来评价。
22、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和加速阻力。
23、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特性传动系参数、汽车质量和使用因素等。
24、传动系的功率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两类。
25、评价汽车的制动性一般用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个方面来评价。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_知识点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理论循环简化条件:理想气体,压缩和膨胀是绝热等熵,封闭循环,燃烧为定压或定容加热,放热为定容放热。
三个基本循环: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
理论循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衡量评定港闸热效率影响因素:压缩比,等熵指数,压力升高比,预膨胀比。
压缩比相同,定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汽油机按此工作。
最高压力一定,定压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高增压柴油机和车用高速柴油机按此工作。
汽车配件实际循环的影响:实际工质影响,换气损失,燃烧损失。
实际工质影响:理论中工质比热容是定值,实际气体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实际还存在泄漏。
平衡方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换气过程: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燃烧室扫气气门重叠:排气门晚关和进气门提前打开,出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燃烧室扫气:利用气流压差、惯性清除废气,增加新鲜充量,降低燃烧室热区零件的温度。
长林机械换气损失:排气损失(分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
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之比。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状态的气缸压力,温度,残余废气系数,压缩比,配气相位。
充气效率措施: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减小对新鲜充量的加热,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合理地选择配气相位。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增压是发动机提高功率最有效的方法。
增压优点:①在保证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气缸数减少或者气缸直径减小,从而可以减小发动机的比质量和外形尺寸②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③减少排气污染和噪声④降低发动机的单位功率造价⑤对补偿高原功率损失十分有利增压缺点:①增压发动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都较高②增压发动机很难满足车辆对转矩适合性及瞬变工况的要求③车用汽油机应用增压技术较困难④适用的小型涡轮增压器发展晚并且效率偏低径流式增压器:主要离心式压气机和径流式涡轮机组成,还有支承装置、密封装置、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离心式压缩机参数,空气增压比压气机特性:压气机在不同转速下的压比、效率和空气流量之间的关系。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10
燃烧过程
11
结论:膨胀
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 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 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 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 失。 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 和热量利用越充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原子数,单:k=1.67,双:cv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 压力为:
pt
k 1
p1
k 1
1
k
1t
影响因素
定容加热循环。
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ρ=1)
循环净功为W 。
将ρ=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
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t
1
1
k 1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
k p1
1 k 1
1t
影响因素
18
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
(1)压缩比ε。ε提高,循环热效率ηt和平均压力pt提高。因 为ε提高,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在定容加热量一定 时,缸内最高压力提高,使膨胀功增加。
(2)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 λ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ε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 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提高;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ε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λ提高,预胀比 ρ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发动机是指通过能源转换为机械能来驱动汽车或其他机械设备的装置。
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是指发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机械结构。
下面将从燃烧原理、气缸工作循环、汽缸排列方式和发动机结构几个方面来介绍发动机的基础知识。
首先是燃烧原理,发动机在燃烧室中将燃料和空气经过混合后点燃,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活塞运动将其转化为机械能。
燃烧是通过火花塞引燃来完成的,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按一定的化学计量比例混合后进入燃烧室,由火花塞的高压电火花点燃燃料空气混合物,产生的爆发力将活塞推动,进而驱动整个发动机工作。
其次是气缸工作循环,汽车发动机的气缸通常是根据循环工作原理分为四冲程和两冲程两种。
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工作冲程和排气冲程。
进气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内气压降低吸入混合气;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气压上升将混合气压缩;工作冲程中点火引燃混合气,产生爆炸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将废气排出进入排气系统。
两冲程循环中没有压缩冲程,活塞在一次往复运动中完成进气、工作和排气三个过程。
第三是汽缸排列方式,根据汽缸的排列方式,发动机可以分为直列式和V型式两种。
直列式发动机的气缸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通常有4个、6个或8个气缸。
V型式发动机是将气缸分为两组,呈V字形排列,通常有6个、8个或12个气缸。
V型式发动机由于排列方式的原因,缩短了发动机整体长度,便于安装和布置其他部分。
最后是发动机结构,主要有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汽油发动机是利用汽油作为燃料,通过点燃汽油空气混合物来产生爆炸驱动发动机工作。
柴油发动机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在高压状态下,将柴油喷入气缸,借助高温高压的气体将柴油点燃,达到驱动发动机工作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混合动力发动机、电动车发动机等其他发动机结构形式。
综上所述,发动机的原理和机械结构是驱动汽车工作的核心,燃烧原理、气缸工作循环、汽缸排列方式和发动机结构是理解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发动机热力循环及性能指标

(3)假设工质的压缩与膨胀过程均为绝热过程,不考虑缸壁 的传热、漏气等热损失和补燃损失。
(4)假设工质的燃烧过程为对工质进行的定容或定压加热过 程,排出的废气带走热量用定容放热过程代替。
ηtm
1
1 ε K 1
λρK 1 ( λ 1) Kλ( ρ - 1)
式中
ρ
λ
ε 发动机的压缩比 ε Va /Vc (Vh Vc )/Vc
预膨胀比 后膨胀比 压力升高比
K 绝热指数
ρ Vz /Vz' ε/δ
δ Vb /Vz
λ pz /pc
P3 (P3 V 3 T3)
Q1P 4
(P4 V 4 T4)
(λ 1)
ηtp
1
1 ε K1
ρK 1 K (ρ 1)
2、循环平均压力 pt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以评定发动机
的循环做功能力。
W pt Vh
1)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m
εK ε 1
pa λ 1
K 1
Kλρ 1ηt
式中 pa 进气终了压力(KPa)
2)定容加热循环( ρ 1 ),循环平均压力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过程,不考虑实际循环中存在的摩
2.发动机理论循环的评定指标
发动机的性能主要决定于两方面: (1)由燃烧一定量的燃料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功; (2)由一定的气缸工作容积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功。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来衡量和评定的。理论循环 热力分析的重点是研究循环热效率。
2.1 循环热效率:工质所做循环净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说明每循环工质对热量的利用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自考试题 (1)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试题课程代码:0494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使吸入气缸内的工质能迅速燃烧,以产生较大压力,使发动机做功,必须在做功行程前将工质压缩,此即为( )A.进气行程B.压缩行程C.做功行程D.排气行程2.以下对提高充气效率不利的措施是( )A.减少进气门座处的流动损失B.减小对新鲜充量的加热C.合理选择配气相位D.采用大气门,减小气门数3.从车辆应用角度来讲,以下对增压发动机在不同运行工况的整机性能分析正确的是( ) A.改善了加速性能 B.起动、制动更容易C.降低了排放污染和噪声D.改善了低速转矩性能4.柴油机预燃室燃烧室混合气形成主要依靠( )A.燃烧涡流B.进气涡流C.挤流D.油膜蒸发混合5.通常所说的功率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α的数值应为( )A.0.4~0.5B.0.85~0.95C.1.03~1.1D.1.3~1.46.根据发动机的用途来分,面工况应属于以下哪种发动机的工况?( )A.发电机组中的发动机B.船舶主机的柴油机C.汽车发动机D.排灌内燃机7.以下对发动机万有特性的实用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配发动机B.可用来检查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是否超负荷C.可分析出汽油机采用低速档时,与柴油机相比,转矩和功率储备都较大第 1 页D.可准确地确定发动机最高、最低允许使用的负荷限制线8.汽车各种有害排放污染物中的燃油蒸气,其主要成分是( )A.一氧化碳B.碳氢化合物C.氮氧化合物D.碳烟9.根据进气管压力和发动机转速推算每次循环吸入的空气量,再根据推算的空气量计算出需要喷射的燃料量,并控制喷油器工作的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类型是( )A.速度密度控制型(D型)B.质量流量控制型(L型)C.单点喷射系统(Mono型)D.共轨式喷油系统10.以下不能提高汽车动力性的措施是( )A.增加发动机适应性系数B.增加变速器档位数C.增加汽车总质量D.采用正确的驾驶方法,加强保养维护11.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汽车操作技术是( )A.无论何时都应尽量用低档行驶B.猛踩油门C.常用中速行驶D.换挡时动作要缓慢以避免损坏变速器12.发动机的功率一般先以保证汽车预定的哪个参数来初步选择?( )A.最高车速B.加速时间C.最大爬坡度D.档位数13.属于汽车制动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的是( )A.制动力B.制动距离C.制动减速度D.制动效能14.具有中性转向特性的汽车,其稳定性因素K应为( )A.K=0B.K﹤0C.K﹥0D.K=115.当驾驶员承受的振动强度超过哪个界限时,就意味着不安全和有害健康?( )A.疲劳—工效降低界限B.暴露极限C.灵活反应界限D.舒适降低界限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自考《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含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一、选择题:1、在机械损失中,占比例最大的的是_____D__。
A.驱动附属机构的损失B.排气损失C.进气损失D.摩擦损失2、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循环有效功称之为____A_____。
A.升功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3、当发动机油门位置固定,转速增加时____A______。
A.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减小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增加C.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减小D.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增加4、发动机的有效功We与所消耗的燃油发出的热量Q1的比值称之为_____B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5、关于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B____。
A.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B.指示指标是考虑到机械损失的指标。
]C.有效指标它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D.有效指标用来评定发动机性能的好坏。
6、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每循环做的指示功称为______A____。
A.平均指示压力B.循环指示功C.有效功率D.平均有效压力7、评价发动机经济性的指标是_____D_____。
A.平均有效压力B.有效扭矩C.有效功率D.有效热效率8、评价发动机动力性的指标是____D_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每小时的油耗量D.平均有效压力9、发动机负荷一定,当转速增加时,则______A____。
A.机械效率下降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下降C.指示功率增加D.平均指示压力增加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选择题:1、发动机的整个换气过程约占曲轴转角的______D______CA。
A.180~270 B.300~360 C.340~400 D.410~480(2、关于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A______。
A.强制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大于自由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编码:07121学时:60学分:2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工程热力学教材:冯健璋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参考书:1. 吴建华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书讲述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基本理论。
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的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等。
适用对象:本书为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也可供从事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运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参考。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还包含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了解汽车理论相关内容,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在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出提高发动机性能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合理使用发动机及科学有效地试验发动机的基本途径。
本课程的重点是阐述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各种因素,并根据相互的联系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过程有较深入了解,并基本掌握发动机的性能,燃烧,发动机特性实验的基本计算,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重点解答(50分)一)识记及理解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热力循环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及其热效率高低的比较(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P20 P27 答:为了评价热力循环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通常采用热力循环的净功W0与工质从高温热源受热的热量q1的比值作指标称为热力循环热效率。
发动机理论循环包括: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选择)压缩比相同时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汽油机)。
在最高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柴油机)。
2、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含义及其大小比较,示功图 P28 (坐标图上面积越大指示功越大) 答:发动机通过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 P32: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得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指示功:在汽缸内完成一个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 P31柴油牌号的选用、柴油自燃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 P81(选择、判断)答:我国柴油的牌号是以其凝固点命名的,轻柴油按凝固点不同分为10、0、-10、-20、-35号五个级别,选用柴油时应按最低环境温度要高出凝固点5°C以上,凝点越低起动性越好。
柴油的自然温度为200℃-220℃.自然温度越低。
启动性越好。
3、排放物中主要有害气体成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P157(选择)答:主要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为:干炭灰、可溶性有机物、硫酸盐4、分层给气燃烧、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P191/P97(选择、判断)答:分层给气燃烧:合理组织燃烧室内的混合气成分分布,即在火花塞附近形成具有良好着火条件的较浓可燃混合气,其空燃比为12-14,以保证火焰中心由此向外传播,而在燃烧室的大部分空间具有较稀的混合气。
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燃烧先缓后急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是希望燃烧先缓后急,即开始放热要适中,满足运转柔和的要求,随后燃烧要加快使燃料尽量在上止点附近燃烧。
一般燃烧持续的时间不应超过上止点后40℃(CA)。
5、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分类P247(选择)1)容积法:通过测量消耗一定容积的燃油所需要的时间。
2)质量法:通过测量消耗一定质量M的燃油所需的时间。
6、汽车发动机试验分类:发动机的性能特性: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和万有特性答:汽车发动机试验分类为:单项专题性研究试验和常规性试验 P238发动机的性能特性为:1)负荷特性:发动机转速不变时,经济性能指标随负荷变化的关系称为负荷特性称为负荷特性。
P1382)速度特性:发动机的性能指标随转速变化的关系称为速度特性(140)3)调速特性:喷油泵调速手柄位置固定时,柴油机的性能指标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称为调速特性p(145)4)万有特性:发动机的多参数特性称为万有特性。
P1497、点火提前角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 P127(选择、判断)答:发动机转速越高,点火提前角就越大,8、压力升高比与燃烧噪声的关系(选择、判断)答:压力升高比越大,燃烧噪声就越大10、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及燃烧室扫气的特点P38/P40答:换气过程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燃烧室扫气。
燃烧室扫气特点为:在增压发动机中,当进排气门重叠时,进气压力高于排气压力称为燃烧室扫气p(68)二)理解及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车用增压系统分类P60答:1)机械增压(S) 2)涡轮增压(T) 3)复合增压 4)气波增压2.机械损失功率测定方法P251答:1、倒拖法 2、灭缸法(仅适用多缸发动机) 3、油耗法3、四冲程发动机换气损失:排气损失,进气损失P401)发动机换气损失:在换气过程中的能量损失2)排气损失:排气损失又分为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3)进气损失: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使自吸式发动机的进气终了汽缸内的压力低于进气管压力造成的损失。
4、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P106答:1)燃料的性质影响 2)负荷的影响 3)转速的影响 4)供油提前角的影响5、汽油机、柴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P123/P95答:汽油机分为:1)着火延迟期、2)明显燃烧期、3)后燃期柴油机分为:1)着火延迟期、2)速燃期、3)缓燃期、4)后燃期6、汽油机不正常燃烧现象:爆震燃烧,表面点火及其比较P126/127答:爆震燃烧:对于汽油机,压缩比过高或点火太早,燃烧会变得不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前锋形成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爆震燃烧:如果压缩比过高或点火太早,试局部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表面点火:汽油机不依靠火花塞点火,而是靠燃烧室内炙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称为表点火,它的点火时间是不可控制的。
比较:爆燃是在火花塞点火以后的自然现象。
而表面火则是由炙热物点燃混合气7、发动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P241)动力性能、2)经济性能、3)运转性能8、外特性9、答:汽油机的外特性为:节气门全开时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P141柴油机的外特性为:油量调节机构固定与标定功率循环供油量位置时,测得的速度特性,(p143)9、辛烷值与抗爆性的关系: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越好。
10、机内、机外净化技术;三效催化转换器、EGR的目的答:EGR为机内净化技术:降低气缸内燃烧的温度,以减少NOX生成。
P160 三效催化转换器为机外净化技术,以降低CO、HC、NOX的排放量。
P16311、燃料热值及燃料低热值的含义答:燃烧热值:1Kg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出得热量。
P83燃烧低热值:不包括水的汽化潜热的燃料的热值称为燃料的低热值。
P84。
三)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汽油机对其燃烧室的要求P128答:1)结构紧凑 2)具有良好的充气性能 3)火花塞位置安排适当 4)燃烧室形状合理分布5)要产生适当的气体流动 6)末端混合气要适当冷却2、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特点P72答:优点:升功率高,油耗率低,排放减少缺点:低速转矩性能差,加速性能和起动性能差3、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 P106答:1、燃料的性质影响 2、负荷的影响 3、转速的影响 4、供油提前角的影响4、爆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P126答:爆震燃烧:对于汽油机,压缩比过高或点火太早,燃烧会变得不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前锋形成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影响因素:1)燃料的性质2)负荷3)转速4)供油提前角5、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P127答:1、混合气浓度 2、点火提前角 3、转速 4、负荷6、发动机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的优点P60答:增压比:增压后的空气压力与增压前的空气压力比优点:1)增大了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 2)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率 3)减少排气污染和噪声 4)降低了发动机的单位功率造价5)对补偿高原功率损失十分有利7、充气效率的影响因素:1、进气终了的压力 2、进气终了的温度 3、残余废气系数 4、配气相位 5、压缩比(P43)9、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的概念及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P96答:单位曲轴转角的放热量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称为燃烧放热规律燃烧放热规律阶段:1、预混合燃烧阶段 2、扩散燃烧阶3、放热的“尾巴”阶段燃烧过程阶段:1、着火延迟期 2、速燃期 3、缓燃期 4、后燃期四)综合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P42/47答: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之比。
影响因素: 1、进气终了状态压力的影响 2、进气终了温度的影响 3、残余废气系数4、配气相位的影响 5、压缩比的影响措施:1)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①、减少进气门座处的流动损失A、增大气门直径,选择合适的排气直径 B、增加气门数目C、改善进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减少气门流动损失D、采取短的进气行程②、减少整个进气管道的流动阻力A、进气道 B、进气管 C、空气滤清器2)减小对新鲜充量的加热3)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4)合理的选择配气相位①、进气门迟闭角②、进排气门重叠角③、排气提前角④、配气相位选择2、进气迟闭角的作用,进气迟闭角过大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结合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分析进气迟闭角变化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的综合影响P40/48(结合48页的图)答:进气门迟闭作用:利用高速气流的惯性,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
进气门迟闭过大:在高转速时充气效率增加,有利于大功率发挥,但是对低、中速性能不利。
因为进气门迟闭角过大会使新鲜充量被向上止点运动的活塞推回到进气管。
(活塞到上止点时,缸内压力与进气管压力相近)进气门的迟闭角过小:可增大中低速的充气效率和功率,但对高速不利。
3、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定义,结合发动机负荷特性实验曲线分析负荷大小对过量空气系数α、指示热效率ηi 、机械效率ηm、最高燃烧压力PZ的影响。
P138/139 (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答:负荷特性:在发动机转速不变时,经济性指标随负荷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负荷与各参数的关系过量空气系数α:随负荷增加,循环供油量增加,a值减少,当a降到一定程度时,不完全燃烧加剧,使指示热效率降低指示效率η: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机械效率η:随负荷增加而提高:当负荷增加时最高燃烧压力逐渐增加最高燃烧压力PZ第十二章1、汽车动力性的概念、动力性的评价指标 P260答::汽车的动力性是指汽车在良好路面(混凝土或沥青)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动力性评价指标:1)、最高车速 2)、加速时间 3)、最大爬坡度2、汽车的驱动力的影响因素P262答:1)发动机的转速特性、(外特性曲线)、2)传动系的机械效率、3)车轮的半径 4)传动系的传动比(汽车的驱动力图P265)3、行驶阻力有:1)滚动阻力、2)空气阻力、3)坡道阻力、4)加速阻力 P2664、汽车的动力方程:Ft=Ff+Fi+Fw+Fj P282 第4行5、汽车行驶的驱动力-----附着条件:答:1)驱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行驶阻力,否则无法起步,行驶中的汽车将减速直至停车。
这是汽车行驶的第一个条件——驱动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
可以采用增加发动机转矩、加大传动比(换低档行驶)等办法来增大汽车的驱动力。
2)附着力就是地面对轮胎切向反力的极限值。
驱动力为地面切向反作用力,它不能大于附着力,否则会发生驱动轮滑转现象,即这就是汽车行驶的第二个条件。
3)汽车行驶的必要与充分条件Ff+Fw+Fi≤Ft≤Fzfaifai (P278)第6行6、最佳换档时刻的确定:(难点)答:相邻两档的加速度倒数曲线若有交点,在交点处换档;否则在低档用尽(发动机转速达到最大)处换档。
7、后备功率与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关系:(重点)(P286)答:后备功率大,动力性强,但燃油经济性差。
选Ⅲ档的后备功率最大,动力性最强,但燃油经济性差;Ⅴ档的后备功率最小,动力性最差,但燃油经济性最好,因为Ⅴ档的发动机负荷较大,燃油消耗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