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合集下载

《周易概述》PPT课件

《周易概述》PPT课件
1、《易经》
《周易》本文共计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体例结构为: ○卦画
卦画又称卦形、卦象,是指阳爻“一”、阴爻“--
”(爻画)组合而成的图形,其基本图形是八卦。

▅▅▅▅▅ ▅▅▅▅▅ ▅▅▅▅▅
离 ▅▅▅▅▅ ▅▅ ▅▅ ▅▅▅▅▅

▅▅ ▅▅ ▅▅ ▅▅ ▅▅ ▅▅
坎 ▅▅ ▅▅ ▅▅▅▅▅ ▅▅ ▅▅
精选PPT
3
一、经典导读 二、小识《周易》 二、大哉《周易》
小序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 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 为说。”
○ “综合知识”宝库 “东方神秘主义”的代表作。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周易》是一个“空套子”,
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填进去,消化得了,解释得通。 ○《周易》之谜
▅▅▅▅▅
坎上 乾下 第五卦 需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吉,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精选PPT
6
第一讲 一座神秘的殿堂——《周易》概述
▅▅ ▅▅ ▅▅ ▅▅ ▅▅ ▅▅ ▅▅ ▅▅ ▅▅▅▅▅ ▅▅ ▅▅
连山是夏代的易由于连山易的第一卦是艮卦艮是山的象征因此周礼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卦为第一卦的根据周易大传的解释乾为天天圆地方而圆就是周也就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故而取名周易桓谭刘向刘歆班固汉书艺文志桓谭称连山八万言四千三百言第一讲一座神秘的殿堂周易概述周易的体例周易的书名1关于周字第一种周者圆也
15
第一讲 一座神秘的殿堂——《周易》概述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易经,又称《易经》或《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根基"。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还是一部极富启迪性的预测和指导人生方向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围绕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展开探讨,以揭示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易经的起源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话时代。

相传,伏羲氏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他利用龟甲和蓍草在事物的变化中寻找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记录下来,形成了最初的六十四卦。

随着时代的演进,易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复杂而深奥的体系。

二、易经的演变1. 易经的早期发展早期的易经以六十四卦为基础,展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

这些卦象代表了天、地、人、神等不同层面的现象和力量。

其中最早的八卦是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个方面。

2. 易经的完善与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易经逐渐由卜筮的工具演变为一门哲学体系。

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注解,其中最著名的是《十翼》的注释,对易经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

这些注释包括了对卦象的解释、爻辞的诠释以及整个易经的哲学思想。

3. 易经的化用与应用易经的理论体系不仅仅停留在哲学层面,还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医学、建筑等各个领域。

《易经》中的"变"的概念,被用来指导领导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八卦的排列和卦象的应用,被运用于预测天气、地震等自然现象。

三、易经的影响与价值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价值。

下面列举了一些易经的影响和价值:1. 生活指导:易经中的卦象和爻辞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把握,提供了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指导。

人们可以通过对卦象的研究了解自己的处境,并根据爻辞的提示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理性思维:易经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借鉴他人的经验。

中国易学源流简表——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宋元 明清

中国易学源流简表——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宋元  明清

(原载《易图新辩》;校订后载《启世箴言—我说周易》)先秦易学:约前26世纪初——前206年┌───────────→图谶(亡)│ ↑ ┌→天文 │ │ ├→历谱 ┌卦占───→术数────-─┬─────-┼-术数易-┼→五行 │ ↑ ↑ ↑ │ ↑ ├→筮龟 │ │ │ │ 《谶纬》 │ ├→杂占 │ │ │ ┌─┴─┐ ↑ │ ├→形法 │ 易术─┼-→ 姑布子卿 鬼谷子 │ └┐└→(略) │ ↑↑ │ (春秋战国) │ │前易 ││ │ ↑ 《易纬》(佚)││ ││ └学术(略) │ ↑ ││ │└──┬──┐┌┼─────-─┼───┼→象数易 │ │ │ │││ ┌──┘ │ ││ ┌-数卦-┐ 易图→↓││ │ ┌─-┘ ↓└本易┼-爻卦-┼-┼-→《易经》-→《易传》-┬-┼→象义易(综合) │└-色卦-┘ ↑ (西周) (东周) │ └─-┐ ↑│ ┌─┘ ↑ ↑↑ │ └→义理易 │ │┌────┘ ││ │ ┌───-┘│ ││┌────────┘│ ↓ │ 李京房 │ │││ 老子-→庄子 │ 邹衍 │ ↑│ │││ │┌────┘(战国) │孟喜→焦延寿 │ ↓↓│ ↓↓ │施仇 贺丘梁 └───→易学──-→孔子─┐ │ ↑│ ┌─┴─┐ │ 田王孙└→《内经》↓ ↓ │ ↑商瞿 卜商→轩臂→田何→丁宽 杨何(子夏) (汉初)两汉易学:前206——公元220年┌谶纬学 汉章帝鼎盛,汉末走衰,魏晋屡禁,隋炀帝焚禁。

│数术易 司马季主 汉文帝时 京城设摊卜筮,宋忠贾谊造访├象数易┬孟 喜 宣帝时博士 卦气说 《周易章句》│ ├焦延寿 汉宣帝时 灾变卦气说 《易林》│ ├李京房 前77-前37 元帝博士 《京氏易传》《周易京氏章句》│ ├荀 爽 128-190 升降说等 《周易注》《九家易解》│ └陆 绩 187-219 星历算数易 《太玄经注》《陆氏易解》 │├综合易┬马 融 79-166 传古文经学 《周易马氏传》│ └郑 玄 127-200 遍注群经 《易论》《周易郑注》《易纬注》││辑 说─刘 安 179-前122 《淮南子》《淮南九师道训》┤├义理易┬田 何 汉高祖时 今文易始祖,授易丁宽、杨何等│ ├韩 婴 文帝博士 传子夏易 《韩诗外传》│ ├丁 宽 汉景帝时 古义易学 《周易丁氏传》│ ├费 直 汉景帝时 古文易学 《费氏易》《周易分野》│ ├杨 何 汉武帝时 官易之始 《易传杨氏》│ ├董仲舒 前179-前104 天人感应说 《春秋繁露》│ ├施 仇 宣帝时博士 《周易施氏章句》│ └梁丘贺 宣帝时博士 《周易梁丘氏章句》│├玄 学┬杨 雄 前53-18 仿周易另辟体系 哲学创说《太玄》│ └魏伯阳 东汉后期 丹家易 《周易参同契》│└目录学─刘 向 前77-前6 目录学之祖 《洪范五行传》三国晋隋唐易学:公元220-907年┌术数易┬管 辂 208-256三国 精阴阳占算 管氏易传│ ├郭 璞 276-324 精历算五行卜筮 《易洞林》│ ├干 宝 286-336 精阴阳术数 《周易注》│ ├葛 洪 晋朝 炼丹家 《周易杂占》│ ├李淳风 602-670 精历算 《乙巳占》《周易玄义》│ └袁天罡 唐初 《六壬课》《五行相书》│├象数易┬虞 翻 164-233 象数解易 纳甲旁通说 《易注》│ ├荀 粲 三国魏 荀氏家族 承荀爽说│ ├崔 憬 武曌前后 以卦象解易 《周易探玄》│ └张 遂(一行) 683-727 精天文历法 揉和佛学 《易篡》┤├综合易─欧阳建 269-300(晋) 名物言易说 《言尽意论》│├辑 说┬孔颖达 574-648 奉唐太宗命编《周易正义》│ └李鼎祚 唐肃宗时 欲纠孔疏 756年《周易集解》│└义理易┬何 晏 190-249三国 玄学之始 援老解易《周易何氏解》 ├王 肃 195-256三国 集古文经学大成 《周易注》├阮 籍 210-263三国 折衷儒道 《周易通论》├嵇 康 223-262三国 《周易言不尽易论》├王 弼 226-249三国 开义理易 得意忘形说《周易兼义》├韩康伯 332-380晋 与王弼注周易而为传世通行本├卫元嵩 北朝北周 归藏中天易 《元包经传》├萧 衍 464-549 糅合易佛 玄学易 《周易大义》└陆德明 约550-630唐 音义注易 《经典释文》《易疏》宋元易学:公元960-1368┌术数易-邵伯温 1057-1134 承父邵雍之说 《易学辨惑》│图书易┬陈 抟 约871-989 开宋图书说 《龙图序》《易道真传》 │ ├刘 牧 1011-1064 河洛图说 《易数勾隐图》│ ├邵 雍 1011-1077 先天学 先数后象说 《皇极经世》│ ├周敦颐 1017-1073 哲理论说《太极图说》《通书》《易说》│ ├张 理 元延祐年为官 象数解图书 《大易象数钩深图》│ └钱义方 元末 考证图书说 1346年著《周易图说》├象数易┬李之才 ?-1045 卦变说 《变卦反对图》│ ├保 巴 ?-1311 图解宇宙本原 《易体用》(三种)│ ├朱 震 1072-1138 先象后数说 《汉上易传》┤ └吴 澄 1249-1333 究心于理 象数解经 《易篡言》├综合易┬李 觏 1009-1059 气说 《删定易图序论》《易论》│ ├朱 熹 1130-1200易本卜筮说 《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 ├蔡元定 1135-1198 河洛为源说 《易学启蒙》│ └叶 适 1150-1223 功利学代表 《习学记言》└义理易┬范仲淹 989-1052 参证史事 以易立世 《易义》├胡 瑗 993-1059 理学先声 阴阳说易 《周易口义》├欧阳修 1007-1072 人事说 《易童子问》├司马光 1019-1086 人事说 《温公易说》├王安石 1021-1086 倡义理 《易解》《临川集》├张 载 1020-1077 创理学之一 气本源说 《横渠易说》├程 颢 1032-1085 天理说易 与弟奠基理学 《二程集》├程 颐 1033-1107 理本论 《周易传义》《伊川易传》├苏 轼 1037-1101 儒佛道治易 《东坡易传》├杨 时 1053-1135 程门立雪 闽学之祖 《易说》├李 光 1078-1159 以史证易 《读易详说》├杨万里 1127-1206 讲通变 《诚斋易传》├陆九渊 1139-1193 心通宇宙说 《象山先生全集》├杨 简 1141-1226 以心为学 《杨氏易传》└俞 琰 1258-1314 精道教玄说 《周易集说》《易图篡要》明清易学:1368-1911年┌象数易┬赵撝谦 1351-1395 《六书本义》《周易提纲》│ ├黄道周 1585-1646 通天文历数 万物一体说 《易象正》│ ├方以智 1611-1671 哲学解易《周易时论几象图表》《学易纲宗》│ ├焦 循 1763-1820 博览见长 数理解易 《雕箛楼易学三书》│ └俞 樾 1821-1907 精训诂学《易贯》《易旁通变化论》├综合易┬来知德 1525-1604 致知治易 错综说《周易集注》│ ├唐鹤征 1538-1619 引老庄说易 乾元三才说 《周易象义》 │ ├王心敬 1656-1738 切近人事 《丰川易说》│ ├惠 栋 1697-1758 训诂治易 集汉儒说 《易汉学》《周易述》│ └张惠言 1761-1802 崇扬虞氏易 《周易虞氏义》《易图条辨》┼辑 说┬胡 广 1370-1418 奉敕撰《周易大全》│ ├李光地 1642-1718 为康熙御篡编修《周易折中》│ ├傅 恒 1722-1770 奉敕撰《周易述义》│ ├马国翰 1794-1857 佚书集成 《玉房山辑佚书》│ └纪 昀 1724-180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义理易┬王守仁1472-1528 良知即易 《传习录》├韩邦奇1479-1555 宗张载气说 《易学启蒙意见》├李 贽 1527-1602 禅学入易 《九正易因》├黄宗羲 1610-1695 博学之儒 究心说易 《易学象数论》├顾炎武 1613-1682 开朴学之风 《音学五书》《日知录》├王夫之 1619-1692 以象明理 《周易内外传》《周易稗疏》├毛奇龄 1623-1716 考据说易 《仲氏易》《推易始末》├朱彝尊 1629-1709 考证治易 《经义考》├胡 渭 1633-1714 集清初易图辨伪大成 《易图明辨》├姚际恒 1647-1715 疑古辨伪 《九经通论》《古今伪学考》├陈梦雷 1650-1741 明象说人事 《周易浅述》├江 永 1681-1762 长于音韵 融众家说《河洛精蕴》└程廷祚 1691-1767 疑古探源 阴阳动静说 《程氏易通》医易学《内经》 托名黄帝 成书于战国前后孙一奎 1522-1619 不知易不言医 《医易绪余》张介宾 1563-1640 医易相通 《类经》近 代杭辛斋 1869-1924(近代) 易如明镜说《学易笔谈》《易楔》尚秉和 1870-1950(近代) 象外无易 《周易尚氏学》李镜池 1902-1975 《周易探源》《周易通义》高 亨 1900-1986 《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古经通说》《周易大传今注》。

易学发展史

易学发展史

易学发展史易学及其传承有关《周易》的记录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

近3000年,研究《周易》的不乏其人,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3000种,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易学史。

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周易》产生之源,旧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至为古远,先秦时代,《易》用多见于占筮,其说颇具“象数”、“义理”色彩。

而《易》学流派的明确创立,并不断地发展演变,则是发端于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统一天下。

不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发令焚毁一切旧传经籍,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有幸的是,《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不属焚烧之列,遂独得完好保存。

所以,西汉初年复兴经学,《周易》的传授较其它诸经最为无阙。

而且,由于《易传》十篇的流传日益广泛,并为学者所高度重视,以至被合入“经”中传习,乃使历代对《周易》的研究,均以经传两者为主要对象。

从西汉到今天的两千多年之间,沿着历史时代的推进,《周易》学说的流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先秦易学、汉魏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明清《易》学,现当代《易》学。

各个阶段的《易》学,又有不同的特色,出现不同的流派。

下面,依照这几个阶段,分别简述各种主要《易》学派别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庶可略见两千余年《易》学“门庭”之大端。

先秦易学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奠基时代。

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

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宗教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一是摆脱宗教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

《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

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化瑰宝的源头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化瑰宝的源头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化瑰宝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易经作为古代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结晶。

易经源远流长,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易经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易经的起源易经,全称《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自然界现象、人类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总结的重要著作。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它的统治者较早地开始使用卜辞来预测未来的事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卜筮系统。

这种卜筮系统便是易经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商的统治逐渐式微,而后周的统治逐渐崛起。

后周时期的周文王、周武王等君主将各地的卜辞方书整理起来,并加以发扬光大。

这些卜辞方书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周易》的核心部分——《易经》。

二、易经的发展1. 周代的发展在周朝的统治下,《易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周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卜筮的运用,不仅将卜辞方书加以整理,还增加了很多关于人类道德伦理的内容。

周代易经的发展,使得它从一个辅助卜筮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了一本以六十四卦为核心,以周礼为基础的书籍。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易经经历了一段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诸多学派和思想家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以解释和拓展。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等。

儒家的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易经》视为人类道德修养和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使得易经在儒家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的老子和荀子则将易经中的卦象视为宇宙的模型,认为通过研究易经可以获得对宇宙本质的洞察。

而阴阳家则通过解读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3. 汉代的发展在汉代,易经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汉武帝时期,易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易经入门概论之源流与派别

易经入门概论之源流与派别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这里首先想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易经虽然主要通过儒学流传下来但不是儒学的内容包括易经却可以说是易经的推演发展产生了儒学汉书上说,易经为六经之首其他五经是专门之学,各有具体的作用,并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易则为五学之源,与天地相始终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源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下面解释一下什么是“易”。

一般来说易包括三层意思变易简易不易生生之谓易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易经所讲的正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那些不变的规律易经最早起源于伏羲作八卦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对八卦的产生过程的描述是比较合理的以后炎黄各代都有推演也就是说易经其实有三套体系即连山归藏周易一般认为炎帝连山黄帝归藏所谓易经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种说法连山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取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之意但也有的说神农也称列山氏连山列山也黄帝又称归藏氏个人以为此种说法更为妥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是以推演它的势力命名夏代沿用炎帝连山商代沿用黄帝归藏至周代司马迁说文王被纣王关在羑里,没事干便琢磨易经,于是推演出了周易但实际情况应该并非如此周易成书应该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大致成书于周初当然文王周公可能在其中做了不少的贡献后来连山归藏基本消失了但在左传中仍然可以看到归藏的一些卜辞可以说三易既是前后演进的关系又各有特色前两种虽然已经失传了但三易基本的原则应该不会有太大区别我们现在所说所用的就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兑离坎巽艮每一卦代表多种事物所谓言不尽意故取象以尽意八卦相重组成64卦以此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做出高度概括易经的大概简述就说到这里,下面讲讲易经的作用从表面上来看,易经是用于筮占吉凶的占卜之书但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宇宙人生哲理大家都知道孔子晚年对易经非常喜爱以致韦编三绝他的学生问他“夫子何以老而好之”孔子说,“吾观其德义耳”可见孔子所重视的是易经中蕴含的大道而不是它的占卜功能易经分有两大派别象数派和义理派天下大道,百虑而一至,殊途而同归象数义理两派有点像禅宗里南北两派的区别北派讲究渐修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试论道教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试论道教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试论道教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导读: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较广泛,它既涉及《周易》经、传及易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哲学命题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运用,也包括《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作为信仰的象征符号在道教中的运用等。

易学在道教中,指的是作为经学的《周易》在道教中的应用、发展的情况。

从道教的经籍总集《道藏》来看,尽管如元代高道李道纯作《三天易髓》,曾以《周易》中《乾》、《坤》两卦的爻辞释道教内丹修炼,且这种情况在《道藏》的其它经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道藏》中也收有明李贽的《易因》,但此书《四库提要》谓每卦先列经文,次以己意总论卦象,又附录诸儒之说于每卦之后,书止六十四卦。

(转引自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第1164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可以说《道藏》中基本没有完整的、专门通过对《周易》经、传的直接解释来阐发道教教义思想的经文。

因此,我们所说的道教易学,主要指的是道教中的易学,即以《周易》的卦爻象、卦数及历代易学中围绕着《周易》经、传本身及对其阐释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命题来对道教的信仰尤其是教义思想进行解说的一种学术形式。

道教易学主要指的是一种易外别传,而不是指通过对《周易》经、传的直接解释来阐发道教的教义、信仰,不是指的易学在道教中,不是说在道教中存在一种纯经学的易学表现形式,且这种经学的易学表现形式被用来阐释道教的信仰和教义。

为什么能从道教中发展出道教易学的思想体系?道教易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如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来作考察。

二一般地说,易学文化和道教文化是在中国远古文化的传统上产生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

这两种文化既有不同的特色,又有其内在的关联。

易学文化主要是以一套符号系统,加上神秘的卜筮之辞,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

易学源流表

易学源流表

易学源流表先秦约前26世纪初——前206年┌───────→图谶(亡)┌→占算│↑├→术数┌易占──→术数────────┼→术数易─────┼→阴阳│↑│↑├→历算││││└→略│││└────────┐│易术─┤《谶纬》│前易↑↑││││││└学术(略)││││└─────┐┌─→《易纬》(佚)┐│││││↑(秦汉)├→象数易←┘│┌数卦─┐↓││┌─┘↓└本易┼爻卦─┼┬→《周易》→《易传》─┤综合易│└色卦─┘│(西周)↑↑└─┐↑│┌─┘↑│││││││││└→义理易││┌───┘││↑│││┌───────┘││││││老子───┼→庄子││└┼┘↑┌───┘││↓│││└───→易学──→孔子───┐│││┌─┴─┐│↓↓│商卜轩田瞿商─→臂─→何(西汉初)易学源流简表:两汉两汉:前206——公元220年:┌谶纬学纬书谶书合称,东汉文是多研此术。

│├象数易─┬孟喜西汉中期(宣帝时)卦气说《周易灾异》│├焦赣西汉中期(宣帝时)灾变卦气说《易林》│├京房前77-前37(武帝时)《京房易》│├荀爽公元128-190(东汉)升降说等│├虞翻公元164-233(东汉)逸象旁通说│└陆绩公元187-219(东汉)象数易集成│├综合易─┬马融公元79-166(东汉)彖象经文易│└郑玄公元127-200(东汉)爻辰五行说││(辑说)─刘安前179-前122著《淮南子》汉易─┤├义理易─┬田何?(高祖时)授易周王孙、丁宽、齐服生│├丁宽西汉前期受学田何、古义易学│├韩婴西汉前期(文、景帝时)韩氏易传子夏易│├费直西汉前期(景帝时)古文易学开派│├杨何西汉前期(武帝时)官易之始易博士│├司马谈?-前110(武帝时)受易于田何│├京房西汉前期(武帝时)│├施仇西汉中期(宣帝时)施氏易│└梁丘贺西汉中期(宣帝时)今文易学开派│├玄学─┬杨雄前53-18(成帝时)著《太玄》│└魏伯阳东汉后期《周易参同契》│└目录学──刘向前77-前6(宣帝时)目录学之祖易学源流简表:三国隋唐晋三国晋隋唐:公元200-907年┌术数易┬管辂208-255(三国)精阴阳占算│├郭璞276-324(晋)精算历奇术《洞林》│├干宝318-?(东晋)通阴阳术数《周易注》│├葛洪?(晋)炼丹家《周易杂占》│├李淳风602-670精历算《推背图》《乙巳占》│└袁天罡?(唐初)《推背图》《六壬课》│├象数易┬荀氏家族荀俣荀粲(三国魏时)承荀爽说晋易─┤├崔憬(唐武后前后)崇扬卦象《周易探玄》│└张遂(一行)673-727和佛学、天文历法│├综合易─欧阳建?-300(晋)名物言易说│├(辑说)┬孔颖达574-648(唐)642《周易正义》│└李鼎祚?(中唐)756年《周易集解》│└义理易┬何晏190-249(三国)《玄学解易》├王肃195-256(三国)集古文经学大成├阮籍210-263(三国)杂以道家、无为说├嵇康223-262(三国)《周易言不尽易论》├王弼226-249(三国)老庄解易玄学易之始├韩康伯332-380(晋)托象明义说├卫元嵩?(北魏或后周)《元包经》└陆德明556-627(唐)采集汉魏易说易学源流简表:宋元宋元:公元960-1368┌术数易┬陈抟?-989(宋初)宋易图说之始│├李之才?-1045(北宋)卦变说│├刘牧1011-1064(北宋)《易数勾隐图》│├邵雍1011-1077(北宋)《皇极经世》│├周敦颐1017-1073(北宋)《太极图书解》│└钱义方?(元末)1346年著《周易图说》│├象数易┬朱震1072-1138(两宋间)《汉上易传》宋易─┤├蔡元定1135-1198(南宋)河洛为源说│└吴澄1243-1313(元)考证治易│├综合易┬李觏1009-1059(北宋)删定易图序论│├朱熹1130-1200(南宋)纳诸家易说│├蔡元定1135-1198(南宋)河洛为源说│└叶适1150-1223(南宋)义出于象说│└义理易┬范仲淹989-1052(北宋)世变说├胡瑗993-1059(北宋)《周易口义》├欧阳修1007-1072(北宋)《易童子问》├张载1020-1077(北宋)气本源说├程颢1032-1085(北宋)心学先驱├程颐1033-1107(北宋)理一元说├杨时1053-1135(北宋)道学《易说》├李光1078-1159(南宋)以史解易├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诚斋易传├陆九渊1139-1193(南宋)心学├杨简1141-1226(南宋)心学以心解易└俞琰1258-1314(元)隐士《周易集说》易学源流简表:明清公元:1368-1911年┌术数易┬黄道周1585-1646万物一体说实测治易│├方以智1611-1671以数解易│└焦循1763-1820推变说│├象数易┬来知德1525-1604错综说《周易集注》│├唐鹤征1697-1758杂老庄说《周易象说》│├惠栋1697-1758天人说《易汉学》│└张惠言1761-1802崇扬虞氏易清易─┤├(辑说)┬胡广1370-1418《周易大全》│├李光地1642-1718《周易折中》│├傅恒1722-1770《周易述义》│├马国翰清末道光年《玉房山辑佚书》│└纪昀1722-180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义理易┬李贽1527-1602哲理说《九正易因》├黄宗羲1610-1695《易学象数论》├顾炎武1613-1682朴学考据治易《易音》├王夫之1619-1692《周易稗疏》├毛奇龄1623-1716《河图洛书原舛编》├朱彝尊1629-1709《易经考》├胡渭1633-1714集清初易图辨伪大成├程廷祚1691-1767阴阳动静说├姚际恒清末疑古说└尚秉和1870-1950《周易尚氏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让坎、离、震、兑四卦象征冬 夏春秋四季的气候,让其他六十卦每卦 象征六又八十分之七天中的气候状况。 六十卦象征的天数之和,就是全年365 又四分之一天,从而构成所谓“卦气 说”。
卦气说主要用来探测政治状况的好 坏。
亲父母长长次次幼幼

男女男女男女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
○孔子的易学思想正代表了易学思想义理化 和研究哲理化的标志。
孔子对《周易》的态度是“不占”,治易 的方法是“观其德义”,学易的目的是“无 大过”。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周易》因被视为卜筮之书而逃脱“秦火” 的厄运。
“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相传孔子万年喜爱《周易》,并其撰写了 《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 传》、《文言传》等。
○西汉中叶《周易》推到儒家经典之首,促 成了汉代“易学”的勃兴,成为一代显学。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汉代易学共有十 三家,著名的有: 施仇易 孟喜易(虞翻为之作章句) 梁丘贺易(以上三者皆列为学官) 京房易(东汉郑玄作注)
释也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偏向从筮法 的角度解释其中的哲学问题……后来被 称为象数学派。另一种是偏重从哲理角 度解释其中的筮法问题。”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三、易学的成熟阶段——宋元明清 四、易学的新发展——20世纪以来 五、近二十年来《周易》热述评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三、易学的成熟阶段——宋元明清 四、易学的新发展——20世纪以来 五、近二十年来《周易》热述评
春秋:象数易、义理易的奠基 ↓ 秦汉:象数易的盛行 ↓ 魏晋隋唐:义理易勃兴 ↓ 宋元:象数易、义理易并立 ↓ 明清:象数易、义理易合流 ↓ 近代以来:科学易的兴起 ↓ 当代:科学易、义理易占主流
○春秋人基本上是从占筮的角度来利用《周 易》,将它作为一本卜筮之书看待。
○战国时《周易》一书流传渐广,仍然将其 作为占筮的工具。
○占筮的三种方法:
一是讲变卦;二是以卦爻辞占;三是 以卦象占。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先秦时期既是象数易学的产生时期,又是 义理易学的开创时期。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三、易学的成熟阶段——宋元明清
○象数易学在宋代的复兴。 ○以陈抟、种放为代表的医学家用图象来
解释《周易》,人们称之为“图象 派”。 ○图象派根据《周易》的内容,画了许多 图象,如“河图”、“洛书”、“先 天图”、“后天图”等。 ○图像派的缺陷。 ○宋代以来易学家们所作的图象,现在所 能收集到的,约有五千幅左右。除去 重复,大约有三千种左右。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卦
○所谓易学象数学派(又称又称象数派、 象数易学),就是通过《周易》的卦象 和有关数字解释《周易》的学派。
○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 1、卦象都象征什么。
事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物
群马牛龙鸡豕雉狗羊 族
人首腹足股耳目手口 体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三、易学的成熟阶段——宋元明清 四、易学的新发展——20世纪以来 五、近二十年来《周易》热述评
●两派:象数学派、义理学派
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 “《易传》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
占筮的语言,一是关于哲学的语言。” “从易学史上看,对《易传》的解
●两派:象数学派、义理学派 ●六宗:占卜、禨祥、造化(象数派)
老庄、儒理、史事 (义理派) ●十宗:医药、丹道、堪舆、星相 象数三宗:汉儒的卜筮
京房、焦延寿的禨祥 陈抟、邵雍的图书 义理三宗:王弼的“说以老庄” 胡瑗、程颐的“阐明儒理” 李光、杨万里的“参证史事”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图 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 《易本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中国古代易学研究肇端于先秦时期。
○最早出现《周易》这一书名的古籍是《左 传》。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BC672年):“周 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
《左传》昭公三年:“晋侯使韩宣子来 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 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义理易学的开创者王弼。
他提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的观点。
他不过是把注释《周易》当成阐发 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从而开创了“易 学”研究的新局面,即所谓的“玄学 易”。
唐代孔颖达奉命编撰《五经本义》 时,其中的《周易正义》即采用王弼的 注本。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所谓易学象数学派(又称又称象数派、象 数易学),就是通过《周易》的卦象和 有关数字解释《周易》的学派。
○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 1、卦象都象征卦 之所以是吉或者是凶,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由于卦象所象征的内容,或者是它 和其他卦象的关系决定的。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所谓易学义理学派(又称义理派、义理易 学),主要是透过卦象的表象,研究卦 象、卦辞、爻辞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义理易学的开创者王弼。 ○义理易学的自相矛盾。
坤卦
▅▅ ▅▅ ▅▅ ▅▅ ▅▅ ▅▅
▅▅ ▅▅ ▅▅ ▅▅ ▅▅ ▅▅
坤卦的六五,其爻辞是“黄裳,元吉” 王弼和程颐的不同看法 朱熹 《周易本义》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所谓易学象数学派(又称象数派、象数 易学),就是通过《周易》的卦象和有 关数字解释《周易》的学派。
○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 ○象数易学内容的自相矛盾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所谓易学义理学派(又称义理派、义理易 学),主要是透过卦象的表象,研究卦 象、卦辞、爻辞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