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1年中考历史考点分析

一、考纲内容分析
二、高频考点解析
3
4
5
6
7
8
9
10
二、高频考点解析
一、考纲内容分析
二、高频分析:
1、2010年中考最后一题问题探究,要求阅读所给出的板报材料内容,为板报拟订一个合适的标题。
可是评分标准却要求:必须有“上海”和“近代”否则不给分或者扣一分。
这样做显然要求过于苛刻,考生写成“上海的变迁”“百年沧桑话上海”这样都不行吗?为此而扣分,作为阅卷老师与心不忍。
我认为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主组织词句,没必要画地为牢,过于僵化。
2、中考本身具有学业水平测试的性质,每必要人为的增加不必要的条条框框。
如当初的科举考试举应试,本意是好的,机制也是不错的,可是到明清时期僵化了,主要原因就是对格式的限制,死板地要求八股文,最终使科举考试走向了没落。
一、考纲内容分析
世界近代
史。
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开卷形式下的

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及等级考试形式下复习策略去年我州的中考,历史学科由原来的记入总分考试科目改为不记入总分的等级考试科目,考核形式的变化必将对我们的复习及学生的应考态度等产生一系列影响。
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减弱。
学校领导和学生认为文科综合对他们的成绩影响不太,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更多的时间,因而对历史和政治关注力不够。
拿我们学校来说,上学期九年级的月考只考语、数、外和物理和化学,文科综合一次都不考,这学期其它科都加了课,而历史仍然是每周两节课。
二是学生不重视。
学生在课后基本上都不看历史和政治的,甚至有的学生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还拿其它科的练习来做。
这是历史科改为等级考试后对我们历史老师最直接的影响。
虽然文科综合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但对学生的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我们学校去年有6个学生总成绩达到了进入一中的分数,但由于文科综合没有达到相应的等级,结果没有被一中录取,。
因此,在这样的形式下,尽管学校、学生不重视,但我们也要尽我们的责任,寻求自己最有效率的复习方法,认真地给学生做好复习。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做好今年的中考复习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对2011年中考历史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1、试题内容分析(1)题型和难度题型:去年中考历史学科试题分数为70分。
试题分为五大题型即选择题、列举、读图识图、材料分析和问题探究,共23题。
从试卷总体来看,试题与前年相比在难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试题量上也比前年有所减少。
难度:容易题、中等题分值比例为7:3,试卷中无难题。
(2)考点分布情况从表中可看出考试的重点侧重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目的是引导学生增强对我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熟悉和了解。
试题覆盖面大,有一定跨度。
涵盖了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历史教材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47个知识点。
共50个问。
有些题目需要学生对比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如问题探究第23题“关于石油方面的问题”,就涉及到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四本书的内容。
2007年至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及答案讲解

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参考答案见末页注意事项: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70分。
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你可以参考教书和其他资料。
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题号1 2 3 4 5 6 7 8 910答案1.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A. 开元通宝B. 刀形币C. 秦圆形方孔钱D. 交子2. 下列口号或言论出现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的是A.“还我青岛”B.“自强”、“求富”C.“师夷长技以制夷”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 历史影片能艺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下列四部爱国主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台儿庄战役》②《南昌起义》③《重庆谈判》④《开国大典》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4.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关系的改善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苏联解体5.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外国A.人民生活的赶上B.综合国力的提升C.医保制度的建立D.就业制度的变化6. 下列是某广告公司为安徽旅游推介会设计的部分标题,其不中正确的是A.老子故里——涡阳B.新安画派的中心——安庆C.新四军军部旧址——泾县D.大包干发源地——凤阳7. 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A.伯利克里改革B.商鞅变法C.大化改新D.查理·马特改革8.世界上第一次以取代普选权等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的政治纲领是A.《人民宪章》B.《国际歌》C.《共产党宣言》D.《共同纲领》9. 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
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年)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人均粮食470 460 440-450 420-430 产量(公斤)A.国内战争的破坏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0. 2011年5月21日,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非洲的一个国家举行,该国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地体系最终崩溃。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一、总体评价(一)命题指导思想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纲要》,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坚持以考查学生能力为目标,继往开来,稳中有变。
来自考生的评价:注时事、关心国家,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生三:看了答案之后才知道题目虽难但答案宽松,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
建议答题的指向性更明显一点,让我们明白试卷考察的是什么内容。
来自考生家长的困惑:历史本是开卷考试,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考得这样差,是孩子不够努力,还是试卷太难,或者是老师教的水平不行?怎么会是带着资料、翻着书本却找不到答案的?来自一线教师的反馈: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必备学科,历史不应该被轻视。
开卷考试发挥的导向性失当,学生普遍轻视历史,不重背诵,以为一抄大吉。
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老师。
可是,现在的开卷考试让老师上课很为难。
深入了说,孩子不懂;浅了说,说不明白。
乙:因为是开卷考试,就出现了猜题与反猜题的博弈,这使得近年的有些中考题不按常规“出牌”。
今年有的题目就是高考题的水平,题目与题目之间又环环相扣,若前问不能解,后问更不能解,像“希腊文明的影响”、“蒙哥马利之问”等题,甚至比有的高考题还难。
丙:初中开卷,高中闭卷,初高中衔接也是问题。
这些年历史开卷考试越走越偏,越出越难,越考越怪,都是开卷惹的祸。
出题者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教材版本的不同。
看样子,历史教材版本有走向统一的趋势。
丁:今年历史中考试题还是很好的,史地学科、人文学科渗透,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正符合当下的课改精神。
关键是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到底如何,全省也不均匀,城乡亦有差别。
(三)考查内容表一:安徽中考历史试题考查内容统计表(四)试题特点浅析1、题型题量保持稳定,版块构成稳中有变表二:近两年中考历史题型、题量比较表表三:近两年中考历史版块构成比例比较表从以上两张表格可以看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在题型、题量上没有任何调整,各题型题量的分值比例也没有任何变化,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
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稳中有变、彰显新课改理念———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滁州市施集中学苏春霞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对比2011年的试卷,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稳中有变,着力体现中学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从试卷形式看,图文并茂,题型多样,方式灵活,在继承了去年试题的题型的基础上有所改变,现将今年和去年的试卷题型和分值作一下比较: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今年单选题的题量和分值与去年相同;组合列举题减少一题,分值减少3分;辨析改错增加一题,分值增加6分,比较明显;材料解析和活动探究题的题量不变,但是分值略有减少。
二、从考查的知识点的分布来看,点多面广,比例合理,体现出“薄古厚今”的特点: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内容考查的较少,重点突出对近现代历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从分值比例看,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各占1/2,即各35分,中国历史比例似乎较去年减少了,但是观察材料解析题的第16小题,你会发现,这道世界历史题中10分中有6分的内容涉及中国,将中国现代史融入世界现代史中去考查,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也体现了时代特点。
三、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
选择题(除第五小题外)、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还有选择题中的第五小题,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
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
如选择题的第1、4、9、10小题和活动探究题的(1)、(2)小题,考查了学生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
再看今年的辨析改错题,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其第二小题设计成一个剧本片段,要求学生对其查错纠错,这既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安徽省中考历史总复习:近五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与备考策略指导

安徽省中考历史总复习:近五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与备考策略指导安徽省近五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与备考策略指导一、安徽省近五年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及考点分析近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基本题型为:单项选择、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或分析与探究)等五种题型,题量变化不大,卷面分值为70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50分。
1.单项选择中国古代史部分:注重对政治制度(如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政策(如闭关锁国政策)、民族关系(如古代中央政府对新疆或西藏的管辖)、外交成就(如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思想文化(如儒家思想、百家争鸣)等内容的考查。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运动(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等)、列强侵略(如火烧圆明园、近代不平等条约、卢沟桥事变等)、国共两党关系(如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人民解放战争等)、新中国外交(如“求同存异”方针、中美关系、新世纪外交)等内容的考查。
(3)世界史部分:注重对重要改革(如雅典民主政治、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马歇尔计划)、三次科技革命(如蒸汽机的作用、交通工具的发明)等内容的考查。
2.组合列举(2)第二种形式是集中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捍卫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等。
(3)第三种形式是跨越年代和国界考查中外法制建设、中外历史名人、重大科技发明、社会的变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等。
3.辨析改错辨析改错题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三句话的对错,并改正;另一种是查找一段话中的三处错误,并改正。
近年来,考查形式以第一种为主。
(2)第一种考查形式主要是跨越考查中外历史相类似或相联系的知识,第二种形式是集中考查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某国或某地区的历史发展等。
安徽省中考历史2011年试题精品word版答案或解析精编

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70分。
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你可以参考教书和其他资料。
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1.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A. 开元通宝B. 刀形币C. 秦圆形方孔钱D. 交子2. 下列口号或言论出现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的是A.“还我青岛”B.“自强”、“求富”C.“师夷长技以制夷”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 历史影片能艺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下列四部爱国主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台儿庄战役》②《南昌起义》③《重庆谈判》④《开国大典》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4.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关系的改善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苏联解体5.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外国A.人民生活的盖上B.综合国力的提升C.医保制度的建立D.就业制度的变化6. 下列是某广告公司为安徽旅游推介会设计的部分标题,其不中正确的是A.老子故里——涡阳B.新安画派的中心——安庆C.新四军军部旧址——泾县D.大包干发源地——凤阳7. 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A.伯利克里改革B.商鞅变法C.大化改新D.查理·马特改革8.世界上第一次以取代普选权等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的政治纲领是A.《人民宪章》B.《国际歌》C.《共产党宣言》D.《共同纲领》9. 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
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年)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 460 440-450 420-430A.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0. 2011年5月21日,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非洲的一个国家举行,该国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地体系最终崩溃。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考纲变化及分析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考纲变化及分析题例替换情况:例3:洋务派军事企业题换成“民族工业发展柱状图”题。
能力立意加强。
例4:“年代尺”题换成“流行语主题”题。
阶段历史特征论从史出。
例6:“欧洲的政治形势”题换成了“距离挑战”题。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
排除法等。
例7:“贸易差异”题换成了“印度的独立和振兴卡片”题。
考查历史图表的制作能力。
例10:“宋代节庆文化”题换成了“重大历史里程碑”题。
组合归纳列举,考查主干知识。
例14:“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墙报”题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学习小结”题。
史实辨析题,考查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辨别的能力。
例15:“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题换成了“两个只有”探究题。
材料解析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做出价值判断等能力。
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17:“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近代化”题换成了“探寻工业文明的足迹”题。
材料解析题。
命题立意考查辨证思维能力,难度有所增加。
例18:新增“希腊债务引发欧元危机”题。
材料解析题。
关注时事热点,区域集团化的评价。
学以致用。
综合上述研读,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考纲的变化有下列特征:一、七删1、删除一般性的知识罗列或概述,突出了主干知识的地位2、概念涵盖的重复部分,在表述上删除例证规定的切入点,提示整体理解历史事件。
3、删除了比较空洞的历史解释或过难的历史探究问题,期望符合初中生的心智与学习能力水平。
4、删除了与“学习主题”意旨不协调的知识点,以突出核心价值的考查。
5、删除了文明史进程中边缘化的知识点。
6、删除了部分科学思想文化艺术的考点,主要是减少备考负担抑或调整命题的主流板块。
7、删除了考古新正果证明是错误的知识点。
二、四增1、增加了与时事热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2、增加了近代化史观统领下的知识点。
3、增加了辨证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着力点。
4、增加了关于“教育”的知识考查点。
三、难度(一减两加)注意两加:一个是突出了社会史观,贴近学生生活(衣食住行);一个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中东)及可能的对策,具有科学性要求和必须的政治正确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2011年安徽省历史试卷基本按照课程标准和中考纲要命题。
考查的内容学科基本知识为主,关注时事热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体现了源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的原则。
题型稳定,稳中有变。
考查形式图文并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试题基本情况和特点分析1、题型和题量:稳中有变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在题型仍是五部分,但分值和比例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主要表现在:(1)题型与去年一致,全卷共五大题型,分别是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探究题。
(2)组合列举题的分值进一步减少,由2009年的15分减到2010年的9分,今年减至6分,增加了辨析改错题种类与分值,分值由2010年的6分上升到今年的12分。
组合列举题题量与分值的减少不利于学生的归纳、列举、综合能力的考查,而辨析改错题分值增加会导致考点过于集中,特别是提供一段史实的文字描述,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让学生找出并订正,这类题进一步加剧考点的集中。
(3)材料解析题与“活动与探究” 题变化较小。
表一2011年历史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表二2010年历史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表三2009年历史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2、考点分布、分值比例:厚今薄古、但与《考纲》规定有出入。
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总体上看,古代史内容少(中外古代史共占21.4%),近现代史内容多(中外近现代史共占78.6%),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但从分值在初中三年历史教材中的分布来看,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不太合理,与《考纲》的规定有较大出入。
通过对试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考点分布过于集中。
较大分值集中于某一知识点,如中国古代史总共10分,而唐朝历史就占了6分。
(2)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分值比例与《考纲》规定有出入。
《考纲》规定世界史所占比例为40%,而本试卷为实际比例是 50%,相比较高了10%;《考纲》规定中国近现代史所占比例为40%,实际仅占31.4%,低了8.6%。
(3)近代史所占分值过低。
中国近代史仅有8 分(中国古代史有10分),世界近代史也只有9分,不符合《考试纲要》中“考查注意历史知识点、线、面结合,既照顾全面,也突出重点”的要求。
中考试卷有很强的导向性,考点分布与分值比例不合理,不利于今后的教学。
表四2011年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中国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安徽地方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10 14.3 22 31.4 3 4.28 5 7.1 30 42.9表五2010年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中国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安徽地方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 分值比例%9 12.9 30 42.9 3 4.28 2 2.86 26 37.13、试题特点:本次中考试题结构严谨,题量适中,命题者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了历史地图、实物图片等材料,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试题注重能力考查层次。
试题提供课本及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注意与教材主体内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选择题第1、2、9小题,需要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对题干与选项作仔细地分析,方能正确作答。
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题均设立了一些开放式题目上。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材料,抓住有效信息,方能正确作答。
(2)与时事联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
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
如选择题第10题以2011年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引子,考查 1991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材料解析题第15题考查了辛亥革命与中共党史,第16年以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材料考查经济全球化。
这几题均对周年纪念的大事予以关注。
活动与探究题从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出发,考查了三次科技革命与日本的发展史。
通过这些问题的考察,配合开放性的个性认识,无疑起到了引导教学关注现实,学以致用,胸怀祖国和天下,有助于打破陈旧灌输的教学观念,树立活泼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各大题情况分析(一)、单项选择题(第1-10题)今年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考查学生最基础知识,除个别题目失分较多外,总体难度不大,本大题所考查的内容是历史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失分较多的题有第4、9题。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从而缺少必要的记忆,知识储备不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历史基本素养不到位。
1.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A. 开元通宝B. 刀形币C. 秦圆形方孔钱 D. 交子分析:本题图文结合,并巧妙创设历史情境,一题包含三个知识点:一是秦统一了货币;二是秦统一全国;三是秦朝的疆域。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又考查了读图能力。
正确答案是:C2. 下列口号或言论出现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的是A.“还我青岛” B.“自强”、“求富”C.“师夷长技以制夷”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分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限定语:“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它规定了事件的性质。
选项A“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符合题干的要求。
而B、C、D分别是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口号,其性质不符合题目要求。
正确答案是:A3. 历史影片能艺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下列四部爱国主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台儿庄战役》②《南昌起义》③《重庆谈判》④《开国大典》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分析:此种类型的选择题近几年考试中出现的较多,学生如果记住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本题就能迎刃而解。
台儿庄战役:1938年;南昌起义:1927年;重庆谈判:1945年;开国大典:1949年。
正确答案是:D4.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关系的改善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苏联解体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识记、读图、分析能力,首先学生要能读懂图,知道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是何时,其次要能分析出现建交高峰的原因,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峰是建国初主要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周边邻国与中国建交;第二次建交高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其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本题正确答案是:B。
5.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A.人民生活的提高B.综合国力的提升C.医保制度的建立D.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作答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新”几个词的意思。
正确答案是:D6. 下列是某广告公司为安徽旅游推介会设计的部分标题,其中不正确的是A.老子故里——涡阳B.新安画派的中心——安庆C.新四军军部旧址——泾县D.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分析:本题发属安徽历史的内容,属识记层次,做答时只要看清题目要求“其中不正确的是”,就能正确作答。
正确答案是:B7. 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A.伯利克里改革B.商鞅变法C.大化改新D.查理·马特改革分析:本题的限定语有2个:区域是西欧,性质是封建制度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属奴隶制度性质改革;商鞅变法、大化改新两者均对封建制度确立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分别是中国与日本的改革,只有选项D.查理·马特改革符合题目的要求。
8.世界上第一次以争取普选权等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的政治纲领是A.《人民宪章》B.《国际歌》C.《共产党宣言》D.《共同纲领》分析:本题不少学生因审题不细选择了C.《共产党宣言》。
世界上第一次以争取普选权等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是英国的宪章运动,其政治纲领是《人民宪章》。
正确答案是:A9. 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
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战争的破坏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分析:本题的首先要读懂表格:时间是:1928-1940;。
然后分析为什么从1928年起苏联人均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从1928年起苏联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联系教材,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正确认识,就可以作答。
正确答案是:C。
10. 2011年5月21日,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非洲的一个国家举行,该国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地体系最终崩溃。
他位于右图A.①B.②C.③D.④分析:本题属于周年纪念类试题。
考生既要识记1991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地体系最终崩溃,又要能读图。
正确答案是:C(二)、组合列举题(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6分。
)组合列举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归纳、列举、综合能力,着眼点往往放在一些重大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些框架性的知识结构、一些相类似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上。
该类试题具有知识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综合归纳性强等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宏观知识框架的把握,注意对历史知识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
本卷两题没有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考查的层次也属于识记范畴。
在题量与分值上比去年少。
11.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的水稻种植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⑴早在距今7000年的我国___________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了水稻。
⑵北宋时期,我国从越南引进__________,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⑶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的___________,被称为“东方魔稻”。
分析:本题考查了农业科技,属识记层次。
本题正确答案是:(1)河姆渡 (2)占城稻 (3)籼型杂交水稻。
12. 绘画不仅展现了美的历史,也反映了历史的美。
⑴安徽籍画家李公麟以其独特的“_________”画法而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
⑵著名画家_________创作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愚公移山》、《群马》等。
⑶__________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创作了富含人文主义精神的画作《蒙娜丽莎》。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史绘画艺术,属识记层次。
其中第⑴题,属安徽史内容,学生如果没有记住,可能时间紧查阅教材也未能找到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是:(1)白描 (2)徐悲鸿 (3)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