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大纲

合集下载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性能测试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性能测试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性能测试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

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实际循环与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机械效率,排气污染物、发动机噪声、发动机特性的测定方法,发动机功率、油耗、扭矩、转速等参数的测定方法。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以及测试方法等知识,熟悉发动机运转试验的基本项目;熟悉用转速表或发动机综合分析仪进行运转试验的方法,掌握发动机功率、扭矩、转速等主要动力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掌握测功器、油耗仪等发动机动力性能测试中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发动机性能、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发动机性能测试。

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应配合实验及实例,尽可能通俗化教学。

在教学环节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用抽象的理论知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及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结合试验、实例和实物的应用分析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二、课时分配表三、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模块一基础知识教学要求1.了解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及热力过程。

2.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并能运用该定律对实际气体热力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

3.熟悉内燃机的理想循环过程。

4.掌握四行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过程。

5.掌握发动机动力性、经济型的评价指标,掌握发动机无负荷测功方法。

6.熟悉发动机机械损失功率与机械效率的确定方法,掌握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课题一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课题二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教学建议1.本模块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时多结合发动机构造的相关知识,并注意提示学生应熟练掌握该模块内容,为后续模块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大纲1、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是以工质对活塞所做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包含指示功和平均压力指标,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2、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是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一、发动机动力性指标: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m。

二、发动机经济性指标: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

三、发动机强化指标:升功率,比质量,强化系数。

2、换气过程: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燃烧室扫气四个阶段3、充量系数是衡量不同发动机动力性能和进气过程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定义为每缸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理论计算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空气质量比值。

4、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一、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

二、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三、降低排气系统的流通阻力。

四,合理选择进、排气相位角。

五,谐振进气与可变进气支管。

5、增压度:发动机在增压后增长的功率与增压前的功率比。

6、增压比:增压后气体压力与增压前气体压力之比。

7、增压系统的结构形式分类:机械增压系统,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复合式发动机,组合式涡轮增压系统,气波增压系统。

8、涡轮增压的主要优点:1容易实现高增压2经济性能有明显提高3可降低排气噪声和烟度。

9、废气涡轮增压系统根据废气能量的利用方式分为1定压涡轮增压系统2变压涡轮增压系统。

10、限制汽油机增压的主要技术障碍是爆燃、混合气的控制、热负荷和增压器的特殊要求。

11、汽油机涡轮增压的主要技术措施:1、降低压缩比。

2、增压压力控制系统。

3、减小增压后的“反应滞后”现象。

4燃料供给系统的调整。

12、汽油的主要性能:抗爆性、蒸发性、氧化安定性、抗腐蚀性及清净性。

13、过量空气系数:燃烧1Kg燃油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14、空燃比:燃烧时空气流量与燃料流量的比例。

15、一切燃烧过程都是由着火和燃烧两个阶段组成。

16、着火机理可分为热自燃机理和链锁自燃机理两类。

复试汽车发动机原理修改

复试汽车发动机原理修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试大纲
一、基本内容:
发动机的性能——四冲程发动机的理论工作循环和实际工作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机械损失。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系数、配气定时,提高发动机充气系数的措施。

燃料与燃烧化学——燃料的使用特性,燃烧热化学,燃烧的基本理论。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过程、燃烧过程,柴油机的燃烧室。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汽油机的混合气形成过程、燃烧过程,汽油机的燃烧室。

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的负荷特性、速度特性、外特性。

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有害排放物的种类、生成机理和控制主意,发动机排放标准与测试,发动机噪声来源与控制。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车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电控技术的发展,燃烧技术的发展,混合动力技术。

二、题目类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题
三、参考书目:
董敬, 庄志, 常思勤. 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三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2023年年.1重印)
第 1 页/共 1 页。

《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学分:2.5 总学时:40学时理论学时:34 实验/实践学时:6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试课。

《发动机原理》主要讲述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理解掌握发动机的工作指标、工作循环、换气过程、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燃料供给与调节、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使用特性与匹配等主要内容,为从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发动机的工作指标以及工作循环,理解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的途径。

2.掌握发动机的换气、供油以及燃烧室三者之间的工作过程和特性以及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掌握发动机的使用特性与匹配、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

三、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液压传动、机械原理、汽车构造。

四、主要参考教材[1] 周龙保编著.内燃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刘峥,王建昕编.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蒋德明编.内燃机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 董敬,庄志,常思勤.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王建昕.汽车发动机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五、课程内容(一)动力、经济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动力、经济性能指标;影响动力、经济性能指标的环节与因素。

重点:动力、经济性能指标;影响动力、经济性能指标的环节与因素。

难点: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

教学要求:理解示功图和有效性能指标的概念,掌握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途径。

了解工质对活塞做功及示功图。

(二)燃料、工质与热化学主要内容:燃料及其理化特性;汽油、柴油的质量标准;燃料特型对汽、柴油机工作模式的影响;工质的热力参数。

重点:燃料特型对汽、柴油机工作模式的影响;工质的热力参数。

《发动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发动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发动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课程编号:0503000804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实验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总学时/学分:48/3 实验学时: 8应开实验学期:第5学期、第6学期(技本)先修课程:汽车构造适应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交通运输制订日期:2006年12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交通运输专业一门主要学科专业课,本课程主要讲述车用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原理和使用性能,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的基础知识、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特性等。

二、课程实验目的通过对内燃机的示功图、喷油泵性能、速度特性和负荷特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实际工作情况和使用性能,掌握通过实验获取内燃机特性曲线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基本要求与方式1、基本要求实验前:实验指导教师应确保实验仪器、实验发动机工作状态良好;检查油、水、电情况;了解实验的内容、方法;对学生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参加实验的学生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熟习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作好记录的准备。

实验中: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学生要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严格按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操作,作好实验记录。

实验后:关好仪器和发动机,检查油、水、电,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验方式发动机工作正常,在指定工况下,测试发动机相应的性能指标。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

四、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教师对实验报告要进行认真批改,写出评语。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同组人员姓名、实验台号、实验日期、环境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2.列出实验用工具、仪器、设备的名称和编号;3.写出实验项目名称和实验步骤;4.对实验结果、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5.完成实验教师提出的需要实验后的思考和解答的问题;6.对本次实验进行小节,包括实验的收获、体会、建议和要求。

28651汽车发动机原理跟汽车理论课程考试说明一、本课程使文档

28651汽车发动机原理跟汽车理论课程考试说明一、本课程使文档

28651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考试说明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指定使用的教材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分别为吴建华、张文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大纲为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考试大纲(高纲2044)。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1.试卷题型结构表2.试卷分别针对原理、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原理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可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四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容易占20%,中等偏易占30%,中等偏难占30%,难占20%。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在命题内容的分布上,兼顾考核的覆盖面和课程重点,力求点面结合。

教材具体各章所占分值情况如下:四、考核重点及难点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发动机性能(1)发动机的性能指标;(2)发动机工作过程;(3)机械损失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2)进排气相位图;(3)影响充气系数的因素第三章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1) 增压器的结构与原理;(2) 增压器的类型第四章燃料与燃烧化学(1)汽油的主要性能;(2)柴油的主要性能第五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1)柴油机的燃烧过程;(2)柴油机的燃烧室;第六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1)汽油机的燃烧过程;(2)汽油机的燃烧室;(3)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4)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第七章发动机的特性(1)发动机的负荷特性;(2)发动机的速度特性;(3)柴油机的调速特性;(4)发动机的万有特性。

第八章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1)有害排放物的生成;(2)影响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

第九章车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1)电控技术的发展;(2)燃烧技术的发展。

汽车理论第一章地面—轮胎力学(1) 轮胎上的受力分析;(2)轮胎的侧偏特性;(3)轮胎的力学特性。

汽车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部分)辅导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部分)辅导大纲

五、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复习重点一)识记及理解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热力循环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及其热效率高低的比较(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2.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含义及其大小比较,示功图3.柴油牌号的选用、柴油自燃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4.排放物中主要有害气体成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5.分层给气燃烧、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6.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分类7.汽车发动机试验分类:单项专题性研究试验和常规性试验,发动机的性能特性: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和万有特性8.点火提前角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9.压力升高比与燃烧噪声的关系10.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及燃烧室扫气的特点二)理解及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车用增压系统分类2.机械损失功率测定方法3.四冲程发动机换气损失:排气损失,进气损失4.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5.汽油机、柴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6.汽油机不正常燃烧现象:爆震燃烧,表面点火及其比较7.发动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8.外特性9.辛烷值与抗爆性的关系10.机内、机外净化技术;三效催化转换器、EGR及其主要目的11.燃料热值及燃料低热值的含义三)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汽油机对其燃烧室的要求2.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特点3.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4.爆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5.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6.发动机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的优点7.充气效率的影响因素8.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系统的分类9.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的概念及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四)综合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2.进气迟闭角的作用、进气迟闭角过大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结合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分析进气迟闭角变化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的综合影响3.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定义,结合发动机负荷特性实验曲线分析负荷大小对过量空气系数 、指示热效率ηi、机械效率ηm、最高燃烧压力P Z的影响。

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一、引言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环境排放。

本文旨在介绍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为学习和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提供指导。

二、基础知识1. 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发动机是将燃料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将发动机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两类。

2.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是通过在密闭的燃烧室内将混合气体点燃,利用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带动曲轴旋转。

3. 发动机的构成发动机主要由气缸、活塞、曲轴、气门、燃油系统、点火系统等组成。

三、发动机的工作循环1. 四冲程循环发动机的工作循环通常采用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和排气冲程。

2. 气门控制气门控制是发动机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来控制进气和排气过程。

四、发动机性能参数1. 功率和扭矩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重要参数,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扭矩表示发动机输出的转矩大小。

2. 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燃油经济性指的是发动机在单位燃料消耗下所能提供的工作量,排放则是指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

五、发动机故障与维修1. 常见故障发动机常见故障包括点火系统故障、燃油系统故障、冷却系统故障等。

2. 维修方法发动机故障的维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包括更换故障部件、清洗和调整等。

六、发动机的发展趋势1. 新能源汽车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逐渐兴起,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发展的趋势。

2. 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在汽车发动机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智能化控制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

七、结语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其性能和可靠性对汽车的整体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为未来的汽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大纲《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组2010年10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汽车发动机原理》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提高性能指标的主要途径,并获得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车用发动机的特性和试验方法,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今后工作中合理运用发动机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目标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考核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考核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加以细化,按章节详述如下: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的建立目的、方法、基本假定、类型和特点;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基本理论循环的平均压力和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和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因素。

1.2 发动机实际循环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与实际循环;实际循环的表示方法;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等5个过程;实际循环各过程的起始与终了参数。

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指示指标:动力性指标——指示功、指示功率和平均指示压力等;经济性指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1.3 发动机整机性能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的方法、设备与试验过程;发动机的性能的评价指标——有效指标:动力性指标——有效功率、有效扭矩和平均有效压力等;经济性指标——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排放指标与噪声指标;其它性能指标。

1.4 发动机机械损失发动机机械损失的定义与评价指标,主要是机械损失功率和平均机械损失压力;机械损失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发动机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与原理: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和油耗线法等;发动机机械损失的测量设备与试验过程。

1.5 发动机的热平衡发动机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发动机实际循环的损失,如工质损失、传热损失和燃烧损失等;发动机的能量分配;发动机热平衡分析,提高发动机性能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考核知识点(1)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建立基本理论循环的目的、基本假定、类型和特点;基本理论循环评价指标——循环平均压力和循环热效率的定义;循环热效率计算公式。

(2)发动机实际循环: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与展开示功图的概念;组成实际循环的工作过程的定义与作用;描述实际循环各过程的起始与终了参数。

(3)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指示指标的定义;指示指标各参数——指示功、指示功率、平均指示压力、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4)发动机的性能:有效指标的定义;有效指标各参数——有效功、有效功率、有效扭矩、平均有效压力、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发动机排放指标与噪声指标的定义;发动机强化性能指标。

(5)发动机性能试验: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设备与过程。

(6)发动机机械损失:机械损失的定义;机械损失的各指标——机械损失功率、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和机械效率的定义与计算公式;机械损失的构成。

(7)发动机机械损失试验:试验原理——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和油耗线法等;发动机机械损失试验方法、设备与过程。

(8)发动机实际循环的损失: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差异与差异原因;发动机实际循环损失——工质损失、传热损失和燃烧损失等。

(9)发动机的能量分配:发动机热平衡分析;提高发动机性能的基本途径。

(三)考核要求(1)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能够叙述理论知识,概念清楚,能够运用循环热效率计算公式。

(2)发动机实际循环能够清楚叙述发动机实际循环,对组成实际循环的各工作过程有清晰概念,能区分示功图与展开示功图,并能具备初步运用能力。

(3)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对有关指示指标以及各参数的定义有清晰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指示压力和指示燃油消耗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4)发动机的性能对有关有效指标、排放指标、噪声指标与强化性能指标以及各参数的定义有清晰概念,能够运用有效功率、有效扭矩、平均有效压力和有效燃油消耗率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5)发动机性能试验能够清楚叙述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设备与过程。

(6)发动机机械损失能够清楚叙述机械损失的定义和机械损失的构成;并能根据定义计算机械损失,对机械损失的各指标——机械损失功率、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和机械效率的定义有清晰概念,掌握机械损失功率与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7)发动机机械损失试验能够叙述机械损失的试验原理、方法、设备与过程。

(8)发动机实际循环的损失能够叙述实际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差异,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各种损失有一定认识。

(9)发动机的能量分配能够叙述发动机中能量的各个流向;对提高发动机性能的基本途径有清楚认识。

第2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课程教学内容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进行过程和过程参数;进、排气门开启与关闭角度的表示;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概念。

2.2 换气过程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换气损失的概念;换气损失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充量系数的概念,充量系数的理论分析方法;充量系数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装置和过程;充量系数的影响因素。

2.3 改善换气过程的主要措施配气相位对换气过程的影响;现代汽车发动机配气系统可变技术;减少进气系统阻力的主要措施——减少气门处流动阻力的措施与原理,减少进气管路流动阻力的措施与原理,减少进气系统附件流动阻力的原则等;减少排气系统阻力的主要措施——排气系统中气流流动特点,减少排气系统流动阻力的侧重方面与主要措施;减少对进气的加热与进气降温;合理选择配气相位;采用配气系统可变技术——进气管路可变技术、排气管路可变技术和配气机构可变技术;采用增压技术;利用进排气管路的压力波动。

(二)课程考核知识点(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阶段划分,进行过程和过程参数;进、排气门开启与关闭角度的定义;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2)换气过程的评价指标:换气损失和充量系数的定义;换气损失的构成与表达方法;充量系数的理论分析方法(3)充量系数试验:充量系数试验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装置和过程。

(4)影响换气损失和充量系数的因素——压缩比、进气阻力、排气阻力、残余废气量、配气相位与气流参数。

(5)配气相位的影响:配气相位对换气过程的影响;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6)现代汽车发动机配气系统可变技术:进气管路、排气管路和配气机构可变技术。

(7)减少进气系统阻力的主要措施:减少气门处流动阻力的措施与原理,减少进气管路流动阻力的措施与原理,减少进气系统附件流动阻力的原则等。

(8)减少排气系统阻力的主要措施:排气系统中气流流动特点,减少排气系统流动阻力的侧重方面与主要措施。

(9)改善换气过程的技术途径:减少进气系统阻力、减少排气系统阻力、减少对进气的加热与进气降温、合理选择配气相位、采用配气系统可变技术、采用增压技术和利用进排气管路的压力波动。

(三)考核要求(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能够清楚叙述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和进行过程;对进、排气门开启与关闭角度、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有清晰概念;能够根据定义,计算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

(2)换气过程的评价指标能够清楚叙述换气损失和充量系数的定义;能够用示功图说明换气损失的构成;了解充量系数的理论分析方法。

(3)充量系数试验能叙述充量系数试验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装置和过程。

(4)影响换气损失和充量系数的因素能够说明影响换气损失和充量系数的因素,如压缩比、进气阻力、排气阻力、残余废气量、配气相位与气流参数等的影响与作用途径。

(5)配气相位的影响能够说明配气相位对换气过程的影响,能够说明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6)现代汽车发动机配气系统可变技术了解现代汽车发动机配气系统的各项可变技术。

(7)减少进气系统阻力的主要措施能够说明减少进气系统阻力的主要措施与原理。

(8)减少排气系统阻力的主要措施能够说明排气系统中气流流动特点、减少排气系统流动阻力的侧重方面与主要措施。

(9)改善换气过程的技术途径对改善换气过程的技术途径有一定认识。

第3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一)课程教学内容3.1 汽油机的正常燃烧过程发动机的示功图及其测试;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特点、阶段划分与评价参数;汽油机不规则燃烧:循环变动与缸间差异;不规则燃烧的原因与改善方向;燃烧速度法。

3.2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汽油机的爆震燃烧现象、表现与原因;防止汽油机爆震的主要措施;汽油机的表面点火燃烧现象、表现与原因;防止汽油机表面点火的主要措施。

3.3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汽油的使用性能——辛烷值、馏程和饱和蒸汽压等;汽油辛烷值的确定方法、试验标准、试验设施与试验过程;可燃混合气形成的过程;汽油机混合气形成方式的类型;化油器形成混合气的过程与特点;喷油器形成混合气的过程与特点;现代汽油机可燃混合气形成控制。

3.4 典型汽油机燃烧室汽油机燃烧室结构的基本要求;典型汽油机燃烧室类型与结构。

汽油机燃烧过程影响因素。

3.5使用中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各种因素。

(二)课程考核知识点(1)发动机示功图及其测试:发动机示功图;发动机示功图测试的试验原理、方法、装置和过程。

(2)汽油机的正常燃烧过程: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特点、阶段划分、评价参数与定义。

(3)汽油机不规则燃烧:汽油机燃烧的循环变动与缸间差异,不规则燃烧的原因与改善方向。

(4)燃烧速度法:燃烧速度定义,组成与影响因素,计算公式与方法。

(5)汽油机的爆震燃烧现象:汽油机的爆震燃烧现象,爆震燃烧的表现、危害与原因,防止汽油机爆震的主要措施。

(6)汽油机的表面点火燃烧现象:汽油机的表面点火燃烧现象,表面点火燃烧表现、危害与原因,防止汽油机表面点火的主要措施。

(7)汽油的使用性能:辛烷值、馏程和饱和蒸汽压等指标的定义与各指标的作用。

(8)汽油辛烷值试验:汽油辛烷值试验的方法、标准、设施与过程。

(9)可燃混合气形成过程:单个油滴蒸发模型;蒸发、扩散混合现象;雾化及其作用;可燃混合气定义;混合气形成过程。

(10)汽油机混合气形成:混合气形成方式;化油器形成混合气的过程与特点;喷油器形成混合气的过程与特点;现代汽油机可燃混合气形成控制。

(11)汽油机燃烧室结构的基本要求(12)汽油机燃烧室:类型——均匀与非均匀混合气燃烧室、常规浓度与稀薄混合气燃烧室;典型汽油机燃烧室结构。

(13)汽油机燃烧过程影响因素:过量空气系数、点火提前角、工况、冷却液温度等。

(三)考核要求(1)发动机的示功图及其测试能够叙述发动机示功图测试的试验原理、方法、装置和过程(2)汽油机的正常燃烧过程能清楚叙述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特点、阶段划分、评价参数与定义。

(3)汽油机不规则燃烧能清楚说明汽油机燃烧的循环变动与缸间差异,了解不规则燃烧的原因与改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