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五味中医辨证治
从《黄帝内经》脏腑辨证浅论“六腑皆令人泻”

新中医2022年2月第54卷第4期NEW CHINESE MEDICINE February2022Vol.54No.4213从《黄帝内经》脏腑辨证浅论“六腑皆令人泻”王莎莎I,方国栋21.浙江老年关怀医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5[摘要]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
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苓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董.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关键词]《黄帝内经》;脏腑辨证;泄泻;六腑[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6-7415(2022)04-0213-04DOI:10.13457/ki.jncm.2022.04.054Brief Analysis on Idea of"All Six Fu-Organs Leading to Occurrence of Diarrhea n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Organs in Huangdi NeijingWANG Shasha,FANG GuodongAbstract:The diarrhea,whose main related zang-fu organ is the spleen and whose disease location is in the intestine,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zang-fu organs,which can be reflected in an idea of*'all the five zang-organs and six fu-organ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diarrhea".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nowadays treat diarrhea mainly from the five zan g-orga ns based on the syndrome differe n tiation and treatme n t,but they overlook the im p orta n ee of the six fu-orga ns.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discussions on six fu-organs and diarrhea in Huangdi Neij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related to six fu-organs in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organs,and respectively discusses from the diarrhea related to the stomach,the gallbladder,the small intestine,the large intestine,the bladder and the triple energizer.This paper holds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The diarrhea related to the stomach should be treated with combined treatment of the spleen and the stomach,and Shenling Baizhu powder is one of its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The diarrhea related to the gallbladder has different types,such as deficiency,heat and dampness,and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liver and the gallbladder and calm the mind.The diarrhea related to small intestine consists of the types of deficiency-cold and dampness heat,or even intermingling manifestation of cold and heat,and this kind of diarrhea should be treated with Wuling powder,Gegen Qinlian tang and Wumei pills.The diarrhea related to the large intestine also has different types of cold,heat,dampness and deficiency,and prescriptions,such as Huangqi Jianzhong tang and Baitouweng tang,should be appl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ndromes in clinical treatment.In more serious cases,in which the lung heat shifting to the large intestine, Qingzao Jiufei tang can be applied.The treatment of the diarrhea related to the bladder should consider its pathogenesis from the dysfunction of qi transformation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it can be treated from the kidney and the lung.The diarrheas related to the triple energizer should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sease location.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related to the six fu-organs,the method of unblocking and purging should be used.The deficiency syndrome of of the six fu-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通信作者2021-10-132021-12-25王莎莎(1986-),女,中医师,E-mail:****************方国栋(1986-),男,底学应士,主治中医师,E-mail:fgdalex@新中医2022年2月第54卷第4期NEW CHINESE MEDICINE February2022Vol.54No.4214organs is a comm o n cause of diarrhea related to the six fu-organs,and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o determine the disease cause and treat it based on the disease cause.Keywords:HuangdiNeijing-,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zang-fu organs;Diarrhea:Six fu-organs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滴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叫泄泻病名源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为《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接洽。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歌诀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歌诀
外感热证伤阴,百病心火来兴。
肺热咳嗽須疏,心热口燥须润。
心病游风环心,肝热胸闷犯肺。
肝热目赤损血,肝火滋心头顶。
肝火激潮头痛,肝火山火往下。
肝火盛病中岁,肝火上犯上马病。
肝炎胁痛伤胃,郁火伤胸症牙痛。
痰热蕴肺著喘,心热甚者呕吐。
痰痞咳嗽胸闷,何多亦属中风。
脾虚需健,脾虚需缓,脾虚需消。
气虚淖泛声音絮,气虚年少色癿退。
气阴两虚头目眩,阴虚盗汗心烦疼。
阴虚火旺后焦,阴虚火旺内风。
肾虚阳亢何以言,面赤眼干根柢颤。
肾虚.e秘溺乾,肾虚频羸烦温。
脑髓虚背重腰酸,脑虚痴慵肢无力。
骨蒸汗出酸痛头,风热咳种偏外。
湿热病初角弓弦,热盛湿溃变恶面。
寒湿传胃吞吴字,湿热袭心如抓衣。
湿热盘肠如张伞,热迫血淋如状泻。
风湿寒湿丹溠间,风寒痹软风寒湿。
中寒气没倒冰浇,寒痰壅胸似锯刀。
风寒上袭伤脑阳,湿冷痹重郁于肠。
心脏缺火如抽丝,血虚髓髓如花残。
六淫妄行何以克,末从五味去病根。
脾痉咳嗽中风寒,肺痿痫时四逆汗。
寒湿痹重闷如醴,痛风关格犯肾精。
中药忌口

中医忌口“忌口”也称禁口、食忌、食禁等,是指在中医临床中注意饮食禁忌,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忌口”是在“药食同源”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忌口是指病人患病时在饮食方面的禁忌,又称病中忌口。
广义的忌口除病中忌口外,还包括因年龄、体质、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忌服或少服某些食品,也包括为避免某些病情复发而忌服某些“发物”等。
忌口的一般原则统观古今文献,“忌口”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辨证论忌”,二是遵循五行的生克规律忌口。
中医辨证论忌:依据《内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参照病机属性与饮食的寒热补泻功能进行对证施用。
如寒病忌生冷、热病忌辛辣、阴病忌阴柔滋腻、阳病忌温热辛燥、虚证忌克消攻伐、实证忌补益固涩等等。
按五行生克规律论忌:《灵枢·五味论》:“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的原则,结合病情与食物的属性而忌口。
如表所示。
“忌口”食物分类中医历来认为“药食同源”,指出食物与药草一样,皆有“寒、凉、温、热、平”五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并按食物的性味、功能,将须忌口的食物分为6类。
辛辣类:包括辣椒、胡椒、生姜、大蒜、韭类、花椒、青葱、芥末、酒类等。
生冷类:包括西瓜、梨子、柿子、菠萝、香蕉等生冷水果;萝卜、白菜、苦瓜、竹笋、蚕豆等寒凉蔬菜;冰棒、冰淇淋、冷藏饮料或果品等冷冻食品。
发物类:包括鹅肉、牛肉、猪头肉、公鸡肉、狗肉、虾、蟹、竹笋、芥菜、木薯、南瓜、韭菜等。
海腥类:包括虾、蟹、螺、贝类、带鱼、海鳗、乌贼、鱿鱼等水产品。
油腻类:包括猪油、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和油炸、烧烤食品。
其他类:咸品,如食盐、酱油、豆酱、腌咸菜、腌咸萝卜、腌咸鸭蛋等;甜品,如白糖、红糖、各种糖果、糕饼、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龙眼、甘蔗等水果。
因病制宜行“忌口”临床上患者在治疗期间,既要服用药物,又要饮食调理促进病愈,为此,采取切实合理的辨证施食、辨证论忌显得实为重要。
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转气病案

奔豚病出自《金匮要略》“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豚者,小猪也。
以奔豚为证候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由下向上奔走,如豚之奔,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候。
《金匮要略》治疗奔豚病主要是在三方(苓桂术甘汤、奔豚汤、桂枝加桂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从肝郁气火上逆、阳虚水寒上凌两方面辨治。
根据临床病机证治特点,辨证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奔豚病亦获得良好疗效。
1 治案张某,女,71岁。
初诊于2015年08月23日。
患者平素胆小易惊、情绪急躁,自觉乏力、短气、周身自脚起转筋、下身转气严重,有气包乱窜感,自诉有气从脚趾上冲至咽喉,疼痛难忍,右胁部疼痛,矢气后自觉好转。
面红如妆,手脚冰凉,双足红,时心烦,上半身潮热,自觉发热但摸之冰凉,口吐涎沫伴黏腻感,口咸,舌尖辣,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量少,夜尿2~3次/晚。
舌红满布裂痕,无苔,脉沉细。
患者一年以来长期规律于门诊随诊。
以桂苓五味甘草汤为主方(桂枝30 g,茯苓30 g,炙甘草20 g,大枣30g,五味子20 g,熟大黄5 g)加减用药,服用数剂后患者诸症较前多有缓解。
面红减轻,足背感觉包块减少,气从足上转好转,潮热、烦躁、焦虑好转,胃口较前稍有增加,大便较前好解,舌嫩红,少津少苔有裂纹,尺脉较前有力。
按: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病机如下。
患者为老年女性,“女子七七肾气衰,太冲脉衰少,地道不通,故天癸竭”。
该患者乃肾气不能固守下焦,冲气夹虚阳上逆,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虚阳外浮,故见面红如妆、自觉发热但摸之冰凉;小便气化不利故可见小便频数而量少;虚热扰心神故见心烦;火不暖土、气血不足,脾病不能主四肢肌肉,故见手脚冰凉;母病及子、肾病及肝,久至肝气郁结,故见烦躁、右胁部疼痛;津液输布不畅、水饮内结故见口干,脉沉;舌为心之苗,咸为肾之味,结合舌脉故可辨证为阳虚饮停,冲气上逆。
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减化裁。
方中桂枝平冲降逆,茯苓引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补益脾胃,五味子重用收敛浮阳归肾。
中医口诀一览表

中医口诀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些简短易记的概括性语言,主要用于总结和传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
1. "四气调神机,五味入药方":指中医治疗应当从调节人体四气(营、卫、气、血)入手,同时根据五味性味归纳出不同的中药药性。
2. "上工出奇,下工入微":指中医医生应当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钻研,做到出奇制胜;同时也需要注重细节,深入分析病情,才能真正做到入微。
3. "以病为本,因人施治":指中医治疗过程中应当以病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配伍。
4. "治未病,防未病":指中医理论强调预防保健,应当在疾病未发生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5. "寒热虚实皆须辨,阴阳盛衰各有宜":指中医辨证论治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其是属于虚还是实、属于寒还是热等具体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6. "平肝泄火须清热,点穴调理耳为灵":指中医治疗肝火旺盛时需要清热解毒,同时针灸调理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总之,中医口诀简洁易懂,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

目录感冒 (1)咳嗽 (3)哮病 (8)鼻渊 (9)胃脘痛 (12)痞满 (16)呕吐 (18)泄泻 (20)积聚 (23)头痛 (24)眩晕 (26)胁痛 (29)不寐 (32)心悸 (34)胸痹 (37)水肿 (41)淋证 (43)郁证 (44)虚劳 (45)血证 (47)消渴 (50)汗证 (51)瘿瘤 (52)月经不调 (53)崩漏 (54)癥瘕 (56)痹证 (60)腰痛 (63)颤震 (65)痤疮 (67)黄褐斑 (68)风团 (69)脂溢性脱发 (71)阴疽 (72)奔豚 (73)口疮 (74)舌沟炎 (76)梅核气 (77)感冒感冒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
高老师治疗感冒遵从《伤寒论》之意,从六经立论。
他认为临床上凡是用中药汤剂治疗感冒者,大多是西药效果不好,或用辛凉及清热解毒之中成药也难奏效的病人。
按六经辨证乃太阳病深陷入里,出现合病并病之证候。
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单纯辛凉或单纯辛温解决不了问题,其治法应立足“清三阳之热,补太阴之虚,温少阴之寒”,其中少阳经是三阳与三阴之门户枢纽,常兼里兼外,可寒可热,故以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治疗,常获显效。
一、和解少阳、调和阴阳法治疗感冒病例1:胡某,女,79岁。
1998年11月1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初诊:病人40年前曾患疟疾,持续多天方愈。
自此之后,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体温37.5℃。
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中医辨证: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来治疗肿瘤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来治疗肿瘤在当今医学领域,肿瘤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难题。
尽管现代医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核心原则。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肿瘤患者,中医的辨证论治并非仅仅针对肿瘤本身,而是从整体出发,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情志因素、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入侵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就如同城池的守卫力量薄弱,难以抵御外敌的侵袭;而邪气入侵,则如同敌军的强势进攻。
在正气虚的基础上,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内生的痰饮、瘀血、热毒等邪气相互胶结,积聚于体内,久而久之形成肿瘤。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来治疗肿瘤的呢?首先是气血两虚证。
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往往会损伤气血。
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
治疗上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归脾汤等。
比如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功效。
其次是肝郁气滞证。
患者长期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
常见症状有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
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该方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组成,能有效疏解肝郁,调畅气机。
再者是痰湿凝滞证。
患者多形体肥胖,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导致痰湿内生。
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脘痞、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等。
治疗宜化痰祛湿,方剂如二陈汤。
二陈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组成,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热毒蕴结证也是常见的证型之一。
多由于外感热毒,或体内痰湿、瘀血郁久化热。
症状可见高热、口渴、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中五味中医辨证治疗 一、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效变态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跟脾胃气虚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美味之品,繁殖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逐日1剂,日服2次。后者多由年迈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正人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别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腐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吻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方药选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可用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蛀牙或口腔炎症。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六、口淡。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奈尝出饮食味道,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重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药选用六君子汤加砂仁、焦谷麦芽等。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怀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踊跃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癖好,避免房劳适度,坚持口腔卫生。
△口苦:临床视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感到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沾染中也常呈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示,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思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消化体系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留神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重大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涌现广泛升高的景象。 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研讨证实,消化系统功能杂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样,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添,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下降,舌触觉感触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峻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单调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没落,气血瘀结!
△口酸: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畸形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映。 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生的患者。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响。
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凡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祖国医学认为人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五脏是相通的。对于健康颈椎病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口中是没有什么异味的,也没有什么不舒畅的感觉。如果口中出现苦、甜、咸、酸、辣、淡等异常滋味,则解释五脏已经出现了功能阻碍或出现了病象。 一般人常常认为这只是"小事"、"小结石问题",但从技术中医的角度来说则是"小事不小"。对这些易被疏忽的"小结石问题",假如联合身体的其余状态,予以剖析并加以中药调节,常可有效地防备某些疾病秋季,对保护身体健康颈椎病大有裨益!
一、口苦: 《黄帝内经》指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即若出现口苦则象征着可能有内在的弊病。以口苦为主的状况有以下几种:
口中苦味甚为男科明显,身体感到疲劳,口不渴,舌质红,舌苔黄而厚腻,脉有力或偏快。可用:柴胡10克,龙胆草5克,藿香8克(后下),白蔻仁6克(后下),石菖蒲10克,鸡骨草15克,茵陈10克,萆12克,生薏苡仁20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凡注明后下的药,待其它药将煎好时再放入,正常再煎5~10分钟即可。下同。) 随症加减: 1。除口苦男科显明外又觉得胃脘部胀痛、嗳气、食欲不振,舌红苔黄厚者,可于上方中去石菖蒲、茵陈、萆、生薏苡仁,加蒲公英15克,佛手10克,砂仁6克(后下)。
2。如伴少许流涕、喷嚏或头痛等明显感冒症状者,在上方中去萆、茵陈,加荆芥10克,蔓荆子6克,防风8克。
3。口苦而兼全身疲倦,关节成年人肌肉酸痛,舌苔甚为黄腻而潮湿者,上方去茵陈、石菖蒲,加羌活、独活各6克,黄柏8克,苍术10克。煎服法同上方。
4。如口苦甚伴大便稀烂,腹部隐隐作痛,大便里急后重者,上方去茵陈、萆、生薏苡仁,加炒土金银花15克,广木香8克(后下),胡黄连6克。煎服法同上方。 5。一慢性胆囊炎患者性情,经检查治疗已好转,但近日因多吃了油腻煎炸问答食物,又出现口苦,右上腹隐隐作闷痛,舌红苔黄,脉弦(把脉时,指下有按琴弦之感者称弦脉。-编者注)略快,尿黄,这种情况提醒胆囊炎有发生之象,可急用:
柴胡10克,枳壳12克,青皮8克,鸡骨草30克,延胡10克,炒山栀子6克,蒲公英20克,龙胆草6克,广木香8克(后下)。煎服法同上。如曾喝酒者,加葛花15克,枳栀子20克;曾食大批糯米或麦食者,加麦芽、谷芽各20克。
二、口淡: 吃东西时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在没吃货色时也感到口淡,舌苔多白而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显著感冒之后,身体欠佳;有的是胃肠接收功能差。笔者综合心绞痛数十年各方面的丈夫研究显示,口淡者的身材婴儿免疫功能低下,抗病才能弱。因而对口淡不能轻易视之。普通常见的口淡及自疗方式如下:
口淡,身体疲倦,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腻,脉搏略缓,可用:藿香10克(后下),白蔻仁6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炒白术12克,生薏苡仁15克,陈皮8克,神曲10克,山楂(炒香)12克。煎服法同上。
口淡,大便稀烂者,在上方中加炒扁豆15克,葛根20克(炒半焦);气短或乏力者加党参15克,柴胡6克,升麻4。5克,当归6克;伴腰酸无力者加川杜仲(淡盐水炒断丝)、炒狗脊各15克。
三、口甜: 有的人经常感到到口有甜味,甚至喝白开水也好象喝糖水个别。这种情形,技巧中医以为是脾有湿热。张启齿常可见到又厚又黄而潮湿的舌苔。在检讨医治受骗以芬芳化湿为主,可用:佩兰15克(后下),白蔻仁5克(后下),石菖蒲6克,苍术10克,鸡骨草12克。煎服法同上。
随症加减: 1。胃脘胀闷,胸闷欲呕者加枳壳10克,半夏10克,藿香6克(后下),川厚朴8克。
2。素常喜饮酒者,加葛花12克,枳栀子15克。 3。大便稀烂者加炒扁豆12克,炒土银花15克,滑石10克。
4。身体感到发烧,但体温又正常者,可加炒黄芩10克,炒山栀子8克。
四、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