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学期氧气制取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2.3双氧水制取氧气(共24张PPT)

现 象:木条复燃了
现 象:木条复燃了 ①思考: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目的:防止气体从漏斗处逸出。
(2) 催化剂不能决定化学反应能否发生,
分 析: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 KMnO4
K2MnO4+MnO2+O2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2.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导管
锥形瓶
A装置的优点: 便于加液体药品
B装置的优点: 便于加液体药品,并能控制反 应速率,还有利于节约药品
3.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
4. 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①思考: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将导管上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紧,从长颈 漏斗加入一定量的水,使长颈漏斗的下端 管口浸没在液面以下,再加入少量的水, 停止加水后,漏斗液柱高度保持不变,则 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填写学案 知识回顾部分
知识回顾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KMnO4 △
K2MnO4+MnO2+O2
2、画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图:
注意: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塞棉花 3、酒精灯外焰加热
3、氧气的收集方法: ① 排水集气法
验满方法: 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则证明氧气已满 ② 向上排空气法
现 象:木条复燃了
二氧化锰(MnO )时迅速产生氧气。 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伸入锥形瓶内的导气管不宜过长。
(1)在上图所示装置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
目的:防止气体从漏斗处逸出。
步骤三:反应停止后,重新加入过氧化氢 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 生的现象。
化学九年级上册《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
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
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化学九年级上册《制取氧气》教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教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学生回答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 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
初中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初中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
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1)加热法;(2)用排水法;(3)用氧化铁红做催化剂。
一、加热法
装置:集气瓶+固体试剂+酒精灯。
原理:将生成的氧气通
过加热的方式放出,再收集到集气瓶中。
具体操作步骤:①用燃着的木条搭在试管口上,并使试管倾斜;②集气瓶(或塑料瓶)向下倾斜,把水倒入试管中;③收集到的氧气通过导管,经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二、排水法
原理:通过导管将空气吸入集气瓶中,使其充满整个集气瓶,然后再将空气排出,在集气瓶中收集到氧气。
三、氧化法
具体操作步骤:①将集气瓶(或塑料瓶)放在桌上;②将燃着的木条(或烧红的铁片)搭在集气瓶口上;③用小火柴点燃木条或烧红的铁片,随即将导管放入水中(导管不能放入水中);
④收集到的氧气通过导管进入集气室中;⑤熄灭酒精灯。
—— 1 —1 —。
初中化学上册制取氧气(基础)九年级教学知识讲解

制取氧气(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注意事项。
2.认识分解反应,能区别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要点梳理】要点一、实验室制取氧气(高清课堂《制取氧气》)1.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图B或C所示)过氧化氢水+氧气(2)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制取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使用如图D所示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比较稳定的氧气流。
2.收集方法:(1)排水集气法:如图E(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如图F(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3.验满方法:(1)排水集气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4.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来记。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
(3)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中。
(4)点:点燃酒精灯,均匀预热后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5)收:导管口有连续气泡产生时再收集氧气。
(6)离:实验结束,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
(7)熄:最后熄灭酒精灯。
【要点诠释】1.实验室(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应注意的事项(1)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2)铁夹要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3)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
(4)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加热时产生的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初中化学上册《制取氧气》初三练习题 含答案

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1.关于催化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减少B.化学反应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增加C.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2.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A.用排水法收集时氧气,集气瓶装满水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3.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案是()A.氯酸钾受热分解B.过氧化氢溶液分解C.分离液态空气法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B.水氢气+氧气C.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水碳酸5.小华采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做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不变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6.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有的方法是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
A. ①或②B. ①或③C. ②或③D. ①②③均可7.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主要操作:a.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b.熄灭酒精灯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连接仪器e.装药f.用排水法收集气体g.撤出导气管。
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cdaebfg B.dceafgb C.adcefgb D.dceafbg8.某同学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潮湿;③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④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⑦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A.全部B.除④外C.除⑥⑦外D.①②③⑤9.已知氨气是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室制取氧气

6.先让导管撤离水槽. 7、熄灭酒精灯.
实验完毕,先把导管离开水面,后熄酒精灯原 因:防止水倒流进入试管,使试管炸破
裂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 不易溶于水或 难溶于水的气 体
向上排空气 向下排空气法 法 密度比空气小 密度比空气 的气体 大的气体
方法之二:向上排空气法
如何验证氧气已经 充满集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装置图
(4) 在外焰 加热
(2)铁夹夹在 离管口约1/3
(1) 试管口略向下 倾斜
防止冷凝 水倒流, 使试管破 裂
避免高 锰酸钾 粉末进 入导管
(3)试
管口要塞 一团棉花
(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装置: 从左到右,自下而上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先将 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双 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 有气泡冒出(或者松开手 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 证明气密性良好。
B
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 C 口应 ( ) (A)朝下 (B)朝上 (C)略向下倾斜 (D)略向上倾斜 4.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 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 在(D ) (A)加热固体药品前 (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2、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塞好塞子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防止
受热不均匀试管破裂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等气泡连续并且均匀 地冒出时再收集 原因:刚加热时产生的
气泡是空气气泡,不是氧气! 气泡从集气瓶冒出时,气体集满。
收集满的氧气,应正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 盖上 原因: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室制氧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2.难点:理解不同制氧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准确观察和记录。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
3.学会使用实验室制氧设备,掌握操作要领,确保实验安全。
4.能够正确书写氧气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为制取氧气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2.注重实验操作的演示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实验技能。
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呈现:详细讲解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三种制氧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并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制氧过程,教师在旁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制氧方法的优缺点,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初中化学中,制取氧气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见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加热过氧化铁制取氧气。
过氧化铁是一种化合物,它可以分解产生氧气。
实验中,我们将过氧化铁放入试管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
随着温度升高,过氧化铁开始分解,释放出氧气。
我们可以用一根湿润的木条将氧气收集起来,观察到它能够使木条燃烧更旺盛。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它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氧气和水。
实验中,我们将过氧化氢溶液倒入漏斗中,然后加入少量的过硫酸钾催化剂。
随着催化剂的作用,过氧化氢开始分解,产生氧气。
我们可以用气球或试管将氧气收集起来,观察到气球膨胀或试管内气体水平上升。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电解水制取氧气。
电解水是利用电能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实验中,我们将两个电极分别插入含有电解质的水中,然后通电。
在通电的过程中,水分子被电解成氢离子和氧离子。
氢离子聚集在负极产生氢气,氧离子聚集在正极产生氧气。
我们可以用试管将氧气收集起来,观察到试管内气体水平上升。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我们可以制取到氧气。
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它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氧气的性质和反应来深入了解氧气的特点。
同时,这些实验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总结起来,制取氧气的三种常见方法分别是加热过氧化铁、过氧化氢分解和电解水。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获得氧气,并进一步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这些实验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观察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科学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