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例题[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底部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过一会儿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黑色的碘颗粒,下列现象中与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碘颗粒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珠晶莹C.秋天,白雾弥漫D.冬天,霜满枝头2.王老师上课带来一把金属勺放在了讲桌上,把刚烧开的开水倒入杯中,将金属勺放在杯里,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约20℃)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

关于这种金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熔点不低于20℃B.该金属熔点低于20℃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D.该金属是非晶体3.如图是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和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时的情景,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雪糕周围的“白气”是升华形成的B.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C.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汽化形成的D.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4.冻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做菜时这些小孔饱含汤和佐料因而味道鲜美这些小孔的成因是()A.豆腐自身冻缩而成B.外界的冰雪扎进豆腐里而成C.豆腐里的水先凝固成冰,再熔化成水形成的D.豆腐自身膨胀而成5.下列说法正确是()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固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6.下列所给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 40℃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7.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9.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时要测量体温。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热量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雪水化成河是液化现象2.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底部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过一会儿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黑色的碘颗粒,下列现象中与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碘颗粒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珠晶莹C.秋天,白雾弥漫D.冬天,霜满枝头3.下列所给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 40℃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4.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5.下列验证性小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将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看到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浸过水的棉花,放在恒温的环境中,观察到其示数会下降,说明液体蒸发要吸热C.对着冰冷的镜面哈气,发现镜面变模糊,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液体汽化D.在玻璃板上滴等量两滴酒精,让它们表面积相同,放在温度条件相同而通风条件不同的环境中,发现通风条件好的地方的酒精先消失,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6.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A.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B.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C.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D.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7.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时要测量体温。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把盛有-5℃冰块的试管放入盛有足量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则试管里的冰()A.温度能达到0℃、且能熔化 B.温度能达到0℃,但不能熔化C.不能达到0℃,也不能熔化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2.在舞台演出时,常常使用干冰营造出若隐若现的白雾,颇具梦幻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A.直接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烟雾B.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D.利用干冰升华放热,使周围的空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3.下列事例能使蒸发变慢的是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4.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一组是()A.塑料、橡胶、玻璃B.沥青、蜂蜡、铁C.冰块、铁、海波D.松香、石蜡、塑料5.某年盛夏,在巴尔干地区,一在野外考察的一位植物学家将盛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包严实后,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会儿再喝,这样做的目的是A.湿毛巾上的水在太阳光照暴晒下迅速蒸发吸热,使牛奶温度降低B.这是为了给牛奶加热C.牛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D.这是利用太阳光杀菌6.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2.2m/s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 cmD.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7.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1/ 7A .用“干冰”来给食物保鲜是利用了“干冰”熔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B .水沸腾时烧水的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D .医生常用涂酒精的方法给发高烧的病人降温,原因是酒精比热容较大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蝙蝠能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是因为蝙蝠的眼睛可以在夜间看见物体B .打雷时,总是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C .固态的冰不能直接变成水蒸气D .树上熟透的苹果会落向地面,而不会飞入空中9..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B .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C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D .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10.寒冷的冬天,小朋友在室外玩肥皂泡时,发现肥皂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如图所示。

八人上第三章 物态变化习题集.

八人上第三章   物态变化习题集.

物理试题八年级人教汇编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1.1.3.A.人的正常体温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答案:A三、实验1.(2012江西)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

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2甲、乙所示,其中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_____℃。

1.(2012凉山)看图回答: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

由图可知(填A 或B)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答案:吸 0 液温度1 2 3 4 5 6二、选择1.(2012益阳)图4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答案:B2.(2012恩施)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

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答案:B3.(2012泰安)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锭熔成铁汁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是()答案:C4. (2012烟台)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

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A.水的凝固过程B.海波的凝固过程C.玻璃的凝固过程D.蜡的凝固过程答案:B5.(2012南充)图一是种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A.40℃B.44℃C.48℃D.52℃答案:C6.(2012泰州)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A B C D答案:B7.(2012泸州)如图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海波熔化过程中,某同学描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根据图像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A.0至5min内海波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海波的熔点不断升高B.5min至10min内海波的温度不变,海波的内能不变C.5min至10min内海波的温度不变,但海波在这段时间内仍然在吸热D.10min以后海波已全部变成气态,温度进一步升高答案:C8.(2012泉州)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水晶莹C.秋天,薄雾缥缈 D.冬天,瑞雪纷飞答案:A9.(2012日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汽化和液化B.汽化和升华C.凝固和凝华D.凝固和熔化答案:C1(()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 (2)2(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2℃时,其状态是。

《好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题(含答案)

《好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题(含答案)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冻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做菜时这些小孔饱含汤和佐料因而味道鲜美这些小孔的成因是()A.豆腐自身冻缩而成B.外界的冰雪扎进豆腐里而成C.豆腐里的水先凝固成冰,再熔化成水形成的D.豆腐自身膨胀而成2.下列所给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 40℃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3.利用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却没有燃烧。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烛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B.水沸腾后,水不再吸热C.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D.在加热过程中,只有水吸热,纸锅不吸热4.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A.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B.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C.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D.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5.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

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A.36.6℃B.39.6℃C.37℃D.76.2℃6.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7.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棒冰冒“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C.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叶片分泌出来的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8.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9.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10.舞台上演员跳舞时,会喷洒干冰产生一种美丽的效果——“白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3章物态变化 练习题(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3章物态变化 练习题(解析版)

第三章物态变化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共40分)1. 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 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B. 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C. 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D.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2. 生活中很多热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 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由于凝固产生的B. 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C.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了热量D. 冰箱中取出的冰茶,过一会儿,容器的外壁附着一层小水珠,这是由于液化形成的3. 吃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糕,舌头往往会被冻在冰糕上。

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发生了A. 熔化B. 凝固C. 蒸发D. 凝华4. 今年5月份以来,据怀化市气象局工作人员统计,有20多天的阴雨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在自然界中,雨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则雨形成的物态变化过程主要是A. 汽化B. 液化C. 熔化D. 升华5. 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A. 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B. 农业灌溉中用地下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C. 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6.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图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A. 先熔化,后液化B. 先升华,后凝华C. 先汽化,后液化D. 先汽化,后凝固7. 下面的图中,正确表示水沸腾时杯底气泡上升的图示是A. B.C. D.8. 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已获得热力学温度为100K的高温超导材料。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K,热力学温度100K相当于A. C. D.9. 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专题物态变化的图像问题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专题物态变化的图像问题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专题物态变化的图像问题含答案1.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海波的熔点是48℃B.海波在BC段没有吸收热量C.在第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D.海波在CD段是气态2.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

根据图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C.在第30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B段表示该物质的凝固点逐渐降低B.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变,从B到C该物质不断放热C.CD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变,在B点该物质已完全凝固D.CD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下降,从C到D该物质仍处于凝固过程中4.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5.星期天,小芳在家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她觉得锅里的水放得太少,于是又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的少)。

将水再次烧开。

下列图中能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6.加热一定质量的冰,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实线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只增加冰的数量,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7.干冰在升华的过程中需要从外界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如图所示,图___是海波的熔化图像,图___是沥青的熔化图像(选填“甲”或“乙”)8.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的温度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9.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该物质第5min时处于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底部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过一会儿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黑色的碘颗粒,下列现象中与玻璃泡顶部玻璃壁上出现碘颗粒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珠晶莹C.秋天,白雾弥漫D.冬天,霜满枝头2.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

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段时间后。

测得使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大小关系是()A.t甲=t乙=t丙B.t甲>t乙>t丙C.t甲<t乙=t丙D.t甲<t乙<t丙3.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D.用地膜覆盖农田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5.下列所给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 40℃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C.云的形成涉及的主要物态变化为液化和凝华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7.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高于标准大气压B.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温度一样,如果烫伤到人以后,烫伤效果也一定相同C.实验中会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D.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8.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沙,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水温100°C、油温180°C、沙温250°C),又经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乙小烧杯中的水正在沸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小烧杯中水均在沸腾B.甲、丙小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C.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D.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9.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10.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大约为4℃C.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90dB-100dB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11.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9℃,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例题 一、温度计的使用: 典型例题1: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中按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把下面叙述依次排列: A、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B、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C、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进入被测水中 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E、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刻度 F、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水中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 G、从水中取出温度计 H、取一只适当的温度计 思路点拨:温度计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测量仪器,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能顺利做出排序。 解析: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首先要估计被测水的温度,取一只适当..的温度计,

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免被测水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而使温度计内的液体涨破温度计。接着要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以便能准确迅速地读数。在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进入被测水中,待示数稳定后进行读数。最后从水中取出温度计。 答案:B、H、D、E、C、F、A、G。 规律方法:只有掌握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够做到操作熟练,读数既快又准确。在使用温度计时,注意正确使用温度计: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典型例题2:在很冷的地区,气温会降到-50℃,常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测气温,是因为( ) A、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B、水银是热的不良导体 C、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2

思路点拨:知道温度计工作原理,了解一些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析:酒精、水银及煤油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如果酒精、水银凝固成了固态或变成气体就无法用它来测温了。查看熔点表可知:酒精的熔点是—117℃,水银的熔点是—39℃。又因为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也就是说酒精降至—117℃才凝固,而水银降至—39℃就会凝固,很冷的地区气温可低至—40~—60℃,这种情况下水银凝固,不可以用来测气温而酒精还是液态的,可以用来测气温。故选A。 答案:A 规律方法: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必须是保持液态才能正常使用。 二、熔化和凝固: 典型例题1: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0℃的房间内(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思路点拨: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它的熔点,二是必须继续吸热。关键分析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 解析:冰完成熔化过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题中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的冰和0℃的房间没有温度差,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因此冰不能继续吸热,它不会继续熔化。 答案:不能 规律方法:本题常见错误是片面认为晶体只要达到了它的熔点,就会熔化,得出冰能继续熔化的结论。 典型例题2:某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试分析: (1) 这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 (2) 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态?如果是晶体,它的熔点是多少? (3) 用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曲线,判断它的物质名称? (4) 固液共存的时间有几分钟?

思路点拨:确定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首先要看温度随时间如何变化,温度升高,则是吸热过程,是熔化图像;温度降低,则是放热过程,是凝固图像。其余的就是对熔化图 3

像还是凝固图像的理解。 解析:由图可见,在0时刻温度是15℃,2分钟时温度为0℃,显然温度是降低的.这是的凝固图象。温度在0℃持续了4分钟,表明在这段时间内物质放热但温度不变,所以是晶体。0℃是这种晶体的凝固点。因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这种晶体的熔点是0℃。查熔点表可知,这种物质固态时是冰。在凝固过程从2分钟持续的6分钟,共用了4分钟。 答案:(1)这是凝固图像.(2)这种物质是晶体,熔点是0℃.(3)这种物质固态时是冰.(4)固液共存的时间是4分钟. 规律方法: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为折线,而非晶态熔化和凝固图像为圆滑的曲线。晶体图像水平段为晶体熔化或凝固过程,表示熔化时吸热或凝固时放热温带不变,对应的温带为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 三、汽化和液化 典型例题1: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蒸发 D、先凝华,后升华 思路点拨:对于本题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再判断物态变化过程,方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解析:刚进屋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糊;然后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小水珠又蒸发变成水蒸气,眼镜重新变得清晰;即整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故选B. 答案:B 规律方法: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一定要搞清熔化、汽化、升华和它们的反过程凝固、液化、凝华这些概念,再弄清变化前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变化后又处于哪种状态。然后根据物体先后的状态来进行判断。 典型例题2:下列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 A、下雾 B、 下霜 C、 降雨 D、结冰 思路点拨:在六种物态变化中,有三个吸热,三个放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再分析选项中的各种现象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解析:A、下雾,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4

B、下霜,属于凝华现象,要放热; C、降雨的过程中,高空的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吸热,熔化成水滴,符合题意; D、结冰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故选C。 答案:C 规律方法:对于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霜、雾、雨、雪、冰雹、露等的形成、吸热或放热以及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要有归类,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典型例题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蒸发和沸腾都是吸热过程 B.水只有在100 ℃时才能沸腾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所以它们都只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D.液体到达沸点时,一定沸腾 思路点拨: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注意它们的别和联系。同时要知道沸腾的条件。 解析: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汽化过程是吸热过程,A正确;由于沸点与压强有关,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B错;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沸腾则需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才能进行,所以C选项错误;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而是还需要继续吸收热量,所以D选项只达到沸点不对,D选项错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规律方法:(1)平时我们所说的蒸发有制冷作用,就是指汽化吸热。 (2)下表是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 沸腾 蒸发

不同点 发生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 在任何温度下 发生部位 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只在液体表面 发生程度 剧烈 缓慢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热

典型例题4: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5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 图。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有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 (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或“不变”或“降低”)。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思路点拨:关于水的沸腾实验是本章的重点实验,对此实验要从实验器材、操作、现象和得出结论给与全面的掌握。(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2)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注意分度值;掌握水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3)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解析:(1)从图中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当时的温度为96℃.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2)从图象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沸点为98℃.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答案:(1)96;A;(2)98;(3)吸收;不变;(4)液化. 规律方法: (1)从现象上看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而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2)从响度上讲,沸腾前响度由小变大,沸腾后响度减小。 (3)水沸腾曲线:上升阶段表明水吸热,温度升高;平直段表明水沸腾过程中吸热温 6

度保持不变。 (4)水的沸点随液面气压改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典型例题5: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 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 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思路点拨: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液体的表面积。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解析:A选项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既加快了头发上的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水的温度,故加快了蒸发;B选项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加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C选项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提高了粮食的温度,加快了粮食中水分的蒸发;D选项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保鲜膜将水果与外界隔绝,减慢了水果周围的空气流动;放在冷藏柜里,降低了其温度,这些措施都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D。 答案:D 规律方法:解决此类题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出发,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四、升华和凝华: 典型例题: 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思路点拨:此题的关键是了解镀膜过程在物态是怎么变化的,即:金属初始是什么物态,后来是什么物态。 解析:金属在高温、低压下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分布在玻璃镜头附近,温度降低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均匀地附在镜头上,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物态变化,先升华后凝华,选C。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