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四力统一的形成机制

合集下载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一、整体性和关联性原理:
二、普遍性和共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观念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普遍性的规律和共性的特征。

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事物中存在着相同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虽然表现形式和细节有所不同。

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从共性出发,通过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寻找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

三、量变和质变原理:
四、矛盾性和辩证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所推动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性原理要求我们看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通过矛盾的统一和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五、系统性和综合性方法论:
在应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践:
第一,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事实和信息,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框架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关联性,寻找其中的规律和特征;
第三,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从共性和特殊性出发,将事物归纳为一般和普遍的规律;
第四,通过量化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揭示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规律,探究事物的演化过程;
第五,运用辩证和系统的思维方法,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通过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六,综合各种方法和视角,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和综合的理解,推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总之,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以整体性、普遍性、量变质变、矛盾性和综合性为基础,旨在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本质规律。

应用这种原理和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促进我们对世界和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

统一原理包含的要点有哪些方面

统一原理包含的要点有哪些方面

统一原理包含的要点有哪些方面
统一原理是指在自然科学中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基本原理,这些
原理可以统一多个不同学科的现象和规律。

统一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以下几点:
1. 物质与能量的统一
统一原理认为物质与能量是相互关联、可以相互转换的,它们本质上是相互联
系的统一体。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物质和能量之间
的等价关系,暗示了宇宙中的统一性。

2. 因果关系的统一
统一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因果关系是统一的,任何事件都有其原因并会导致相
应的结果。

这种因果关系贯穿于所有学科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表明了自然界的有序和规律性。

3. 空间与时间的统一
统一原理认为空间与时间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时空的统一整体。

爱因斯坦的
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弯曲性,说明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纠缠的统一概念。

4. 相互作用的统一
统一原理认为不同物质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统一的,它们以相似的方式影
响着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例如,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统一关联在一起,构成了自然界中各种相互作用的基础。

5.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统一原理指出,自然界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源于统一原理的基础,各种现象
和规律之间呈现出辩证的关系。

通过探索这种辩证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和演化。

综上所述,统一原理包含的要点涉及了物质与能量、因果关系、空间与时间、
相互作用以及多样性与统一性等方面。

这些要点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和普适性原理,为科学研究和人类认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大统一理论

大统一理论

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又称万物之理,由于微观粒子之间仅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分为万有引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理论上宇宙间所有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作用力来解释。

通过进一步研究四种作用力之间联系与统一,寻找能统一说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论或模型称为大统一理论。

弱电统一理论:60年代格拉肖、温柏格、萨拉姆三位科学家提出弱电统一理论,把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理论可以分别解释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各种现象强、弱、电磁三种作用统一理论:70年代中期,人们进一步提出强、弱、电磁三种作用统一的大统一理论。

看电缆被短路电流烧融化的现象,照片如下:两根多芯10KV高压电缆在一起,一根高压电缆也有绝缘电阻减小,最后击穿,温度急剧升高,使屏蔽层烧融化,还与电缆桥架短路,电流速断动作跳闸,隔离刀闸粘死。

高压电缆由铜芯(导体)、绝缘层、半导体层、屏蔽层和外层组成,大电流产生大量热量,是很大的电磁力(电磁场)产生的,高电压、高温度使绝缘电阻减小。

谐波也能使绝缘层击穿,谐波是电磁波,有一次、三次、五次等奇次谐波。

谐波击穿绝缘层,在绝缘层上产生针孔一样的孔,从导体层向绝缘层辐射,是变化的电磁力使绝缘层分开形成孔。

电焊人人都见过,会发光、发热,还能发出声音。

电焊能够烧融化金属,工业电石炉能够烧融化焦炭、石灰、耐火砖等,当然还能气化这些物质,只是温度不同。

磨光机能把金属(物体)磨光,切割机能把物体切断。

工业生产当中还有很多装置使物体分分合合,工业生产就是使物质分分合合。

热量使物体、物质能够融合在一起,也能使物体、物质分开,只是温度高低不同。

当然也能使物体、物质气化,凝固,物质的三态变化由温度的高低决定。

温度高低不同,物质、物体的条件大小不同,也就是原子、分子之间的距离不同。

摩擦使物质的温度发生变化,摩擦有摩擦力,摩擦力使电磁力发生变化,引力、斥力发生变化,体积发生变化。

压缩、拉伸使体积变化,温度都会发生变化,反过来,温度变化,体积发生变化。

谈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统一问题

谈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统一问题

谈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统一问题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物质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支配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它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按照目前的认识,它们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最早被人们认识的相互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用琥珀和毛皮摩擦,开始认识摩擦生电现象。

公元前3世纪我国《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磁石吸引铁的记载。

但真正对电磁规律作定量描述还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情。

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一系列发现和实验成果,于1875年提出了描写电磁作用的基本运动方程式,后来称为麦克斯韦方程。

这是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它把两类作用——电与磁——统一起来了,定量地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变的规律。

麦克斯韦方程还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光本身是一定频段的电磁波。

1900年瑞利(Rayleigh)和金斯(Jeans)根据经典物理学推导出关于黑体辐射强度的所谓瑞利—金斯公式。

这公式在长波部分与实验符合很好,但在短波部分辐射强度不断增大,称为紫外困难。

这种紫外困难反映了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面对这一困难,普朗克勇敢地放弃了经典物理的能量均分原理,提出了电磁波的能量子假说,电磁波的能量只能不连续地、一份一份地被辐射或吸收。

1905年爱因斯坦从光电效应的分析中提出光量子理论,光不仅在能量组成上是不连续的,而且在结构上也是不连续的。

爱因斯坦第一次把两种对立的观念——粒子和波动——统一了起来:光在传播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了它们的波动性,它有干涉、衍射和折射等现象;但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突出地表现了它的粒子性,光量子带有一定的能量和动量,可以与其他物质交换,发生相互作用。

列别捷夫的光压实验证实了光量子的能量动量与光的频率波长的关系式。

还是在1905年,爱因斯坦分析了几个与经典物理尖锐对立的光及电磁现象的实验,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从而开始了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一场革命。

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的时空观,开始认识到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隔。

世界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性原理世界统一性原理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一种统一的规律和原则,这种统一性贯穿于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自然界、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等。

这种统一性原理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种联系和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不分时间和空间,不分地域和种族。

在自然界中,世界统一性原理体现在各种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中。

例如,地球上的生物在进行生长和繁衍的过程中,都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地理环境、食物链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生态系统。

同样,在物理学领域,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受到自然界的物理规律的支配,比如万有引力、电磁力、核力等,这些力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统一地影响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世界统一性原理体现在各种社会规律和社会现象中。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各种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社会网络。

在经济领域,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

在政治领域,世界各国的政治命运也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政治格局。

在人类行为中,世界统一性原理体现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

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也受到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约束。

在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中,也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原则,比如爱、善、美等,这些情感和行为都是人类共同的特点,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总之,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共同特点,它贯穿于自然界、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是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我们应该认识和尊重世界统一性原理,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大统一理论

大统一理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大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ies,GUTs)。

试图用同一组方程式描述全部粒子和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四种人类目前所知的所有的力)的物理性质的理论或模型的总称。

这样一种尚未找到的理论有时也称为万物之理,或TOE。

目录大统一理论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艰苦的思索和研究万有引力发展历程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物质的原始形态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发展过程物理现象弱电统一理论统一引力和电磁力温伯格的理论被称为弱电统一理论强、弱、电磁三种作用统一理论引力在其中的关系局限在原子核内部的短程粒子卡鲁扎-克莱因理论弦理论超弦理论是物理学家追求统一理论的结果经过人们的研究发现一个埸基本的理论的不同极限矩阵理论的确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终结理论小结展开大统一理论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艰苦的思索和研究万有引力发展历程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物质的原始形态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发展过程物理现象弱电统一理论统一引力和电磁力温伯格的理论被称为弱电统一理论强、弱、电磁三种作用统一理论引力在其中的关系局限在原子核内部的短程粒子卡鲁扎-克莱因理论弦理论超弦理论是物理学家追求统一理论的结果经过人们的研究发现一个埸基本的理论的不同极限矩阵理论的确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终结理论小结展开编辑本段大统一理论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大统一理论并非完全荒唐可笑的梦想,因为在统一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描述方面已大霹靂奇點演化至电子,质子及中子之模型图(7张)经取得了相当成就。

就在19世纪中叶,电和磁还被看成是两种独立的事物,但麦克斯韦研究证明它们实际上是现在叫做电磁现象的同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可以用同一组方程式加以描述。

到20世纪中叶前,这一描述又改进到包括了量子力学效应,并以量子电动力学(QED)形式成为物理学家提出过的最成功的理论之一,它以极高精度正确预言了诸如电子等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的性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学院物理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学号11111111111111姓名xxxxxxxxx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1粒子理论下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 (1)1.1两种长程力——引力和电磁力 (1)1.2两种短程力——弱核力和强核力 (2)2统一理论的思想基础 (2)3粒子理论下的统一 (2)4爱因斯坦对统一理论的构思 (3)展望 (4)参考文献 (4)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摘要:人们发现微观粒子之间仅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它们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宇宙间所有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作用力来解释。

进一步研究四种作用力之间联系与统一,寻找能统一说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论——大统一理论。

本文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粒子理论和场理论,浅析对大统一理论的认识,进而认识自然规律的统一性。

关键词:大统一理论;自然力;物质粒子;传递力拉子;四种基本力引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解释一切物理现象,因为他认为自然科学中“统一”的概念或许是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甚至可说在爱因斯坦的哲学中,“统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他深信“自然界应当满足简单性原则”。

从30年代提出相对论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着手研究“大统一理论”,试图通过“弱作用,磁场,强作用”的统一思维来简单的解释宇宙,进一步将当时已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下,从而找到这四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源。

这一工作一直到他1955年逝世为止,并几乎耗尽了他后半生的精力,而且统一思维与当时物理学界的主流思想不符,以致于一些科学史学家断言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大失误。

17世纪,牛顿在研究宇宙行星运动规律时,把行星绕太阳、月球绕地球、太阳系绕银河的运动,以及地球对其上面物体间的吸引统称为一种力的作用,称为万有引力,并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正是由于这种力的作用,使得宇宙间各天体组成了和谐的大家庭。

现代 _探索篇4.5

现代 _探索篇4.5

由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在规范场理论基础上的统 一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量子色动力学在讨论强相互作用中 的优越性,很自然会使人们提出在规范场理论基础上将强、 弱和电磁三种作用统一起来的要求。1974年乔治和格拉肖 提出了将强、弱和电磁三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大统一 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能量达到1015吉电子伏数量 级时,三种相互作用将统一成一种。


1954年,著名的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美国物理学家R·L·密耳斯首先研 究了这种推广。他们从纯数学上引入了三个规范场,10年之后终于发现,原 来它是传递弱相互作用的场,就是所谓的“中间玻色子场”。但是他们的理 论中有很尖锐的矛盾,一直到1964年,物理学家P·W·里格斯才解决了这个矛 盾。1982年到1983年,实验上果然相继发现了这三种中间玻色子W+、W-和 Z0,并且实验数据和理论预言相符。 4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强相互作用的本质,始终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 结果。一门新学科“量子色动力学”的创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许多物理学 家认为,这或许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处理强相互作用的方法。我们知道原子 核是由核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那么核子是否由更小的粒子构成呢? 1964年物理学家曾预言,核子是由夸克(中国物理学家将它称为“层子”) 构成的,而夸克与夸克间又由另一种小不点胶子“粘”到一起。量子色动力 学形象地说,夸克(层子)有“味道”,还有三种“颜色”。在这里必须引 入8种规范场(称为“胶子场”),它的规范粒子就是胶子,这些胶子传递着 夸克(层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1979年8月,在佩特拉对撞机上找到了胶 子的踪迹。
自然界的四种相互作用
• 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物质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所组成的。当它们相 互接近时,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决定着它们的行为: 强相互作用 当质子和中子处于10 -15米距离的时候,就会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正是 靠这种强相互作用力的束缚而形成原子核的。例如使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以及当 代核反应堆中原子核裂变这类的反应,都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电磁相互作用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存在于一切带电、带磁的物体和一切存 在电磁场的物质之间。这种力维持着原子成为一个整体,还支配着地球上一切已知的 生命现象和活动。 弱相互作用 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在相距10-18米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弱力发生相互作 用。像原子核的b衰变就是由弱相互作用引起的。b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b粒子 (电子或正电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转变。 引力 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这种支配着行星、恒星和星系行为及一切重力现象的 相互作用,决定着我们宇宙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内敛平衡方程组(补充)王明理(河南省洛阳市)2016年元月17日0:35摘要:万有引力、电荷力、弱力、强力的统一是物理领域研究的重心之一,“标准模型”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标准模型”实现了磁力、弱力及强力的统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实现四力统一,“四力统一”涉及到空间的最基本存在形式、宇宙创生以及物质创生与分化等大量问题。

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现有理论无法给以合理的解释如:(1)质子在达到稳定态的基态后不会再进一步衰变、电子能够环绕质子恒动;(2)夸克间存在巨大的强力但却存在“渐进自由”现象;(3)微观粒子间量子纠缠的形成机制;(4)在高能对撞所产生的粒子中有些粒子质量的衰减速度非常快而有些粒子的质量却非常稳定;(5)物质惯性的来源;(6)热吸收与热辐射的形成机制;(7)四力统一的起源问题;(8)物质静止质量的来源;(9)正反物质演化的本质;(10)天体自旋与倾斜等。

本篇论文基于上述现象提出“等价场力学”构架,“等价场力学”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能够解释上述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3个:(1)用“场内敛”这一概念来做为物质热吸收的起源,用“场内敛”与“场内敛平衡”这两个概念来统一四力的起源问题,“场内敛”为物质间“场相互作用”的一种机制,“场内敛率”能够贯通物质引力、电荷力、弱力、强力4种力学特征的变化;(2)提出自然界物质系“广泛性存在规律”的“静态场内敛率对应性关联方程”(不含光子),该方程只需知道客体对主体的环绕周期与环绕半径无需知道“环绕客体”的质量值就可精确计算出主体的质量值;(3)依据“静态场内敛率对应性关联方程”提出“饱和态场内敛”的概念,进而提出空间为一个基于“静态场内敛率对应性关联方程”呈体系性“饱和场平衡”的概念,从这里可推导出特定空间对其特定“场内敛率值”的守衡,进一步可推导出任意空间“场内敛率值守衡张量”的存在,“空间SH值守衡张量”对外来物质有斥力作用而对系内物质的“场内敛率升值行为”有一定的阻遏力。

与“标准模型”相比“等价场力学”在发展完善后可以建成一个完全无参数化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能够涵盖宏观天体、黑洞以及各种微观粒子间的相会作用与演化。

“等价场力学”尚在初创阶段还有大量重要的公式没有完成,同时伴随其发展一定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与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参与该理论体系的创建。

关键词:等价场;场内敛;场内敛平衡;场内敛率S;场失衡能QE;饱和态场平衡;电子势能阱;场屏蔽的双向性;场惯势;一:等价场原理理论假设:任何物质体在其外围存在一个与“自体实体”的质能值相等的“等价场体系”,等价场体系由边际内等价场体系(EN)与边际外等价场体系(EO)构成且各自的总场能值相等即EN=EO,EN与EO有各自的子单元构成、其子单元交替向外部空间衍生,EN与EO相邻的“一对子单元构成”称为ENi与EOi,ENi与EOi的磁场流分布规律为反对称的关系(图1),以整体来看EO体系位于EN体系的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使ENi磁场能量的密度以极微小的程度大于EOi,等价场体系在其存在范围内系统性的受到空间里“磁波”的扰动进而发生场内敛,子单元ENi与EOi“场能量密度”的差异性导致两者被空间磁波所消弱的程度不同,这种差异性使EN与EO各自场内敛的程度也不相同、EN内敛的程度大而EO内敛的程度轻,等价场这种内敛效应的偏置性最终积累于一个体系的近距空间(图2),特定空间场失衡的程度用场内敛率S来表示,空间磁波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对于物质以自体场内敛率S增加的方式来体现,场内敛率S值决定物质体运动属性以及其空间场失衡的分布特征。

场内敛的本质是空间磁波相互间存在扰动产生自然做功进而将能量传导到体系的近区空间、场内敛的能量以一种非平衡的方式存在,热吸收是广域空间磁场做功的结果,热辐射是体系“场内敛平衡”的结果,粒子热吸收与其热辐射的能力是平衡的关系,粒子热吸收能力与其场内敛率S间存在特定的关联关系,“饱和空间系统”有物质进入后引发“场内敛平衡”的失衡、空间磁波是“饱和空间系统”场内敛平衡的结果。

一个体系磁波的波动特征在空间的分布有其规律性,在稳定的饱和态条件下一个定域空间在一定时间内所经过的能量越多、在此区域里“场平衡行为”所造成的磁波波动频率就越大,这一分布规律用场内敛率S也可精确描述。

物质相互间存在的“场扰动作用”使一个系统内任何对象的“场内敛率值”均都有所增加,“场内敛”为一种物质间相互影响的机制。

二:场内敛平衡原理物质体系场内敛造成其近区空间的场失衡,场失衡需要特定物质对所在空间的边际内等价场进行扰动以使其场内敛的程度与边际外等价场达到平衡,“场平衡施体”的扰动行为对边际外等价场有增加其内敛的作用、而对边际内等价场有减少其场内敛的作用(图2),物质存在是空间“场内敛失衡”的产物,宏观系统场内敛平衡原则:一个宏观系统在“场内敛区”之外的慢场区空间里所存在的“正电性慢物质的总质能值”等于慢场区空间里边际内等价场体系与边际外等价场体系两者的总场能值之差(应当考虑系内所存在的运动态光子的扰动效能),在一个体系内物质间既是“相互扰体”的关系也是“相互场平衡施体”的关系,Si=Sh条件下物质体的运动属性由所在空间的场失衡特性所赋予。

“等价场力学”用“静态场内敛率对应性关联方程”来描述广域概念“物质系统”场失衡性在空间的分布规律(不含光子),用物质自体的场内敛率S来描述其空间场失衡性的特定分布特征,物质在特定空间的运动属性用其自体的S值和其存在空间的场内敛率Sh值来描述,物质间的所有力学关系统一在“场内敛平衡”这一机制下去描述。

物质体外部空间磁场强度的改变能够影响其自体的场内敛率S,除去标准光速外同一速度对一个体系的边际外等价场与边际内等价场的影响不同,物质体“场平衡效率”随其速度或其场内敛率S的增加而增加,“场平衡效率”的增加使物质体外“场失衡性的场内敛区”以一定程度减小,当自体场内敛率S=0.5时物质在其空间的S0.5区以外实现极高程度的场平衡、即在S<0.5区域实现∑ENi=∑EOi,当物质体S大于0.5后其“场内敛区”几乎消失、但“场内敛区”外部的“慢场区空间”却随之增大、同时慢场区“场失衡性”的程度也随之相应增大,慢场区在其主体S<0.5时的特点是“场失衡性”极微弱。

空间磁场对物质有“等效用”的场扰作用和场平衡作用,以太阳系为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近其外围场失衡的程度越小,近距行星因外空间处于场平衡态造成卫星不能够稳定存在(无需卫星存在),太阳系远距行星需要更多的卫星才能够实现其外空间的场平衡,物质的场扰作用与场平衡作用最终只能是以物质外部的等价场来实现。

边际外等价场EO与边际内等价场EN是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关联关系,平衡性场行为在通过EO与EN时对两者都有内敛作用,在场内敛区内同一个场扰动条件下EN内敛程度只有EO的0.604897432倍,也就是说场平衡行为每完成1份场平衡效用另产生出0.604897432份失衡性,一个质子如果让其等价场的失衡性完全不存在其质量就要增加5.061976698倍电子的质量值。

MP=MO+Me▪Si[1+0.604897432(1+2∧2+3∧3...N∧N)](MP为质子的动态质量值,MO为质子Si≌0时的质量值,Me为电子的质量值,Si为质子动态的场内敛率值) 三:饱和态场平衡与局部型场平衡“饱和态场平衡”的定义:物质“等价场体系”全范围完整实现与“存在环境Sh”真正对等的场平衡。

“饱和态场平衡”需要对象物质体在“特定值的Sh环境”里稳定存在极长时间才能够实现。

“饱和态场平衡”的对象物质其“场内敛率S值”的改变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物质体在近距上以快速方式所实现的场内敛率增加为“局部型场平衡”,“局部型场平衡”产生的能量会被该体系“饱和态场平衡”的能量逐步稀释掉,局部型“场内敛率S值”的衰退时间与其形成时间存在关联关系,剧烈的场内敛率增加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体系中“主体实体”的质量值,物质实体质量的衰减速度取决于该体系中所含“局部型场内敛”的成份。

四:场失衡能QE场失衡能QE是指一个对象物质其“等价场系统”中所存在的“场内敛性失衡能的总值”,“场失衡能QE”在概念上不同于量子力学中的E=hv,E=hv是特定光子对物质或空间的扰动能力所产生出的等价能的描述,正电性对空间的扰动能力与其电荷量间的关系是倍比关系、而负电荷则是某种指数关系(注:精确公式作者尚未找到),E=hv 是光子负电荷达到“特定临界值”后、光子“负电性成分”在与空间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出的热吸收与热辐射能力的反央,正电性的“场内敛区”相对缩小能够强化物质正电荷对空间的扰动能力,物质在S≌0.5时对空间的扰动能力最小,因为S≌0.5时粒子“失衡性的场内敛区”几近消失、且整个体系处于最理想的场平衡态。

电子对质子的逃逸动能由质子场失衡能QE的减少所赋予。

QEi=EOi-ENi(QEi为物质等价场体系“一对相邻子单元”的场失衡能)QE=∑QEi (在粒子等价场空间S=0至S=1区间)QE=(1-2Si )limQE (limQE为一个体系存在的最大值场失衡能,Si为该物质体系的饱和态场内敛率,粒子Si ≌0时其等价场在近程上带有正最大值的场失衡能,粒子Si=1时其等价场在远程上的大范围空间里系统性带有负最大值的场失衡能。

)S i≥0.5的粒子离开“等价存在环境Sh”后从其“等价场系负电荷”与空间的作用中获得动力,物质Si值如大于所在空间的Sh值就会受到空间里排斥性的“Sh值守衡张量力”,外在因素在短期内并不能够改变物质的饱和态场内敛率,“Sh值守衡张量”能够使空间始终以场平衡的方式存在,正电性在近程上以“能量的相对集中存在”来反央,负电性以“能量大范围系统性分散存在的方式”来反央。

五:电子势能阱质子场内敛失衡最大的区域(S0.5区域附件)为“电子势能阱”,“电子势能阱”是电子创生的环境,电子对质子的逃逸能量由质子总体的场失衡能QE减少所赋予,质子的场内敛率从S≌0→S=0.5发展时、场内敛失衡区向质子中心区压缩、场能量也向质子中心区汇聚(因电子逃逸后失衡区的场平衡有场能量替代),质子S≌1时质子场内敛失衡的能量与场内敛平衡的能量两者全部转换成质量,在质子场内敛率由S≌1→S≌0发展时、场内敛失衡区外移、同时场内敛平衡的场能量也向质子外围扩散、高能区的场平衡能量经过S0.5区时被“电子势能阱”整合为“电子”。

六:场内敛平衡方程物质体自体的场内敛率用S表示,物质体存在空间的场内敛率用Sh表示。

(1)S k≤S≤1 (Sk为自然界空间所存在的极限最低场内敛率。

)(2)Si=Sh (Si=Sh为饱和态场平衡关系下物质体与存在环境间的对等关系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