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名师精编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学案

1【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一)选择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liào稀疏)黯然(àn昏黑)攒射(cuán聚,凑集)喋血(diã血流出来的样子)B.浸渍(zì浸)噩耗(â惊人的)不惮(dàn怕)立仆(pū倒下)C.菲薄(fēi微、薄)踌躇(choúchù犹豫)血痕(hãng痕迹)赁屋(lìng买)D.长歌当哭(dàng当作)殒身不恤(xù畏惧)桀骜(jiã’áo性情暴烈)屠戮(lù合力)答()(二)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三)题目注释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是,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的“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可见是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课时)人教版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课时)人教版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

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再三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

文章写于同年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

“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教案
课型 新授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依据:1、2017 年高考大纲分析:能识记 2、体会出作者的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能对阅读材料进 行赏析。
教学 难点
体会出作者悲愤交加的情感。
依据:散文是高考中的常见必考题型之 一。 可以帮助我们领悟时代精神和时代意 义。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文章主旨。 2、学会散文中的写作手法。
学习 目标
理由:刘 和 珍 的 形 象 特 点 及 写 二、能力目标: 作 手 法 1、思维能力: 手 法 是 能够通过学习,体会出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 本 课 教 神,从而用来思考自己的生活行为和学习方式。 学重点。 2、运用能力: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训 练 学 生 8 分钟 诵读把握 情感的能 力, 也能提 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巩固本课 所学, 完成 学习目标 5 分钟
1、 巡 视 学 生 做 1、 小 考 本 上 作 检 查 学 生 7 分钟 总结文章主旨 答。 答。 对本课所 2、 公布答案。 2、 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3、 展 示 优 等 生 3、 订正答案。 情况 考试本。 4、 评 价 学 生 作 答结果。 6 布置 1、练习册习题。 3 分钟 下节课 2、预习巴金相关文化常识。 自主 3、查找《小狗包弟》的写作背景。 让 学 学习 4、通读《小狗包弟》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生 明 任务 确 下 课 所 学,有 的 放 矢 进 行 提 前 学 习。 7 板书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设计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情感 写作目的
8 课后 反思
教具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课前 考查成语的积累 三分钟 辗转反侧 百折不回 茶余饭后 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承接结 果环节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小结: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3)

记念刘和珍君课题《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课时第三课时(3 课时)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检测,了解刘和珍人物形象
2、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刘和珍遇难的教训意义
3、探讨刘和珍遇难的现代价值
过程与方法
1、以分析讨论为基础,归纳得到分析重点语句的分析方法,进而总
结出其遇难的教训意义。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3、通过思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
感等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教学
重点
分析刘和珍遇难的教训及其意义教学
难点
如何理解鲁迅的语言
教学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忆总结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一)情景导入:
播放幻灯片,创设悲伤情境,引导学生对刘和珍的
总体认识
(二)回顾上两课时的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分
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反抗反动校长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学生观看图
片,快速进入
情境
对文中前五
部分进行整
激发学生了
解的兴趣
通过筛选分
析,结合上两。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3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3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3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二、难点、重点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这篇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关键文句的理解等原因。

三、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背景介绍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三、生字、生词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渍zì菲薄fěi洗涤(dí)惮(dàn)攒射(cuán)尸骸(hái)寥落:稀少。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
二、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此”包括哪些复杂的情感?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三、探究手法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课题名称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2017-11
教师姓名
彭慧
学生年级
高一
课时
第三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参考0927 1757《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踌躇黯然噩耗尸骸虐杀攒射辗转呻吟不惮和蔼陨身不恤长歌当哭二、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知识链接: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

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

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

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

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

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

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

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

”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第三课时学习重点: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二、感悟总结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三、拓展阅读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

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

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

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

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

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

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

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

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

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

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

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

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

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

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

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

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

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

民族的危机。

家庭的危机。

个人的危机。

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

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

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1899 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

1901 路矿学堂毕业。

1.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4分)2.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第(9)两段文字。

(6分)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于鲁迅的启发与影响。

(5分)四、布置作业1、背诵2、4部分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