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六国论理解性写习题【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

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

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

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

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

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

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班级:姓名:一、《阿房宫赋》检测【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阿房出.:②四海一.:③韩魏之经营..:④齐楚之精英..:⑤可怜..焦土:⑥隔离..天日:⑦直走.咸阳:⑧明星..荧荧:⑨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⑩几千万落.:⑱戍卒叫.:⑲各抱.地势:⑳烟斜.雾横:㉑输来其间..:㉒未云何龙.:㉓不霁何虹.:㉔歌.台暖响:㉕舞.殿冷袖:㉖朝歌.夜弦.:㉗鼎铛.玉石.:㉘金块.珠砾.:㉙楚人一炬.:㉚可怜焦土..:㉛族.秦者秦也:㉜骊山北.构而西.折:㉝廊腰缦..回:㉞蜂房水涡2、一词多义:....:Array㉟辇.来于秦:㊱朝.歌夜.弦:㊲梳晓.鬟也:㊳缦.立远视:㊴鼎.铛玉.石:㊵金.块珠.砾:㊶谁得而族.灭也:㊷日.益骄固:㊸奈何取之尽.锱铢:㊹蜀山兀.:㊺歌台暖.响:㊻舞殿冷.袖:㊼烟斜.雾横.:㊽檐牙高.啄:㊾缦立远.视: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③四海一.: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 判断文言句式: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⑤而望幸.焉。

⑧秦人不暇自哀。

⑩谁得而族灭也!⑫六王毕.,四海一。

⑬钩心斗角。

⑮函谷举.。

⑱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⑳各抱地势。

㉒一旦不能有。

【参考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阿房出.:古今异义,建成②四海一.:古今异义,被统一③韩魏之经营..:古今异义,指金玉珠宝等物④齐楚之精英..:古今异义,指金玉珠宝等物⑤可怜..焦土:古今异义,可惜⑥隔离..天日:古今异义,遮断,遮蔽⑦直走.咸阳:古今异义,通(到),趋(向)⑧明星..荧荧:古今异义,明亮的星光⑨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古今异义,同样⑩几千万落.:古今异义,座⑱戍卒叫.:古今异义,发动起义⑲各抱.地势:古今异义,随⑳烟斜.雾横:古今异义,弥漫㉑输来其间..:古今异义,这阿房宫中㉒未云何龙.:名词用作动词,有蛟龙㉓不霁何虹.:名词用作动词,有彩虹㉔歌.台暖响:名词用作动词,唱歌㉕舞.殿冷袖:名词用作动词,跳舞㉖朝歌.夜弦.:名词用作动词,歌唱,弹琴㉗鼎铛.玉石.:名词用作动词,当作饭锅,看作石头㉘金块.珠砾.:名词用作动词,视作泥块,看成石子㉙楚人一炬.:名词用作动词,放火㉚可怜焦土..:名词用作动词,化成焦土㉛族.秦者秦也:名词用作动词,灭族㉜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㉝廊腰缦..回:名词作状语,如人腰般,如绸带般㉞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㉟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㊱朝.歌夜.弦:名词作状语,在白天,在晚上,日日夜夜㊲梳晓.鬟也:名词作状语,在早上㊳缦.立远视:名词作状语,长久地㊴鼎.铛玉.石:名词作状语,把宝鼎,把美玉㊵金.块珠.砾:名词作状语,把黄金,把珍珠㊶谁得而族.灭也:名词作状语,合族地㊷日.益骄固:名词作状语,每天㊸奈何取之尽.锱铢:使动用法,使……完㊹蜀山兀.:形容词作动词,显得光秃㊺歌台暖.响:形容词作动词,充满暖意㊻舞殿冷.袖:形容词作动词,带来寒气㊼烟斜.雾横.:形容词作动词,弥漫㊽檐牙高.啄:形容词作状语,向上㊾缦立远.视:形容词作状语,朝远处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为动用法,为……哀叹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动用法,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③四海一.:数词作动词,被统一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2、一词多义:3. 判断文言句式: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阿房宫赋》《六国论》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阿房宫赋》《六国论》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阿房宫赋》《六国论》理解性默写《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1、杜牧《阿房宫赋》开篇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气势。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交代阿房宫的建成,突出其用材之多和建设之快。

4、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宏大。

5、《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夸张手法历数阿房宫楼阁之多之密集的句子是: ,”。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7、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廊道曲折、屋檐高耸的景象。

8、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中的建筑“,”,就像蜂房水涡一样。

9、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而有不同,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

10、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1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描写空中的复道。

1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描写水上的桥梁时反问道“,”,表现了它的壮丽神奇。

13、《阿房宫赋》中的“,”,杜牧通过描写宫中舞蹈时给人的凄冷感觉,从侧面表现宫殿之宏大。

14、《阿房宫赋》中用“,”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15、在阿房宫中,即使同一天里的同一座宫殿气候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宫女们在其中唱歌时,会让人感觉“”,而她们在里边舞袖飘飘地跳舞,又会让人感觉“”。

16、《阿房宫赋》中的“,”,用比喻的方式描写阿房宫中的女子打开妆镜时的景象,极言其人数之众。

17、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这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是身份很高贵的。

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示,六国灭亡后,其王侯的宫妃、女儿和孙女只能离开故国,“”,且每天要“”,成为阿房宫中的宫人。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六国论》)(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六国论》)(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阿房宫赋》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____”一句突出了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

(2)《阿房宫赋》中写秦对六国“人”的贪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显贵,却也离开故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偶句形式描写了秦人不珍惜剽掠而来的珍宝,宝物贱用,极显秦之“奢侈”。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很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长廊”特点的一句是“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揭示出“后人”如果只哀怜秦国却不引以为鉴的后果的一句是“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_______________”,才能够“______________”的。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能够爱惜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如果秦的统治者能爱惜六国百姓,“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贪婪掠夺而又挥霍无度的丑陋行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瓦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6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练)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上文选自《______》。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牧,字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带点词。

(1)燕赵之收藏:(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下列中加点意义和用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阿房宫赋六国论课练(含答案)

阿房宫赋六国论课练(含答案)

2021-2022(下)高一语文课练第十六课阿房宫赋 *六国论班级___姓名__座号___一、基础达标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川溶溶..溶溶:缓缓流动的样子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座或所C.此言得.之得:得到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B.①盘盘焉.,囷囷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①子孙视之.不甚惜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⑤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④和⑤相同C.②和⑤相同,③和⑥不同D.②和④相同,③和⑥不同4.下列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不齐....②一宫之间,而气候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④思厥先祖父⑤至于颠覆..孤危..⑥智力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⑥5.下列有关句式的分类,恰当的一组是()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③函谷举④秦人不暇自哀⑤赵尝五战于秦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⑦苟以天下之大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A.①②⑧/③⑥/④/⑤/⑦B.①③④/②⑧/⑤⑥/⑦C.①⑤/②⑧/③⑥/④/⑦D.①②⑦/③⑤/④⑧/⑥6.补写出其中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都是自己不修其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六国论》《阿房宫赋》情景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六国论》《阿房宫赋》情景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情境默写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2.苏洵《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5.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非秦也 ;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7.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9.《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16课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第16课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句子默写(名句名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一带山河地势特点的两句是“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的穷奢极欲。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

二、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代散文更实用。

唐文纵横开合,波澜起伏,词语上追求新奇;宋文从容舒缓,,语言则明白如话。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明确规定应试者一定要以古文来写文章,对文风险怪奢靡的士子坚决予以排抑。

欧阳修后进,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在内的文学集团。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下笔有之妙,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除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外,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也一直为后人。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B.马克思印制了很多报纸,如《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 ~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C.他们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毛岸英在美军空袭中牺牲,虽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和奖章,但他是“志愿军的第一人”(彭德怀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是当时的文坛盟主B.继承了古文创作的传统C.也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发起者D.主张文从字顺、流畅自然的文风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露锋芒奖掖行云流水传诵B.锋芒毕露奖掖鬼斧神工传颂C.锋芒毕露奖励行云流水传诵D.不露锋芒奖励鬼斧神工传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
班级:姓名:
一、《阿房宫赋》
理解性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3、用倒置式的暗喻。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参考答案】
理解性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六国论》
理解性默写:
①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
是:;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③《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④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⑤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⑥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⑦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⑧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⑨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参考答案】
理解性默写:
①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用武而不终也;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

④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
⑥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
⑦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是又在六国下矣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⑧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⑨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