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单元导语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导语精品课件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

李商隐诗二首 千年之后的子夜,青鸟衔来了思念,同样孤独的灵 魂,溯逆时空,追随神女梦幻的召引,寻觅相思的 传奇。绵亘千年的锦瑟仍在悠悠叹惋,凤尾香罗上 泣血的残红,铭刻相思成灰的一生痴守。倏忽间相 歌
单元导语
白居易 长恨歌 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 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 的一天。“温泉水滑洗凝脂,夜半无人私 语时。”大明宫韶华极盛时,谁会料到, 结局竟是马嵬坡前“一掊黄土收艳骨,数 丈白绫掩风流”? 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有些爱要 用 一生去忘记,恨,一样会模糊时间。 若,人生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 世 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 人两不相 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韩愈 听颖师弹琴 音乐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乐声是世界上 最美妙的东西。它能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 达意外之意,感象外之象。真是无为而无不为。独乐乐不 如众乐乐,能把自己的音乐审美感受,与更多人甚或千年 之后的人们共享,斯乐何极!
李贺诗二首 孤单的你,骑着一匹能敲出铜音的瘦马,在苍茫的大地 上寻觅诗句,把瑰丽的太阳投入你的幽暗的锦囊。多少 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坚持写作,心里想着天外的流云。 而苍天无情,只让你老在苦闷里,老在日日辛辣的酒杯 里,地老天荒、迷魂不返。
唐诗宋词导语和结语

唐诗宋词导语和结语开头导语:1中国是诗的国度,其中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 唐代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邹.” 古往今来,许多人就是读着唐诗走近诗歌,走近文学的。
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的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2. 同学们,唐诗是祖国灿烂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很多诗人和作品都脍炙人口____一个醉仙李白演绎了一段盛唐风骨, 一个诗圣杜甫咏唱了一出悲怆史诗.我们喜欢浪漫中透出豪情的李白,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我们喜欢沉郁中透出欣愉的杜甫,虽是“万里悲秋常作客”,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恬淡。
我们还喜欢朦胧中透出忧虑的李商隐,虽是“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也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忧国忧民。
我闷喜欢粗犷而又细腻王维,虽是“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也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浅唱。
我们也喜欢恻隐而又浪漫的白居易,虽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唯美。
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人留下的音韵中去探寻诗的意蕴,去追求文学的真谛吧。
结尾:有人说,唐诗就是历史。
一行浅唱,几声嗟叹,就把“万朝来拜”的大唐盛事描绘得光耀千秋;一千年前的唐诗是那巴山夜雨,还是那潮涨秋池,是那回眸一笑,还是那青楼管弦,是那明月天山,还是那苍茫云海,墨香中挥洒豪情,风雨中感受戚哀,都在最后的那一管箫声中湮没。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歌,醉在唐诗里`````宋词开头: 如果说唐诗是春,如花中牡丹耀眼夺目.那么宋词就是秋,时而犀利豪迈,时而温婉多情.我们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 也有“不肯过江东” 的高歌。
我们喜欢豪放中透出柔情的苏轼,虽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也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感伤。
唐宋诗词导入

唐诗的发展脉络
晚唐—从唐文宗到唐亡 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局面下 势力日益衰微,藩镇势力日益强大,阶级矛盾 十分尖锐。 杜牧和李商隐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矛盾。 杜牧出于杜甫、韩愈之后,而在风格上将清新 峻拔熔为一炉。李商隐则尤长于七律,在七律 这种形式上继杜甫之后,有了可喜的发展。此 外温庭筠轻艳的作风对唐末诗人颇有影响。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退隐田园的淡远 2、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3、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 4、借古讽今的情怀 5、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 6、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7、告慰平生的喜悦 ●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宋词的发展脉络
词的产生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 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 但“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 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 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 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时张志和的《渔歌 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 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 词创作的高峰。
2、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诗歌思想内容分类
读诗最重要的是领会诗中蕴涵的情感主旨。诗歌的思 想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边 塞)、行旅诗、咏史诗、咏物诗、哲理诗等。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诗歌,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 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 以下几方面: ● 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战乱离散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唐宋词单元导语2

一蓑烟雨任平生—诗人怀抱情志 的诗, 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 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 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 生命的把握, 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 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 感慨。 感慨。
唐宋词 唐宋词
单元导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后的相 思最苦,离愁别恨在抒写恋情的词中占的 思最苦, 比重最大, 比重最大,也最具有感人 至深的艺术魅力。 至深的艺术魅力。赠友送别词抒写离别之 常见的内容有折柳赠别、长亭饯别、 情,常见的内容有折柳赠别、长亭饯别、 歧路歌别等。 歧路歌别等。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 两情相悦 问世间情是何物 词言情,宋词以善写男女情感著称。 词言情,宋词以善写男女情感著称。言 情词致力于表达委婉悱恻的情感, 情词致力于表达委婉悱恻的情感,描摹 深微细腻的心绪, 深微细腻的心绪,把一种精致的趣味发 挥到了极致。柳永、苏轼、秦观、 挥到了极致。柳永、苏轼、秦观、李清 照等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创作出感人至深 的词作,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 的词作,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有的表 达对理想之爱的向往, 达对理想之爱的向往,有的是在悼亡中 流露出对逝去的爱人的款款深情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 风物景色 水远山长看不足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 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 比例。一般来说, 比例。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 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 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 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 描手法,或托物言志。 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 往对仗工整,语言特点:明快清新、 往对仗工整,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 洁质朴。 洁质朴。
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串词

xx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串词xx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串词目录序言琵琶行(xx)春江花月夜(xx)无题(xx)xxxx(xx)望海潮(xx)xx(xx)定风波(xx)水调歌头(xx)xx(xx)声声慢(xx)破阵子(xx)钗头凤(陆游)把酒xx说(xx)岳阳楼记(xx)爱莲说(周敦颐)xx(xx)陋室铭(xxxxxx(xx)xx仙(xx)蜀道难(xx)兵车行(xx)长恨歌(xx)将进酒(xx)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看青山依旧,唱大江东去。
今天,在人类就要举步跨进二十一世纪门槛的时候,我们从历史的珍宝馆里满载而归,和大家共享这场精神的盛宴。
一个民族能够昂首屹立在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养。
这条文化长河,从远古奔向未来,从洪荒奔向文明、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血泪,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记下了诸多辛酸和遗恨。
疏理这条河道,披沙拣金,我们拾到了光照古今的千古名篇。
它是艺术笔墨写就的史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历史长卷的浓缩。
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咚咚动地鼙鼓,猎猎旗卷楼兰,金缕曲,黄莺儿,桃花扇,杨柳风,篇篇是对时代的沉思,字字是对历史的凝视。
它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美不胜收,倾国倾城。
它如同熠熠生辉、泛彩流光的颗颗钻石,镶嵌在时代的长廊。
夸父的坚毅,洛神的婀娜,屈原的仰天长啸,李煜的愁肠寸断,关云长的横刀立马,贾宝玉的儿女情长,无不成为艺术美的化身,历万古而不朽。
它是一条连接民族文化的链环,一端牵着远古,一端指向未来。
浩浩五千年文明,摇曳多姿,辉煌巍峨,浸润和滋养着中华民族。
千古名篇,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是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浓缩版、精华篇。
捧读它,欣赏它,我们清晰地感觉到了先贤哲人的深邃博大,志士仁人的报国壮志,游子商旅的亲情乡愁,旷男怨女的追求呐喊。
历览千载辉煌地,长歌浩叹唱古今。
捧起这些佳作,我们与圣贤相会;吟咏这些绝唱,我们与历史对话。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导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单元导读】从先秦到六朝,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孕育,中国古典诗歌登上了一座空前的高峰。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诸多士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创作倾向也终见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兴象玲珑的优美华章与风骨遒劲的壮丽交响,融会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史盛况。
意象与意境是形成古典诗歌艺术美的重要因素。
它们使得诗歌摇曳着言外之意与景外之韵,朦胧着一种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
本单元我们将从意象与意境出发,去领略诗歌长于抒情的魅力。
让我们由此认识唐朝的诗,也由此认识诗的唐朝。
【学习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2、了解李白、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3、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用评点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总体设计】《唐诗宋词(选读)》将唐诗分为气象恢弘的初盛唐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所以总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能够对初盛唐诗歌的“气象恢弘”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
要实现这一目标,李杜无疑是最佳人选,一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是无人能够逾越的高峰,二是学生初中背过多首两人的诗歌,对二人也比较熟悉。
因此,将第一单元设为李白和杜甫两个专题去学习。
以李白专题为例,讲读《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在诵读和赏析中初步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然后组织一个学生活动,梳理出学生初高中学过的所有诗歌,以意象和意境为切入点品味体悟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最后设计一个小练笔“我心目中的李白/杜甫”。
三年级语文上册唐诗宋词教案

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学习中,唐诗宋词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唐诗和宋词都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代表作品,它们博大精深、情感真挚、句式严谨、文化传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教授唐诗宋词,我们应该制定合适的教案。
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和注意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为日后更好地学习文学、提高语文水平打下基础。
同时,要求学生:1.能听懂和理解一些简单的唐诗宋词;2.能选择喜欢的古诗文进行背诵和表演;3.能用简单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4.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
第二节: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是唐诗宋词选集,主要包括唐诗和宋词两部分内容,涵盖了唐代和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教材分析阶段,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语言能力?2.教材中的诗歌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3.教材中每首诗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是否有足够的解释和引导?4.教材是否具有系统性和渐进性?对于教材不足或不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对教材进行补充和修改。
第三节:教学方法针对本单元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师生互动法教师通过对诗歌的解析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学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意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意见给予评价和指导。
2.背诵和朗诵法学生通过诗歌的背诵和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强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法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展示相关图片、短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加强学生的视觉体验,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节:教学过程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安排。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安排:1.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前导入,创设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阶段:教师通过朗读、解析、讲解等方式进行课堂讲解,挖掘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思考。
第四单元 单元导语 鲁人选修(唐诗宋词)

第4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单元导语
李清照词二首 她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备受人们的嘉许。 而她亦率真果决,敢爱亦敢言。但这却为她 带来了身前身后的种种忌恨与诋毁。她爱花, 爱酒,爱这如春光般烂漫的人生。但命运却 只在她手上放了 一半的幸福。前一半是美满甜蜜,后一半却 只留给她苦涩流离。 虽然她多才而又博学, 但现实却总是如此的残酷。她对于太多太多 的事情,亦属无能为力。而那些眉黛浅处的 哀怜与歌,只被她轻轻地别在诗笺之上,留 给我们一个帘卷西风时的婉约背影。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而今的扬州已不再是你笔下那种“废池乔木”的荒凉景况。 烟花三月,踏着昔年你去扬州的足迹到二十四桥去寻访 那消得人憔悴的吹箫人。桥上空那轮月比晚唐时更皎洁、 更丰满,可怎么不见当年的吹箫人呢?唯有那红药,由 宋至今,依旧静静开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王沂孙 眉妩(渐新痕悬柳)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 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 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 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 演绎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 “披月踌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 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 一份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 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 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供恨,你痛恨神州沉陆,好男儿不 能血洒沙场。北望长安,你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声,把吴 钩看了又看,把阑干拍遍。你为历史留下的不只是悲壮 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更主要的是你把芳 香沁透人间。辛弃疾,你的灵魂注定要跨越时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 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 被贬赴任他乡,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 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 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 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 郁郁不得志之情。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咏物抒怀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 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感的 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 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 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物点,又 要在其中有所寄寓。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出征、 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个人、民族、国家,在欣 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 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 要音符,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是前无 古人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 ,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 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 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 写作手法。自古以来,世俗 的朝廷总把 冷眼抛向那些热心肠的古代诗人,而这些 仕途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 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感慨岁月沧 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之中。
单元导语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 格各异。陶渊明等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 派,谢灵运、谢朓等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 诗派,王维、孟浩然等人形成我国盛唐山 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 山水田园为审美 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 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 的向往之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 讽喻诗就是诗人有意识地观察现实, 用诗反映社会问题,暴露当时政治的 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 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 感,使之有助于朝政的革新与世道的 改正。其艺术特点是“首句标有目, 卒章显其志”。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一切的喧哗都会散落成尘,所有的容颜 都会很快地老去,而我们的生命,亦如 朝露昙花般短暂,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 间去遐想、挥霍。所以,古往今来不乏 才智卓绝之士,昂首问天,放下了一切 不必要的东西,专注于永恒的探索。于 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 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