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人生寓言我的信念》随堂练习doc初中语文

《短文两篇人生寓言我的信念》随堂练习doc初中语文第一部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3分〕点缀.〔〕地窖.〔〕风韵.〔〕❍⏹〔〕→运〔〕♍♒▫形〔〕2.依照句子中括号意思写出相应词语或讲明相应词语:〔4分〕⑴等到它们慢慢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整个形体都差不多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⑵整个都市差不多上〔各种各样轻巧的音乐声〕,差不多上红灯绿酒。
〔〕⑶从我夫君温顺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获益匪浅:⑷第一次的体会不一定都愉快,但新奇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回味无穷:3.〝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欢乐的树〞,忧愁什么?欢乐什么?〔3分〕4.〝神圣的事业总是痛楚的,然而,也惟有这种痛楚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讲明这句话的意思吗?〔3分〕5.行道树的形象确实是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颂扬。
〔2分〕6.什么缘故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3分〕7.«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
〔2分〕8.〝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如何讲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要求他撤销那个大方的决定。
〞这句话是讲人类,总不肯舍弃既得利益,这是对人类的讽刺。
〔2分〕9.«落难的王子»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之口,第二次出自之口,第三次,耐人寻味,对人专门有启发。
〔3分〕10.白兔得到月亮后必定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3分〕11.选词填空:〔3分〕安静宁静沉静⑴为了实现那个理想,因此后来我要尽力保持〔〕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⑵我在生活中,永久是追求〔〕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⑶从我夫君温顺〔〕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12.品读下面的句子,讲讲其含义:〔4分〕⑴当情况终止的时候,你要能够咨询心无愧地讲:〝我差不多尽我所能了。
〞⑵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同时,他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看起来迷醉于神话故事一样。
(完整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七、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八、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九、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
十、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7课《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解释加点词(1)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何陋之.有()(4)苔痕上.阶绿()(5)草色入帘青.()(7)惟.吾德馨()(8)可爱者甚蕃.()(9)陶后鲜.有闻()(10)濯.清涟而不妖()(11)不可亵.玩焉()(12)宜.乎众矣()(13)不蔓.不枝.()()(14)香远益.清()(15)亭亭净植.()2.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_________,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中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运用了的手法,暗示陋室不漏。
文章通过对陋室、、三方面的的描写,极力表明陋室不漏。
全文采用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2)《爱莲说》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哲学家。
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的、、三方面进行描写,歌颂了莲的品格,表现了作者的品格,以及对的鄙弃和批判。
(3)《爱莲说》中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4)《爱莲说》的题材是,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5)《陋室铭》和《爱莲说》在语言风格上的相同之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
不同点是《陋室铭》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乐和谐。
《爱莲说》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14分)(一)【甲】《陋室铭》【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年级下册语文第 17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选项填在括号内()。
A.陋室(lòu)B.德馨(xīng)C.调素琴(tiáo)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5.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爱莲说》选自卷三,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
著有等。
6.课文理解填空。
(1)《陋室铭》紧紧扣住“”立意,以“”一句统领全篇,表达出陋室主人的节操和的情怀。
(2)《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一句为全文之“睛”。
(3)《陋室铭》作者紧扣“惟吾德馨”对居室从、、三方面来描写,突出作者的美德。
7.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和,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随堂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短文两篇行道树》随堂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导引]«行道树»采纳拟人的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无私奉献的襟怀,颂扬了奉献者崇高的精神。
行道树事实上确实是无私奉献者精神的象征:它〝立在飞尘里〞〝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在安静黑暗孤独立苦熬〞〝制造清新〞——这些特质,正是无私奉献者精神的表达。
学习这篇课文,第一要从整体入手,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明白得行道树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而明白得全文的主旨,其次要反复诵读全文,用心品味〝堕落〞〝忧愁又欢乐〞等词的含义,学习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次真好»通过列举种种生命中的〝第一次〞,启发我们要多感受、多体验、多经历,使自己的人一辈子丰富多彩。
作者先写第一次看见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再写第一次看见母鸡孵出的雏鸡,中间插入两段的议论抒情,结尾点明全文的主旨,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学习这篇课文时第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白得全文的中心。
其次要反复诵读全文,并结合自己的人一辈子经历细心品味结尾主旨句所包蕴的哲理。
[典题例析]例题:1、«行道树»文中讲〝我们难道站在那个地点,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加点词的本义是什么?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第一次真好»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作者什么缘故讲〝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解析:第1题考阅读的明白得,第2题考句意的品析。
参考答案:1、堕落的本意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文中含有远离伙伴贪图都市繁华生活之意。
2、这黄绿相间的颜色正是秋天特有的色彩,这沉甸甸的果实正展现了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因此讲〝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课时训练]训练一一、给以下加点的字词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1、冉冉..〔〕丰硕.〔〕姊.妹〔〕沉甸甸..〔〕2、贪lán〔〕点zhuì〔〕 fú小鸡〔〕chú形〔〕污zhuó〔〕二、联系上下文、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同步习题

《短文两篇》测试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甚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名:(2)有龙则灵.灵:(3)惟吾德馨.馨:(4)谈笑有鸿.儒鸿:(5)无案牍之劳形.形:3.文学常识。
《爱莲说》的作者,字,道州营道人,(朝代)哲学家。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4.文学常识。
《陋室铭》作者,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5.根据课文《短文两篇》内容填空。
(1)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2)刘禹锡《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中,最能体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名句是“,”。
(4)《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衬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花之隐逸者也”,莲花是“”,突出表现了对莲花的喜爱。
6.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分析】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答案:fán;yū;zhuó;lián;xiè;fán;yū;zhuó;lián;màn;xiè【点评】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
2.【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第17课《短文两篇》课堂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2.下列句中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花之君子者也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何陋之有D.菊之爱3.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lòu)噫.(yī)苔.痕(tāi)B.鸿.儒(hóng)濯.(zhuó)鲜.有闻(xiān)C.蕃.(fān)清涟.(lián)亵.玩(xiè)D.案牍.(dú)淤.泥(yū)德馨.(xīn)4.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的主题演讲词部分内容,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A)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用毕生的精力著书立说,阐述诚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
(B)民间也常说:“言必信,行必果”,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C)“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耳,广为流传。
(D)希望全体同学积极执行校团委会的倡议,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A.A B.B C.C D.D5.选出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①意思是说:有先见之明者,虽看似有些愚钝,却是厚道人。
①这种“愚钝”是用厚道奠基的诚信与稳重,慎思和远虑。
①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①厚道,意指为人淳朴本分,做事诚实友善。
①但这里所说的“愚钝”并非呆笨,而是说话、表态时稳当持重,既不仓促粗暴,也不优柔寡断。
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二、情景默写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_________。
(2)《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读《陋室铭》,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①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①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①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第7课《短文两篇》随堂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短文两篇》随堂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基础知识1 .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点缀.姊.妹苦熬.牙yí贪lánduò落污zhuó2.联系上下文,讲明词语。
①玲珑剔透:②具体而微:3.依照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
有人讲,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冷静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A.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B.能够排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D.能够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安静阅读明白得阅读«行道树»,回答以下咨询题。
4.本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5.讲讲第②段中〝堕落〞一词在文章里的意思。
6.本文赞颂了行道树的什么崇高精神?7.第③段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楚的,然而,也惟有这种痛楚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请结合课文内容,讲讲你对那个哲理句的明白得。
8.读了这篇文章,你会联想到生活中哪一种人?请具体讲讲。
拓展运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各题。
小院吟关中农村,总喜爱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
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
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洁净,不承诺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
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预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讲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钞票,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
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奇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
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
天长日久,我在不处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
母亲过来了,她最明白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看起来一切聪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黄 鹤 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 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现其 耸构巍峨,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 仙者哉! 1 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 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4分) 2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 楼》,你能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8分) 3 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 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 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8分) 4 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10分)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文房四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 “文人四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花中四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二、阅读题
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
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
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比拼
百丈山①记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
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
课题:短文两篇 1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班级
姓名
日期
得分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4分)
(1)州城西南隅 (
)(2)富人于五所园也(
)(3)至于园
可无憾矣(
)
(4)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5)四闼霞敞( )(6)非显者刺( )(7)
坐窥井邑( )
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B.《于园》写于园之奇,奇在磊石,运用了总分结合的写法,先总写
一笔,再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这三方面来描述磊石之
奇。
C.《于园》的结尾部分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称赞它们
都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但于园的假山则不能令人满意。
D.“耸构巍峨,高标”这一组对偶句,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突
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
690米。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8分)
(1)不可殚数( )(2)皆若飞浮往来( )(3)或涌或没( )(4)亦历
历在眼( )
10.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10分)
其 沫 乃 如 散 珠 喷 雾 日 光 烛 之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6分)
(1)尝 驾 黄 鹤 返 憩 于 此。(停两处)
(2)亦 荆 吴 形 胜 之 最 也。(停一处)
(3)富 人 于 五 所 园 也。(停一处)
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 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 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 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史时期)的家,著有《_____________》等。 3.对下列各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5 分) ①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式建筑。 ②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千米的凡尔赛镇,它是人 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③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 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 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A.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打比方 B.列数字、列数字、作比 较、打比方 C.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作比较 D.列数字、作比较、作比 较、打比方 4.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的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 辞手法。(10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 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2)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5分)
A.《黄鹤楼》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
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
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15分)
___________________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
练习
课题:短文两篇2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的含义。(12分)
日期
得分
(1)上倚河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闼霞敞: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坐窥井邑: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园在瓜洲步五里 铺: (5)娠于磊石之手:__________________(6)长如艇子: 2.填空。(14分) (1)《黄鹤楼》中描写站在楼上观赏到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2)《于园》中写“以空奇”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鹤楼》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人,文章选自 《_______》。 (4)《于园》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历
璀 璨 夺 目 不 可 正 视。
11.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
答案解析 1.答案:(1)角落 (2)动词,建筑园子 (3)心感不满 (4)休息 (5)门 (6)投名帖 (7)远 眺 2.答案:(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是因为空旷 而奇特。 (2)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 4.【解析】选C。于园是瓜洲众多园林的杰出代表,称赞瓜洲园林及能工巧匠是为了突出于 园。 5.答案:(1)草木茂盛的样子。 (2)殷勤招待。 (3)顺着、沿着。 (4)幽深的草木丛中。 6.答案:(1)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上。
(2)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的。 7.答案: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 8.【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第二段可知,作者主要是从“实 奇”“空奇”“幽阴深邃奇”这三个方面来说明的,感受结合最后几句来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是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这几个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 奇特的。神游其间,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意近即可) 9.答案:(1)全、都 (2)好像 (3)有的 (4)分明的样子 10.答案: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11.答案: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 此也就穷尽了。 12.答案:立足点:石台。方位:(石台)东南; (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 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