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
浅析全球化语境中译者的角色

道说 人 民 币将 升值 。 果引 发 当 天下 午 国 际外 汇 市场 混 乱 , 球 外 结 全 汇市 场 在几 分 钟 内 出现 约 2 亿 美 元 的 交 易额 。而 后 , 0 中国 人 民银 行 作 出 澄清 ,人 民 日报 》 下该 英 译 稿 并公 开 致 歉 。 《 撤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笔 者 在 这 里 不 讨 论 此 次 风 波 的 原 因 和 责 任 归 属 。其 实 . 若将 引发 此 次 风 波 的责 任 全 部 归 咎 于 翻 译 的 失水 准实
信源
迁 叫 宿 i_ 荫 信源c谴乏 宿 碥舞 言 l 辽 } } j 浮 稿 反馈
益 显示 出多 元 化 与 专业 化 兼 具 的 特 征 。
2 0 年 5月 7日 . 国新 闻 社 的一 名 记 者 根 据 当地 报 刊 的报 05 中
中文 稿 传 达 信 息 的 信 宿 , 通 过 翻译 的过 程 , 而 并将 信息 发 送 出去 ,
文 学 导 ・ 唁 研 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谚
浅析 全球化语境 中译者 的角色
王 璐 。 丽 雅 王
( 山大 学 , 北 秦 皇 岛 0 6 0 ) 燕 河 6 04
摘 要 : 于译 者 角 色的 讨论 从 未 平 息 过 。随 着社 会 不 断发 展 , 对 文 化 全 球 化 、 济全 球 化 趋 势 日益 明 显 . 者 的 角 色也 在 不 断 变 经 译
期 待 双 方 会 晤 后会 宣布 将 人 民 币升 值 或 扩 阔人 民币 率 波 幅 , [ 预 期 一 个月 及 一 年 后人 民 币 将分 别 升 值百 分 之 一点 二 六 及 百 分 之六 点 零 三 。 ” 篇 文 章 H 现在 5月 8日的 中 国新 闻网 上 。 《 民 日 { 3 3 这 J 人 报》 网站 编辑 看 到 这篇 文 章 后觉 得 很 重要 , 就让 翻译 将 其 译成 英 文
论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

处, 研究和学会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 , 掌握语言转 C ie a l d te a l do C i 。 h s M i a 或 h i a hn 如张立 n e nn m nn f a
换 的规律和技巧。 在外宣翻译实践中, 能利用翻译 蓉, 孟祥春指 出: 目前 国内各种英文媒体上, “ 最泛 技巧 , 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 , 灵活处理文本。 滥、 影响也最为消极的政治性误译, 当首推对 ‘ 中国 大陆” 的种种错误翻译和表达 ’。若将“ [ 3 1 人民民主 专政” 译为“ epol’ D m c t i a r i” t ep S e or i Dc t s p , h e a c to h
t r n e i h d mo r t g t r ie o t e e u d rwh c e c a i r h s a e gv n t h n ci p o l n it tr h p i e e cz d o e h i e e - e p e a d d c a o s i s x r ie v r t er n —
引 言
随着对 外 开放 的力度 进一 步 加 大 和全 球一 体
一
、
深厚 的双语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
外 宣 翻译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翻译 。扎 实 的双语 言 功底 是
化 步伐 的加快 ,我 国经济 实力 和 国际地 位 得 到 了 对所有翻译工作者的要求。外宣翻译有一个突出
明显提高 , 促使我 国与世界其他各国 、 区之间在 的特点 , 地 即基本 上都 是 中译 外 , 也就 是把 大量 有关
就会 让外 国人 疑惑 不解 ,误 以为 对 人 民实行 某 种
二、较高的政治敏感度
t h e o ta s h n e i s i 外宣 , 顾名思义就是对外宣传我 国的东西。 外 独裁统治 。将其改译为“ eC i s pl cly— 宣 翻译涉及方方面面, 是普通外国人透视中国的一 个 窗 口,翻译的好可以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形
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论文

论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的文化意识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华文化特色是我国汉籍外译者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态度两个方面阐述了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意识,从而为该问题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汉籍主要是指所有能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中华民族的语言特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著作。
汉籍外译者主要是指从事汉籍外译工作的中国译者。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紧密的联系,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词汇,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进程。
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仅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如何既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又保持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同样面临如何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
这其中在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汉籍外译者的文化意识源于他们的文化使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态度。
为此,本文从全球语境下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文化意识。
一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有史以来,译者的职责便是将本国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民族,同时将外族的文化介绍给本国人民,起着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而汉籍外译者的主要职责便是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其他的国家,这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起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不同时代的汉籍外译者在时代的要求下有着不同的文化使命,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更是肩负着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的文化使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文化众所周知,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始于该民族的语言,同样也终结于该民族的语言。
(完整版)译者必备的素质

如果发现说话人有明显的口误或信息遗漏, 口译员还要凭着自己的判断和责任感,进 行更正或补充,不要照着错误的译下去。
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
外语(英语): 理解: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语用、语 域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外文,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也不 能放松。 These are only teething problems. “teething problems”不是字面的意思“牙痛的问题”, 而是英语的一个习惯用语,原指婴儿长牙期间出现的牙痛, 此处用来比喻一个项目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
另外,在听外国广播的时候,不要受到西 方国家对某些国际事件宣传的影响,要有 自己的甄别力;最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 英语词语的精确掌握。
“台湾问题” (“the Taiwan question”)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遵守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维护行业的声誉。
要时刻明白自己的翻译身份,充分认识自 己的职责,加强责任性,树立良好的职业 道德观念,认真对待每一项翻译任务,不 能篡改原话原意,不添油加醋,不能偷工 减料,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越俎代庖。
译者必备的素质
一、译的责任
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
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在调和两种语文的特色:既要照顾原文,保其精 神,还其面目;也要照顾译文,不但劝其委婉迎 合原文,还要防止其在原文压力之下太受委屈, 甚至面目全非。这真是十分高明的仲裁艺术,颇 有鲁仲连之风。……译者的责任是双重的,既不能 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 译者自己的国文。他的功夫只能在碍手碍脚的有 限空间施展,令人想起一位武侠怀里抱着婴孩还 要突围而出。”(余光中:175-176)
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对 “任 何词,只要发现与语境不符,就要查词典。不 管它们是熟词(有时这类词更难应付)还 是新词(Newmark,1988:11)。”
论译者素质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涌入无疑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但如何把这些作品忠实地翻译给广大中国读者,对于译者而言,也颇具挑战性。
而且,目前中国文学翻译市场中,译品良莠不齐,误译、漏译、无谓的复译也为我们的翻译市场蒙上了阴影,反映出有些译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培养译者的素质,从哪些方面着手。
1认真、负责的态度译者肩负着沟通两种文化的重任,既要对作者负责,又要对译入语的读者负责。
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不行的。
早在清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运动先驱冯桂芬就对于当时译者的品质、态度提出批评:“今之习于夷者,曰通事。
其人率皆市井佻达游闲、不齿乡里、无所得衣食者,始为之。
其质鲁,其识浅,其心术又鄙。
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他……”。
这样的译者见利忘义,很难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翻译工作。
今天的译者在品质上,当然胜过这些人数倍,但是说到态度,不负责的也大有人在。
说当前某些译者不负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选材不认真;其次是翻译不严谨。
选材分译者个人选材趋向和整个译入语社会对国外文学作品选取的趋向。
就译者个人而言,往往会选择与自己风格接近的作品来译,或原文所反映的题材是自己较为熟悉的,这样译起来才更容易贴近原作风格,也更得心应手。
正如冰心所言,译有所好,是翻译的一条捷径。
冰心就称她本人只喜欢翻译自己喜爱的作品,因为“要译好一部作品,译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入作者所创造、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以便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如果选译的是自己喜爱的作品,译者是怀着对自己所喜爱作家的欣赏、崇敬之情进行翻译的,更易于取得与作者心灵契合的效果,译起来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
就整个译入语社会而言,有利于本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以及能够为译入语诗学发展带来动力或新标准的文本,通常是被选择的对象,例如晚清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就改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
译者必备的素质

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对 “任 何词,只要发现与语境不符,就要查词典。不 管它们是熟词(有时这类词更难应付)还 是新词(Newmark,1988:11)。”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 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 字,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林语堂, 1933)”
如果发现说话人有明显的口误或信息遗漏, 口译员还要凭着自己的判断和责任感,进 行更正或补充,不要照着错误的译下去。
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
外语(英语): 理解: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语用、语 域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外文,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也不 能放松。 These are only teething problems. “teething problems”不是字面的意思“牙痛的问题”, 而是英语的一个习惯用语,原指婴儿长牙期间出现的牙痛, 此处用来比喻一个项目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
只有英文写得好,甚至能写诗,写剧本,才会有真 正高明的英文翻译。——王佐良
如果一个人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
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三十,还是不能进
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
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
英文水平的高低的搞好汉英翻译的关键。要搞好汉
译者必备的素质
一、译者的责任
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
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在调和两种语文的特色:既要照顾原文,保其精 神,还其面目;也要照顾译文,不但劝其委婉迎 合原文,还要防止其在原文压力之下太受委屈, 甚至面目全非。这真是十分高明的仲裁艺术,颇 有鲁仲连之风。……译者的责任是双重的,既不能 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 译者自己的国文。他的功夫只能在碍手碍脚的有 限空间施展,令人想起一位武侠怀里抱着婴孩还 要突围而出。”(余光中:175-176)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a4cff855270722182ef794.png)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并且以越来越迅猛的态势席卷着各个领域。
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文化全球化是包容了世界上各国文化的多元文化组合,是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仍然是世界人民相互理解与沟通、消融偏见和隔阂、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共享精神盛宴的最佳平台之一。
在全球化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大众文化日益趋同,而文化本土化又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继续存在,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学翻译发展的态势和格局的新变化,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策略呢?一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本间语言层面的语符转换,而是一种艺术创造,再现源文的艺术之美,是用恰如其分的译文语言展示源文本的艺术意境,它可以帮助一部文学作品成为国际性和世界性意义的不朽之作。
也就是说,作为原作的阐释者和创造性再现者的译者要在充分理解源文本的艺术审美构成的前提下,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重构原作的思想和意蕴,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审美愉悦。
这实际上,也要求译作成为与原作同样的艺术品,使译语读者读译文的体会和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体会和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
文学翻译较为常用的策略主要是“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归化”翻译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采取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蕴,以便于本土特定的读者易于理解。
“归化”派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他认为成功的翻译是要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原作者预期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进行处理,为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
“异化”翻译则靠近作者,以源语文化为导向,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转达原文的内容,在语言结构、修辞方式等方面尽量存异,让翻译成为一种异质性的话语实践,让读者更能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译英的需求愈发凸显。
在这个时代,了解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于汉译英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介绍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并探索其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译英的启示。
霍米·巴巴文化翻译思想的概述霍米·巴巴是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强调了文化差异和文化间的关系,这一思想对于翻译理论界和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巴巴看来,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转换和交流过程。
因此,他提出了文化翻译这一概念,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涵盖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认为,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
巴巴强调了文化差异的意义和价值,并试图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文化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以增强翻译结果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
巴巴文化翻译思想对汉译英的启示在全球化影响下,汉译英的要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和关键。
巴巴的文化翻译思想为汉译英工作者带来很多启示。
注重区分语言和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联系越来越多,但是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汉译英的工作者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并注重区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信息,避免跨文化误解。
掌握文化交流技能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因此,汉译英的工作者需要掌握文化交流技能,以提高翻译质量。
例如,他们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
拓展译者的自我意识巴巴文化翻译思想认为,文化会影响翻译质量,而翻译同时也会影响文化。
因此,译者需要拓展自我意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化信息。
避免直译做法文化差异意味着直译方法可能会引起误解和混淆。
巴巴文化翻译思想鼓励翻译家避免直译,而是采用意译方法,以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总结在全球化时代,巴巴文化翻译思想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科技革命之力,全球化以其迅猛之势席卷全球。
网络将地球浓缩成一个村落。
全球化与本土化形影相随,甚至于出现了这样的口号,叫做“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全球化给人类的革命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等。
全球化对语言变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英语似乎成了通用语,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以英语为载体的网页逐渐让位于新崛起的其他语言这样的现象。
全球化给翻译研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丰富资源,为大规模、高速度进行翻译提供了便利。
但同时对翻译和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说:如何使网络上浩瀚的资源为我所用?怎样使用各种现代工具?如何对待译者的语言素养?传统的翻译技巧如何与时俱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如何有机结合起来?译者应如何应对全球化?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得到答案。
这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讨论了全球化对翻译带来的影响。
文章对中国翻译理论、技巧和译者素养做了统计分析,思考译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翻译任务的完成依赖译者的素养,翻译离不开技巧,尤其是新形势下需要有人指导译者的翻译技巧,翻译更离不开理论指导,离开了理论,译者就会失去方向。
从文献综述上来看,本文受全球化影响,有别于一般论文。
由于全球化给翻译带来的即时性,使得本文难以像传统文献综述一样,将国内外研究简单区分。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研究,既包括国内译者在中国和国外发表的文章,又有国外作者在中国讨论翻译问题,还有一些国外译者在国际性刊物上讨论中国有关翻译问题,更有不少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联手发表文章,因此本研究分类不再将“国内、外研究”分述,而是打破国内外研究分离的方式,根据各类文献的研究特点,国内外综合归类,统计分析。
译者语言素养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
离开了语言素养,翻译就没有了生存的基础。
文章分析了古今中外对译者语言素养的论述。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外译界都很重视语言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出现了两种轻视语言素养的现象。
随着译者语言素养的下降,译者的翻译水平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趋势,而且在中国的翻译界,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大纲还是各类翻译考试大纲中,都鲜有对双语素养的要求,尤其是对母语素养的要求,似乎是译者与生俱来就有驾驭母语的能力。
本文认为,对于译者语言素养,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语言素养不是译者生而知之的,尤其是被忽视的母语素养以及双语素养不经过努力培养是不可轻易获得的。
创新并不意味牺牲技巧。
传统也并非因为我们进入新时代而消逝。
翻译也是一种需要长期锻炼的技能。
对于技巧的讨论尽管是由来已久,但新形势有新要求,尤其是掌握新技术所需要的技巧是现代译者不可或缺的内容。
翻译技巧对译者,尤其是初学者的作用自不待言,技能意识必然“内化”为译者的行为准则,指导或检验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
尤其是在新时期,技能意识逐渐淡化,新的技术又不断出现,因此译者的技能意识必然需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技巧与现代技巧构成当代译者不可或缺的要素。
技巧能帮助解决全球化语境下出现的大量翻译问题。
技巧并非自动获得,而是需要训练。
本文从文体、逻辑和工具观对译者的技能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风格与内容是血肉一体,文体翻译中的技巧并非是简单的外加美化成分。
优美的文体给读者带来无穷的享受。
而对于逻辑,由于中西表达之间的差异,有许多需要掌握的技巧。
本研究尤其对现代工具的运用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方法,如于网络翻译、在线词典、翻译BBS等。
指导译者利用网络这个浩瀚的资源服务来解决目前新形势下大规模、高速度翻译。
文章还讨论了译者的翻译基本能力,包括双语词汇运用能力和句法结构调整能力等。
本研究还讨论了译者在语言对比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有一定作为。
本文讨论了译者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知识与文化差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翻译理论与译者培养的焦点。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尤甚,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的是文化的杂合,而且随着各国交往的深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似乎长期以来是一种纷争状态。
文章对中国传统译论和现代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传统译论强调其功用性,重实践而轻理论;全球化带来大量西方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理论的认识实践功能,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指导功能。
似乎一谈到理论,就必须深奥晦涩。
理论与实践在别的领域可以和平共处,而在于翻译研究似乎水火不容。
翻译研究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系统。
其实从理论的指导功能上来看,要求其能指导实践,并非过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有译者提出了翻译范式的转换问题,希望翻译理论研究能进一步贴近翻译实践。
本文就单独列出一章,从格式塔美学来评论《水浒传》两个英语译本。
以资借鉴。
新的时代召唤更多研究者投身全球化、本土化与翻译研究,技术革命需要译者有良好的双语素养,语言理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包括传统技巧与包括计算机工具与网络资源的新技巧。
译者还要与时俱进,一专多能。
【Abstract】 Thanks to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The globe has“shrunk”, as it were, into a villag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Globalization goes hand in hand with localization,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slogan“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This revolution of globalization finds its way into every aspect of life: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etc. Globalization has exerted great impact on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too. On the one hand, English seems to have become a lingua franca,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web pages in English are giving way to those in other languages that have just appeared on the horizon.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t has greatly facilitated translation with its high mobility and velocity, providing all pervasive resources. Globalization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ors. Moreover, we are faced with such questions as: How shall we get access to the vast resources of the internet? How can we make the best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es in translation? What position shall we take with regard to the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required of translators? How ca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echniques meet new demand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ow can translation theory be integrated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How shall translators cope with globalization?All these questions are open-ended. Based on these premises,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 It has conduct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rticles on translation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translator’s accomplishments published in China and offers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upon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completion of translation tasks relies heavily on the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and there would be no translation without the translators’techniques involved. In the situation of globaliz ation, new techniques are increasing with new technologies and it is precisely those techniques that translators need to equip themselves wi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s. Translators also need theory, as translation can never be divorced from theory; without theory, translation would lose its bearings.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is dissertation has departed from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wing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stantaneity of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he intermixture of public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in which Chinese translators publish their artic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s well as in China, while foreign authors can also discuss translation issues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re are other cases where foreign translators publish articles on Chinese-related translation, either independently or jointly with their Chinese colleagues.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does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f“state of the ar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Rather, it divides into several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ublications, intermingling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ly and in nguage accomplishment is an everlasting and a new topic, without which translation would lose its grounds. This dissertation enunciat es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Translator’s accomplishment was emphasized for quite a long history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with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there is a tendency of neglecting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and consequently translati on product is deteriorating du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In China, in particular, we can scarcely find any requirements for bilingual accomplishment or mother tongue competence in the syllabuses for university degrees of translation or proficiency tests for translation. It seems that translators are born with excellent mother tongue proficiency. When in truth, we cannot emphasize too much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Nobody is born with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We can never obtain mothertongue or bilingual accomplishments without arduous effort.Innovations and new technologies do not mean a sacrifice of techniques.Tradition does not die out because we try to express something contemporary or relevant to a newer generation. That drive to innovate helps the tradition to live. Translation in some sense is a technique of long training. It has always been a practice to make the requirement for translators’techniques both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 t. On the one hand, techniques will not be discarded because they are old. On the other hand, translators are faced with new problems in their fulfillment of translation tasks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globalization.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techniques are important to translators, especially to beginners. The consciousness of techniques must be internalized as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for translators, guiding or verifying translation processes and translation product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echniques is weakening, while new technologies emerge as the revolution of globalization. He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techniques will have to be placed on a new horizon. Traditional as well as new techniques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skills for the transla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echniques help solve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which are abunda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s there is a far larger quantity of translation accompanying the vast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village.Techniques cannot be acquired automatically. They have to come through training.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in such aspects as styles in translation, logic in translation and tools for translation. As the style of an article is unified with its content, it is no longer thought of as a simple additional ingredient. A proper style brings endless enjoyment to the readers. As to log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leave much room for the discussion of techniques. This dissertation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translation, online dictionaries, translation BBS, etc, which guides the translators in utilizing the voluminous resources of the Internet to solve problems of massive and high speed translation in the new era.The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the basic abilities of translators, including lexical application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It also deals with the contrastive ability, verb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translators.The present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translators. Cultural knowled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have long been a major focus of translator training and translation theory. Globalization has had much greater consequences on culture than ever before.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brings about cultural vi hybridity, which has become a tendency as global exchanges become more frequent.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has long been a dispute.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ies in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ies focused on utilitarianism, emphasizing practice but trivializing theory. The voluminous western theorie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wake of globalization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But another extreme is pinpointing the cognitive function but neglecting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ory, as if theory should be abstruse.Theory and practice can co-exist in harmony in other areas. However,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seem at odds. As a matter of fact,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also constitute a harmonious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theories, it is by no means undue for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guide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uch issues as shifting of paradig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order that translation theory can go hand in hand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is on such a premise that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one chapter to the analysis of“Shui Hu Zhuan”in the lightof gestalt-aesthetics.This new era calls for more researchers who will devote their study to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 revolution in technology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linguistic theo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computer-based tools and Internet resources. The translators will have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become inter-discipli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