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关于清代扬州书院的状况,柳诒徵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称:“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
”看来正是盐业的发达,使得扬州的书院颇为兴盛,其繁荣程度可与省会南京相媲美。
从古至今,盐业一直属于专卖品,而扬州的地理位置乃是处于运河入江口,故成为了盐品的集散地。
为此,清政府在扬州设立了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两个机构。
而管理巡盐察院署的巡盐御史有很多情况都可以直接奏报给皇帝。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扬州经济极其发达。
有些盐商富而好礼,会捐出一些款项来建造和修复书院,扬州的梅花书院就属于这种情况。
朱军编著的《扬州书院和藏书家史话》一书中称:“梅花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在今扬州市广储门外左卫街官房,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也是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
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书院的开办与明代心学家湛若水有直接的关系,湛若水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后来还担任过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
正是因为他的任职经历,使得其师陈白沙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
明嘉靖六年,当时湛若水正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他在赴京考绩时路过扬州,扬州当地的一些学人在扬州广储门外给他建了一处讲学之所。
《鸿雪因缘图记》中所收梅花书院图对于这件事,吕柟在《甘泉行窝记》中有如下简述:“甘泉行窝者,今少宰甘泉先生增城湛公所过之地也。
嘉靖丁亥,先生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
先生乐之,有至止之意焉。
车且起,有葛涧者请立会友约,后来者益众。
涧乃谋选地于城东一里,承甘泉山之脉,创行窝焉。
曰:‘此可以裒同志之士,讲先生之道也。
’扬故有甘泉山,蜀冈诸阜咸发脉焉。
高二三十丈,望五十里。
其巅有泉,甚冽,曰甘泉,与先生之号不约而同,行窝正当其结聚处,此所以名也,遂匾于门,柟所书也。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 就其左为使者临 莅时所暂息,其 右即名状元厅, 使与试者皆观感 而兴起焉。计捐 廉四千余金,用 犹不足,则洪君 之父恒裕又佽办 二千金,其费六 千余缗,凡三月 告成。
把左边建设成使者到来 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右 边是状元厅,使得参加 考试的士人看到此而倍 感鼓舞。建设费用预计 四千余金,后来资金不 足,洪莹父亲洪恒裕又 帮助筹集了两千金,共 计花费六千余,历时三 个多月完工。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zxxk
• 书院之设,所以佐 设立书院,其目的是为了辅助郡 郡县学校,为国家 育人才也。维扬为 县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维扬 东南人文林薮,其 是东南人文荟萃之地,其下辖有 巡差使者所辖则有 安定、梅花、乐仪三个书院。我 安定、梅花、乐仪 于嘉庆戊辰秋天(1808)奉命到 三书院。余以嘉庆 扬州处理政务,工作之余,召见 戊辰秋奉命莅扬, 各院生员并对其进行考核,然后 政事之暇,进诸生 评定优劣,奖赏成绩优异者,以 而校试之。既第其 激励他们学习。随着生员的增加, 甲乙,复优加奖赉, 对他们的食宿标准也相应予以提 以激劝之。既乃增 广旧额,益加月给 高。每到授课之时,我都要亲自 为膏火资。每课期 去查看,每日看到生员以文学修 必亲莅,竟日见诸 养和高尚德行来互相鼓励。 生以文行相勖。
书院”的匾额。
学科网
• 虽由岭得名,实 取宋广平独步之 祠,王沂公和羹 之语,期学者之 由名状元至贤宰 相也。兹洪君既 已崛兴,斯名为 不负矣。余因欲 广其舍为孝廉会 文之所,相院后 尚有隙地,遂创 构文昌楼五楹, 每月集多士校艺 于此,
该书院虽由梅花岭而得名, 但实际上取材大唐丞相宋广 平、宋朝名状元王沂公的人 生经历,期望后学者由名状 元走向贤宰相之路。现在洪 莹已经是状元,声名鹊起, 实在是没有辜负先贤的期望 啊。我想把该书院场地扩充 开来使其成为孝廉进行文学 交流的地方,查看后院尚有 空地,于是着手构建五间文 昌楼,每月召集许多士子在 此切磋文艺,者听到此消蜂拥而至,逐渐 达到了一百余人。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中国名山首推五岳。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五岳归来不看山”。
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有景观和文化双重意义。
五岳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载流传。
“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实已经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
深山藏宝,如著名的“悬空寺”便隐匿其中。
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
秦时“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恒山。
横卧中原腹地的嵩山,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黄祖源,三代都地。
嵩阳书院乃儒家文化圣地;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驰名中外。
嵩山不同于其他四山者,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自然景色奇丽,奥妙无穷。
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三十六峰雄浑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西岳华山,五帝时称“太华”,夏商时称“西岳”,雅称“华岳”。
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夏”、“中华”皆藉华山而得名。
“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居五岳之首。
五岳之中,唯独衡山雄踞南方。
《述异记》称南岳系盘古左臂变成的。
南岳称为衡山,因它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能够“铨德钧物”,所以定名叫“衡山”。
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这颗星主管人间寿命。
而衡山古属长沙。
借名伸义,所以衡山有“寿岳”之称。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心性图说》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
浑然宇宙,其气同也。
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
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
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
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
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
”“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
”包与贯,实非二也。
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
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
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
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
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
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
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
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
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
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
成化中,郡守李公请于朝,置祠祀寇莱公及沂公而下名贤十有三人,皆守土而功德于民者。
踵矮松故址又树大小松百余株,因名曰“松林书院”。
延属邑弟子诵诗读书于中。
洎弘治中,郡守彭君嗣加修葺,松或不无减者,益树之以柏。
未几,江陵柄国,下讲学之禁,而其书院也遂并祠废之,致使前贤胜迹仅存遗址于荒烟衰草之中。
余不胜慨然曰:凡学不近乎圣人之徒,人不列乎王者之佐,治绩文行不关乎世道人心之重,则其兴废有无又何妨轻重而缓急之。
十三贤如寇忠愍公等,其文章德泽自百世师也。
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

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山东即墨古城于2015年4月29日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一通石碑,石质为即墨大庙山石材,褐色,只存碑体,碑首、碑座已经遗失,碑身字迹清晰,上下左右犹见祥云、龙纹纹饰。
碑身尺寸长290厘米,宽116厘米,厚27厘米。
碑文标题“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落款“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臣张玉书奉敕敬书”。
碑文12行,每行50字,字迹规正,一丝不苟,稳健自如,雍容清逸。
碑文分两部分,上段对孔子的德行、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下段则是康熙皇帝对孔子的赞词,现恭录如下: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
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
此正学所以常明,而人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韩 璐 毛洪东山东即墨文庙内的大成殿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心所以不泯也。
奥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
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
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终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
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以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
朕巡省东国,竭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擒笔而为之赞曰:“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
行着习察,舍道莫由。
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
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
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
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
日月无逾,羹墙可晤。
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
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视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
陈鸿寿和紫砂壶

陈鸿寿及其紫砂壶艺相关问题研究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江南地区,活跃着一位对文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多面艺术家,他就是陈鸿寿(1768-1822)。
他的出现,给江南艺坛吹来了一丝淡淡的清风,文人阶层纷纷为之赞叹。
当然,从根本上说,陈鸿寿的主要成就不在诗、书、画方面,在文人荟萃的乾嘉时代,大学者、大书画家云集,同他们比起来,陈鸿寿的作品似乎还稍逊一筹。
但能够使他在艺坛上暂露头角的,首先是他的篆刻,他以精湛的技巧和艺术激情,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丁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奚冈(1746-1803)、黄易(1744-1802)等齐名,成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他居然成为宜兴紫砂壶名家,一个不会制作紫砂壶的人,因为设计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曼生壶”而为时人青睐,更令后人感叹和称道,仅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陈鸿寿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
本文拟以上海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的曼生壶为主要线索,对陈鸿寿的艺术境界和有关活动情况,参与设计紫砂壶的历史背景以及曼生壶的创作与流传等相关内容进行考察,其望藉此澄清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上海博物馆所藏“曼生壶”上海博物馆赴港展出的书法、绘画、信札、印章、紫砂壶等作品共计65件。
其中陈鸿寿落款紫砂壶十二把。
从所见作品看,这些紫砂壶造型各异,题材丰富,仅管有些作品属同类题材,但整体的风格不尽相同。
同时,这批作品胎泥质地均较细洁,质地差异不太大。
从造型和内容看,馆藏紫砂壶基本上反映了陈鸿寿的艺术观和创作思想。
这一批紫砂壶可说代表了曼生壶的基本风格,形制多样化,有圆形、半圆形、井栏形、半瓦当形、扁体式、瓢形等。
造型古朴清雅,富有特色。
壶体装饰内容既丰富又简捷明快,刻纹清晰流畅。
大多数作品体现了清中期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水平。
从这批紫砂壶的艺术风格看,陈鸿寿的创作思路十分清晰。
如按清代历朝紫砂壶进行排比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陈鸿寿设计的紫砂壶,一扫繁复粗俗的格调,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扑面而来。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一、甘泉书院碑文(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尝思贤哲挺生,固由天地菁华之萃,人才蔚起,尢赖君师乐育之功,□□□□□□,气习殊尔,必须振兴之有术,唯我杨太公祖讳赞绪,仰体□□圣化,俯恤边儒,本无□之深衷,著作人之雅化,特捐廉俸,创建云峰书院,及乎宋太公祖讳淇源,□□□□公项储给师生膏火,自是而后,继任贤候,荣蒞斯土,□□□□□□□,勋等肄业其中,相聚而言曰:云峰书院为鼓舞人文之区。
文昌帝君,实司衡人文之柄,盛德□□宇宙,大业偏洽儒林,吾侪素存景仰之心,□□□□□□□,敬塑帝像,用效趋跄,二月初三恭逢。
帝诞甚喜,献□有日,□忭颂祝无疆,更相联名,聚成胜会,凑得银。
□□□□,以供祀祭,□明德昭格降福,孔皆敬业乐群,若启若翼,成人□□□□科甲联元,爰颜会名曰连元会,是为记。
儒学教授:谢琏、李嗣勋、陈仪、梁元珣绅士: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岑树淳、李盛枝、朱上瑛、岑鸿爵岑文济、林应翰岑廷元、岑鸿章、岑鸿逵、杨延星、罗国佐、岑文渊李世英、林森华、梁上材、岑文瑛、岑鸿烈、梁成德、刘绍俊、覃超元李隆、潘其仁、林森美、李方成、唐世杰李元章、屈必伸、李登荣刘廷翰、朱景昭、雷再溥、刘朝俊、吴世绩、黄元都、蒙全、黄志道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春月立二、甘泉书院碑记尝读《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
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
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
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
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
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
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
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
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范仲淹原文: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
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④,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
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
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⑤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在《屯》⑥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节选) 译文: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
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
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
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
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
”先生正是这样做的。
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
”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
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
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2、苏轼《庄子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庄子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①庄子,蒙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泉书院碑记文章甘泉书院碑记文章《心性图说》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
浑然宇宙,其气同也。
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
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
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
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
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
”“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
”包与贯,实非二也。
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
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