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持续改进方案
单病种管理实施细则

单病种管理实施细则单病种管理是一种以特定疾病为中心的医疗管理模式,旨在通过严格的医疗流程和协调的医疗资源来提高病患的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单病种管理的实施细则进行详细阐述。
一、单病种管理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提高病患的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益。
2. 原则:(1)以病患为中心:将病患的需求和权益置于首位,提供全面、连续、协调的医疗服务。
(2)科学决策: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患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方案。
(3)全程管理:从疾病的早期预防到后续的康复护理,实施全程管理。
(4)协同合作:医疗机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
(5)信息化支持: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单病种管理的具体措施1. 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特定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开展疾病筛查和健康体检,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早发现和干预。
(3)建立预防工作台账,定期检查和评估预防工作的实施情况。
2. 临床路径管理:(1)制定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和操作指南,明确疾病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
(2)建立标准化的病历记录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和分析病患的临床数据。
(3)实施医生轮岗制度,确保医生按照临床路径进行诊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3.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1)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及性。
(2)建立多学科协同诊疗机制,通过团队合作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3)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减少患者因就医而产生的费用和时间浪费。
(4)鼓励医院和医生实施分级诊疗,分担医疗资源。
4. 康复护理和患者教育:(1)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康复护理。
(2)开展康复护理指导,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康复的关键环节。
(3)组织患者康复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康复自我管理能力。
(4)建立康复护理评估和效果跟踪机制,评估康复护理的效果。
单病种质量管理PDCA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Plan
Action
PDC A
Check
Do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一、计划(Plan) 根据“三甲医院评审”的要 求,对我科9月分单病种(剖宫 产术)管理监测情况进行自查, 保障我科单病种的有效管理, 促进安全与质量的持续改进。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术前预防性抗 菌药物选用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病例数
120 100
80
60 40 20 0 病例数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三、检查(Check)
患者因素
患者对诊疗 方案不知晓
医生因素
使用其他 类抗生素 未按要求预 防性使用抗 生素
未配合护士 完成皮试
急于手术 未使用 护士未执行 术前医嘱 对预防性抗 生素使用培 训教育不够
2013年9月妇产科 单病种质量管理PDCA
妇产科 俞颖慧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 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 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 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 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科进入单病种质量管理 的病种有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 和剖宫产术。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电子病历不 熟悉,未及 时开医嘱 统计数据不 准确、漏报
未及时看皮 试结果
术 前 未 使 用 第 一 二 代 头 孢
其它因素
护士因素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PDCA
四、持续改进措施(Action)
1.科室加强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相关知 识培训。 2.医师尽快熟悉电子病历软件,及时开 出医嘱。 3.加强入院宣教,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 情及诊疗方案。 4.医师须尽量按要求使用合理的预防性 抗生素。
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院整体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医疗工作效率及费用控制等医疗管理综合水平的提高,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疗评价标准》《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经讨论研究,制定《人民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案》一、目的及意义: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运用在诊断、治疗、转归方面具有共性和某些重要的具有统计学特性的医疗质量指标,用数据进行质量管理评价.通过单病种质控,对疾病诊疗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及终末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诊治技术,评价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合理,进行持续改进.二、适用范围:本院所有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需遵守本制度, 参照本制度要求严格规范单病种日常管理工作。
三、实施原则:单病种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四、组织机构及职责: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我院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协调临床路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由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主要负责制订单病种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个案管理员负责与实施小组、专家指导组的日常联络,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推进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本方案结合医院近5年的开展情况制订。
其指导思想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工作目标是在巩固2012年至2015年单病种质控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通过加强医院科学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执行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逐步扩展单病种病种数量,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符合率、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合理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为保证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工作范围包括全院各相关职能科室和我院单病种管理病种涉及的临床科室,其中临床科室包括呼吸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妇产科、儿科和手术室。
病种范围包括全国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20个病种,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等。
具体实施方案是以20个单病种为单位,分别与全院主要收治该种疾病的科室进行调查工作,了解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另外,还将召开专题培训,对各专业人员进行说明,使医、护和其他各科室人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同时,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单病种管理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包括向社会、病人和家属说明所开展的服务的目的和相关内容。
三)为了实现单病种的质控管理,需要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标准化医嘱进行操作。
在单病种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病情评估、治疗、检验、饮食、活动、护理、健康教育、出院计划和变异记录等方面进行适用性的评估,以符合原卫生部公布的质控评价指标。
单病种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单病种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单病种持续改进实施方案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病种的医疗服务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的方法和策略。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
1. 制定目标:明确改进的目标,例如提高病患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满意度等。
2. 收集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诊断、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的病患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分析、医疗操作信息等。
3. 评估现状: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现有的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表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机会。
4. 制定改进措施:结合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提供更准确的诊断、采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优化医疗流程等。
5. 实施改进措施:将制定的改进措施落实到实际的医疗实践中,确保医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改进措施。
6. 监测和评估改进效果:建立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包括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医疗服务质量等。
7. 反馈和持续改进:将监测和评估结果反馈给医务人员和相关部门,鼓励积极参与改进工作,持续进行改进和优化。
8. 培训和教育: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和应对持续改进的需求。
9. 合作与分享:与其他医疗机构、专业团体和学术机构等进行合作和分享,借鉴其他地区和机构的经验和实践,促进共同进步。
10. 定期回顾和调整:定期回顾和评估改进方案的实施效果,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和反馈进行调整和完善,保持持续改进的动力和效果。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巴林左旗医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科室:一、制度严谨,责任明确二、制度完善,定期培训三、提高临床路径与单病四、临床路径监测项目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1、按照卫生部《外科10 个种工作质量。
1、有对执行“临床路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1、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与单病种质量管理” 的病组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求,作为参照路径,结合实信息的管理平台运行良例进行监测的相关规定小组履行相应的职责。
际情况进行临床路径病种的好,信息上报及时,准确,与程序,符合有关文件监2、按照卫生部《外科 10选择,应实行不少于 7 个病保证实时监测。
测指标要求。
2、对执行“临床路径”的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种的临床路径管理。
2、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病例,将平均住院日、诊径》要求,有临床路径实2、有对入径患者履行知情同药剂科负责人及相关部门疗效果、 30 日内再住院率、施的相关制度与程序明意的相关制度与程序。
履行本部门管理职能有示。
3.对相关的科室人员实施时,记录实施中存在的问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3.将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题与缺陷,并进行总结分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的规定与程序。
量管理工作纳入规范临理”教育、培训与考核,包析,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
床诊疗行为、成为质量管括患者的知情同意,相关人3、院领导对实施过程和效3、每季度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理的重要内容。
员知晓本岗位相关临床路径果进行评价分析及改进的4、明确医疗、护理、医工作流程具体措施及时记录。
进措施并记录。
4、对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技、药学等相关科室职责4、单病种覆盖病种达到相关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不低与分工,有多部门间和科文件要求。
于 80%,入组完成率不低室间的协调机制于 70%。
6、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主持下实施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有事实与记录证实五、汇总,分析,改进1、对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并。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患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病种质量控制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要议题。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指对单一病种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探讨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性、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估。
一、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重要性1、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针对单一病种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能够集中医疗资源,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提升患者满意度:单病种质量控制有助于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诊疗的精准度和及时性,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3、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单病种质量控制有助于发现并解决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策略1、制定诊疗规范:针对单一病种,制定详细的诊疗规范,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以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强化医护人员培训:针对单一病种,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病种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3、实施质量控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单一病种的治疗过程和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建立患者反馈机制:建立患者反馈机制,收集患者对治疗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效果评估1、疗效评估:通过对单一病种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了解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效果。
可以采用量化指标如治愈率、好转率等进行评价。
2、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包括医疗服务质量、医护人员态度、治疗效果等方面。
3、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根据质量控制小组的检查结果和患者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总结: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需要制定诊疗规范、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实施质量控制和建立患者反馈机制等措施。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一病种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推动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
《持续质量改进方案》

《持续质量改进方案》为了强化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增加社会信任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就医安全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及对象(一)管理目标: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组织管理、诊疗技术规范、医院感染、合理用药、急诊急救、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护理质量、单病种质量管理。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的职责权限并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管理对象:1、临床科室:2、医技科室:二、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网络:为了达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部门控制、全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2、科室质控小组(二)加强全员质量意识1、所有新进院人员(新调入和新分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培训内容应包含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2、各科质控医师学习有关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方法,以加强各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力量。
3、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等方面的奖惩细则,使全体职工了解医院管理,参与医院管理。
相关职能科室以此为依据对各科室进行奖惩。
(三)医疗质量管理流程1、个人目标质量管理。
职工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
2、基层质量管理。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质控组,负责本科的质量管理。
3、中层质量管理。
由相应的职能科室分工合作进行。
其中护理部负责护理系列的质量管理;院感科负责有关院内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的管理;门诊部负责门诊各诊室的医疗质量的具体管理;药剂科负责处方质量及协同院感科进行抗生素管理;医务科负责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环节质量管理及终末质量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病种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我院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更好的推动医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根据《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石卫办医政函〔2020〕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实际情况,制订我院单病种持续改进方案。
一、目的及意义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运用在诊断、诊疗、转归方面具有共性和重要统计学特性的医疗质量指标,用数据进行质量管理评价。
通过单病种质量管理,对疾病诊疗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及终末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诊治技术,评价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组织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确定其职责。
(一)组织体系:
1、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质管办、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医技科室主任、药剂科主任等
职责:
(1)主要负责定期检查全院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对单病种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和考评奖惩。
(2)对科室单病种质控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提供监督指导。
(3)每季度对实施单病种管理的相关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合实施小组上报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科室落实。
(4)对单病种管理人员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知识培训。
2.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在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指导下,由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包括科内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临床药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
组长:科主任、护士长
成员:包括科内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临床药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
职责:
(1)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单病种管理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单病种管理的相关信息。
(2)组织科室相关人员学习单病种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
(3)实施小组设定专人负责网上信息上报,并由科主任最后对网上直报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
(4)对每个纳入单病种管理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季度汇总分析,上报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5)每月对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科室质控,进行汇总分析和整改。
三、病种选择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单病种质量监测信息项》(2020年版)病种的范围,我院对所覆盖的病种/手术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
四、确定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以医疗质量的过程质控指标为主,同时考核重要的终末质控指标。
(一)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二)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病死率;
(三)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四)经济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耗材费用。
四、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20年9月—10月底):
1、制定医院单病种持续改进方案,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学习单
病种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商讨制定实施的具体步骤。
2、领导小组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单病种质量监测信息项》(2020年版)病种的范围,由科室上报后从中筛选我院的病种/手术名称提交信息科开始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
(二)组织阶段(2020年10月——11月底):
1.第一批病种/手术,自2020年10月10日起上报,并补报2020年1月1日及之后的出院病历。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首次住院)(STEMI)、心力衰竭(HF)、脑梗死(首次住院)(STK)、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首次住院)(CAP)、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首次住院)(CAP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住院)(CECOPD)、髋关节置换术(THR)、膝关节置换术(TKR)、剖宫产(CS)、甲状腺癌(手术治疗)(TC)、乳腺癌(手术治疗)(BC)、围手术期预防感染(PIP)、房颤(AF)、出血性卒中(ICH)、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帕金森病(PD)、哮喘(成人、急性发作、,住院)(CAC)、异位妊娠(手术治疗)(EP)、子宫肌瘤(手术治疗)(UM)、胃癌(手术治疗)(GC)、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TN)、中高危风险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SEP)早期治疗。
2.第二批病种/手术,自2021年1月1日起上报。
包括:哮喘(儿童,住院)(CAC2)、结肠癌(手术治疗)(CoC)。
(三)总结阶段(2020年10月-12月底)
每季度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进行汇总分析;年底对全年单病种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执行好的科室提出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