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备课指导2汇总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无处不在的力》 湘科版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无处不在的力》是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一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总起,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要素包括大小和方向,这一切,都将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是第四单元的重点课。
二、学情分析:力对于四年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用到它,陌生的是学生缺乏对力的系统性认识。
力是无形的,只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在“弹棋打靶竞赛”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
2、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一)导入新知:师(出示动态画面):同学们看: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帆船是靠什么推动它前进的?生回答问题,引出浮力、风力。
师: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力?力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有关力的知识。
(板书:力)。
(设计意图:在三年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风力”和“浮力”,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既简单、直接,又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内容很好的衔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1、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师:力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找到它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无处不在的力-湘科版

《无处不在的力》教案教学内容: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活动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木质长斜面、磁铁、铁球、课件、海绵、纸杯、乒乓球、笔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孩子们,喜欢看比赛吗?这里有一场精彩绝伦的帆船比赛,想一想,帆船在前进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力?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力。
二、探究新知(一)感受力的作用帆船在江面前行过程中受到了浮力和风力的作用,那力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力吧。
1、活动一:小组活动提示:(1)做一做:压海绵、引铁球、捏橡皮。
(2)想一想:力是()。
(3)说一说:在压海绵的过程中,力使海绵的()发生了改变。
在引铁球的过程中,力使铁球的()发生了改变。
在捏橡皮的过程中,力使橡皮的()发生了改变。
所以:力能使物体的()或()发生变化。
小组汇报:在压海绵的过程中,力使海绵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在引铁球的过程中,力使铁球的运动方向、位置、运动的轨迹……发生了改变。
师:科学上,我们通常把物体的静止、运动、运动方向、运动快慢称作物体的运动状态。
小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无处不在的力》教案

1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无处不在的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难点是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2个方面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书中的插图)。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导入教师利用教材中“帆船在海面上”的图片,开门见山,直接从“浮力”和“风力”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力(课的开始部分,可以只板书一个“力”字,在后面适当的时机再点题,添上“无处不在的”这一定语)。
活动1 力的作用本活动通过一些小而有趣的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建议教师分两个过程组织这一系列的活动:1.体验首先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然后再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
要求,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等,同时要向学生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针对前面的活动,应当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体验,如:“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针对后面的活动,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无处不在的力》教案及反思(卢淼鸿).docx

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单元:第四单元课题:无处不在的力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第一课时主备:卢淼鸿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力有大小和方向。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力的普遍存在,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力有大小和方向。
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本课是单元的总起,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这一切,都将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是此单元的重点课。
(2)学生分析具备了什么?一一在生活中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力。
困难是什么?一一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力有大小和方向。
提升些什么?一一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3、课前准备:弹簧、橡皮筋、海绵、橡皮泥、弹珠、游戏底板、皮球、记录单、课件等教师活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游戏游戏:学生相互之间扳手腕,提问:在扳手腕过程屮,你有哪些感受?引出研究对象“力"(并板书“力")(二)感受力的存在提问:想想在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地方有力的存在呢?能举例说明吗?小结:力无处不在。
(板书:无处不在的)完善板书:无处不在的力学生活动,谈体验。
思考,举例说说推土机:推力;扬谷子:风力;拉弓箭:拉力;推小车:推力;蹦床:弹力;跷跷板:重力……以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回顾与重组生活经验,与新知建立联系,引发科学探究热情(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能利用身边的一些物体来表现力吗?2、提问:既然在我们生活中力无处不在,学生利用身边物体表现自己熟悉通过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那么力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呢?3、投影仪下出示材料:弹簧、橡皮筋、海绵、橡皮泥4、观察并猜想:对它们用力的话,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5、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及时记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教案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课题:1、力在哪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学难点:1、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磁铁与小回形针、海绵、橡皮筋、橡皮、皮球、软木塞、钩码、木块、锤子、有光滑桌面的桌子、若干同样大小的棋子或硬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二、观察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过渡:力在哪里——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2.游戏:弹棋子要求:弹棋子的方法。
(教师演示)记分方法。
(板书说明)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
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
力有大有小。
力有方向……)五、反馈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板书设计:1、力在哪里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课题: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原来和受力前后的一些变化。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教(学)案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课题:1、力在哪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学难点:1、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磁铁与小回形针、海绵、橡皮筋、橡皮、皮球、软木塞、钩码、木块、锤子、有光滑桌面的桌子、若干同样大小的棋子或硬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二、观察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过渡:力在哪里?——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2.游戏:弹棋子要求:弹棋子的方法。
(教师演示)记分方法。
(板书说明)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
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
力有大有小。
力有方向……)五、反馈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板书设计:1、力在哪里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课题: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与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原来和受力前后的一些变化。
《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备课指导2

1.力在哪里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寻找生活中各种 各样的力,描述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建立力 的概念,体验到力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认识力有 大小和方向,对力能够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
1.力在哪里
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我把本课分为两课 时 : 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寻找描述 各种各样的力,建立力的概念,体验力 的普遍存在。通过“弹棋子”的游戏,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第二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用弹簧秤测 量各种力的大小以及对各种力的方向的 描述,真正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
1.力在哪里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和形状
力无处不在
1.力在哪里
三、以小组为单位玩“弹棋子”的游戏
发现力有大小和方向
1.力在哪里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力 ?
1.力在哪里
五、达标检测
1.在篮球比赛中,要想投篮准确,不仅要注意手部力量的 大小 ),还要注意力量的( 方向 )。 ( 2.下列现象表现出了力的什么作用? A.滚动的皮球撞墙后静止( B.用手掰断铅笔(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 )
三、学情分析
4.学习动机:
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往往是为了实现自己某个小小 的愿望或是为了给自己的小组或班级争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学习的出发点,通过每节 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或是能够帮助他完成一些此前不能够完成的想法;而在教学活动实 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这样才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 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5.知识准备: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1、力在哪里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知识: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玻璃弹子、橡皮泥、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相关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力吗?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2、学生活动。
3、合作交流。
4、问:这说明了什么?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
(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5、合作交流。
6、汇报。
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