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东尼皮姆的交互文化理论看辜鸿铭的《中庸》英译

合集下载

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

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

目录分析
第1章英译《论 1
语》序
2
第2章学而第一
3
第3章为政第二
4
第4章八佾第三
5
第5章里仁第四
第6章公冶长第五 第7章雍也第六
第8章述而第七 第9章泰伯第八
第10章子罕第 1

第11章乡党第 2

3 第12章先进第
十一
4 第13章颜渊第
十二
5 第14章子路第
十三
第15章宪问第 1
十四
第16章卫灵公 2
读书笔记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难得的精通中西方文化的儒者。
已经上架的版本,中英对照,为什么没《孟子》?如果主要是意译的话,一定要对古汉语和义理有理解,朱 子那四书章句集注有翻译好的英文版吗?。
我们距离古文太远,距离英文太近用一边读英文一边读古文的方式配合,经典不再遥远太过幸运读到南怀瑾 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太过幸运对中华经典文化感兴趣,太过幸运辜鸿铭老师有这么优秀的翻译,I'll try to bring out the moral power of my nature and abide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
第26章英译
2
《中庸》序
3
第27章致中和
4
第28章时中
5
第29章民鲜能
第30章知味 第31章行道
第32章大知 第33章守中
1
第34章得一善
第35章中庸难 2

3 第36章子路问

4
第37章不悔
5
第38章上下察
第39章忠恕 第40章居易
第41章行远必自迩 第42章哀公问政
第43章大孝 第44章无忧者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庸》英译本的审美再现——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庸》英译本的审美再现——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辜 译 :How all -absorbing his humanity! How un原
fathomable the depth of his mind! How infinitely grand
and vast his divine nature!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的仁心是那么的真诚,圣人
一、引言 《中庸》 是一部主要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中国古 代著名典籍,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其中的音律、句式乃 至所包含的情感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研究 其英译本的美学价值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翻译是文化之间的谈话,原文、作者和译者三者 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不可分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将文化与文化联系起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乔飞鸟, 2012)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也就意味着翻译不 仅要求严谨性,也注重美学价值。因此,翻译,就应该 在进行语意传递的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在美,从而实 现审美再现。(吴建美,2017) 那么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重现原文的美,是值得探 究的。本篇论文旨在证明翻译美学成功应用于《中庸》 英译本,体现了翻译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翻译中 的可行性以及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学者研究审美 再现等课题提供思路。 二、翻译美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美学理论是以美学视角研究的。学者在进行 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翻译美学理 论。对语言的审美认知,促进了人们对翻译的审美认 知,从而实现了审美再现。(王淼,2014)翻译美学是将 翻译与美学相结合,以美学的一些理论为基础,帮助 译者以更好的审美角度来翻译作品,保留文学作品的 美感。 毛荣贵(2005)在他的《翻译美学》书中,将翻译美 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指出重点研究对象是翻译过 程 中 的 审 美 主 体 、审 美 客 体 和 审 美 再 现 等 。刘 宓 庆 (2005)构建的翻译美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审美主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 引言1.1 辜鸿铭英译策略的重要性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英译策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度,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来说,英译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通过准确地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这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提高中国文化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精准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外国读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国际读者,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影响力。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强对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借鉴辜鸿铭的经验,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之举。

【2000字】1.2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音乐、文学作品被引进到国际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也吸引着外国人的目光,成为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中国作品在海外市场上并不为人所了解,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国作品在海外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做得不够好,导致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

还有一些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找到适合中国文化特点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推广方式和策略。

借鉴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后殖民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者辜鸿铭的《中庸》译本备受关注。

在这本译本中,辜鸿铭试图突破西方主流文化视角,将我国经典《中庸》重新诠释。

本文旨在探讨辜鸿铭的《中庸》译本在后殖民视域下的重要意义。

二、辜鸿铭的《中庸》译本及其意义1. 辜鸿铭简介辜鸿铭,著名学者、翻译家,长期从事我国文化传播工作。

辜鸿铭凭借其丰富的学术造诣和翻译功底,被誉为当代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

2. 《中庸》译本的重要性《中庸》作为我国传统经典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辜鸿铭的《中庸》译本在后殖民视域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传统上,西方学者对于我国经典的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他们的诠释往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辜鸿铭的《中庸》译本力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以我国人的视角重新诠释《中庸》,从而还原其本来面貌。

(2)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辜鸿铭的《中庸》译本致力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将其传播给全世界的读者。

通过对《中庸》的重新诠释和翻译,辜鸿铭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庸》作为我国传统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智慧和价值观。

而辜鸿铭的《中庸》译本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和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三、辜鸿铭的翻译策略与成就1. 翻译策略辜鸿铭的《中庸》译本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表达《中庸》的内涵和精神。

(1)文化转换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文化转换的手法,将《中庸》的思想理念更好地传达给西方读者,使其能够理解和接受。

(2)语言优化在语言表达上,辜鸿铭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感,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2. 翻译成就辜鸿铭的《中庸》译本在翻译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从翻译规范论视角评析辜鸿铭英译《中庸》

从翻译规范论视角评析辜鸿铭英译《中庸》

后期 的理论支柱 ,并进而影响到了整个 国民的文化心理 模式 。它所包含的思想是 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 ,对世界
文 明的理想。所 以他 主要采用归化法为主 、异化法为辅
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方面能起到 与原文相同
其他 国家的文化也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从 1 世纪至今 , 6 《 中庸 》不断地被译为外文 ,但是在众多译本 中,辜鸿
每个 层次上 ,翻译规范都在运作 ” T uy20 :1 0 。( o r 0 0 3 ) 译者选择何种文本进行 翻译 以及在 翻译中采用何种 翻译 策略 ,与 目的语文化 中的各 种规 范有 着重 要 的关系 。译 者所 选择 的文本 一方 面基 本符 合 目的语 文化 的各 种规 范, 而且 能够满足 目的语文化 当时 的某种文化心理需 求 ,
类的 “ 翻译的标准” 而指 的是译者 在进 行翻译 时所面对 , 的种种制约 ,这些制约主要来 自译入语社会及文化 ,去 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决定 。 二 、辜鸿铭 《 中庸》英译 中翻译规 范的运作
以来 ,翻译研究 出现 了文 化转 向。以埃 文一 哈和吉迪 佐 恩一 图里为代表 的 “ 翻译研究 派学者” ,他们关注译文产
就要 向 目的语语 言及 文化规 范靠拢 ,翻译规 范便 由此显现 出来。在 扼要概述 图里 的翻译规 范论本质 分类后 ,本 文通 过对辜鸿铭 《中庸 》英译本的分析论证翻译规 范的运作 方式。 关键词 :《中庸 》 ;辜鸿铭 ; 目的语文化 ;翻译规 范
中图 分 类 号 :H3 59 文献 标 识 码 :A 1. “ 翻译 过 程 的每 个 阶 段 中 以及 在 其 产 物 及 译 文 的 在 规 范 的 支 配 。 翻 译 规 范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说 是 译 者 在 两

典籍翻译研究的译者话语视角——以辜鸿铭《中庸》英译文为例

典籍翻译研究的译者话语视角——以辜鸿铭《中庸》英译文为例
D I N G D a - g a n g , L I Z h a o — g u o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l l a g e 8 , S h a n g h a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O ( / 2 3 4 , C l a i m)
s y s t e m o f t r a n s l a t o r ’ S d i s c o u r s e .O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i s f r a me wo r k.1 ( u nu n g mi n g’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Zh o n g Y o n g i s a n a l y T  ̄d t o
丁大刚 , 李照 国
( 上 海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上海 2 0 0 2 3 4 ) 【 摘要] 本 文 以傅 柯 与 费 尔 克 拉 夫 的话 语 理 论 和 热 内 特 的 副 文 本 概 念 为 框 架 , 建立 了一 个译 者话 语 系统 , 并 以辜 鸿 铭 《中庸 》 英 译 文为例 , 阐释 了译 者 话 语 的 功 能 , 以及如 何 通过 译 者话 语 解读 翻译 文 本 , 旨在 为 国 学
典 籍翻 译不仅 为 典 籍 翻 译 研 究 提 供 了 宝 贵 的 资 料 和 直 接 的 线
索, - O _ A  ̄ t . 我 们 得 以 窥 见 译 者 在 “中 学 西 传 ” 的 过 程 中是 如 何 理 解 和 传 播 中 国 文 化 , 从 而形成 真 正的思 想对话 。 [ 关键 词 ] 典 籍翻 译 ; 译者话 语 ; 辜鸿 铭 ; 《中庸 》 英译 [ 中图分 类号 ] H 0 5 9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献编 号 ] 1 0 0 2 - 2 6 4 3 ( 2 0 1 3) o l - 0 0 9 9 - 0 6

论辜鸿铭《中庸》译本的“深度翻译”

论辜鸿铭《中庸》译本的“深度翻译”

1 1 6
岭 南师 范学 院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
第3 8卷
势 之 中而 产 生 的误 读 E 3 ] 。 中文 属 于 强语 境 文 化系统 , 而 英 文 相 对 属 于 弱语 境 文 化 系 统 , 那
的 深度 翻 译 方 式 , 彰显译者主体性 , 拓 展 译 者
话语 空间, 用 自下 而上 的方 式 , 用 译 语 读 者 耳 熟 能 详 的文 化 背 景 知 识 、 人物 , 阐释 深 奥 的哲
丘 利 有 限公 司 出版 , 书 名 英 译 为 Th e Un i v e r —
s a l Or d e r o f C o n d u c t o f L i f e ( 普 遍 秩 序 和 人
等 副文 本 形 式将 译 文 置 于 深 厚 的语 言 和 文 化
背 景 中的 一 种 翻 译 , 使 文 字 隐含 的 意 义 和 译 者 的意 图 相 互 融合 一体 l 2 ] 。换句 话 说, 深 度
生指南) 。 辜 鸿铭 《 中庸 》 译本注释包 罗万象、
评 析深入 、 以古 喻今 , 他 融 会 中西 思 想 , 贯 通 古今 文 化 , 畅 引西方 宗教 、 哲 学、 文 学 经 典 选 文, 对《 中庸 》 译本进 行注释和解读 , 增 进 西 方
2 0 1 7年 1 0月 第 3 8卷 第 5期
岭 南师 范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 F L I NGNAN NORMAI UNI VE R S I TY
Oc t . 2 0 1 7 Vo 1 . 3 8 No . 5
论 辜鸿铭《 中庸 》 强 国、 中 国 文 化 “ 走 出 去” 战 略, 积 极 开 展 对 外 文 化 互 动 和 交 流, 提 升 中华 民族 文 化 自信 心 和 文 化 软 实 力 ,

从读者接受理论视角论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中庸》-文档资料

从读者接受理论视角论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中庸》-文档资料

从读者接受理论视角论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中庸》读者接受理论读者接受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接受理解的意义,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

它以姚斯(H.R.Jauss)、英伽登(R.In garden)和伊瑟尔(W.Iser)等理论家为代表,要求改变过去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论”,确立“读者中心论”,认为文本因读者的阅读而产生不同意义,而这些有个性的接受应受到重视。

姚斯注重读者的接受对文本意义生成和文学史的研究方法的启示。

他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中借用并提出以“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为基础的文学接受理论,系统阐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文学接受的重大意义。

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的定向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由以往的阅读经验和记忆所决定的视野。

主要有两大形态: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文学期待视野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宽阔的生活期待视野。

读者的期待视野既可能与其阅读实际一致,使其快速完成理解,也可能与其发生偏离或冲突,使读者的理解受到限制。

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受到作品的制约,又受到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而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的全过程。

因而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就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姚斯的理论彰显了对作品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接受的重视,强调读者接受的动态性特点。

翻译活动旨在理解接受源语文本,不仅涉及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接受,还关系译入语文本受众的理解接受。

本文将从读者接受理论出发,以清末明初被世人称为“一代鸿儒”的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和《中庸》为例,浅析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读者接受理论浅析辜氏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来自影响者的文学作品或现象在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中会被选择、改造和重新定位,使其发生超越原先的文化境遇的畸变和新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东尼皮姆的交互文化理论看辜鸿铭的《中庸》英译作者:郑建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Z431Y14507)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清末怪杰”辜鸿铭致力于向西方介绍儒家文化,先后英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反响。

本文受安东尼皮姆的交互文化翻译理论启发,分析辜鸿铭《中庸》译本的特点。

针对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对中西文化接受学习的过程,指出辜鸿铭正处于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交叉部分的交互文化之中。

本文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延伸,提出度的概念,即这一交互文化部分的大小决定译者胜任翻译任务的能力。

交互文化越大,说明译者越是双语双文化人,越能出产高水平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辜鸿铭;中庸;安东尼皮姆;交互文化;典籍英译作者简介:郑建宁(1986-),山东宁津人,浙江传媒学院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3一、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愈加重视自身文化的国际输出与传播,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树立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大国地位。

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典籍被保存下来,成为中华文化最核心部分。

因而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国际输出与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而英语是使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所以典籍的英译是使其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典籍英译意义非凡。

在典籍英译领域,辜鸿铭是卓越的一位。

晚清的辜鸿铭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是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先后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英译本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1898年出版;《中庸》英译本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1906年出版;还有《大学》英译本Higher Education,未正式出版。

辜鸿铭的翻译在西方社会反响强烈。

以往辜译研究集中于其《论语》英译,而对其《中庸》英译研究较少,故本文择后者为研究对象。

本文受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教授兼欧洲翻译协会主席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提出的交互文化理论启发,分析辜译《中庸》的特点。

基于辜鸿铭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学习过程,指出其正处于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交叉部分的交互文化之中。

本文由交互文化理论提出度的概念,即交互文化部分大小决定译者胜任翻译任务的能力,交互文化越大,说明译者越是双语双文化人,越能出产高水平翻译作品。

二、辜鸿铭及其英译《中庸》辜鸿铭(1857-1928),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同安,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其父辜紫云为英国人布朗的橡胶园总管,精通闽南话、英语和马来语。

其母是西洋人,精通英语和葡萄牙语。

多语言的家庭环境无疑铸就了辜鸿铭超人的语言天赋。

无子女的布朗先生收辜鸿铭为义子,引导其接受英国文学。

辜鸿铭13岁时随布朗一家前往英国,之后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学习30余年,该时期的经历为其英语语言能力及对西方文化的精通打下扎实基础。

辜鸿铭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本科学位,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精通西方文化的学者。

西方归来的辜鸿铭与马建忠偶遇,对其产生较大影响,使其立志成为精通中华文化的中国学者。

辜鸿铭辞掉新加坡的工作,留起长辫,穿起长袍。

回中国后,为张之洞做外文秘书达二十余年,利用这段时间广泛学习中国典籍与中华文化。

通过孜孜不倦地翻译儒家文化典籍,成为向外推广中华文化的先行者。

清朝灭亡后,辜鸿铭去北京大学做英国文学教授,1928年在北京去世,终年71岁。

辜译《中庸》出于对之前译本的不满和对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的热爱。

在其《论语》译本前言中,他说“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已有四十余年,任何人,不管他对中国文化知道的有多么少,都会对理雅各译文感到不满”[1]辜鸿铭是英译《中庸》的中国第一人,他的译本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在西方社会反响巨大。

在辜的所有翻译中,《中庸》译本也最有名。

该译本用词准确,语言风格贴切,富含哲理,不仅是忠实的译本,更是创造性的译本。

辜译本的副标题“A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 s”指明其译本融合中西文化特色。

其译本大量借用西方典故阐释中国文化,且能运用准确词汇和地道表达。

辜鸿铭极力反对汉学家的译本,认为翻译应保留原作的本质内涵。

辜鸿铭作为先天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二十余年的系统学习,使其对原文理解强于汉学家。

以上两点都得益于其处于交互文化之中的文化身份。

三、安东尼皮姆的交互文化理论安东尼皮姆(1956-)是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教授兼欧洲翻译协会主席,1956年生于澳大利亚珀斯,在莫道克大学获得比较文学与人类传播学学士学位,之后在法国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与文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他有在多国教学与研究经历,这使他对翻译中的跨文化特性与译者的跨文化身份有独到见解。

其著作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翻译,在其著作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中,他提出了交互文化理论。

安东尼皮姆认为交互文化指:“beliefs and practices found in intersections or overlaps of cultures, where people combine something of two or m ore cultures at once”.[2]他指出“interculturality”勿与“multiculturality”混淆,后者指一社会或国家中存在诸多地域文化。

也勿与“cross-cultural”混淆,后者指从一文化向另一文化的转化。

下图表可解释这一理论:文化1 译者文化2安东尼皮姆指出某些译者由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处于两种文化的交叉区域,其翻译受两种文化共同影响。

其他翻译理论家未指出这一点,例如勒弗菲尔(Lefevere)认为译者“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 culture that is theirs by birth or adoption”[3]图里(Toury)认为译者仅属于目标文化:“in reality there would at least be a series of different intercultures, each one pertaining to a particular target culture”[4]安东尼皮姆的崭新理论为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针对安东尼皮姆的理论,笔者大胆设想,提出“度”的概念,即这一交互文化的区域有大小之别,该大小决定译者胜任翻译任务的能力。

交互文化越大,说明译者越是双语双文化人,越能出产高水平的翻译作品。

基于前文图表,现设想有三个图表,表1、表2、表3,“译者”区域面积从表1到表3逐渐增大,即译者双文化身份“度”的增大。

在此仅假设三个图,实际有无数的不同面积的交互文化区域,故而应有无数的图表。

表3的译者因其人生经历与教育背景的不同,其双文化重合度在三个表中最高,最能胜任跨文化的翻译活动。

交互文化越大的译者,其译文在保留原作精神实质与保证读者群接受度方面是最佳的。

四、从交互文化理论看辜鸿铭的《中庸》英译由于辜鸿铭特殊的人生经历,其正处于交互文化之中,且其交互文化面积比同时期译者都要大。

独特的双语双文化背景使其有能力出产高质量的《中庸》英译本。

细读辜译本,确能发现其优于理雅各译本之处,而辜译的高超之处无不与其交互文化的优势有关。

本部分从四方面分析辜译本:核心概念翻译;译文增译;译文改译和创造翻译。

(一)核心概念翻译《中庸》有许多核心概念,如“中庸”、“道”、“诚”等,其译法是一大难题。

辜鸿铭运用对中国文化的透彻理解及对西方文化和西方读者认知能力的把握,游刃有余地处理了这一难题。

限于篇幅,仅举一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5]The ordinance of God is what we call the law of our being(性).To fullfill the law of our being is what we call the moral law(道).The moral law when reduced to a system is what we call religion (教).辜将“道”译为“moral law”,并且阐明其与“性”和“教”的关系,对于三个抽象概念,辜采取意译,相反理雅各用了直译:“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THE NATURE; an accordance with this nature is called THE PATH of duty;the regulation of the path is called INSTRUCTION”[6]相比而言,辜译更胜一筹,与原文神韵更接近,且更易为西方读者接受。

(二)译文增译辜译本一大特点是大量的增译,其中前二十三章比后十章增译更多,增译分三类:增译引语;增译解释;增译评论。

1.增译引语。

辜译本借用大量西方引语,其目的在于使译本更接近西方读者。

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There is nothing more evident than what cannot be seen by the eyes and nothing more palpable than what cannot be perceived by the senses. Wherefore the moral man watches diligently over his secret thoughts.“Keep thy heart with all diligence,for out of it are the issues of life.”-prov. IV此例中,为解释“慎独”,辜引用圣经典故,使译文更贴近读者认知范畴。

2.增译解释。

辜译本还有解释性的增译,同样为更清楚阐释原文。

如: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