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
动脉神 经层
膈神经
迷走神经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1.左前方
左肺及左纵隔胸膜 左喉返神经 左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左迷走神经
2.右后方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主动脉弓的毗邻
3.上方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头臂静脉
4.下方
肺动脉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左主支气管
左膈神经
左肺
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动脉韧带
上纵隔
动脉导管三角
1.位置
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前:左膈神经
2.构成 后:左迷走神经
下:左肺动脉
3.内容
动脉韧带 左喉返神经 心浅丛
4.临床意义
手术寻找动脉导管
动脉韧带
二、上纵隔
(一)层次 3.后层
管状层
气管 食管 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
上纵隔
气管胸部及主支气管
胸腔正中偏左。
(三)纵隔的境界
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侧界:左右纵隔胸膜
(四)纵隔的分区
纵隔分区的意义(定位相当于定性)
不同纵隔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好发部位,纵隔 分区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根据病变的部位提供相应 的诊断范围。
(四)纵隔的分区
气管
1. 三分法
3.食管胸 部⑵毗邻
胸上段的前方: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 及分支、左喉返神经等
胸下段的前方: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左迷走神经等
3.食管胸 部⑵毗邻
后方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胸导管、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等

纵隔肿瘤的CT

纵隔肿瘤的CT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实性畸胎瘤CT表现
多数位于前纵隔中部,即心脏主动脉交界处,少 数可位于主动脉弓以上或较低位置。 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多较清楚光 滑。 多呈混杂密度包括软组织密度、液性密度,脂肪 成份及钙化和骨化成份。 特征性表现者肿块内可出现脂—液面。 增强扫描畸胎瘤肿块内呈不均匀强化。 畸胎瘤恶变时表现肿块边缘模糊不光整,侵及周 围组织且肿块增大较快。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前上纵隔胸内甲状腺瘤
增强早期即明显强化
延迟扫描仍明显强化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内甲状腺瘤

鉴别诊断:
– 甲状腺癌:如局限在包膜内,则不能与良 性肿块鉴别。 – 结节性甲状腺肿:范围更广泛。
后纵隔胸腺囊肿 手术病理证实,女46Y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腺囊肿

鉴别诊断:
– 胸腺瘤囊变:囊变区较小,壁厚,囊内壁 欠光整;囊壁有强化。 – 皮样囊肿:位置相对较低,多较大,囊壁 可钙化,囊内容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脂 肪密度,发病年龄较小。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生殖源性肿瘤
本病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又称生殖细胞 瘤,包括: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影像诊断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影像诊断
❖ 大部分生长不对称,居于前纵隔的一侧(升主动脉 前、右心室流出道和主肺动脉上方突入一侧胸腔 ,多发生在主动脉弓层面),呈“八字形”趴在主 动脉前方( 直径< 2cm的胸腺瘤可仅表现为正常胸 腺边缘局部隆起);
CT表现
❖ 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密度比肌肉密 度稍低),强化幅度<20HU;
胸腺瘤、纵膈畸胎瘤
纵膈分区
ITMIG分区
❖ITMIG:国际胸腺肿瘤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 )
❖ 由心胸外科、肿瘤学、放射学、病理学专家共同 参与讨论。
❖基于2014年日本胸腺学会(JART) CT解剖的纵隔 四分法。
❖ 长条形:双侧或单侧,致密均匀,角形尖端指向肺门,内 缘与纵隔相连,下缘位于水平叶裂位置。边缘均清晰锐利 。
❖ 圆形:一侧或双侧,致密,半圆形圆形,内缘与纵隔无明 显分界,外缘弧线清晰锐利,亦有外缘模糊的。
❖ 巨大形:单侧,对侧可有较小的,致密,外带密度逐渐减 低,占整 个上肺及部分中肺,下缘清晰锐利,外缘模糊。
N分期: ❖N0为无淋巴结转移; ❖N1为侵及前组淋巴结(胸腺周围淋巴结); ❖N2为侵及胸腔深部或颈部淋巴结。
M分期: ❖M1a为胸膜或心包转移; ❖M1b为肺或远处脏器转移。
Masaoka分期系统
❖ Masaoka分期系统
❖ 根据疾病的分期及是否可完整切除,1981年 Masaoka分期系统首次被提出,后来出现了非常 多与其相类似和变异的分类。为便于合作研究及 形成标准数据库,ITMIG采纳了Masaoka-Koga 分期系统,并被广泛应用。该分类系统是根据大 体手术标本和肿瘤侵犯范围以及镜下改变来确定 的。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及X线平片漏误诊原因分析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及X线平片漏误诊原因分析

23 影像 学诊 断正确率及 漏、 . 误诊率
按首次 x线报告统计 ,
1 例中诊 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 断正确) 5 8 2 诊 者 7例 占
4.% , 45 诊断结果与病理 不符 ( 误诊 ) 4 例 占 3.%。正侧 者 8 75 位胸片均未发现 ( 漏诊 ) 3 占 23 者 例 .%。5 例进行了胸部 C. 1 I 检查 , 按首次 C. I 报告统计 , 诊断正确 3 占7.%, 7例 25 误诊 9 例
[】 石 1 [] 苏 2

破裂 的诊 断与 治疗 [ 】 中 国临床 医生,04 3 J. 20 ,2 波, 韩宏丽.3 2 例卵巢破裂超声 误诊分析[ ]黑龙江医学 , J.
胞增高, 尿 H G阴性, 血、 C 后穹隆穿刺为脓液或渗出液。
本组患者 中腹 腔 出血 可达 2 0—200 l , 0 0 l 3例引起 失血 I l
占 1.% , 76 无漏诊病 例。2例进行 了 M /检查 , R 分别为胸腺囊 肿及囊性 畸胎瘤各 1 , 例 均诊断正确 。
C. I 检查 ,例进行了 M / 2 R 检查。
2 结

1 2 8例中肿块位于前 中上纵隔 6 , 9例 前
21 手术病理结果 .
3 讨

下纵 隔 1 , 3例 中纵隔 1 , 纵隔 2 9例 后 7例。瘤 体直径在 1 m 0c
肿瘤 5 2例占 4 . % , 0 6 神经源性肿瘤 2 1例 占 1 .% , 6 4 生殖细胞
31 原发性 纵隔肿 瘤的诊断 步骤 ( ) 现病灶 。( ) . 1发 2 定位 诊断 : 肿瘤 位于纵隔 内或纵隔 外 , 确定 以及位 于纵隔 的具体位 置 。( ) 3 分类 诊断 : 主要根 据 肿瘤 位 于纵 隔 内的具 体位置 而

纵膈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纵膈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分区法常见肿瘤的好发位置
2.形态、边缘及密度
形态与边缘
• 良性肿瘤边缘常光滑锐利清晰,与邻近 结构界限清楚,脂肪间隙存在 • 恶性肿瘤常为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边 界不清,较大时与邻近结构的脂肪层常 消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性破坏
密度
囊性病变(

含液性肿块)
病变呈水样密度,CT值常为0HU~20HU,见于甲状腺囊肿、胸腺囊肿、 淋巴管囊肿、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
40-60岁
胸腺组织几乎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故CT
值为脂肪密度
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为残留
的胸腺组织
直径一般不超过7mm
正常胸腺CT表现
60岁以上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CT值 为脂肪密度 体积缩小
胸腺瘤
• 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 胸腺组织 • 【临床与病理】
实性病变

( 软组织密度肿块)
病变呈软组织密度,CT值常为30HU~50HU或以上,见于甲状腺肿、胸 腺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
脂肪类病变

(含脂肪性肿块)
病变CT值一般为负值,其范围常为-80HU~ -50HU,常见于皮样 囊肿、畸胎瘤、脂肪瘤
3、活动性: 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支气管囊肿则随呼吸运动而与气管活动 一致。
男 61岁 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
平 扫。 右 值上 约睑 下 垂
月 。
M 52Y

CT
5 38Hu
前 纵 化 隔 , 内 增 见 强 一 后 占 约 位 , 明 显 。均 匀 强 93Hu
•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 构的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 以肿瘤多见。 •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转移瘤较 常见。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通常包括纵隔内各 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食 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起源的良、恶性肿瘤。

医学影像学10纵隔肿瘤的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10纵隔肿瘤的影像学

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一、X 线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隔突出;边缘
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则钙化,亦可
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但仍需除外
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南方医科大学
教案
— 2012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第一临床医学院 系、教研室 影像教研室 课程名称 影像诊断学 授课对象 医学影像学 2009 级 授课教师 贾铭 职 称 主治医师 教材名称 医学影像诊断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与要求
2012-12-29
教学过程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容畸胎瘤(Teratoma)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 肿瘤,由胚胎期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育携入胸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10 分钟 重点阐述疾病特征性的表 现,以与其它纵隔肿瘤进 行鉴别。
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性畸胎瘤和实质性畸胎瘤两类。囊性
HRCT 以及螺旋 CT 的应用对肺部疾病诊断带来的帮助。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 料或相关网

临床 CT 诊断学 李果珍主编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高元桂主编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
20 分钟
1、通过对疾病病理基础与 胸内甲状腺肿包括先天性胸内迷走甲状腺肿和胸骨后甲状腺肿 。影 像 学 表 现 的 对 照 分 析 ,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1.纵隔解剖1.1 纵隔的定义纵隔是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它从胸骨前缘到脊柱后面延伸,从锁骨上方到膈下延伸。

1.2 纵隔的划分纵隔可根据其解剖层面的不同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上纵隔、中纵隔和下纵隔。

1.3 纵隔器官和结构纵隔内含有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甲状腺、淋巴结等。

2.常见纵隔肿瘤2.1 骨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骨骼肿瘤,如软骨瘤、骨肉瘤等。

2.2 淋巴结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瘤等。

2.3 间皮瘤包括纵隔间皮瘤、胸膜间皮瘤等。

2.4 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的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等。

2.5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等。

2.6 支气管肿瘤包括纵隔内的原发性支气管肿瘤、转移性支气管肿瘤等。

3.影像学诊断3.1 X线摄影通过纵隔X线摄影可初步评估纵隔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纵隔肿瘤。

3.2 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明确纵隔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

3.4 PET-CTPET-CT联合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纵隔肿瘤诊断。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纵隔: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2.纵隔肿瘤:指发生在纵隔内的肿瘤。

肺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纵隔肿瘤及其它)课件

肺与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纵隔肿瘤及其它)课件

3、畸胎瘤(teratoma)
❖先天性肿瘤,来自原始胚胎组织的残留物,随心脏大血管下降而入 纵隔。 ❖病理上分囊性(皮样囊肿)与实性;前者多为良性,含中外两个胚 层衍生物(毛发及皮脂物),后者可为良性或恶性,含内中外三个胚 层衍生物,如脂肪、毛发、牙齿、骨骼、腺体、呼吸及胃肠道组织。 ❖较小无症状;较大压迫症状;支气管瘘时可出现咳嗽、咯血、咳出 毛发、钙化物。 ❖颈部体表形成瘘管,可溢出脂类物质及毛发。 ❖胸腔积液、肺性骨关节病,恶性者可转移。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大部分融合成 团,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
平片:双侧上纵隔影增宽,边缘略呈分叶状。 CT:两侧前中纵隔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淋巴瘤
淋巴瘤
平片:左中上纵隔影增宽, 边缘呈分叶状。侧位肿块 位于前中上纵隔。 CT:左侧前中上纵隔肿块, 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
强化。
中上纵隔囊性肿块,邻近气管受压
支气管囊肿
中纵隔气管旁肿物,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支气管囊肿
5、淋巴瘤(lymphoma)
❖HD、NHD,以HD多见,与颈部及全身 淋巴结病变同时发生,或先于其它部 位淋巴结病变
❖平片纵隔增宽,双侧突出,边缘清楚, 分叶状
❖CT示前纵隔、气管旁、气管与支气 管组和隆突下淋巴结中大常见,可融 合或分散存在
胸腺瘤
左前中纵隔肿块,边界清楚,CT增 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胸腺瘤
(有囊变)
左前上纵隔肿块,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呈不均 匀强化,内见低密度囊变区。
男性,30岁,有重症肌无力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 (钙化)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 (囊变)
侵袭性胸腺瘤
左前纵隔肿块(↑),边界 不清楚,侵犯心包及胸膜, 心包积液及双侧胸腔积液; CT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一.纵隔解剖、分区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
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
1.从前向后分为:
(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
(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
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上纵隔胸腺、疏松结
缔组织、淋巴
组织等
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
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
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等
中纵隔胸腺、疏松结
缔组织、淋巴
组织等
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
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
结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
下纵隔疏松结缔组
织、淋巴组织

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
膈神经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
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