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遥感课文教案

遥感课文教案

遥感课文教案教案标题:利用遥感技术探索地球的奥秘教案目标:1. 了解遥感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2. 学习并理解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3. 掌握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和步骤;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壮丽的地球景观,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我们是如何了解这些地球景观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3. 介绍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解释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感知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4. 分析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如环境监测、气候研究、地质勘探等。

实践操作: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幅地球卫星图像。

6. 指导学生观察地球卫星图像,找出其中的特征、地貌等信息。

7.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这些地球表面信息。

8. 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并解释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过程。

拓展延伸:9. 邀请地球科学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员进行讲座,介绍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意义。

10. 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遥感实验,如利用遥感图像判断城市绿化覆盖率等。

总结回顾:11. 引导学生总结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方法,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2. 提问:你认为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发展和应用?教案评估:13. 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球科学问题,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14.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报告的内容和展示的方式。

教案扩展:1. 邀请专家进行现场示范,展示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2.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遥感技术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够对您的遥感课文教案撰写提供帮助。

遥感影像处理课程设计

遥感影像处理课程设计

遥感影像处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遥感影像处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遥感影像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和应用技巧。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了解遥感影像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获取方法,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常用算法。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熟练使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的预处理、增强、分类和信息提取。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认识到遥感影像处理在资源、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对遥感技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和应用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影像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获取方法。

2.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常用算法。

3.遥感影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和操作。

4.遥感影像处理在资源、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遥感影像处理的相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遥感影像处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

4.实验法: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遥感影像处理软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遥感影像处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相关的遥感影像处理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和遥感影像处理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遥感envi课程设计

遥感envi课程设计

遥感envi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ENVI软件的操作流程;2. 学习遥感图像的分类方法,了解不同遥感数据的特点和应用领域;3.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技巧,如图像增强、滤波、镶嵌等。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操作ENVI软件,进行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分类和分析;2. 培养解决实际遥感应用问题的能力,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等;3. 学会运用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遥感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基础,对遥感技术有一定了解,对实践操作有浓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本课程要求教师以实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遥感技术原理- 遥感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遥感传感器、平台及其特点;- 遥感图像的构成、分辨率和波段设置。

2. ENVI软件操作- ENVI软件界面和功能模块介绍;- 遥感图像的导入、预处理和显示;- 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遥感图像处理技巧,如图像增强、滤波、镶嵌等。

3. 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生态环境评价;-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 城市规划与旅游资源调查。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遥感技术原理及图像基本概念;第二周:ENVI软件操作与图像预处理;第三周: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与实践;第四周: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遥感技术及运用课程设计

遥感技术及运用课程设计

遥感技术及运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遥感图像进行简单的地物识别和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遥感技术应用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遥感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课程目标需具备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遥感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遥感的定义与作用- 遥感技术原理及传感器类型- 遥感图像的构成与特点2. 遥感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遥感技术的分类- 遥感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实际案例3.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遥感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识别技巧- 遥感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遥感技术应用实践-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介绍与操作- 实际遥感图像的地物识别与分析- 学生小组设计遥感技术应用方案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遥感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课时:遥感技术的分类与应用第三课时: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第四课时:遥感技术应用实践教材章节关联:《高中地理》选修教材第七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遥感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实际操作和应用。

遥感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遥感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 学生能够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增强、分类和变化检测等。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遥感技术分析实际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监测等。

- 学生能够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如ArcGIS、ENVI等。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对象初中或高中地理、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环境1. 计算机教室,配备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ArcGIS、ENVI等)。

2. 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遥感技术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提问:什么是遥感技术?它有哪些应用?2. 讲授新课-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电磁波、传感器、遥感平台等。

- 遥感图像的类型:光学遥感、雷达遥感等。

-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

3. 案例分析- 展示我国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如土地沙化监测、水资源监测等。

- 分析案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基本操作练习。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回顾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 引导学生思考: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2. 深入讲解-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增强、分类、变化检测等。

- 讲解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 分析遥感技术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案例,如地震、洪水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遥感技术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提问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学生操作熟练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遥感导论课程教案模板

遥感导论课程教案模板

遥感导论课程教案模板教案标题:遥感导论课程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遥感数据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遥感技术发展和未来应用的兴趣教学重点:1. 遥感的概念和分类2. 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遥感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教学难点:1. 遥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遥感数据分析软件3. 遥感数据案例和实例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遥感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遥感的分类、原理和技术特点,介绍遥感在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 案例分析(25分钟)展示不同领域的遥感数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讨论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4. 互动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遥感技术未来发展的看法和想法,激发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和热情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遥感数据采集和分析2. 组织学生参与遥感技术应用案例研究和论文撰写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2. 学生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3. 期末考试成绩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2.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效果3. 下一步教学计划和改进措施以上是遥感导论课程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多细节或指导,请随时与我联系。

祝教学顺利!。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课程名称:遥感导论教案导入:1. 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遥感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遥感图像,并询问学生对于这些图像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掌握常见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 简要介绍遥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解释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解译等。

二、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0分钟)1. 农业: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灌溉需求等;2. 城市规划: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城市形态、土地利用等信息;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等;4. 其他领域的遥感应用案例介绍。

三、常见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30分钟)1. 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等;2. 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预处理、分类、变化检测等;3. 实践操作:利用公开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实践。

活动与讨论:1.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应用案例进行介绍。

课堂总结:1. 总结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总结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总结常见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作业布置:1. 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关于遥感技术在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应用研究报告;2. 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并找到一份遥感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教案结束四、遥感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15分钟)1. 遥感技术的优势:遥感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大范围、连续观测,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遥感数据可重复使用,方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难以进入或危险区域的数据;遥感数据可以多源融合,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2. 遥感技术的局限性:遥感数据受天气条件、云层等因素影响;分辨率限制了遥感数据的精度;遥感数据的解译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大学__遥感概论_教案

大学__遥感概论_教案

课程名称:遥感概论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领域。

2. 掌握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成像原理和图像处理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和成像原理。

3.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遥感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遥感?遥感有哪些应用?二、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利用电磁波探测地球表面物体性质和状态的技术。

2. 遥感的特点:远距离、非接触、多波段、多时相、多尺度。

3. 遥感的类型:根据探测波段、平台和探测目的分为多种类型。

三、遥感的发展历程1. 遥感技术的发展阶段:探测阶段、成像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应用阶段。

2.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四、遥感的应用领域1. 自然资源调查: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2.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

3. 军事应用:军事侦察、军事指挥等。

第二课时一、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1. 电磁波谱:介绍电磁波谱的基本知识,包括电磁波的性质、分类等。

2. 电磁辐射:介绍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等。

3.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介绍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

二、遥感成像原理1. 大气窗口:介绍大气窗口的概念和作用。

2. 遥感平台:介绍遥感平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三、遥感图像处理方法1. 图像增强:介绍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图像分类:介绍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图像变化检测:介绍图像变化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遥感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课程设计
姓名:戴波学号:070810110024
一,校正地形图
(1)将遥感影像图转换为img格式图
打开ERDAS,在viewer中,将全部遥感影像图导入,选择导出文件格式为img格式,如下图:
(2)在viewer中将贵阳市地形图转换为img格式,如下图:
(3)对地形图进行校正,在窗口中选择raster,再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geometric correction ,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二次多项式,点击ok,得如下图:
(4)将参数设置好以后,点击ok,得到如下图型:
(5.)进行采点,在地形图上均匀的找到四个以上比较明显的且不易变动的点,如山脉,水系,道路转弯处等,在下面的坐标栏中将每个控制点的正确坐标输入,将第四个点挪动到正确的位置,查看其残差,当
残差小于0.5时即可,保存时,需去昂不选中在保存,如下图:
(6)控制点采集好以后,点击Raster,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geometric correction,进行参数设置,选择polynomial,再在弹出的窗口中(polynomial model properties)将polynomialorder设置为1,在projection 中将mapunits设置为meters,在子菜单add/changeprojection中的custom中将projection type设为gauss kruger 将spheroid name设为krasovsky ,将datumname也设为krasovsky,将longitude设为105,参数设置完毕
点击ok后即可进行地形图的校正,如下图:
(7)保存校正后的地形图如下,我们可以在校正好的地形图上发现坐标值,且较原地形图有一定的变形
:二,影像裁剪
(1)在窗口中打开经过叠合的全色波段影像,选择AOI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tools,在弹出的图形栏中选
择矩形框,再在遥感影像图中改变图框的大小,注意裁剪图框的大小不能小于地形图的大小,得到如下图:
(2保存上步中所得到的裁剪框,点击dataprep模块,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subset image,在inputf ile中输入需要裁剪的全色影像图,将lgnore zero in output stas前面选中,再在choose aoi 选择aoi并
出入保存文件名,点击ok,如下图
(3)将裁剪后的图在viewer中打开得到如下图:
三,用校正好的地形图对裁剪图进行配准
(1)用校正好的地形图校正裁剪的影像图;在viewer中同时打开裁剪好的图和校正后的地形图如下:
(2)点击raster中geometric correction,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多项式(polynomial)如下
图:
(3)上步中点击ok后在弹出的窗口中设置parameters中的polynomial order为2次项,再点击projection中的set projection…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existing viewer 并点击参考图窗口。

(4)在上步中选择ok后,弹出如下校正界面:
(5)进行采点校正:在上步窗口中,在遥感影像图和地形图上均匀第找取16个左右的明显的地物点,如下图:
(6)校正影像图,点击田字型方框,设置好参数如下图
(7)直接查看校正后的影像图效果如下
(8)利用卷帘工具查看效果如下图:
四,利用校正好的影像图对第八波段影像图进行校正
(1)打开第八波段和校正好的影像图如下:
(2)进行控制点的采集,操作和第一步校正一样,得到的控制点效果图如下:
(3)进行校正,点击田字型工具,进行校正,如下图
(4)查看校正后的效果图如下:
(5)融合配准,把多光谱全色波段和高光谱第八波段融合。

spectiail enhancement..-------resolution merge 并设置好参数,如下图:
(6)查看得到的效果图如下:
五,添加图框
(1)给校正好的影像图制作图框:点击composer---new map composition 在弹出的对话框
中输入图框名并设置好参数如下图:
(2)设置好参数后,效果图如下
(1)在工具栏中点击格网型图标,在弹出的窗口中设置好参数,如下图:
(2)得到的效果图如下:
(3)在图上添加比例尺,指北针得到成果图如下:
七,实验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