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研究_刘瑞强
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规划路径探索—

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2上的诉求,物质基础虽然得到提高,但忽视了乡村社会本来存在的精神文化底蕴,肆意地拼接和仿照,忽略了乡村的特色和地域性,使得乡村的风土风貌失去其独有的特点,空间肌理受到毁坏,甚至地域文化无法延续和传承,出现乡村规划日益趋同的现象,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结果。
鉴于中国乡村的资源类型多样、地域差异大,在乡村规划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乡村地域文化。
在此基础上,深入全面发掘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等,突出显现乡村的地域特色文化,并从多方面对其加以保护和开发,实现每个乡村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从而能真正地避免乡村地域文化消逝等现象。
本研究以西安市秦渡镇牛东村为例,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总结其规划实践的发展模式,以期为其他乡村进行规划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区概况2.1地域文化地域性是与一个地区相关的特性,包括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特性。
地域文化是地域环境所呈现的文化形态,在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中通过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孕育形成。
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2-4]。
“广义地讲,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
”[5]狭义地讲,地域文化指精神层面的文化。
而根植于乡村的地域文化主要是指乡村地区长期形成的格局风貌、历史遗迹、文化修养、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它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区的生活、生产、文化传统和地域风俗等文明特征。
乡村地域文化是村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鲜明反映。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剧,美丽乡村、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未曾停歇,因此均等化的建设模摘要 地域文化是乡村宝贵的资源与财富,与乡村的发展息息相关。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互相促进的结果。
因此,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背景下,挖掘乡村区域范畴内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其进行有目的的、精准的规划设计,建设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是一项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市村庄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市村庄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分析研究西安市村庄发展面临数量建设、城乡收入加大等问题,提出规划引领、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品”等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发展分析,村庄发展对策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
提出振兴乡村,绝不是不要城镇化,也不是要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引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格局及其变化[1]。
2.西安市村庄发展分析2.1西安市村庄发展现状概况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含西咸新区),常住人口1295.29万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00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4.13亿元,增长3.1%,其中,税收收入571.60亿元,下降1.6%。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2.69亿元,增长8.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83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13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增长8.0%。
2. 2西安市村庄发展分析截止2020年底,西安市下辖11区2县,120个街道,52个镇,1980个行政村。
陕西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陕西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单位:消防工程系八队姓名:王天玺近几年来,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上有着极为迅速的发展。
各市、区、县依据自身的现有自然、经济、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这一发展使得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农民稳定增收有着长效的保障机制。
关中平原地区的区县凭着生态农业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县包括西安市未央区汉城遗址区、其中咸阳市秦都区将棚栽蔬菜面积扩展至该区蔬菜播种面积的90%以上,使棚栽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发展。
这种城郊型农业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在该区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在国家良好的政策下,在一些农业专家的无私帮助下,农民兄弟们利用则中心型的农业模式进行着一次次的创收,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起来。
在陕西的其他地方,有些市县利用文化、休闲、旅游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子。
陕西富平陶艺村便是一个示范县。
陶艺村是国内首家以陶艺为主题,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果林观光、薰衣草园,玩泥赏陶、棋牌娱乐为一体的国际陶文化旅游中心,拥有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是西安美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和青少年组织的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并紧邻青少年教育基地;习仲勋陵园。
一个普普通通的陕西小县城正是凭着陶艺这一文化产业将自身向着更高水平的层次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还传播了中国文化,而这种陶文化不是仅限于传播,还在与各国间的交流。
富平陶艺村的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是由十多座世界不同地区、国家的分馆和地区的500余位陶艺家的近万件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推动了当今世界陶艺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陶艺家的互动这种以文化带动地区发展,以发展传播文化的新模式对于建设新农村来说实为一有效有力的方法,其没有化工污染的负面影响,且不危害各地区的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便是发展生态农业,榆林市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村庄片区规划—

1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2了深刻的生态内涵[2]。
西安市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提出从2021—2022年按照“多村统一规划,区域一体建设,串点出彩成景”的标准和要求,培育11个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特色的美丽村庄片区,使之成为美丽村庄的标杆,乡村振兴的样板。
本文在“六个连片”建设任务下,以西安市鄠邑区石井片区为例,把产业振兴战略与片区建设理念有机地融合到“美丽乡村”这块土地上,从规划、道路、设施、资源、产业、旅游六个层面进行连片规划,打造鄠邑区美丽村庄片区建设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1石井片区概况1.1区域概况石井片区位于鄠邑区主城区的以南10 km 处,距西安市主城区45 km,是京昆高速与107省道重要的交通转换节点。
下辖7个行政村,选定蔡家坡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栗园坡村(栗园坡村、阿姑泉村、站马村三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下庄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栗峪口村(栗峪口村、东涝峪口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片区中心村规划区域,总面积约29.84 km 2。
南靠秦岭山脉,中部为山前坡地,北部为平原区。
内部主要有涝河、栗峪河、皂峪河、潭峪河、曲峪河流经,水资源储量巨大。
1.2文化资源境内有金龙峡风景区、古泉山风景区、将军山景区、大悲寺等旅游景点。
片区内有栗园坡知青楼、栗峪口红军过境纪念馆、凝泉塔和明代秦岭保护碑和由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区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关中忙罢艺术节。
石井片区是位于环线上的鄠邑东大门山水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交融的“诗画鄠邑”的落笔点。
1.3产业与交通概况片区各村的特色产业为经济作物种植,有猕猴桃、葡摘要 2021年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预计在2022年底培育11个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特色的美丽村庄片区。
本文立足于西安美丽村庄建设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依据西安市美丽村庄片区建设专项中提出的六个连片建设要求,提出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发展策略。
西安市新农村规划说明书

西安市××县×××乡××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委托方:承担方:项目负责人:敏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完成时间:目录1 前言 (3)1.1规划背景 (3)1.2规划依据 (3)1.3规划期限 (3)1.4规划范围 (3)1.5规划原则 (3)1.6规划成果 (4)2 ××村概况 (4)2.1村庄现状 (4)2.3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5)3村庄建设规划 (6)3.1规划构思 (6)3.2村庄发展目标 (7)1、村庄发展定位 (7)2、村庄产业发展设想 (7)3、人口与用地预测 (7)3.3村庄建设规划 (7)1、规划布局 (7)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3、绿化系统规划 (7)4、基础设施规划 (8)5、规划用地平衡表 (9)4投资估算 (10)4.1村庄实施项目 (10)1 前言1.1 规划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西安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西安市规划局提出了“千村规划、百村创优、十村示范”的宏伟目标,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村庄建设合理、科学、健康、有序的开展。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
为进一步加快西安市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承担了××县××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规划依据1、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4年2月14日建村[2000]36号文发布)2、建设部关于发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3、《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4、《陕西省农村村庄和民宅规划建设条例》5、《陕西省村镇规划技术要点》6、西安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3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8-2018年。
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研究

tn r l msa h t t s q o,t sa tce s i g p ob e nd t e s a u u hi r il ums u hepr pe o n r c nty a s a la l t p t o rm dei e e e r nd c e r y pu s f r r het r e ys e of' w u a on t u to fXia .I lo pr po e he s r t g e o i o wa d t a g ts t m t ne r r lc s r c i n o n ta s o s st t a e i st m he pr v h o p e e i e e fce c h o tuc i n,a d i o e t e c m r h nsv fii n y oft e c ns r to n mpl me t t e r r lc ns r c i f e n he n w u a o t u ton o
作 者 简 介 : 瑞 强 ( 9 5 , , 南驻 马店 人 . 安 建筑 科 技 大学 城 市规 划 与设 计 专业 硕士 研 究 生 , 要 从事 城 市 与 区域 发 展研 究 。 刘 1 8 一) 男 河 西 主
4 0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第 2 卷 9
第2卷 9
第 2期
学 报( 科 版 社会 学 )
( oca i n e Ed to S i lSce c ii n)
V o129 No. . 2
21 0 0年 6月
J n 2 1 u . 00
【 筑 文化 】 建
西安市新农村规划说明书

市××县×××乡××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委托方:承担方:项目负责人:敏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完成时间:目录1 前言 (3)1.1规划背景 (3)1.2规划依据 (3)1.3规划期限 (3)1.4规划围 (3)1.5规划原则 (3)1.6规划成果 (4)2 ××村概况 (4)2.1村庄现状 (4)2.3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5)3村庄建设规划 (6)3.1规划构思 (6)3.2村庄发展目标 (7)1、村庄发展定位 (7)2、村庄产业发展设想 (7)3、人口与用地预测 (7)3.3村庄建设规划 (7)1、规划布局 (7)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3、绿化系统规划 (7)4、基础设施规划 (8)5、规划用地平衡表 (9)4投资估算 (10)4.1村庄实施项目 (10)1 前言1.1 规划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市规划局提出了“千村规划、百村创优、十村示”的宏伟目标,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村庄建设合理、科学、健康、有序的开展。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
为进一步加快市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承担了××县××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规划依据1、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4年2月14日建村[2000]36号文发布)2、建设部关于发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3、《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4、《省农村村庄和民宅规划建设条例》5、《省村镇规划技术要点》6、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3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8-2018年。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效应研究——以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例

示 范 村 村 域 内调 查 问题
示 范 村 村 域 外 调 查 问题
四 、 为示 范 村 村 民您 感 到 自豪 四 、 想 去 (村 学 习 参 观 十 分 强 烈 、
1 感 觉 不 到 2 一 般 3 强 ? 、 、 、 验 1 不 想 去 2 有 点 想 去 3 想 、 、 、 去4 十 分 想 去
五 、 认 为 您 村 成 功 的 经 验 是 、 认 为 ( 村 成 功 的 经 验 是 您 五 您 ) ( 中 总结 的 最 主 要 经 验 ) 村 ? ( 中 总 结 的 最 主 要 经 验 ) 村 ? 1不 是 2是 3 是 主 要 之 一 、 、 、 1不 是 2 是 3 是 主 要 之 一 、 、 、 4是 最 主 要 、 4 是 最 主 要 、 六 、 认 为 您 村 的 成 功 是 不 是 可 、 认 为 (村 的 成 功 是 不 是 可 您 六 您 ) 以复制? 以复制 ? 1不 是 2 可 能 是 3 是 、 、 、 、 、 4 1不 是 2 可 能 是 3 是 、 、 、 、 、 4 定 是 一 定 是 如果 可 以 复 制 , 边 村将 您 周 如果可以复制 , 您将 经 验 转 村 经 验 转 化 为 行 动 化 为 行 动 1不 会 2可 能 会 3 应 该 会 、 、 、 1不 会 2可 能 会 3 应 该 会 、 、 、 4 一 定 会 5 已经 转 化 为 行 动 4 一 定 会 5 已经 转 化 为行 动 、 、 、 、
一
确特定示范村示范效应 的真实性 、 准确性 、 认知差异性 。此次调 查 以 延 安 市 延 长 县 黑 家 堡 镇 中村 、 西 礼 泉县 白 村 、 康 刘 营 村 三 个 陕 安 示范村为中心 , 围绕该示 范村 随机选取 1 再 个周 边村庄 作 为对 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 T U 89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7192( 2010) 02- 0039- 07
.
The Study on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the New Rural Planning in Xi an
L I U Rui qi ang , ZH A N G Pei
特有的根植性适宜发展模式如下: ( 1) 特色农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这种 新农村建设模式应用比较广泛 , 其依托现代特色 农业及涉农 产业的 发展带 动村 庄的 发展 建设。 西安不断推进的∀ 一乡一业 , 一村一品# 建设便是 这种模式的集中体现。 ( 2) 旅游服务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关键
第 29 卷 第 2 期 2010 年 6 月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 Xi an U niv. of A rch. & T ech. (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V ol. 29 N o. 2 Jun. 2010
建筑文化!
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研究
二、 西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改进
建设目标的模 糊是阻碍西安新 农村建设的 主要原因 , 如何处理好政府自上而下全局性控制 引导的整理绩效与农民朴实 的个人需求之间的 矛盾 , 明确协调融合 的建设目标是指引、 高效推 进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 总览国内外乡村发展与建设的成功经验 , 其 多数是从法制保障、 制度建设、 产业体系构建、 产 业链延伸、 产品品 牌建设、 科 技兴农、 观念转化、 文化引导、 城乡等 值、 城市化 进程、 乡 村现代化、 土地资源整合、 新型农民培育、 村民自治、 资金供 给、 人才引进、 全社会帮扶、 利益团体培育等方面 来推动和实现新农村的发展与进步。如此 , 结合 西安农村的现 状基 础, 融 合不 同主体 的建 设需 求, 西安应将∀ 生态安全、 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 空 间重构、 景观再现、 民主政治# 六个方面作为推进 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的重点 , 并最终实现农村的 现代化发展( 表 1) 。 ( 1) 区域生态安全是基于西安整体生态环境 的重要性及脆弱性局而言, 它是城乡健康持续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 ( 2) 经 济健康 发展是 新农 村建设 的动 力源 泉, 是一切发展建设的保证。 ( 3) 社会转 型是通过乡村公共产 品的完善 , 逐步推进城市文明及现代文明向农村普及 , 使得 新农村的建设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上 , 而是使其人文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 4) 空间重构基于现状规划模式非根治性而 造成的资源浪费及整体空间效益的低下 , 其着重 应强调生态格局、 产 业格局、 公共空 间及居住环 境的和谐共生。
市政设施 , 农业科研 , 公共教育 , 文化建设 , 社会秩序及法律维护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农村养老保险 , 农村医疗保障 , 失地农民就 业保障 ; 熟人社会再现
目标 , 去伪存真 , 总结归纳出西安新 农村建设所
三、 西安新农村建设的适宜模式
新农村建设特色 模式的选择和 构建受城乡 发展目标、 城镇化模式、 历史文化传统、 经济社会 发展条件、 经济体制和政策制度等因素的驱动和 限制。根据西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动力来源, 最 优化利用乡村资源 , 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为最终
40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29 卷
内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 , 期间有众多的成功 之举 , 也有发展建设的不足之处。
( 5) 前期建造强 劲, 后期经 营不善, 如: 秦岭 脚下休闲主导型新农村 ∃ ∃ ∃ 上王村, 其休闲产品 比较单一 , 只有餐饮、 棋牌等休闲产 品及部分住 宿功能, 不能满足休闲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多样化 需求 , 同时也没有借好秦岭这个∀ 东风# 。 综上, 我们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对此加 以改进, 争取高效地推进西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
42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29 卷
是依托优良的旅游资源 , 通过丰富且时 代感、 趣 味性强的旅游产品或作为旅游 服务基地来激发 农村建设的活力。这种建设模式适 用于毗邻旅 游景点或自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村庄, 临潼区秦 俑村、 长安区滦镇上王村便是这种建设模式的典 型实例。 ( 3) 科技资源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 大中型高校、 科研基地及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来带 动周边农村发展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 这种模 式需要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作为依托, 如以西北工 业大学及民办高校为依托而发 展起来的长安区 东大村, 但由于城 市的科技研发设施 毕竟有限, 其适用范围较小。 ( 4) 工业企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充分 利用乡村所具有的各种能够产 业化发展的优势 资源或潜在优势资源 , 根据市场发展需 要, 依靠 科技及体制创新 ,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乡村主导 产业和品牌产品 , 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龙头 和专业大户, 形成区域化布局、 产业化经营、 品牌 化营销、 社会化服务的 特色乡村块状经 济, 通过 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振兴 , 促进农村现代化设 施的完善、 农村文明的 进步、 生活环 境及生活水 平的提高。以工业企业为主带动新 农村开发建 设的主要代表为先后被授予∀ 陕西省村民自治模 范村# 、 ∀ 省 级 文明 村 #、 ∀ 全 国 创 建文 明 镇先 进 村# 、 ∀ 先进党支部#的户县骞王村。 ( 5) 城 市化 ∃ ∃ ∃ 社区 改造 型新 农村 建 设模 式。一种完全将农村社区改造为城 市社区的新 农村建设模式, 城市化成为其发展建设的主要带 动力量, 多适合于逐渐被城市发展蚕食的村庄。 ( 6) 受辐 ∃ ∃ ∃ 服务型新农村建设模式。这种 模式强调农村的发展受城镇建设影响, 通过为城 镇提供包括农产品以外的多重服务而不断发展, 例如城镇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周转基地等 , 但 这种农村建设模式使得农村发展比较被动。 ( 7) 迁并 ∃ ∃ ∃ 聚 集发展型新 农村建设 模式。 此模式强调村庄发展的规模效应, 将因地形地貌 而散布的三五家型小聚落或 ∀ 空巢# 村庄迁转并 移, 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改善农民生活条 件的有效性, 并进一步节约土地。 小组团分散型 ∃ ∃ ∃ 将原有村庄依地形条件分 成几个小组团进行分散布局, 组团之间以集合地形 的流线型道路相联系 , 用绿化带进行分割, 既保持 了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原有村庄的完整性, 同时 又相对独立 , 每个小组团内根据实际规模及生活需 要配置小型民居式的商业网点( 图 2) 。
一、 西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不足
西安新农村建设虽然成效很大, 但由于脆弱 的生态环境, 落后的经 济社会基础 , 根深蒂固的 传统文化 ,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 尤其是政府、 村 委会和农民建设目标的模糊差异, 建设模式的非 根植性及规划建设的急功近利, 致使西安新农村 建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 1) 区域 发展不均衡 , 整合薄弱。西安农村 整体发展较快, 但除了 部分具有工业企 业, 距城 市较近, 位于秦岭脚下、 关中旅游环 线及环城游 憩带上的村庄能够借助城市及 旅游发展的带动 发展较好外, 其他村庄的发展普遍比较落后。同 时, 乡镇驻地、 中心村、 自然村均表现为以自我为 中心鼓励发展的态势 , 整合薄弱。 ( 2) 公共产品供给结 构性缺失, 乡村文明建 设滞后。乡村公 共产品供给中 , 那些看得 见、 摸 得着、 见效快、 易见政绩的经济性基 础设施供给 普遍 , 而对农业科技推 广应用、 农产 品销售网络 扩展和农村教育体系完善等社 会性基础设施供 给严重缺失, 致使现代 文明普及, 新 型农民培育 等软质内涵建设滞后。 ( 3) 环境 建设滞后 , 特色不足。村庄环境的 ∀ 硬化、 净化、 亮化、 绿化、 新化 # 是关 乎农民日常 生活、 生产的关键性问 题, 也是当前 切实改善农 民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 生活质量, 构 建和谐社会 的重要物化成果。目前 , 西安多数村庄垃圾随意 堆放或没有输送到村外进行集 中无公害处理的 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 村 庄绿化植物种类 少, 景观 单调 ; 多数农村院落空间及建筑只是简单的新建 或更新旧房外表面 , 形 式大于内容 , 特色体现不 足。 ( 4) 规划 模式生硬 , 空间效益低下。城市小 区式的规划模式 , 更多的是关注农户生活空间的 ∀ 整齐划一# , 忽略 了农民耕作及 生产发展的 ∀ 车 间# , 部分村庄虽经过统一规划, 但局部仍缺乏整 合, 聚落形态松散。
[ 1]
∀ 生态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多位 一体的复杂综合体 , 涉及到生态、 经济、 社会、 空 间等多个方面。自 2006 年西安开始在全市范围
。新农村 建设是
* 收稿日期 : 2009- 12- 5
基金项目 : 西安市软科学重点课题 [ SF08017( 3) ] 作者简介 : 刘瑞强 ( 1985- ) , 男 , 河南驻马店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 Xi an U niv. of A rch. & T ech. , Xi 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T he new r ural const ruct ion of Xi an has been shackled ef ficiently due to t he obscur e con st ruct ional goals, embeddedless r eg io nal planning and utilit arian building speed. In view o f t he resul t ing problems and t he stat us quo, t his art icle sums up t he proper mode in recent years and clearly puts fo rw ard t he t arget sy st em of t he new rur al const ruct ion of Xi an. It also proposes the st rat eg ies to im prov e t he com prehensive ef ficiency of the const ruct ion, and im plement t he new rural co nstr uctio n of Xi an in a g ood o rder. Key words: new r ur al constr ucti on; t ar get sy stem; dev el op ment model ; p l anni ng model ; p lanning str at egy 自中国开始追求工业化以来, 农村的稳定与 发展就被裹挟入整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之中 , 不 再是单纯的农业或 农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