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研究报告5G产业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5G网络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5G网络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5G网络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5G 网络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焦点。

5G 网络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等显著优势,将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

本报告旨在对 5G 网络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5G 网络概述(一)5G 网络的特点5G 网络相比 4G 网络,在传输速度、延迟、连接密度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 20Gbps,是 4G 网络的 20 倍;端到端延迟可低至 1 毫秒,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同时,5G 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 100 万个连接,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5G 网络的应用领域5G 网络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智能交通领域,5G 网络可以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高速通信,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在工业互联网领域,5G 网络可以实现工厂内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市场需求分析(一)消费者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于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需求日益增长。

5G 网络能够提供更快的下载速度、更低的延迟,满足消费者对于高清视频、在线游戏、虚拟现实等应用的需求。

(二)企业需求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G 网络可以为企业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可靠的连接,支持企业开展远程办公、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业务。

(三)行业需求各行业如医疗、教育、金融等,都在积极探索 5G 网络的应用,以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业务模式。

例如,医疗行业可以利用 5G 网络实现远程手术、医疗影像的实时传输;教育行业可以开展 5G 网络下的远程教学、虚拟现实教学。

四、技术可行性分析(一)5G 网络技术成熟度目前,5G 网络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国际标准已经制定,相关设备和终端也已经逐步商用。

通信行业研究周报: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关注新基建持续发展与后端应用落地

通信行业研究周报: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关注新基建持续发展与后端应用落地

行业报告|行业研究周报通信证券研究报告 2020年11月07日投资评级 行业评级 强于大市(维持评级)上次评级 强于大市作者唐海清 分析师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30002 ********************王奕红 分析师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90004 *******************容志能 分析师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100003 ********************王俊贤 分析师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80002 ********************姜佳汛 分析师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9050001 ********************林竑皓 分析师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0040001 *******************资料来源:贝格数据 相关报告 1 《通信-行业研究周报:政策再提“加快推进5G 网络建设”,真金白银加大支持力度》 2020-11-01 3 《通信-行业研究周报:国内5G 手机出货保持高占比,我国持续推进车联网发展进程》 2020-10-18 行业走势图5G 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关注新基建持续发展与后端应用落地本周行业重要趋势:一、C-V2X 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迎来发展新机遇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规划》指出,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提及协调推动智能路网设施建设,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基于蜂窝通信技术的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C-V2X )标准制定和技术升级。

二、工信部发布新一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华为、科华恒盛等企业产品入选从公布的文件内容看,此次公布的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包括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技术产品,可再生能源利用、分布式供能和微电网建设技术产品,可再生能源利用、分布式供能和微电网建设技术产品,以及绿色运维管理技术产品等四大类,共计62个产品。

数据中心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数据中心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数据中心行业分析研究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无论是企业的数字化运营,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在线服务,都离不开数据中心的支持。

本文将对数据中心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现状(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对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数据中心市场的快速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具体年份,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具体金额,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二)技术不断创新在技术方面,数据中心行业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液冷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服务器的散热效率,降低了能耗;高密度服务器的出现使得数据中心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容纳更多的计算资源;而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则提升了数据中心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三)云计算驱动发展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成为了数据中心市场的重要力量。

亚马逊AWS、微软 Azure、谷歌云等巨头纷纷加大对数据中心的投资和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云服务需求。

同时,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也在快速崛起,推动了国内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

二、数据中心行业面临的挑战(一)能耗问题数据中心的能耗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大量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冷却系统的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能耗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对企业的运营成本造成了压力,也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成为了数据中心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安全问题数据中心存储着大量的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物理破坏等安全威胁时刻存在。

近年来,数据中心安全事件频发,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加强数据中心的安全防护,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是数据中心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分析报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分析报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分析报告第1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2)第2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概述 (3)2.1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范围与特点 (3)2.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地位 (4)第3章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4)3.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4)3.2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4)3.2.1 政策支持 (4)3.2.2 技术创新 (4)3.2.3 产业应用 (5)3.3 人工智能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5)3.3.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5)3.3.2 算法偏见与伦理道德 (5)3.3.3 人才短缺与人才培养 (5)3.3.4 技术标准与法律法规 (5)3.3.5 技术融合与创新协同 (5)第4章大数据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5)4.1 大数据技术概述 (5)4.2 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6)4.3 大数据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6)第5章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7)5.1 云计算技术概述 (7)5.2 云计算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7)5.3 云计算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7)第6章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8)6.1 物联网技术概述 (8)6.2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8)6.3 物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8)第7章 5G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9)7.1 5G通信技术概述 (9)7.2 5G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9)7.3 5G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9)第8章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10)8.1 区块链技术概述 (10)8.2 区块链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0)8.3 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0)第9章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11)9.1 网络安全技术概述 (11)9.2 网络安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9.3 网络安全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2)第10章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12)10.1 政策与法规支持 (12)10.2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2)10.3 产业协同发展 (13)10.4 国际合作与竞争策略 (13)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关键领域。

通信行业研究周报:运营商加码5G+工业互联网 有望率先规模商用

通信行业研究周报:运营商加码5G+工业互联网 有望率先规模商用

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行业研究周报运营商加码5G+工业互联网 有望率先规模商用 ——通信 投资摘要: 每周一谈:运营商加码5G+工业互联网 有望率先规模商用 中国联通加速推进“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落地。

8月18日,中国联通召开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大会。

工业互联网与5G 的融合发展已成为5G to B 业务的重点应用领域。

中国联通计划与全国31省工信厅和重点工业城市联合打造50个全连接工厂示范标杆,覆盖数据采集与感知、远程控制、AI 机器视觉、远程辅助及产业协同五大场景。

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亦早有布局。

网络基础层面,针对工业互联网的5G 专网服务现已成熟。

中国联通已发布三款5G 专网产品和5G 专线产品。

通过与公网的隔离,可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不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求。

同时,网络解决方案的成熟也为“5G+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商用打下良好的网络基础。

政策层面加速5G 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发展。

在运营商加码工业互联网的同时,政策层面亦逐步加大产业推进力度。

自2017年以来,相关政策力逐步落地。

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将持续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要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5G 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有望率先商用落地。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二者的融合发展将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局部信息化向全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转型。

5G 下游应用中,To C 领域的AR/VR 技术、需求、产品均尚不成熟。

To B 领域方面,“5G+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明晰,在产业端与政策端的共同加速下,有望成为最先商用落地的5G 应用领域。

运营商已开始向To B 市场转型,打开新的用户及收入增长窗口。

从运营商2019年及2020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除了个人及家庭宽带业务外,物联网及DICT 等To B 业务的增长成为了运营商在传统业务发展瓶颈下新的增长动力。

数据中心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数据中心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数据中心行业分析研究报告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了支撑全球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

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分析,从人工智能到物联网,几乎所有的前沿技术都依赖于数据中心的强大计算和存储能力。

本文将对数据中心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市场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数据中心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推动了对数据中心服务的需求。

全球范围内,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不断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和存储需求。

在技术方面,数据中心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增强可靠性。

例如,虚拟化技术使得服务器资源能够更高效地利用,云计算技术则为企业提供了灵活的计算和存储服务,降低了企业的 IT投入成本。

同时,绿色节能技术也在数据中心得到广泛应用,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数据中心的主要市场。

其中,亚太地区的增长速度最为显著,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其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对数据中心的巨大需求。

二、数据中心行业的市场趋势1、云计算的主导地位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如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和谷歌云等在数据中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其业务迁移到云端,以获得更灵活、可扩展和成本效益更高的解决方案。

这将进一步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发展,并促使传统数据中心向云服务转型。

2、边缘计算的兴起随着物联网和 5G 技术的发展,边缘计算成为了新的趋势。

边缘计算将数据处理和存储推向更靠近数据源的地方,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了应用的响应速度。

这将带动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与集中式数据中心形成互补。

3、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和智能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竞争力,数据中心正在朝着规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自动化运维、优化能源管理和提高安全性。

2019年5G+AI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5G+AI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5G+AI行业分析报告2019年7月目录一、5G+AI引领新一轮三浪叠加大时代 (5)1、网络、终端、应用创新浪潮叠加启动了前两轮新经济浪潮 (5)2、从3G/4G历史性看A股网络、终端、应用投资时钟 (6)二、网络侧:5G三大百倍性能提升激活众多创新应用 (8)1、5G延时大幅降低将带来自动驾驶汽车、实时视频应用的机会 (9)2、5G吞吐速率大幅提升,将会带动网络流量井喷以及流量成本的急剧降低 (9)3、5G单位面积连接数大幅提升,将会带动以泛在电力物联网为代表的IOT市场蓬勃发展 (10)三、终端侧:AIOT时代的“寒武纪”革命 (11)1、终端市场从手机独霸到“一超多强” (11)2、巨头战略重心纷纷转向AIoT (13)3、新一轮终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AI解决交互,5G解决连通 (19)4、AIOT时代的三个重要变化 (23)(1)区别于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往电脑、手机等统一标准化的终端平台逐步走向多元化、碎片化 (23)(2)单一终端应用无法垄断数据流量,人工智能巨头需要云端芯全方位布局 (24)(3)普适性第三方AI云平台战略地位突出 (25)5、终端革命带来的机遇 (25)6、步入边云协同时代 (30)7、云巨头自建芯片生态 (36)四、5G+AI带来信息化、互联网化、智能化三化合一 (40)1、未来10年最重要的终端变革:智能汽车 (43)(1)汽车产业升级换代,自动驾驶独领风骚 (43)(2)自动驾驶时代,汽车被重新定义 (44)(3)自动驾驶时代,车厂角色将重新定义 (45)(4)L3将是自动驾驶技术的飞跃 (46)(5)以2020、2021年为界,国内自动驾驶产业链即将开启黄金10年发展期 (47)(6)国内自动驾驶前装套件的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突破1400亿美金 (48)2、未来10年最核心应用场景:智能家居 (49)(1)智能家居的核心在于设备间的交互,5G海量连接能力将促使智能家居走向成熟 (50)(2)电视或将成为智能音箱之后的巨头必争终端入口 (50)(3)人工智能电视成为彩电行业重要增长极 (51)(4)对比各家AI电视主要功能,核心都在于替代智能音箱“智控中枢”的地位 (53)3、未来10年智能终端将占据工厂 (54)(1)5G是工业互联网重要技术支撑 (54)(2)AI是工业互联网落地的核心驱动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可观 (55)(3)中国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 (57)(4)泛在电力物联网有望成为工业互联网率先落地的领域 (57)4、安防前端市场智能化浪潮 (59)5、AR:5G+AI应用的完美结合 (60)五、行业相关企业 (63)1、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领军者 (63)2、四维图新:前瞻布局车载边缘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商业化变现大幕已启 (64)3、中科创达:智能汽车商业模式转型已见成效 (65)4、海康威视:安防龙头引领AI cloud发展 (66)5、大华股份:打造城市智慧物联网服务商 (67)6、千方科技:大安防与大交通两翼齐飞 (69)7、浪潮信息:边缘计算基础设施的主要受益者 (69)8、宝信软件:数据爆发,IDC产业步入新时代 (71)9、梦网集团:打造5G“杀手级”应用富信 (72)10、中新赛克:网络可视化随流量起舞,前后端协同布局 (73)5G+AI引领新一轮三浪叠加大时代。

机器人行业5G+防疫机器人研究报告

机器人行业5G+防疫机器人研究报告

5G+防疫机器人研究报告(2021年)11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防疫常态化工作的开展,使得防疫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从预测病毒扩散模型到指导疫苗研究,从人脸识别测温到云端智能清洁、消毒、巡逻,甚至给特殊人员送饭送药、提供导诊服务,防疫机器人无处不在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潜力。

目前,防疫机器人是在原有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基础上改造提升,进行疫情防控的智能服务机器人。

但当前的防疫机器人普遍只能代替用户完成简单的流程化工作,对于复杂场景的智能判断和适应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据统计,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2亿美元,约占全球25%市场份额,预计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2020年,中国移动研究院与中国移动国际公司在启动了针对防疫机器人的研究和测评工作,结合防疫工作的无人化作业需求制定测试用例,协同多家机器人厂商进行防疫机器人的功能和特性测试,构建物联网机器人终端产品库。

通过分析防疫机器人的现有技术能力,结合测试用例结果,创新探索5G通信技术赋能防疫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架构领域,刚性需求驱动带来应用场景下沉,防疫机器人产业将进一步向各行业深度渗透。

伴随着5G SA网络逐步成熟,云边端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5G云化机器人在1-2年内有望成为第二批商用落地的5G 应用,将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出更多贡献。

防疫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防控疫情常态化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但由于防疫机器人的研发耗时较长,面对突发疫情,目前各大厂商主要通过改造现有机器人以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移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希望与各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防疫机器人的发展及产业成熟。

未来防疫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应加强防疫机器人技术研究和演进趋势分析,推动防疫机器人的技术架构创新和产业生态圈建设。

中国移动将持续深入分析防疫机器人产业趋势变化,借助运营商的云网融合优势,为防疫机器人等各领域机器人的模式创新和应用推广提供技术基础,助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8 页 行业分析研究报告5G产业研究报告 5G产业研究报告 定义:5G,全称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20XX年5月13日,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核心技术。20XX年5月29日,酷派首提5G新概念:终端基站化。20XX年1月7日,工信部召开“5G技术研发试验”启动会。20XX年2月9日,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宣布了“5G”的官方 Logo。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于20XX年迈出5G商用第一步,并力争在2020年实现5G的大规模商用。20XX年6月26日,中国联通表示在20XX年进行5G试商用。8月13日,北京市首批5G站点同步正式启动。12月1日,韩国三大运营商SK、KT与LG U+同步在韩国部分地区推出5G服务。12月10日,工信部正式对外公布,已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了5G系统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20XX年1月24日,华为发布5G基带芯片Balong5000。20XX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 5G网络主要有三大特点,极高的速率,极大的容量,极低的时延。相对4G网络,传输速率提升10~100倍,峰值传输速率达到10Gbit/s,端到端时延达到ms级,连接设备密度增加10~100倍,流量密度提升1000倍,频谱效率提升5~10倍,能够在第 2 页 共 8 页

500km/h的速度下保证用户体验。与2G、3G、4G仅面向人与人通信不同,5G在设计之时,就考虑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连,全球电信联盟接纳的5G指标中,除了对原有基站峰值速率的要求,对5G提出了8大指标:基站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频谱效率、流量空间容量、移动性能、网络能效、连接密度和时延。 分类:5G使能千行百业,虽然行业种类丰富,企业众多,但是总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应用。ITU定义了5G三大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 eMBB场景主要提升以“人”为中心的娱乐、社交等个人消费业务的通信体验,适用于高速率、大带宽的移动宽带业务。mMTC和uRLLC则主要面向物物连接的应用场景,其中mMTC主要满足海量物联的通信需求,面向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uRLLC则基于其低时延和高可靠的特点,主要面向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 将这三类要求细化到更多行业,便衍生出多姿多彩的5G应用,如:AR/VR、超高清视频、车联网、网联无人机、远程医疗、智慧能源、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 1. AR/VR。该类应用被认为是可能最早被普及的应用之一。采用AR/VR,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远程运维、远程手术等,还可以足不出户玩实景游戏,看高清电影,AR/VR将成为文化宣传、教育科普、社交娱乐领域培育5G的第一波“杀手级应用”。 第 3 页 共 8 页

2. 超高清视频。随着网络带宽逐渐增大,4K、8K等清晰度的视频已经可以实现高速传输,将5G与高清视频技术进行融合,可以用于大型赛事活动直播、视频监控、远程教学演示等,市场前景广阔。 3. 车联网。5G应用在车联网领域可以提供信息服务、安全与效率服务和协同服务。基于2G/3G/4G公众移动网的在线导航、拥塞提醒和多媒体下载等信息娱乐服务,以及逐步衍生出的共享出行、车辆个性化体验、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服务。另外,基于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还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安全预警等安全服务,避免大量碰撞事故。基于5G-V2X等技术,可以构建“人车路云”高度协同的互连环境。 4. 网联无人机。利用网联无人机,可以实现很多人力不能及的应用。5G为无人机提供低时延保障,可使无人机应用在农药喷洒、森林防火、电力巡检、物流运输等方面,极大地解放人力。 5. 远程医疗。基于医疗设备数据无线采集的医疗监测和护理类应用,可以实现远程患者信息的实时采集,再加上远程诊断,可以让更多患者享受大医院的就诊待遇。随着远程控制类应用的完善,5G远程手术将使更多患者免收奔波就医之苦。 第 4 页 共 8 页

6. 智慧能源。能源的高效和清洁利用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话题。5G网络在偏远地区部署成本低,具有大连接能力,可以助力能源行业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 7. 智能工厂。5G可助力企业实现“熄灯工厂”,高清监控与传感器监测可以让企业实时了解生产线状态,及时作出生产调整,并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将更多产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8.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多的传感器,借助5G大连接的能力,城市里的每一个物体都可以接入网络,让更多的物体“活”了起来。可随时监控城市里的火灾隐患等,使城市生活更加安全有保障。 这些应用是目前行业正在努力也是被认为可能是5G最先落地的应用。高清视频、文体娱乐等eMBB类业务,是5G最早成熟的业务;uRLLC业务是5G初期的重点业务,需要随着5G网络成熟和覆盖完善进行试验推广;mMTC场景初期可以依托于NB-IoT及eMTC等技术。 目前这些应用的研发工作已经在逐步开展中。中国联通对全球5G应用进行了统计,其中超高清视频、AR/VR、无人机、机器人四类通用型应用的占比近一半,其中以超高清视频和AR/VR为主所开展的5G直播收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在行业应用方面,5G+工业互联网应用受到的关注显著提升,其中智能制造与电力行业第 5 页 共 8 页

是各大运营商5G+工业互联网应用关注的重点,涉及到的业务包括了远程控制、物流、远程监控、巡检、物联网业务等。 研究逻辑:为构建满足三大应用场景且综合成本较低的移动网络系统,传统4G基站的网络架构将升级为5G基站全新的AAU+CU+DU结构,由此推动基站天线实现“量价齐升”。 从天线数量的角度来看: 1.5G网络的频段上移、单站覆盖能力减弱,基站数量增加,天线用量同步攀升。我们预测,5G基站总数将超过500万座,达到4G基站数的1.3至1.5倍。 2.基于5G时代扩充网络容量的需求,天线列阵升级为MassiveMIMO技术。5G基站将以64T64R的大规模阵列天线为主,通道数同比增加了8-16倍,对应搭载64个天线振子、64个滤波器、64个PA及增量的高频PCB和连接器等器。 从天线价值量的角度来看: 1. 基站天线结构变化。分离式无源天线向一体集成化有源天线AAU发展促使单个天线整体价值量提升。 2. 零部材料+工艺变化。技术迭代催生高频PCB及塑料振子新需求,材料和工艺升级促使附加值大幅提高。 从“量”和“价”两个角度,我们对5G基站AAU射频端市场规模的增量进行测算。在整个5G建设周期中,振子的市场规模达75亿元、滤波器的市场规模达445亿元、高频PCB的市场规模达255亿元、连接器的市场规模达39亿元、PA的市场规模达511亿元,5G基站AAU射频端增量市场规模高达1322亿元。 第 6 页 共 8 页

新型代工模式OGM介于OEM模式与ODM模式之间。与OEM相比,OGM厂商除了提供厂房和劳动力之外,还负责物料采购和产品测试等服务;与ODM相比,OGM厂商则不负责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从主设备商的角度来看,OGM代工模式符合诉求。在资源分配方面,5G基站订单规模及价值量的扩张引发主设备商向上游传导资本压力的诉求,主设备商将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环节导外交由OGM企业完成,加大其拥有资源在有源天线的研发设计、服务营销等高附加值领域的配置。在技术协作方面,5G时期天线结构的有源化要求天线厂商和设备商对AAU进行联合测试,推动OEM向OGM转型。 从天线生产商的角度来看: OGM的获利空间远超OEM。传统OEM模式中,受托方收入来源单一,仅由加工组装环节的加工费组成;而OGM模式下,受托厂商掌控的生产环节涉及整个中游的制造流程,增加获利环节,扩大利润调配空间。 5G标准规范了三大业务场景,催生5G基站系统新架构下的技术演进。站在用户视角上,5G是通信产业的全新变革,可以承载三大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 不同的业务场景催生对5G网络功能的新需求,为构建一个能够同时满足三个场景且综合成本较低的网络系统,5G基站系统的网络架构将重塑和升级。 第 7 页 共 8 页

根据《中国联通5G无线网演进策略研究》(移动通信20XX年9期于黎明、赵峰著)中对3.5GHz及1.8GHz在密集城区和普通城区覆盖能力的模拟测算,密集城区中3.5GHz频段上行需要的基站数量是1.8GHz的1.86倍,普通城区中3.5GHz频段上行需要的基站数量则是1.8GHz的1.82倍;20XX年“面向5G的LTE网络创新研讨会”上,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部高级专家李福昌预计,从连续覆盖角度来看,5G的基站数量可能是4G的1.5-2倍;考虑到5G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的结合,我们预测5G基站总数将达到4G基站数的1.3至1.5倍。 运营商在5G建设初期将采用NSA部署策略,推动LTE向5G平滑演进,节约5G建设成本,但将逐渐建设起SA方案。5G主要有两种部署方案: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SA将形成全新的5G网络,包括新基站、回程链路和核心网。我们预测5G基站总数将达到4G基站数的1.3至1.5倍,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XX年底,我国4G基站数达到372万座,我们预测5G基站总数将超过500万座。 基站天线逐代演化,移动通信技术同步发展。随着2G到4G的代际推移,基站天线,从全向天线逐步演变为定向单/双极化天线、电调双极化天线、双/多频电调双极化天线。网络容量由频谱带宽、小区数量、频谱利用率和信噪比等因素决定,受限于稀缺的频谱资源和紧张的基站选址空间,提高频谱利用率、抑制传输干扰成为网络扩容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