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Gb Over IP局NSE选择对端IP的机制
Gb over IP 技术原理

Ericsson
AXE810(新平台) R12 /BYB501(旧平台)
2005 Q4
增加新的以太接口单元提供IP连 接接口,一般需要新增机框 已经具备以太网接口和内置以太 网交换机,软件升级即可
Gb over IP动态配置流程-ADD流程
SNS-ADD SNS-ACK
PCU
SGSN
SIZE,CONFIGURE流程成功,PCU和SGSN可以通过ADD流程增加本端端点; SGSN向PCU发送SNS-ADD消息,携带希望增加的本端端点; PCU检查SGSN上报的端点: 对端端点总数超过PCU可以支持的数量,回复SNS-ACK,携带此原因值 上报端点中,至少有一个已经在SGSN侧存在,回复SNS-ACK,携带此原因值 消息无上述异常,回复正常的SNS-ACK SGSN收到SNS-ACK,如果携带原因值,上报相关告警,流程结束.
U D PA/I P N S-V LII
2
U D PC/I P
N S -V C 3 (U D P A /IP 2 , U D P B /IP 3 )
3
N S-V LIV
N S -V C 4 (U D P A /IP 2 , U D P C /IP 3 )
传统Gb over FR网络中,每条NSVC链路由E1链路时隙标识 Gb over IP网络中,每条NSVC链路是由四元组标识(SGSN设备IP地址,SGSN UDP端口号,BSC设备IP地址,BSC UDP端口号)
Gb over IP动态配置流程-CHANGE WEIGHT流程
SNS-CHANGEWEIGHT SNS-ACK
PCU
SGSN
SIZE,CONFIGURE流程成功,PCU和SGSN可以通过CHANGE WEIGHT流程修改 本端端点权重; SGSN向PCU发送SNS-CHANGEWEIGHT消息,携带希望修改权重的本端端点; PCU检查SGSN上报的端点: 上报端点的权重修改,将导致信令或者数据端点权重之和为0,回复SNS-ACK, 携带此原因值 上报端点中,至少有一个在SGSN侧不回复正常的SNS-ACK SGSN收到SNS-ACK,如果携带原因值,上报相关告警,流程结束.
说说IP地址的分配策略是怎样的

说说IP地址的分配策略是怎样的IP地址的分配策略是怎样的?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互联网中用于标识和定位设备的一种数字地址。
它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通常表示为四个十进制数,每个数值范围从0到255,并由点号分隔。
IP地址分为两类:IPv4和IPv6。
IPv4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版本,而IPv6则为网络未来发展预留了更大的地址空间。
IP地址的分配策略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合理利用有限的IP地址资源,确保互联网的正常运行和网络设备的互连。
下面将详细解析IP地址的分配策略。
一、IPv4地址的分配策略IPv4地址由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分配给五个区域互联网注册局(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y,RIR),分别是亚太地区(APNIC)、非洲地区(AfriNIC)、北美洲(ARIN)、欧洲地区(RIPE NCC)和拉美地区(LACNIC)。
这些RIR进一步将IP地址池分配给网络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和其他组织,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了落实有效的地址分配策略,以下几个原则被广泛采用:1. 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CIDR是为了有效地分配IP地址而提出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将地址空间划分为更小的块(例如,/8、/16和/24)来减少地址的浪费。
以前的划分方式(A类,B类和C类地址)导致大量地址没有被合理使用。
2. 按需分配:IP地址的按需分配策略旨在避免无谓的浪费。
只有在真正需要时,才会分配IP地址给用户,以减少空闲或闲置地址的浪费。
3. 地理位置分配:为了更好地满足地域内用户的需求,IP地址分配考虑到RIR的地理位置。
每个RIR根据所在地区的需求和使用情况,按比例分配给不同的地理区域。
4. IPv4地址转换技术:由于IPv4地址资源的枯竭,引入了IPv4地址转换技术,如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和IPv6过渡机制。
Gb over IP配置介绍和组网建议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2
Gb over IP配置参数
远端NSVL(IP静态配置模式)
参数:SGSN的业务IP+UDP端口号
该配置项由SGSN侧提供 一个本端NSVL和一个远端NSVL之间建立链路,形成一条承载通道。 对BSC侧来说,配置本端、远端NSVL后,两端所有NSVL自动以全互联的 方式尝试建立链接。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6
Gb over IP(内置PCU)涉及参数
配置对象 NSE PTP BVC 设备IP 配置参数 代理框号+传输协议(FR/IP) 所属NSE + BVC标识 设备IP地址
端口IP
BSC路由 本端NSVL 远端(SGSN)侧 配置 静态IP
端口号 + IP + MASK
Gb over IP(内置PCU)配置参数
端口IP介绍-2:多个端口IP之间的关系、BSC路由
GFGUG单板最多可以支持8个端口。每个端口都可以连接到IP承载网。 当Gb口要发送IP包时,如何选择从哪个端口发出去呢? BSC路由:到达一个目的SGSN需要选择的网关 有了路由,就知道将IP包发到哪个网关了。而根据该网关的网段,可
Gb over IP(内置PCU)配置参数
端口IP介绍-1 端口IP设置在GFGUG的物理端口上。而设备IP只是一个逻辑IP。
设备IP
Router
业务IP SGSN 其他 SGSN
BSC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最详细的BGP选路原则

最详细的BGP选路原则!!!PS:在show ip bgp *.*.*.*后面不合法的BGP路由:1.如果启用了BGP同步—当前IOS软件的缺省配置,路由器会忽略那些在输入show ip bgp *.*.*.*命令语句后系统输出信息中被注明"not sychronized"的路径---在IP路由表中一定会有一条内部路径(IBGP )与一个地址前缀的匹配被看作是合法路径。
2.忽略那些下一跳不可达的路径。
这就是为什么运行IGP协议非常重要,因为IGP使得与路径的相关下一跳地址可达。
3.忽略那些从EBGP Peer得到的,本地AS号码出现在AS-PATH中的路径信息。
这类路径信息在路由器入口就被拒绝,甚至还来不及按照到BGP RIB库中。
同样规则可以使用与ACLS,IP Prefixs,AS路径或者团体属性列表进行判断,并拒绝,除非对等体配置了inbound soft reconfiguration命令语句4.如果Router启用了 Bgp bestpath enforce-first-as ,当对等体送来的更新信息中在AS序列项对等体的AS号码不在第一位,则发送一个NOTIFICATION 报文并中止回话连接。
5.忽略那些在输入show ip bgp *.*.*.*命令语句后系统输出信息中被注明"(received-only)"的路径。
这条路径被路由器上实施的策略所拒绝,但仍就被保存在路由器内,因为发送这条路径信息的对等体配置了"soft reconfiguration inbound"。
6.忽略那些下一跳度量值被标记为不可达的路径。
1.IOS软件BGP最优路径算法:1.优选有最大Weight的路由 (范围0 到 65,535)A:weight是CISCO私有的参数,路由器配置了权重后在本地有效。
2.优选有最大LOCAL_PREF值的路由(范围 0到 4,294,967,295).3.优选从本路由器始发的路由(包括本地network配置的重分布,或者在IGP表中已经有一些需要被配置路由聚合的地址,在BGP中用Aggregate命令配置的路由聚合,)4.优选有最短AS_PATH的路由A.如果配置了Bgp bestpath as-path ignore,则这个步骤被忽略B.一个AS路径集被当作一个AS,无论在这个集合中有多少AS。
Gb over IP技术

Gb over 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1 引言承载网络采用IP技术是今后电信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通过采用统一的IP骨干网,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简化与优化,支持组网的灵活性和传输带宽的最佳利用,从而为移动运营商节省网络投资和运维开销。
目前,国内各运营商都在经历着从2G到3G网络的业务演化和迁移。
在此过程中,终端用户接入速度明显提升,数据流量也急速增长。
这些增长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能够灵活地处理峰值流量的冲击,而且能够在需要时迅速、简单地扩容,同时还要保证电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在这种条件下,原来基于帧中继的Gb链路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在IP网络上承载Gb业务流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许多成功商用Gb over IP案例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携手中国移动通信一起,在其GPRS/EDGE 网络上实施Gb接口IP化改造方案,仅河南移动就有15台SGSN,400多个BSC,8000多个PCU运行在Gb over IP网络中,全省共节约E1电路1000余条。
2 Gb over IP的技术原理2.1 Gb over IP接口的协议栈Gb接口位于GSM/GPRS网络中的BSS和SGSN之间,用来传送SGSN和BSC之间的信令和用户数据。
Gb over IP(3GPP TS 48.016)与Gb over FR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见图1),主要改变是在网络服务层从原来的帧中继承载改变为IP/UDP 承载,通过基于IP的路由寻址完成Gb接口的信令和数据交换。
而其上层的其他协议和应用并没有任何改变。
图1 Gb over IP和Gb over FR协议栈的比较在帧中继承载方式中,(NSEI,NSVCI)对应于存在于PCU和SGSN间帧中继承载中的永久虚连接,而在IP承载的Gb口中,(NSEI,NSVCI)则最终通过源/目标地址端口四元组(IPs,UDPs,IPdst,UDPdst)来进行标识(见图2)。
kvm over ip 原理

kvm over ip 原理KVM over IP(键盘、视频、鼠标通过互联网协议)是一种远程管理技术,允许用户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和控制计算机或服务器的物理控制台。
以下是KVM over IP的基本原理:硬件设备:KVM over IP系统通常包括一个物理设备,该设备连接到计算机或服务器的键盘、视频和鼠标端口。
这个物理设备通常称为KVM over IP交换机。
网络连接:KVM over IP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到远程管理控制台。
这可以是本地网络,也可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远程连接。
图形和视频采集:KVM over IP设备采集与计算机或服务器物理控制台相关的图形和视频信息。
这包括显示屏上的图像以及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键盘和鼠标输入。
数据压缩和加密:为了在网络上传输,采集到的图形、视频和输入数据通常会经过压缩和加密。
这有助于减少网络带宽的使用,并确保安全性。
远程控制:用户通过互联网或本地网络连接到KVM over IP设备,使用专门的远程管理软件。
这样,用户可以在远程管理控制台上看到计算机或服务器的图形界面,并通过键盘和鼠标进行控制。
虚拟媒体支持:一些KVM over IP系统支持虚拟媒体,允许用户通过远程连接传输和使用光盘映像、USB存储设备等。
BIOS级别访问:KVM over IP通常提供对计算机或服务器的BIOS 级别的访问。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操作系统启动之前进行管理和配置。
总体而言,KVM over IP的原理是通过硬件设备采集、压缩、加密和传输与计算机物理控制台相关的图形、视频和输入数据,从而允许用户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和控制计算机或服务器。
这种技术对于远程服务器管理和故障排除非常有用。
BGP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分析

BGP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分析BGP(边界网关协议)是一种基于TCP的路由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中的自治系统(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它在互联网的路由选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可靠的路由选择和路由信息传递。
本文将对BGP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一、BGP的概述BGP是一种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和路由信息交换。
在互联网中,自治系统是由一组具有相同的路由策略和管理控制的网络组成的。
BGP通过在自治系统之间传递路由信息,完成路由选择和路径决策的过程。
二、BGP的路由选择过程1. 邻居关系的建立BGP邻居关系是指两个相邻的BGP路由器之间建立的TCP连接。
BGP路由器通过邻居关系来交换路由信息。
在建立邻居关系之前,需要通过指定IP地址和自治系统号码来确定对端路由器。
一旦邻居关系建立,BGP路由器之间就可以开始交换路由信息了。
2. 路由信息的交换BGP路由器之间通过建立邻居关系后,开始交换路由信息。
BGP路由器会将它所知道的路由信息广播给相邻的BGP路由器,同时也会接收相邻BGP路由器发送过来的路由信息。
BGP路由器使用BGP UPDATE消息来交换这些路由信息。
3. 路由信息的选择BGP路由器通过收集到的各个邻居BGP路由器发送的路由信息,进行路由选择和路径决策。
BGP路由器根据一系列的策略和规则来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例如,BGP路由器可以根据AS路径长度、路由的可达性和可靠性等因素来确定最佳路径。
4. 路由表的更新BGP路由表是存储BGP路由信息的数据结构,BGP路由器将选择的最佳路由路径添加到路由表中。
一旦路由表更新完成,BGP路由器会将这些更新的路由信息通知给其他邻居BGP路由器,保持整个网络的一致性。
三、BGP的特点与优势1. 可靠性与稳定性:BGP路由协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它可以通过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避免网络的拥塞和故障,确保网络的高可用性。
2. 可扩展性:BGP路由协议在设计上考虑了网络的可扩展性。
bgp的基本原理

bgp的基本原理BGP,即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用于在互联网中交换路由信息的一种路由协议。
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的路由器进行通信,实现AS之间的路由选择和连接策略。
BGP的基本原理如下:1. 路由器间的连接:BGP协议在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BGP Speaker)之间进行交互。
这些边界路由器用于将IP数据包从一个自治系统路由到另一个自治系统。
边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物理链路(例如,直接连接)或通过互联网交换点(IXP)来实现。
2.BGP会话的建立:在两个边界路由器之间建立BGP会话是使用TCP协议进行的。
BGP会话通过配置双方的ASN(自治系统号)和BGP路由器的IP地址来建立。
3. 路由信息的交换:一旦BGP会话建立,边界路由器开始交换路由信息。
在BGP中,路由信息被称为网络前缀(Network Prefix),它包含目标网络的IP地址,以及与该网络相关的路由属性(如权重、AS路径等)。
4.BGP决策过程:当边界路由器收到新的网络前缀时,它使用BGP决策过程来选择最佳路由。
BGP决策过程基于一系列的属性,如权重、AS路径长度、自治系统的策略等。
通过这些属性,边界路由器可以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5.路由信息的传播:一旦边界路由器选择了最佳路由,它会将该路由信息广播给它的邻居BGP路由器。
这些BGP路由器会继续传播该路由信息,直到它到达目标自治系统。
6.循环检测和路由策略:BGP通过许多机制来确保路由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它使用循环检测机制来避免路由环路的发生,并使用路由策略来控制路由的选择。
路由策略可以根据自治系统的要求进行配置,以满足特定的网络需求。
7.弹性和高可用性:BGP通过具有冗余路径的多路径路由选择来提高弹性和可用性。
当一些路径发生故障时,BGP可以选择备用路径,确保数据的连通性。
8.与其他路由协议的互操作性:BGP可以与其他内部网关协议(IGP)如OSPF和IS-IS以及外部网关协议(EGP)如EIGRP和RIP互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Gb Over IP局NSE选择对端IP的机制
一、研究背景
某市Gb over IP局DGM23BE曾出现部分小区数据业务故障,爱立信BSC 工程师分析认为是SGSN回送给BSC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错误导致的,即SGSN 侧选择BSC的IP错误。
为便于日后对Gb over IP类似问题的分析,我们特针对Gb Over IP局的NSE 选择对端IP的机制进行前。
3GPP 规范TS48.016中介绍了两种情况:load sharing function(负荷分担)和resource distribution function(资源分配),下面我们进行实际数据包分析,并对协议描述进行解读。
二、数据包实例分析
网元:DGM23BE
数据包时间:2011年6月20日下午
Case 1:BSC发送UL-UNITDATA请求改变IP端点
对应的数据包图示如下:
图:BSC发送UL-UNITDATA请求SGSN改变IP端点
从上图看出:
(1)第9、10个数据包:SGSN(10.129.185.46)发送下行数据包至BSC (10.128.189.68);
(2)第12、13、14个数据包:BSC(10.128.189.77)上发UL-UNITDATA 至SGSN(10.129.185.46),请求SGSN将接下来的数据包发至10.128.189.77。
(3)第15、16、18、19个数据包:SGSN将数据包发送至BSC所期望的地址10.128.189.77。
值得注意的是,SGSN响应的下行NS-UNITDATA并没有将C-bit置1,这一点与Example 1略有不同。
Case 2:SGSN发送DL-UNITDATA请求改变IP端点
对应的数据包图示如下:
据观察,SGSN一般会在用户PDP激活成功之后,发起DL-UNITDATA消息,触发Resour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如上图所示:
(1)第1个数据包:用户激活成功(Active PDP Context Accept);
(2)第3个数据包:SGSN(10.129.185.50)发起DL-UNITDATA消息,期望BSC将上行数据发往10.129.185.50;
(3)第10、11、14个数据包:BSC发送上行数据至SGSN的预期地址10.129.185.50。
三、协议解读
由图1,首先介绍NS SDU Control bits:
 NS SDU Control bits :用于控制IP Endpoint变更的控制bit
 R-bit = Request Change Flow bit置1代表请求进行IP端点的变更 C-bit = Confirm change flow bit置1代表对IP端点变更请求的确认,确认后将按变更后的路径进行数据发送。
图1:NS SDU Control bits
四、资源分配IP选择的两个实例
3GPP 规范TS48.016附录B,Recommended usage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for IP主要介绍了在Gb Over IP的环境中,如果通信的双方即BSS和SGSN之间,如果某一方或双方需要同时进行IP Endpoint的变更,则对应有4种典型的场景。
将分别介绍如下:
Example 1:BSC与SGSN都触发资源分配
可参照Case 1:BSC发送UL-UNITDATA请求改变IP端点
BSS从MS收到了一个上行的LLC PDU并创建了一个MS的上下文。
现在BSS将选择源端及本地的IP/UDP1这个IP端点(取决于内部实现或内部配置)以及一个目的IP/UDP3这个IP端点(基于IP的负荷分担机制来选择)来发送相应的NS SDU(即用户的NS层的payload)。
BSS这时发送一个上行的NS-UNITDATA(将R-bit置1并且根据LSP来选择对应的IP端点)通过IP/UDP1发给SGSN侧的IP/UDP3.一旦SGSN接收到这个上行的NS-UNITDATA,SGSN也可以选择变更自己这一侧的IP端点,也就是SGSN期望后续的上行数据BSS发到自己这测的IP/UDP4这个IP端点。
那么SGSN将响应一个下行的NS-UNITDATA给BSS,并且将R-bit置1以及C-bit 也置1,并且从IP/UDP4发给BSS侧的IP/UDP1.由于C-bit也置1,代表对BSS 这边的IP端点IP/UDP1进行了确认。
所以,后续的数据将在BSS侧的IP/UDP1和SGSN侧的IP/UDP4之间发送。
Example 2:只有BSC侧想改变IP端口,SGSN侧不变
BSS发送一个上行NS-UNITDATA并带上R-bit,从本端的IP/UDP1发向SGSN侧的IP/UDP3。
SGSN并不想触发IP端点的重新分配,因此,SGSN只是通过IP/UDP4(本地选择的)发送了一个下行的NS-UNITDATA并带上C-bit给BSS侧的IP/UDP1,代表对BSS侧请求IP端点变更的确认。
由于得到了SGSN侧的确认,所以下行方向的数据,SGSN将发给BSS侧的IP/UDP1,而SGSN侧并没有变化,因此上行数据仍从BSS侧的IP/UDP1发向SGSN的IP/UDP3,而不是IP/UDP4。
五、总结
1、Load sharing function功能触发:BSC和SGSN之间可以定义多个IP端点来传输上层NS-PDU,实现负荷分担的功能。
这个过程是由BSC和SGSN根据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到底是由哪个IP端点来传输数据;
2、Resource distribution function功能触发:通常是因为一些特定的事件需要改变IP的端点。
如果NS层的NS SDU Control Bit里面的R-bit置1为触发资源分配功能,申请IP端点改变;
3、资源分配的优先级要高于负荷分担(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overrides the Load Sharing funct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remote IP endpoint.);
参考文档
《3GPP TS48.01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