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分析
第四章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

3. 局部肌肉作用: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
等的力量和人体重力以及杠铃重力相平衡,并
且还要借助腰背力量、腹肌、竖脊肌固定控制
能力。
4. 稳定性分析:深蹲时,身体需前倾杠铃的重力矩
加大,完成动作必费力,反之,则省力。
五、起跑动作
(一)站立式
(二)蹲距式 1.受力分析:
重力、地面对人体四肢的支持力。
(二)人体有效支撑面,由于人体软组织和力量 不太大的肌肉无力平衡负荷,所以翻倒线永远位 于支撑面边界之内,重力作用线未超过支撑面边 界时,人体就要提前倾倒。
(三)人体姿势的改变可调节平衡,人体在有翻 倒趋势时往往会改变体姿,各环节会绕相邻关节 发生位移。当人体失去平衡时,通过改变体姿, 则可能会恢复平衡。
2. 投影法:矢量在任意轴上的投影等于矢
量各分量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三)力的分解
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将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用一个合力,另加 相应的力矩来表示,这一过程称为力系的 简化。
(一)共点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二)共面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三)空间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第二节 人体整体平衡的 生物力学条件和特点
第二节
人体平衡动作
的
生物力学分析
在考虑整体平衡的基础上,研究人
体局部平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肌 肉参与工作的方式和程度,以便确定更 科学合理的姿势,我们选择了几个基本 平衡动作进行分析。
一、燕式平衡
燕式平衡动作常见于体操、冰上运动和武术等 项目中,它是以单脚支撑,身体处于水平状态的平 衡动作。
支撑面而失去平衡。
一、吊环十字支撑
1. 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吊环对人体的拉力。
2. 平衡条件:
3. 局部环节的肌肉作用:肩关节内收肌群(胸大肌
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人体平衡2

游
(2)力的平移定理
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意一点,但需增加一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
原力对新作用点的力矩。 如图,作用于点A的力可用作用于点B的力和力偶矩M来代替。
游
5-9
7. 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
为了清晰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需要把研究的物体(受
力体)从周围的物体(施力体)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简 图,叫做取研究对象。然后把施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 力全部画出来(受力图)。
游
稳度系数为稳定力矩与翻倒力矩之比值。稳度系数K>1时,平衡没有被破坏;
K=1时,处于临界状态;当K<1时,平衡被破坏。 这里的稳定力矩一般是指重力矩,是人体的体重和重力臂二者的乘积。
例2 :运动员体重70kg,两脚间距为0.5m,对手将一个196N的力从侧面水平地作用于他,作用点
距地面的高度为1.0m。若该运动员受推力过程中姿势不改变,试求: (1)重力作用线在支撑面正中央的稳度系数;
游
例1
简化田径运动员跑步后蹬动作的身体受力图,并分析这些力对
运动的影响。 解:如图5-10所示后蹬动作中身体受到4个力的作用。(1) 重力G (2)地面支撑力N(3)地面摩擦力f(4)空气阻力F。把N、f、F三 力平移至重心O点,并加上相应的力偶矩,如图5-11所示。
游
5-10
5-11
(二)力学条件
消化和血液循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运动中,要受到
人体姿势变化的影响,随着姿势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 能够移出体外。
游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1. 根据支点相对于人体重心的位置
不同,将人体平衡分为以下3种:
(1)上支撑平衡:
当人体处于平衡,且支点在人体重 心的上方。 如体操中的各种悬垂动作。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力学原理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力学原理1基本概念目录| Contents2力学条件03案例分析什么是人体平衡?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力系的简化:将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用一个合力和相应的力矩来表示的过程。
1(1)力与力系力的概念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
表现:人体运动中的力主要是人体与地面、器械、流体的相互作用。
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单位:牛顿N(2)约束与约束反力约束——是指阻止物体自由移动的限制。
约束反力——是指约束反作用于物体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加在约束上的力,方向相反。
(3)主动力与被动力主动力是指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的力。
被动力是指约束对于物体的约束反力。
(4)力矩定义:量度力对物体作用时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大小:力与力臂的乘积。
方向:力矩的方向根据右手螺旋法则判定,即右手握拳,四指由r 的方向转向F 的方向,外展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为力矩的方向。
通常规定产生逆时针方向转动(或转动趋势)的力矩为正值,而产生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转动趋势)的力矩为负值。
(5)力偶矩力偶是指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力偶的作用是产生力偶矩,即力偶产生的力矩。
M = F d其中F 为力偶中的一个力,d 为力偶中两平行力之间的距离。
(6)力的可传性原理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其对物体的效应。
(沿着力的作用线等额传递。
)条件:力的作用线、等额传递(7)力的平移定理力的平移定理: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一点,但需增加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于新作用点的力矩。
大小:力偶矩M=Fd方向: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特点:力偶矩的大小与矩心位置无关,这一点与力矩是不同的。
条件:力与作用线不在一条线上,增加力偶矩。
当物体保持平衡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一切外力相互平衡,也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所受的合外力矩为零。
∑F外=0(1)=0(2)∑M(1)表示物体不产生平动的力学条件。
(2)表示物体不产生转动的力学条件。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人体平衡控制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人体平衡控制1影响因素目录| Contents2人体姿势控制03平衡能力评估人体平衡的稳定性是人体处于有限平衡状态时,抵抗各种破坏的作用而保持平衡的能力。
也就是说:当人体所受合外力为0,合外力矩也为0时,可以获得平衡,但维持平衡就要考虑平衡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1(1)影响人体平衡的力学因素支撑面: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所包围的面积。
重心高度: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相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平衡角:某方向上的稳定角之和。
体重:体重大,稳定性好。
稳定角与平衡角稳定系数:K=稳定力矩/倾倒力矩,其大小可反映抵抗各种外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的能力。
K﹥1平衡不破坏,K﹤1平衡破坏,K=1处于临界状态(2)影响人体平衡的生物学因素年龄、性别、神经控制能力、肌肉力量、身体状态(特殊疾患)、药物使用、运动疲劳等。
.人体不能绝对静止.人体有效支撑面小于支撑面.人体姿势的改变可以调节平衡.人体平衡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体平衡动作消耗肌肉的生理能(1)姿势控制的定义:是指人控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实现自身稳定性和方向性的目的。
稳定性:是控制身体重心与支撑面关系的能力。
方向性:是指保持身体各阶段间活动身体与任务环境间适当关系的能力。
COM身体质心:整个身体质量的中心点。
COG身体重心:各环节所受重力的集中点。
(2)人体直立姿势的控制:踝调节、髋调节、跨步调节。
(3)人体姿势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受器定位人体的空间信息、本体感觉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小脑、脊髓调控调控动作、控制人体姿势运动系统肌肉、骨骼、关节(1)静态平衡能力评估闭眼单脚站立测试踏木测试平衡功能检测(2)动态平衡能力评估功能性前伸试验平衡木测试闭眼原地踏步测试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动态平衡仪(3)功能性平衡能力评估(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Tinetti平衡量表谢谢欣赏。
人体工程学中的生物力学模型分析

人体工程学中的生物力学模型分析人体工程学是一种与人类系统工程相关的跨学科领域,其研究目标是设计和评估各种技术、设备和工作场所,以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生物力学模型分析是人体工程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力学模型分析在人体工程学中的应用。
一、生物力学模型生物力学模型是对人体的解剖和生理学知识的数学化表达。
它能够模拟人体的运动过程和生理反应,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预测不同工作条件下人体的反应和表现。
生物力学模型通常分为静态和动态模型两种。
静态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人体的姿势和姿态,包括人体的关节角度、肌肉张力和气压分布等。
静态模型通常采用静态力学原理,如静力平衡原理和支点原理等,来分析人体的负载分布和压力分布。
静态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人体工程设计中的姿势设定和座椅设计等。
动态模型用来分析人体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运动表现,包括步态分析、力学分析和生理反应分析等。
动态模型通常采用动力学原理和控制理论,如牛顿第二定律和PID控制器等,来分析人体的运动过程。
动态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人体工程设计中的员工培训和劳动力配备等。
二、生物力学模型在人体工程学中的应用生物力学模型在人体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劳动工程学生物力学模型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工作条件下员工的身体负荷和心理压力。
例如,在组装线工作的员工可能需要长时间保持躯体处于弯曲或扭曲状态,容易导致肌肉疲劳和关节受损。
生物力学模型可以分析这些不健康的动作,并提出改善方案,如调整工作台面的高度或角度,或增加工作间隔时间。
2. 座椅工程学生物力学模型可以用来评估不同设计参数对座椅舒适性和人体姿态的影响。
例如,在设计汽车座椅时,工程师需要考虑座垫高度、靠背角度和支撑方式等参数。
生物力学模型可以分析不同参数对人体的负荷分布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并提供优化方案。
3. 运动研究生物力学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与研究

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与研究
人体平衡能力是指人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身体稳定的能力,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个方面。
静态平衡是指在静止状态下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动态平衡是指在运动状态下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与研究对于理解人体运动控制机制、预防和康复运动损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来进行。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测量人体体重分布来评估平衡能力。
具体可以采用平衡板等仪器,让被试者站在上面,通过测量身体变化来评估平衡能力。
还可以利用动作分析系统对人体运动轨迹进行分析,从而评估平衡能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功能性测试来评估平衡能力,如单脚站立测试和四步测试等。
人体平衡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体平衡控制的机制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人体平衡控制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和生物力学机制,以及平衡控制的时序性和自适应性。
其次是平衡能力的训练和康复研究。
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平衡训练、核心训练和晃动训练等,来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并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中。
对于老年人和运动员等特定群体的平衡能力评价与研究也备受重视。
人体平衡能力与其他机能相互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比如人体平衡能力与力量、柔韧性、速度等因素的关系。
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与研究对于理解人体运动控制机制和运动损伤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与研究,可以提高人体平衡能力、预防运动损伤,并促进康复。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和运动水平的人群,其平衡能力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价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r F
A A
r F
B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为:大小、 作用线。 向、作用线。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7
——————————————————— ———————————————————
公 理 三 力 的 平 行 四 边 形 法 则
推 论 三 力 的 平 移 定 理
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意一点,但需增加一 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新作用点的力矩。如 所示。物体在点A受一个力F,若在任一点B加上一对 平衡力和,并使3个力的大小相等,作用线互相平行, 则和正好构成一对力偶,它对物体只起转动作用。 因此,作用于点A的力可用作用于点B的力和力偶矩M 来代替。
当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 当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如果 把该物体变成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把该物体变成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它建立了刚体力学与变形体力学的联系。 它建立了刚体力学与变形体力学的联系
11
——————————————————— ———————————————————
13
(四)平衡中的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 解决力学问题时, 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 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1.分离体 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 1.分离体——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从周围物体 分离体 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 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2.受力图 受力图——将分离体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受力图 将分离体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以力矢表示在分离体上所得到的图形。 以力矢表示在分离体上所得到的图形。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生物力学是人类研究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了力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多个学科。
在人体运动方面,生物力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运动规律,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等。
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静态的生物力学分析主要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测量和计算人体的力学参量,如重量、力矩和压力等,来分析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例如,通过对人体轮廓和肌肉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形态和大小变异,从而为定制体育器材或医疗器械提供基础数据。
动态的生物力学分析则主要是针对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状态进行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和测量运动中的各种参量,如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力矩、力量和能量等来反映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学特征。
例如,在田径比赛中,通过对选手步伐的分析,可以在一个循环周期内精确地计算出他们的步频和步幅,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优化运动的节奏。
除了运动学之外,生物力学还可以用来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系统会相互作用,产生力量和阻力,从而实现运动。
生物力学可以通过模拟和计算人体的肌肉力量、关节强度和动力学特征等参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顺畅性、稳定性和效率性。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考虑在一个跑步的场景中,我们如何对人体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身体接触地面的压力分析,了解人体在跑步时承受的压力大小和分布。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和位置传感器测量人体的运动学参数,例如,步速、步长和步宽等。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人体动力学分析来计算肌肉和关节的力量和力矩,并将这些信息与跑步表现相结合,从而进行更好的运动优化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
总的来说,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是一种研究人体运动规律和生理特征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力学状态和最佳运动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提高人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10多年垄断手枪速射金牌的德国运动员舒曼, 被誉为射击场上的“机器人”,这一“美称”的要旨在 于“机器人”具有“刚体”的稳定性。而人作为两足支 撑、有血有肉的“活体”,只能在“动态”中维持平衡, 因此“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射击运动员 据枪瞄准时可以屏住呼吸,却不能“屏住”心跳和血液 循环;身材越高的运动员重心越高,越 要随时通过小脑来综合视觉、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传来的信息, 指挥肌肉骨骼系统确保身体的 “静力平衡”。足底压力中心测 试表明,运动员的重心轨迹始 终处于晃动状态,不过训练有 素的选手晃动面积较小。
(4)随遇平衡:其特点是偏离原来位置时,重心 高度不变,不产生使物体位置移动的重力矩。
(三)平衡中的基本力学概念
1.力作用的效果: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形状发生改变。 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 或运动效应; 力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或变 形效应。
13
2.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和大小始终不变的 物体。 刚体内任意两点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是一 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3.力系——作用于物体上的若干个力(一组力) 若两力系对同一物体作用效果相同——等效力系; 一个复杂力系用一个简单力系等效替换的过程—— 力系的简化。 若一个力系可用一个力等效替换,则该力叫合力; 力系中的各力叫分力。 若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使物体保持平衡,则该力系 称为平衡力系。此时力系所满足的条件称平衡条件。
PY Pi yi ,同理:Y Pi yi
• 公式中:X,Y分别为总重心的横、纵坐标 • Pi为环节相对重量 • xi,yi为环节质心的横、纵坐标
3
环节相对重量和半径系数
l
近侧端
r = l /L
Pi = Pi’ /P
L
远侧端
4
方法
① 以人体左下角边缘处O点为原点绘出直角坐标系 (OXY)。 ② 确定各环节点位置。 ③ 确定头和手的重心位置。头的重心在耳廓上缘中点正 面观时在两眉间,手的重心在中指的掌指关节处。
⑪ 计算出各环节对轴之矩Px,Py。
⑫ 求出Px,Py的和,即为人体总重心位置。 ⑬ 在照片上点出总重心。
6
Y
O
X
7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包括静止和 匀速直线运动。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根据人体重心与支撑点的位置关系 上支撑平衡(悬垂平衡) 下支撑平衡(倒立平衡) 混合支撑平衡(肋木侧平衡) 2、根据平衡的稳定性(稳度)----保持平衡的能力 稳定平衡(吊袋、悬垂 ) 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下支撑平衡)
F1
R
F2
A
即: R F F 1 2
它是力系简化的基础。
20
推 论 二
三 力 平 衡 汇 交 定 理
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任何 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其余一力的作用线 亦必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F2
A2
A3
F3
F1
A1
说明不平行三力平衡的 必要条件。 即:三力平衡必汇交。 三力汇交不一定平衡。
6.平衡中的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 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1.分离体——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从周围物体 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2.受力图——将分离体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以力矢表示在分离体上所得到的图形。
25
3.受力分析的步骤
18
推 论 一 力 的 可 传 性 原 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 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F
A A
F
B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 向、作用线。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19
公 理 三 力 的 平 行 四 边 形 法 则
作用于物体某一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亦作用 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为邻边 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确定。
根据平衡的稳定程度把人体平衡分为4种: (1)稳定平衡:其特点是当偏离平衡位置时, 重心升高,产生的重力矩使物体向平衡位置 运动,回到平衡位置后,合力为零,合力矩 为零。
(2)不稳定平衡:其特点是偏离平衡位置时, 重心降低,产生的重力矩使物体继续倾倒。 仅在下支撑平衡动作出现。
(3)有限度的稳定平衡:其特点是在一定限度内 的偏离平衡位置时,人体重心升高,产生的重力 矩使人体向平衡位置移动,最终恢复平衡,但超 出某一定限度的偏离平衡位置时,人体重心降低, 产生的重力矩使人体更加偏离平衡位置。
重力线与重心到支撑面边缘 连线的夹角。
重心高低
稳定系数(K) 稳定力矩与翻倒力矩的比 值。
φ是人体动态平衡指标,K是人体静态平衡指标。
31
支撑面
• • 由支撑点和他们所围成的面积。
•
支撑面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
32
稳定角: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与支撑面边缘相应点连线 的夹角,即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稳定程度的判定指标。 平衡角: 某方向上的稳定角之和。
第五章 运动生物力学应用
第一节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分析
1
(一)人体平衡中重心的概念
人体重心是人体各环节受重力的集中点(COG)。 而人体质心则是质量的中心(COM)。 人体重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身体姿势的改变。
2
在相片上测量人体重心的原理和方法
• 原理:力矩合成原理
PX Pi xi , P 1, X Pi xi
此公理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的平 衡力系。对于刚体此条件是充要条 件,但对变形体只是必要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
B A
F
17
公 理 二 加 减 平 衡 力 系 公 理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去掉 任意个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 果。
B A
F
F
该公理是力系简化的理论依据。
1.人体不能绝对静止: 呼吸循环使人体重心不是定点,而是波动的面(射击)。 肌肉张力任何时候不能恒定,因而人的姿势不可能严格 不变,肌肉疲劳时更明显。 2.人体不是形状不变的刚体: 人的有效支撑面积小于“理论”支撑面 (边缘软组织)。 人体有翻倒趋势时,会反射性地改变身体 姿势,一般是总重心向不适位移的相反方 向移动(补偿动作)。
④ 连接关节点构成人体棍图。
⑤ 开始测量各环节的相片长度(以毫米为单位),填入环 节长度一栏内。
⑥ 把各环节重心至近侧端距离占环节长度的百分比填入 %一栏内。见表4—1中具体的布拉温—菲舍尔环节 相对重心位置数据。
5
⑦ 环节长度乘以环节相对重心位置百分比,填入环节质 近侧端实长一栏内。 ⑧ 按环节质心到近侧端实际长度一栏的数据,在照片上 的环节上点出环节质心位置。头手的位置不必计算, 可以直接点出。 ⑨ 从照片上测量各环节质心的坐标。 ⑩ 把人体模型中已知的环节相对重量数据添入表内(P)。
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
先画主动力,明确研究对象所受周围的约束,进一步 明确约束类型,什么约束画什么约束反力。
必要时需用二力平衡共线、三力平衡汇交等条件确定 某些反力的指向或作用线的方位。 注意:(1)受力图只画研究对象的简图和所受的全部 力;(2)每画一力都要有依据,不多不漏;(3)不要 画错力的方向,反力要和约束性质相符,物体间的相互 约束力要符合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稳定角
平衡角
33
稳 定 角 与 平 衡 角
34
短跑起跑稳定角的变化(快速打破平衡)
35
稳定系数(K) 稳定力矩与翻倒力矩的比值。 (分k>1,k=1,k<1讨论)
F F
h
h
r‘ G (力矩)M=Gr r
稳定系数的计算
36
>34.3N
M=mgl
K= M/F侧
37
(五)影响人体平衡与稳定的生物学因素
21
公 理 四 作 用 与 反 作 用 公 理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 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
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它是受力分析必需遵循的原则。
22
公 理 五 刚 化 原 理
当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如果
把该物体变成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它建立了刚体力学与变形体力学的联系。
41
重心与动作技术的关系
◇评价动作的稳定性和技术的优劣 (跑重心起伏与能量消耗)。 ◇重心向运动方向的预先移动可缩短 人体克服物理惯性的时间(但易失去 平衡)。 ◇力远离重心,能增加对人体和器械 的作用力矩,可加大转动效果。 ◇人体重心超出支撑面时,人体可以 移动肢体建立新的支撑面。 ◇动态状态下,惯性力使得人体重心 在支撑面可以稳定,增加了技术的难 度和观赏性。
23
推 论 三
力 的 平 移 定 理
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意一点,但需增加一 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新作用点的力矩。如 所示。物体在点A受一个力F,若在任一点B加上一 对平衡力和,并使3个力的大小相等,作用线互相 平行,则和正好构成一对力偶,它对物体只起转动 作用。因此,作用于点A的力可用作用于点B的力和 力偶矩M来代替。
38
3.人体内力作用: 在静力平衡中,肌力→外力→外力矩维持平衡。肌 力大小是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
达 瓦 孜
人体补偿作用
39
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会改变大脑及其 下部对肌紧张的调节能力,从 而影响平衡。 5.神经感官因素: 感觉传入、判断的准 确性;神经对肌肉的控制 能力;各中枢活动间的协 调。
不稳定平衡(单臂倒立)
随遇平衡(球的平衡)
8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1. 根据支点相对于人体重心的位 置不同,将人体平衡分为以下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