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流苏与郝思嘉_生存困境中挣扎的贵族女性_姜友芝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倾城之恋》读书有感

《倾城之恋》读书有感

《倾城之恋》读书有感张爱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独特的女作家,其作品多表现当时的都市男女婚恋关系,其中就蕴含着新旧交替中孕育的纠结的女性意识。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对张爱玲经典作品《倾城之恋》进行分析,试图展现出其作品永久的生命力。

一、引言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成年生活有重大的影响,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而人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时期的缺憾。

中国近代的诸多文学家都有不幸福的童年,张爱玲也不例外。

在《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大家庭当中,父亲早逝,家庭中缺失的父亲角色被母亲替代。

而白家虽然都是女人当家,但是女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反而是女人更能迫害女人。

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一)白流苏白流苏是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尤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也不多的传统女性,但是她也有现代是婚姻意识和女性独立的意识,敢于离开自己的丈夫,颇有张爱玲母亲的影子。

(二)曹七巧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主人公,她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小就浸淫在反人性的传统思想中,渐渐的就同流合污地习惯了起来,破坏自己儿子和女儿的婚姻爱情。

三、恩格斯的观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国家是阶级之间压迫的暴力工具,阶级的产生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都是由于私有制的诞生。

私有制这种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发展导致的。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一切社会的变革都是由物质或者经济所决定的。

四、《倾城之恋》中的男性形象范柳原是一个在英国长大的中国人,他对自己的身份文化困惑,不能融入两边任何一种文化。

这种在文化间的游离使他放浪形骸之外,在感情上也若即若离,另一面则强化了他的寻根意识。

范又把这种对中国文化执拗的欲望投射到了女性的身上,在白流苏身上寻觅到了这种感觉。

五、《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范要的是对方全部的感情倾注,来弥补他早年的心理创伤,然而白流苏首先考虑的是经济稳定,她希望能保证后半生衣食无忧。

《倾城之恋》白流苏战 争背景下的爱情奇迹

《倾城之恋》白流苏战 争背景下的爱情奇迹

《倾城之恋》白流苏战争背景下的爱情奇迹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爱情往往如同风中残烛,脆弱而飘摇。

然而,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却在这乱世之中谱写了一曲令人惊叹的爱情奇迹。

白流苏,一个出身于没落封建家庭的女子,在那个时代,她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注定。

传统的礼教和家族的压力,让她在婚姻的道路上历经坎坷。

离婚后回到娘家,却遭受着兄嫂的冷嘲热讽和排挤。

在这样的困境中,白流苏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

范柳原的出现,给白流苏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希望。

范柳原,一个饱经世故、风度翩翩的富家公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玩世不恭的神情。

白流苏在与范柳原的接触中,逐渐被他的魅力所吸引。

但她深知,这份感情并非那么简单。

在那个时代,爱情往往不是纯粹的情感交流,而是夹杂着各种利益的权衡。

白流苏明白,范柳原对她的追求,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一时的兴趣。

而她自己,也在这场爱情的博弈中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不敢轻易付出真心。

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生活。

城市在炮火中颤抖,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经的猜疑和算计,在战争的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战争让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存在。

在硝烟弥漫的城市中,他们相互依靠,相互慰藉。

白流苏不再是那个处处设防的女子,范柳原也不再是那个游戏人间的公子哥。

战争摧毁了城市,却成就了他们的爱情。

在这倾城的灾难中,他们的爱情得以升华。

原本充满功利和算计的感情,在战火的洗礼下变得真挚而坚定。

可以说,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战争的残酷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人们更加渴望真爱和温暖。

白流苏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也找到了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勇气。

回想白流苏在娘家所遭受的种种委屈和不公,她的抗争和坚持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她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该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性的情节而闻名。

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是该作品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对《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看看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女子,她身上散发着高贵和优雅的气质。

她聪慧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她内心却饱受着痛苦和孤独。

白流苏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她不愿意被束缚在传统的婚姻桎梏里,渴望自由和平等的爱情。

她追求真爱,不愿委身于权力和地位,这使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显得与众不同,也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她与男主角素戔被迫分离,因为社会地位、家族势力等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这无疑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为了家族利益和地位她妥协了自己的爱情,这使她饱受煎熬和折磨。

她最终因爱情的困扰和痛苦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走上了悲剧的结局。

白流苏的悲剧无疑是当时封建社会和伦理道德的束缚给她带来的悲惨遭遇,同时也反映了作品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揭示。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一种沉痛的写照,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婚姻道德的批判。

她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命运,更是对封建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挑战和反抗。

她坚守自己的爱情信仰,追求真爱的坚定意志也给当今社会启示,她的悲剧命运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探索。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是《倾城之恋》中最为精彩和震撼人心的部分。

她的坚韧、坚持和独立,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她的悲剧命运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一种深刻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倾城之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人性、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深刻内涵。

10000字《飘》与《倾城之恋》中女性形象比较

10000字《飘》与《倾城之恋》中女性形象比较

摘要: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义学史和美国现代义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

作为贵族女性,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不同的义化背景和性格,使她们生活的结局截然不同。

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飘》和《倾城之恋》的作者与内容,接着总结二者中女主角的总体形象,最后分析两个女主角形象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1 前言1.1《飘》的作者与内容简介我们很少能见到因写一部作品便成名的作家,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便是这样一个特例。

她唯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就卷起一阵旋风,成为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1936年,玛格丽特·米歇尔(1900-1949)发表了长篇小说《飘》。

此书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世人的瞩目。

根据此书拍摄的电影《乱世佳人》更是盛况空前,获得八项奥斯卡金像奖,更是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玛格丽特·米歇尔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业州业特兰大市一个律师家庭。

小说中的主人公斯佳丽的原形正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一位的确经历了南北战争,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业特兰大,并参加市议会,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的女人。

作者的母亲也是业特兰大社会的女中杰出人物,她常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

家庭的熏陶为米歇尔口后的写作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及氛围。

30年代初,米歇尔在《业特兰大报》任副刊编辑期间,阅读了大量南北战争的历史资料,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婚后,她因腿伤辞去职务,历经10个春秋,写成了她的大作《飘》,并因此声名大噪。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有着鲜明的人物性格,面对人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此书以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历史,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南方奴隶主阶级在向资本主义转化过程中恋恋不舍的痛苦历程。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倾城之恋》读后感15篇《倾城之恋》读后感1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他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他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

他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

别人评价他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

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他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他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联摆脱白公馆的时刻。

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

在我看来,他是迫不得已的,他除此出路外无从选取。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

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

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他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

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能够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貌,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

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他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

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能够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

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

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

但亲人并没有给他多少安慰,甚至把他当作耻辱的典范,把他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

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他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

”可见,他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

用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分析倾城之恋

用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分析倾城之恋

中国的形式主义代表——运用俄国形式主义解读《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

故事主要讲述了婚姻失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在看尽世态炎凉和自己青春将要永远逝去的窘况下,意外的遇到了潇洒又多金的单身汉范柳原。

范柳原惯会逢场作戏,调情暧昧,是个典型的情场高手。

白流苏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二人彻悟,战争成就了两人的爱情。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陈述则是:《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

“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

”而张爱玲的作品就给读者一种这样的感觉。

放佛从天而降,让人无论悲喜都有些不知所措。

她给人的就是那么一种新奇的感觉。

关于这部作品,暂且不谈它有没有多少思想价值,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重点在于它的艺术性。

我们是要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品读这部作品。

何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就是指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门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

而我们通常说的形式主义主要是俄罗斯形式主义。

俄罗斯形式主义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

即形式决定艺术价值!而陌生化理论是形式主义中的重要理论。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

在其代表性著作《作为程序的艺术》(1916)中,论述了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陌生化程序。

《倾城之恋》阅读感想

《倾城之恋》阅读感想

《倾城之恋》阅读感想再次阅读《倾城之恋》,我感受到了行文的美妙,就如同那摇碎在桨声灯影里的旧时月色。

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动人,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故事开始于浅水湾饭店的那堵灰砖砌成的墙。

范柳原与白流苏在墙边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

范柳原真假莫辨地说着胡话,而白流苏则轻轻巧巧地说着场面话。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深意,让人不禁感叹张爱玲的文字功底。

在此之前,范柳原邀请白流苏去那边走走,而白流苏只是默默地跟在他身后。

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白流苏的自矜与试探,她没有主动表达,但她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一切。

而范柳原的表白与动作,也在与白流苏的对话中逐渐展开,他们的情感就如同那堵墙,看似坚固,实则摇摇欲坠。

在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对话中,范柳原是声色,是拨开虚空的墨色,而白流苏则是墨色中的留白。

她的一两句场面话,引出了范柳原更多真假莫辨的剖白;她的忽然动作,打破了絮叨粘腻的局面。

他们的关系就如同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引出了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

然而,他们都太想表现自己,以至于在香港的倾覆中灰头土脸,但在半夜却能紧紧相拥,自嘲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在“谈”恋爱上。

小时候,我不喜欢《倾城之恋》,因为书中的人物不够纯粹,他们的苦衷都在相遇之前,与我想象中的纯情少男少女相差甚远。

如今,我更喜欢《十八春》,因为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更加美好,他们在故事展开时是清白的,而后却被风尘所染,这种变化让我更加感同身受。

然而,范柳原和白流苏并非白纸一样的人,他们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算盘。

范柳原想要寻找新鲜刺激,而白流苏则需要一个长期的饭票。

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夹杂着太多的利益与算计。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可爱,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

正如张爱玲所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范柳原与白流苏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意,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应得的幸福。

那个晚上,范柳原的自我剖白直白得让人可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4月第27卷第4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Apr.2008Vol.27No.4白流苏与郝思嘉:生存困境中挣扎的贵族女性X姜友芝(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

作为贵族女性,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使她们生活的结局截然不同。

关键词:白流苏;郝思嘉;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08)04-0104-02白流苏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5倾城之恋6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是马格丽泰#密西尔的著名小说作品5飘6中女主人公。

她们一个是白公馆的小姐,一个是庄园主家的小姐,家世显赫,社会地位高,相对于平民女子来说,无疑是贵族女子了。

作为贵族,她们应该比一般女子过得更好,但是,时局的纷乱改变她们的生活,为了摆脱生存的困境,追求爱情,白流苏和郝思嘉都选择了婚姻,艰难地生活,但是,不同的文化教养和性格,使她们的生活结局截然不同。

白流苏和郝思嘉在爱情、婚姻上都是个失败者,但其过程却存在着诸多异同,寻求摆脱生存困境的方式也存在差别。

白流苏和郝思嘉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她们都有着优越的自身条件。

白流苏有着娇小的身躯,纤瘦的腰,可爱的脸,娇滴滴的清水眼,具备东方女性美的特质。

郝思嘉那一张脸很迷人,/下巴颌儿尖尖的,牙床骨儿方方的。

她的眼珠子是一味的淡绿色,不杂一丝儿的茶褐,周围竖着一圈儿粗黑的睫毛,眼角微微有点翘,上面斜竖这两撇墨绿的蛾眉,在她那木兰花一般白的皮肤上,画出两条异常惹眼的斜线。

0透着十足的野性美。

从这两人的外表上看,都存在着吸引异性的地方。

她们的命运都很坎坷而相似,结婚、单身、抢了妹妹的对象、再婚。

白流苏因不满丈夫纨绔子弟脾气,离婚带着不菲的钱财回到娘家,但离了婚的白流苏,受尽了家人的指戳,等兄嫂将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

白流苏是个聪慧的女子,/她未尝不想出去找个小事,胡乱混一碗饭吃。

再苦些,也强如在家里受气。

但是寻了个低三下四的职业,就失去了淑女的身份。

那身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0没有坚实的经济地位(这是旧时女性一切苦难的症结),必然也就没有了独立的生活的可能性。

一方面要保持淑女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想获得独立生活的主动权,处在这样两难的境地。

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除了投入另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男人怀抱以外,再无其他。

于是,她凭着自己一些残剩的青春,把人生赌注押在第二次婚姻上,抢了妹妹宝络相亲的对象范柳原,经过多次磨难,最终二人结为夫妻。

郝思嘉因想嫁的男人卫希礼要与另一个女人媚兰结婚,为了和心上人能经常见面,她嫁给她不喜欢的韩查理)))媚兰的弟弟。

但好景不长,美国内战开始,韩查理参加了这场战争,并战死在战场上,郝思嘉第一次成为寡妇,陶乐垦植场在战争中也成为一片废墟。

为了挽救陶乐垦植场,郝思嘉做出了像白流苏一样的举动,她骗取了准妹夫甘扶澜同情,并且与他结婚。

后来甘扶澜死去,郝思嘉第二次成为寡妇。

为了能改变生存状态,摆脱生存困境,她又将希望寄托在第三次婚姻上,与上流社会公认的流氓白瑞德结婚。

白流苏和郝思嘉的人生遭遇极其相似,但她们所生活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以及她们的性格不同,所以,她们最后的命运也有明显的不同。

白流苏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没落贵族家庭,骨子里有份中国传统女子的含蓄美,在男人面前表现得非常矜持,甚至有些保守。

正是这份矜持保守吸引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风流倜傥的男人)))范柳原对她的注意,从而改变了白流苏的命运。

白流苏意识到这一点,在与范柳原交往的过程中她小心地周旋着,尽量保持自己做人最基本的尊严,任凭范柳原怎样挑逗,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她知道如果输了这一步,那范柳原永远都不会娶她。

范柳原确实是爱她的,但又是现实的,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白X收稿日期:2007-11-08作者简介:姜友芝,女,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中文系讲师。

流苏的一份感情,但白流苏的身份是不配成为他正室妻子的。

白流苏那离沪赴港、离港返沪、由沪归港,往往复复的经历,没有哪一次是出于她本意的,都是无可奈何而逼就的。

这被范柳原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过程中,便足以见到白流苏的卑微。

最后他用一纸电文将无所适从的白流苏召回香港,白流苏终于无可奈何地放下高贵的身份做了她所不愿做的情妇。

因为/落后和专制的社会形态对女人的压抑和摧残远甚于男人,男人尤其是知识阶层不论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多大的压迫,总还可能凭借功名官禄得到社会承认,可以娶纳三妻四妾满足自己的情欲,而女人唯一正当的人生途径就是通过男人)))丈夫或情人找到-自我.0[1]一个礼拜后,范柳原将远赴英伦,绝不肯带上他的情妇。

恰巧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倾城0成全了白流苏,她终于成了他的妻子。

故事到此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在这场爱情婚姻中,白流苏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的位置,这种不平等的婚姻多少带着些许苍凉。

而郝思嘉恰恰与白流苏相反,在与白瑞德的爱情婚姻中一直处于优势,占据主动位置。

生活在美国南方的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

随着南北内战战火的蔓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鲜明,在一系列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形象。

当然,在自己爱情婚姻中,她争强好胜,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尤其在她与白瑞德之间。

虽然白瑞德玩世不恭,但是对郝思嘉是认真的,他关心她的一切,只为得到她的真爱。

而郝思嘉在骨子里是瞧不起白瑞德,她爱的人是卫希礼,可是世事捉弄人,在她所认识的男人中,只有白瑞德才能帮助她走出生存的困境。

白瑞德看出这一点,所以他不慌不忙地挑逗着,并不急于表白。

郝思嘉却忍耐不住,像白流苏一样放下高贵的身份主动去勾引白瑞德。

文本中有一个场景描述得非常细致具体。

郝思嘉为了拯救战后的陶乐家园,她从服饰、言语、动作等几个方面对在监狱中的白瑞德进行有意识的挑逗。

白瑞德喜欢衣着漂亮的女人,郝思嘉就将窗帘改做成一件漂亮、得体的新衣服,打扮得光彩照人,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眼球;说着许多肉麻的话,比如/哦,瑞德,我是替你发愁呢!我替你担心得很呢!你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呀?0/哦,瑞德!他们要是真的绞杀你,我是活不成了!我是无论如何忍受不了的呢!你看我)))0等等,这些言语使白瑞德的眼睛里跳跃着兴奋的光芒;做着许多亲密的动作,/瑞德拖了一把椅子到她面前来,她也就不知不觉地将身子扑上前去,很亲昵地捏住了他的肩膀。

0 /她对他看了一眼,那眼光带着一种柔肠欲断的神情。

0这些都是她在有意识地挑逗着一个成熟的男人,令他心旌摇荡。

从郝思嘉一言一行中很难辨别出她是一个出身在上等人家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她敢于做出这样让上流社会不齿的举动。

不过这样她不会做白瑞德的情妇,而且牢牢地将婚姻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上,最终他们为了各自的需要走向婚姻的殿堂。

白流苏和郝思嘉之所以甘愿步入无爱的婚姻,就在于她们的生存需求压过了一切情感的幻想。

/为了生存而舍弃爱情,几千年来女性就是这么活过来的,女性不觉得痛苦,不觉得畸形,因为那痛苦早已被压抑到了意识之下,这种痛苦广泛地弥漫到女性生存的各个角落,带给她们以-人生凄凉.的感觉,那不是尖锐的痛,是钝炖的痛,在生存的压力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0[4]在她们有心理承受这份痛时,她们又陷入另一种生存困境。

白流苏与范柳原结婚后回到上海,/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白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

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0怅惘什么?范柳原不再向她表露真情,也许又去找萨里荑妮式的女人寻乐子了,作为女人白流苏没有真正赢得范柳原的心。

经济上有保障精神上却无所依托,白流苏活得很无味。

郝思嘉和白瑞德结婚后彼此都抓不住对方,因为她将肉体给了他,但她的灵魂一直在一个不能拥有的男人卫希礼身上。

白瑞德明白这一点,这个强悍的男人内心极其痛苦。

幸运的是他们两人有一个古怪精灵的女儿)))美蓝,美蓝是他们夫妻二人感情上的润滑剂,才不至于二人面对面落到尴尬的境地。

不幸的是美蓝夭折,导致白瑞德对郝思嘉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爱意,他不得不放弃她。

就在白瑞德离开她时,郝思嘉才明白原来她内心一直爱的人不是卫希礼而是白瑞德。

这一刹那使她终于成熟,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谁才是自己真正的爱人。

但一切已晚,白瑞德不再回头,也许他又与华贝尔们厮混在一起,进行自我麻醉,郝思嘉失去了真正爱她和她爱的男人。

白流苏和郝思嘉虽然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贵族女子,一旦陷入生存困境中,她们都不得不抛弃高贵的身份,并且不择手段地做一番挣扎,以期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她们各自的性格,这两个女子为了生活和爱情,做出了不同的行为选择,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她们的生命抗争让人们感悟着女性在追求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中的艰难和执著。

参考文献:[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62)63.[2]宋曦业,武锦华,王彩萍.女人讲的故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78.责任编校:孙永玉#105#第4期姜友芝:白流苏与郝思嘉:生存困境中挣扎的贵族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