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和排出题库4-1-8
初二生物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试题

初二生物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试题1.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液中的葡萄糖(a)、水(b)和无机盐(c)含量如下图,该人大量饮水后,排除的尿液中的成分最接近于哪一个图示()【答案】B【解析】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所以当健康成年人大量饮水后,其尿液中排出的葡萄糖不会变,因为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永远为0,水大量增加后,体内要维持渗透压平衡,所以尿液中水和无机盐的比值水会增加,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
2.经常不及时排尿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
()【答案】√【解析】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如果不及时排尿会对膀胱造成一定的刺激,控制膀胱收缩的神经分布在膀胱壁的肌肉里,若经常有意识地憋尿,会使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使膀胱逼尿肌张力减弱,导致排尿发生困难,引发尿潴留,若小便经常不及时排出,不仅会导致膀胱括约肌松弛,出现功能失调,还极容易诱发尿失禁,尿液经常长时间停留膀胱,其中有毒有害物质长期刺激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因而有可能诱发膀胱癌等。
【考点】排尿的意义。
3.取某健康人肾脏不同部位的液体,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右表数据(单位:克/100毫升).推测丙是()A.血浆 B.原尿 C.尿液 D.血液【答案】C【解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液体丙中没有葡萄糖、没有蛋白质,所以是尿液.故选C4.如图为肾单位模式图。
初三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试题

初三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试题1.正常人的尿液与血浆相比,尿液不含A.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B.葡萄糖和尿素C.尿素和血细胞D.血细胞和尿素【答案】A【解析】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所以原尿、尿液中都不含有蛋白质,在血浆和原尿中都含有而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葡萄糖,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
2.健康人每天大约形成180升原尿,而排出的尿液只有约1.5升,这是由于()A.经皮肤排出了汗液B.肾小管重吸收了原尿中大部分的水C.膀胱的储尿功能D.肾小球的过滤作用【答案】B【解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管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正常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l50L,而实际排出的终尿只有1.5L左右,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考点】尿液的形成;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3.尿液就是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的滤液。
【答案】错【解析】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故题干的叙述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4.某人做尿常规化验时有血尿现象,医生判断有可能是哪个结构出现问题()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膀胱【答案】A【解析】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就会增加,血细胞和蛋白质也能滤过到肾小囊腔内;肾小管不能将血细胞和蛋白质重新吸收回血液中,致使尿液中含有血细胞和蛋白质.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肾盂中的液体是尿液.【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关键是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不能吸收血细胞和蛋白质.5.尿液就是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的滤液。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一、选择题1.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因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囊内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 静水压2. 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A 有效滤过压B 肾小球入球微动脉C 肾小球出球微动脉D 滤过膜E 肾小球旁器3. 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 近端小管B 远端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E髓袢降支4. 小管液中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A 近端小管B 远端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E髓袢降支5. 肾小球滤过的原尿,在流经哪一部分后,其成分不再发生变化而成为终尿A 近端小管B 远端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E髓袢降支6.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调节性重吸收受哪种激素的调节A 糖皮质激素B 胰岛素C 甲状腺素D 抗利尿激素E 催产素7. 下列哪种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不能滤过A 血浆蛋白B 氨基酸C 葡萄糖D 甘露醇E Na+ K+ CL+等电解质8. 动脉血压波动于80-180mmHg范围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A 肾脏的自身调节B 神经调节C 体液调节D 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E 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同时起作用9.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的主要原因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 肾血流减少D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E 滤过膜面积减少10. 引起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D 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E 有效滤过压增大11. 静脉注射20%甘露醇引起尿量增加达到脱水消肿目的的原理是A 增大血浆晶体渗透压B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C 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D 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E 增加循环血量12.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 是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 保Na+排K+C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D 保K+排Na+E 抑制髓袢对Nacl的重吸收13. 静脉注射50%葡萄糖,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是A 水利尿B 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引起的渗透性利尿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E 醛固酮分泌减少14. 水利尿产生的原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B 循环血量增多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 醛固酮分泌减少E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15. 大量出汗或严重呕吐,腹泻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B 循环血量减少C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多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E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16. 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A 保Na+,排Ca+B 保Na+,保Ca+C 保Na+,排K+D 保K+,排Na+E 保Na+,保K+17. 终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A 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B 有效滤过压C 髓袢对水的重吸收量D 远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E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18. 排尿的初级中枢位于A 脊髓骶段B 脊髓胸段C 低位脑干D 下丘脑E 大脑皮质19. 排尿反射属于A 正反馈B 负反馈C 前馈D 条件反射E 生物反馈20. 男患者45岁,临床诊断为失血性休克,24小时尿量为70毫升,此时患者处于何种状态A 少尿B 无尿C 多尿D 尿失禁E 尿潴留21. 某女患者,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后1-3天内,尿量增多,产生的原因是A 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障碍B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高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E 渗透压感受器敏感22. 原尿和血浆相比较,在成份上不同的是A.K+含量B.蛋白质含量C.葡萄糖含量D.Na+含量23. 营养不良的患者尿量增多的可能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醛固醇分泌减少D.尿素生成增加24. 肾素是由下列哪种细胞分泌的?A.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B.肾小管近端小管上皮细胞C.肾血管内皮细胞D.集合管上皮细胞25.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A.肾小球滤过K+的减少B.肾循环血量减少,动脉压降低C.肾循环血量增加,动脉压增高D.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增多26.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A.水利尿B.尿崩症C.尿失禁D.尿潴留27.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原因是A.肾小囊内压增高B.肾血流量减少C.血浆液体渗透压降低D.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28. 婴幼儿排尿次数多而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的原因是A 膀胱小,贮存容量少B 不会表达C 贪睡D 初级中枢反应差E 大脑皮质发育不够完善二、填空题1. 正常人每昼夜尿量在______ml之间,尿量长期保持在_____ml以上称为多尿,介于_____ml称为_____ml称为少尿,少于_____ml称为无尿。
初一生物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试题

初一生物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试题1.人体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单位【答案】D【解析】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位于人体的腹后壁脊柱两侧,左右各一,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组成。
【考点】肾单位的组成。
2.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水B.尿素C.无机盐D.血细胞【答案】D【解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
综上所述,一个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可能出现血细胞,如果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应该是肾小球的滤过出现了问题,是由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强导致的,可能患了肾小球炎。
【考点】尿液的形成。
3.如图是正常人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该物质是()A.尿素B.无机盐C.葡萄糖D.水【答案】C【解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虑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
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图中这种物质原尿中有,到尿液时变为0,所以从原尿中有,而尿液中没有的物质为葡萄糖。
【考点】尿液的形成。
4.右图表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尿素的含量变化曲线,其中纵轴代表尿素含量的变化,AB段表示A.入球小动脉B.出球小动脉C.肾小管D.肾小球【答案】C【解析】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所以使得尿液中尿素的浓度升高。
七年级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测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选择题:1.粪便的排出叫做()A.排泄B.排除C.排遗D.排外2.担负着人体排泄废物功能的是()A.呼吸系统B.排泄系统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细胞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的是()A.尿素B.粪便C.二氧化碳D.水分4.下列代谢终产物排泄的途径最多的是()A.水B.无机盐C.二氧化碳D.尿素5.在肾脏结构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的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B.肾小囊内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壁C.肾小囊内壁D.肾小球毛细血管壁6.有关人体排尿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排出人体内废物的作用B.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C.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D。
A.B.C三项都对7.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从肾脏流出的血液成分的特点是()A.葡萄糖含量大量增加B.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减少C.尿素等物质含量明显减少D.氧气含量大量增加8.尿液与原尿的成分相似,主要差异是尿液中缺少()A.血细胞B.无机盐C.葡萄糖D.大分子蛋白质9.形成尿液的器官是()A.肾脏B.输尿管C.膀胱D.尿道10.以下属于毛细血管球结构的是()A.肾小体B.肾小管C.肾小球D.肾小囊11.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后由肾静脉流出,发生的变化是()A.血液中氧气减少B.血液中废物减少C.血液中养料减少D.ABC 均是12.在下列血管中,各抽取5毫升血液,其中尿素含量最少的是()A.肺静脉B.主动脉C.肾动脉D.肾静脉13.人体排尿的功能,叙述准确的是()A.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B.排除废物,调节体内无机盐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功能C.排除尿素D.排除多于的无机盐14.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约有()A.150升B.15升C.1.5升D.0.5升15.正常情况下,在尿的形成过程中,既能被滤出又能被全吸收的是()A.水B.葡萄糖C.无机盐D.二氧化碳16.血浆.原尿.尿液中含有的相同成分是()A.水.无机盐.二氧化碳B.水.无机盐.尿素C.水.无机盐.葡萄糖D.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17.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原因是()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膀胱的贮尿作用D.肾盂的贮尿作用18.在肾小囊腔内的液体是()A.血浆B.血液C.原尿D.尿液19.在肾小管内流动着的液体是()A.原尿B.尿液C.动脉血D.静脉血20.尿液排出体外正确途径顺序是()A.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B.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C.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输尿管→尿道→膀胱→体外二.非选择题1.下面左边数据是取自某正常人原尿和尿液的样品,右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
考研课件生理学8.尿的生成和排出练习题试题

D. 髓袢升支粗段
E.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C. 髓袢升支细段
30. 下列哪种生理活动改变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A. 循环血量增加
B.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D. 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 E. 下丘脑调节肽释放增多
31. 下列哪种情况可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A. 大量出汗
B. 大量失血
*50. 碱中毒时远端小管的 A. 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增多 C. 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减少 E. K+-H+交换增多,Na+-H+交换减少
B. 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减少 D. 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增多
51. 切除肾上腺皮质的狗,其
A. 血容量增加,尿钠增多,血钾升高
B. 血容量减少,尿钠增多,血钾升高
A. 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异 B. 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C. 随肾小球滤过
率增加而增加 D. 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减少 E. 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7. 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
A. 肾小球滤过率和体表面积的比值
B.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C. 肾血浆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
D.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
C. 血容量减少,尿钠减少,血钾降低
D. 血容量增加,尿钠增多,血钾降低
E. 血容量、尿钠和血钾均不变
52. 动脉血压在 80~180 mmHg 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下列哪
一种调节的结果?
A. 球-管平衡
B. 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
C.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调节
生理学习题库——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A1型题〕 1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A 致密斑B 系膜细胞C 间质细胞D 颗粒细胞E 感受器细胞2 肾脏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A 肾血管血压变化B 肾血流NaCl含量变化C 肾小管内压变化D 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E 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3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 肾小球B 肾小体C 肾小管D 集合管E 肾单位4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A 血流量小B 血流分布均匀C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D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E 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5 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A 带负电的小分子B 带正电的小分子C 电中性的小分子D 带正电的大分子E 带负电的大分子6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 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C 血浆胶体渗透压D 囊内压E 全身动脉压7 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A 自身调节B 神经体液调节C 负反馈调节D 正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8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A 肾交感神经兴奋B 注射大量肾上腺素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E 注射抗利尿激素9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B 肾内压下降C 血浆胶渗压增高D 肾血浆流量增多E 囊内液胶渗压下降10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A 平均动脉压降低B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C 囊内压升高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E 肾血浆流量降低1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A 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B 一个肾脏生成的原尿量C 两肾生成的原尿量D 两肾生成的终尿量E 一个肾脏生成的终尿量12 滤过分数指下列哪一项的比值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13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A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B 肾血浆流量增大C 血浆蛋白浓度增高D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E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14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A 基侧膜上的Na+ 泵B 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C 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D 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E 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15 下列哪项属于被动转运A 水从低渗透压侧至高渗透压一侧B Na+ 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C 葡萄糖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D 氨基酸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E 蛋白质进入细胞16 抑制近球小管的Na+ -H +交换不引起A Na+ 排出增多B Cl-排出增多C 水排出增多D HCO3-排出增多E 葡萄糖排出增多17 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于A 近球小管B 髓袢C 远球小管D 集合管E 各段肾小管18 近球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A 低渗重吸收B 等渗重吸收C 高渗重吸收D 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E 受醛固酮的调节19 肾糖阈是指A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B 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C 肾小管开始吸收葡萄糖的血糖浓度D 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E 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的临界尿糖浓度20 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A 以HCO3-的形式吸收B 以CO2的形式吸收C 主要在远球小管进行D 滞后于Cl-的吸收E 不依赖于H+的分泌21 肾小管对H+的分泌增加不引起A Na+ 吸收增加B HCO3-重吸收增加C NH3分泌增加D K+分泌增加E H2PO4-排出增加22 髓质高渗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是A 近球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B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C 远球小管、集合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D 髓袢升支粗段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E 远球小管、集合管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23 肾脏外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 近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B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C 远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D 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E 集合管对尿素的重吸收24 肾脏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 NaClB 尿素C NaCl和尿素D KClE NaCl和KCl25 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是由于肾小管A H+-Na+交换增强B H+-Na+交换增强C H+-Na+交换减弱D K+重吸收增强E NH4+-K+交换减弱26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体循环动脉血压下降B 醛固酮分泌增多C 肾血流量减少D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 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27 高血钾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肾小管A H+-Na+交换增强B H+-K+交换增强C K+-Na+交换减弱D HCO3-重吸收增强E NH4+-K+交换减弱28 球管平衡是指A 近球小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率为65%~70%B 肾小球滤过率等于肾小管吸收率C 肾小管的重吸收率为65%~70%D 肾小球滤过率随肾小管吸收率而变化E 以上都不是29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A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B 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C 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D 促进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E 保Na+、排K+、保水30 下列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是A 心钠素B 血管紧张素ⅡC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 血压降低E 大量出汗31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C 动脉血压升高D 近球小管渗透压增高E 血管紧张素Ⅱ减少32 大量饮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主要是由于A 血量增多B 动脉血压增高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 血管紧张素Ⅱ减少E 心钠素增多3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A 醛固酮分泌减少B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D 肾脏NaCl排出减少E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34 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项变化A 肾小球滤过率B 流经致密斑的钠量C 循环血量D 动脉血压E 血K+35 可致肾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是A 入球小动脉压降低B 交感神经活动降低C 血Na+降低D 血K+升高E 致密斑活动降低36 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A Na+重吸收减少B K+重吸收增加C 水重吸收减少D Cl-重吸收减少E K+排出增加37 可促进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是A 血管紧张素Ⅱ增多B 血Na+增多C 血K+降低D 血量增多E 血压升高38 正常终尿约占肾小球滤过液量的A 1%B 5%C 10%D 15%E 20%【A2型题】 39 某慢性低氧血症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但血压正常。
尿的形成和排出练习

尿的形成和排出测试题(2016.11)1、在下列的人体生理过程中,哪项不属于排泄?()A、二氧化碳和水由呼吸系统排出B、尿液的排出C汗液的排出D粪便的排出2、尿从形成到排出体外,经过的器官依次是()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B肾脏、膀胱、尿道、输尿管C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D膀胱、肾脏、输尿管、尿道3、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完成滤过作用的结构包括()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B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管C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内壁 D 肾小囊内壁和外壁4、正常尿液不可能发现的物质是()A水B无机盐 C尿素、尿酸D葡萄糖5、肾衰竭患者体内潴留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通常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透析时,血液向透析液排出的物质主要是 A.血细胞、水、尿素、蛋白质 B.水、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C.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D.红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6、原尿与血浆相比,不含有()A.大分子蛋白质B.尿素C.葡萄糖D.无机盐7、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主要原因是()A消化作用B吸收作用C重吸收作用D滤过作用8、当尿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A肾小囊B肾小球C收集管 D 肾小管9、肾动脉与肾静脉内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动脉的血液里()A各种代谢产物均少 B 尿素含量多、二氧化碳含量少C 尿素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D尿素含量多、二氧化碳含量多10、下列对排尿的意义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排出废物②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③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④调节体温⑤维持循环的正常进行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④⑤D ①②④⑤11、患尿毒症的人要定期去医院做肾透析,目的是为了排出()A二氧化碳B水C无机盐 D 尿素12、尿的形成全过程要经过( )A.肾小管重吸收作用B.肾小球的滤过和收集管的收集C.肾小体的重吸收D.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13、如图为人的泌尿系统.箭头表示流向,比较1、2、3三处尿素的浓度,最低是()A.1 B.2 C.3 D.不能确定14、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分别是()A.动脉血静脉血B.静脉血动脉血C.动脉血动脉血D.静脉血静脉血15、在下列血管中含尿素最少的血管是()A、入球小动脉B、出球小动脉C、肾动脉D、肾静脉16、人体排出的尿液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无机盐B、水 C 葡萄糖D、尿素17、喝进体内的水,有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这一部分水不一定会经过的是()A、心脏B、肺静脉C、肾动脉D、肾静脉18、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肾小体B、肾小管C、肾小球D、肾单位19、与出球小动脉两端相连的血管分别是()A、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静脉B、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C、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D、入球小静脉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20、小儿易在夜间发生遗尿的原因是()A、膀胱小,尿液经常压迫膀胱壁,易产生尿意B、膀胱平滑肌常处于收缩状态C、大脑尚未发育,排尿的抑制力较弱D、尿道口括约肌常处于放松状态21、血液进入肾脏后形成尿液的途径是()A、血液→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尿液B、血液→肾小体→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D、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体→尿液22、水、无机盐、尿素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泌尿系统B、皮肤C、肺 D随粪23、下列关于人体泌尿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B、肾脏形成的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C、肾单位的组成部分就是肾小球和肾小囊D、肾小囊中的液体被称为原尿24、如图为尿液形成流程图,其中甲、乙表示结构,a、b表示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肾小球、甲和乙共同构成肾单位B.a、b表示的液体分别为原尿和尿液C.若用药物麻痹正常人的乙处,则b中会有蛋白质D.血液流经肾脏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尿素减少25、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形成尿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的生成和排出题库
4-1-8
问题:
[单选]下述情况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有效滤过压及肾血浆流量,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增加,而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原尿的晶体渗透压相等,不会对肾小球滤过率产生影响。
故选B。
问题:
[单选]糖尿出现时,全血血糖浓度至少为()
A.83.33mmolL(1500mgdl)
B.66.67mmolL(1200mgdl)
C.27.78mmolL(500mgdl)
D.11.11mmolL(200mgdl)
E.8.89mmolL(160mgdl)
出现尿糖是因为血糖浓度超出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即肾阈。
肾阂为160mg/dl。
问题:
[单选]某患者多食、多饮、多尿,血糖浓度为180mg100ml,尿糖(+)。
其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加
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肾小管分泌增加
E.醛固酮分泌增加
小管液中的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如果小管液内未被吸收的溶质浓度增高,造成小管液的渗透压增大,将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由此而引起的利尿作用,称为渗透性利尿。
故选B。
(天津11选5 )
问题:
[单选]下列选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的是()
A.肾血浆流量增多
B.肾小球囊内压升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符合题干问题。
要注意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有很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滤过平衡点的位置,肾血浆流量增加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率减缓,平衡点就靠近出球小动脉,导致有效滤过压下降的速率减慢,但并不能增加有效滤过压。
问题:
[单选]可由肾小球滤过、但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物质可用于测定()
A.肾对尿的浓缩与稀释功能
B.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C.肾小管分泌功能
D.肾小管滤过率
E.肾小球滤过率
如果血浆中某物质可自由滤过肾小球,在肾小管内既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就可用其清除率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最理想的物质是菊粉。
问题:
[单选]生理情况下,肾小球的滤过分数约为()
A.10%
B.20%
C.30%
D.40%
E.50%
问题:
[单选]如果某物质在肾动脉中有一定浓度,而在肾静脉中为零,其血浆清除率()
A.等于零
B.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C.等于每秒肾血流量
D.等于每分钟肾血流量
E.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
某物质的清除率就是指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
如果血浆中某物质在经过肾脏循环一周后被完全清除,亦即在肾动脉中该物质有一定浓度,而在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于零(如碘锐特,在肾小球滤过约20%后,又将其余80%分泌至小管腔中),则该物质的清除率为660mlmin,每分钟尿中的排出量等于每分钟通过肾的血浆中所含的量,即每分钟通过肾的血浆毫升数(肾血浆流量):如果某物质不被清除,清除率为零(如葡萄糖,滤过后全部被重吸收了);如清除率为125mlmin,相当于肾小球滤过率,表示该物质在肾小球滤过后,没有被重吸收,也没有被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