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

④什么是比结合能?为什么说比结合能
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越牢固、原子 越稳定? 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 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 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 牢固,原子核越稳定。因为比结合 能越大,将相同数量的核子分开所 需的能量越大。
四、质量亏损 ①物体的质量和能量有何关系?若 一个物体质量减小了△m,那么它的 能量减小多少?
②结合能是原子具有的能量吗?如何理解结 合能? 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放出一定能量; 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同样的能量。 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பைடு நூலகம்
结合能并不是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具有 的能量,而是为把核子分开而需要的能量。
③结合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组成原子核的核子数。组成原子核的核子 数越多,结合能越大。
③若不断增大原子核的中子数,能不断增大 原子核吗?为什么?
不能;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以及核力的饱和性,如果我们继续增大原子 核,一些核子间的距离会大到其间根本没有 核力的作用,这时即使再增加中子,形成的 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 在宇宙演化的进程中,各种粒子有机会 进行各种组合,但那些不稳定的组合很快就 瓦解了,只有200多种稳定的原子核长久地留 了下来。现在观察到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则 正在瓦解之中。
三、结合能
①将一个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会产生 什么现象?若要把它们分开,需要什么条 件? 宏观模型:相距很远的两个物体,由于万 有引力而相互接近,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最后撞在一起,动能 变成它们的内能散失掉了。两个物体为了 结合而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一些能量, 如果要把它们分开,还要重新赋予它们这 份能量。
②稳定的重核(原子序数大于20)的质子 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你能分析其中的原 因吗?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研究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研究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研究植物种间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生态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植物之间相互作用,往往能够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正向的(如共生、互利共赢),也可以是负向的(如竞争、捕食)。

不同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物种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

因此,研究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在自然界中,不同种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1. 共生: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通过相互作用得到的双方都有利的关系。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植物根系中存在一种贡菌根,它与真菌相互作用,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同时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也可以为真菌提供养分和能量。

2. 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指两个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得到的双方都有一定的利益。

例如,一些鸟类通过吃果实来传播植物的种子,从而帮助植物繁殖,而鸟受益于果实的营养和种子的传播。

3. 竞争: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因为资源(如光、水、养分和空间)而进行的争夺。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生长着许多树木和灌木,在自然界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是很普遍的。

4. 捕食:捕食是指一种物种通过捕食另一种物种来获取营养和能量的一种现象。

例如,虫子会捕食叶子,从中获得营养。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在自然界中,不同的植物种间相互作用之间会发生调节作用。

这些调节作用影响了植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同时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1.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种间相互作用与环境因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植物通过其代谢过程和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影响着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状况,从而影响着其他植物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2. 植物种类和数量对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同种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式,取决于植物的数量和种类。

《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版

《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版

科学与技术复习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弹力、电磁力和(C)相互作用。

A.地磁力B.分子力C强力D.结合力2.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D)的最小功能单位。

A .细胞B .蛋白质C .氨基酸D .遗传物质3.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A)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 细胞核移植 B .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 D .细胞膜嫁接4.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A)。

A.星系 B .星空 C .星云 D .星际5.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C),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 .声 C .光 D .机械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科学是技术发展的__理论__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7 .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8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__信息技术为先导的。

9.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__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10.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12. 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g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4 .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5.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8分)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从l7世纪下半叶起,人们发现,相互吸引的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直到宇宙的深处,只是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在物理学中,我们称它为万有引力(gravitation)。

正是万有引力把行星和恒星聚在一起,组成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

引力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是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

电荷之间同样存在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类似地,两个磁体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

l9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电磁相互作用(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或电磁力。

它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电磁力随距离变化的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当距离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它们减小到原来的1/4。

20世纪,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是由若干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存在斥力,这种斥力比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得多,似乎质子与质子团聚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们认识到,一定有一种新的强大的相互作用存在,使得原子核紧密地保持在一起。

这种作用称做强相互作用(strong interaction)。

与万有引力和电磁力不同,距离增大时,强相互作用急剧减小,它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 m,即原子核的大小,超过这个界限,这种相互作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家发现,有些原子核能够自发地放出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现象。

后来发现,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还有另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weak interaction)。

弱相互作用的范围也很小,与强相互作用相同,但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l0-12倍。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但是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四种。

许多物理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精讲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精讲
本相互作用力
【二、电磁力】
(电荷相互作用力)库仑定律:是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定律
之一。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这两个电
荷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
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点电荷的连线,同名电荷相斥,异
名电荷相吸。公式:
F

k
(q1 q2 r2
)

(磁极间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
吸引。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三、强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是核子(质子或中子)之间的核力,它是使核 子结合成原子核的作用(即使中字和质子结合在一起)。 强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强,但是作用距离最短的。强力的 作用范围很短,但表现形式也不同。在远距离时,强力为 零。当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小于 31015m 时,强力开始生效, 表现为一股巨大的引力。但当两者进一步接近时,达 到 0.51015m,强力会转化为斥力。这种作用可以将原子核内 部的各个结构牢牢结合在一起。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解析】
在当前的研究水平上,可以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相互作用归 纳为四种,A正确; 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中,万有引力是最弱的。B错误; 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四种基本相互之间的统一关系, 如“弱电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最终有可能统一为一 种最基本的相互作用,C错误; 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 短程力,D正确。
【答案】 AD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六、变式训练】
下列各组力,全部以效果命名的是( ) A、弹力、动力、斥力、分子力 B、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C、阻力、磁力、动力、支持力 D、压力、拉力、牵引力、浮力
【解析】
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 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

四 种 相 互 作 用

四 种 相 互 作 用

四种相互作用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前言中写道:“我奉献这一作品,作为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中的全部责任似乎在于——从运动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界中的力,然后从这些力去说明其他现象。

”牛顿本人正是实践这条思路的先驱,他在发表三大运动定律的同时,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以后的三百年来,物理学家们从各种自然现象中,寻找支配这些运动现象的力。

目前,物理学界公认,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简称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在宏观世界里,能显示其作用的只有两种:引力和电磁力。

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

由于万有引力常量G很小,因此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在一般的物体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常被忽略不计。

但是,对于一个具有极大质量的天体,引力成为决定天体之间以及天体与物体之间的主要作用。

例如,地球对于它表面上的一般物体的引力,决定了物体的自由下落和抛体运动的规律。

引力对于天体、人造地球卫星或关闭动力后的航天器的运动起主宰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发现的,运动着的带电粒子之间,除了存在库仑静电力的作用外,还存在磁力(洛伦兹力)的相互作用。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是统一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库仑力联系起来,因此,电力、磁力统一为电磁力相互作用。

引力、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

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

但是,电磁力与引力相比,要强得多。

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弹力、摩擦力、表面张力、附着力等)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是短程力。

短程力的相互作用范围是原子核尺度内。

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16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察觉它们的存在。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TA一直减小,TB先变小后增大
如图,在一个V形槽中有一个重为G=100N的粗细均匀的圆柱体,槽两侧底角均为α=60°。圆柱体与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要使圆柱体沿水平轴线方向匀速运动,沿水平轴线方向的水平推力F多大?
通过受力分解可以知道,两边N的合力应等于G,
所以 N1*cos60°+N2*cos60°=G 所以 N1=N2=G/2cos60° F=uN1+uN2=uG/cos60° F=40N
结论: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之间弹力方向
F1
F2
结论: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光滑斜面
A
B
FA
FB
3、曲面与曲面之间弹力方向
结论: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半球形的碗
F
A
B
F
FB对A
F1
F2
半球形的碗
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如右图所示,半圆形支架BAD,两细绳OA和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位置C的过程中,分析OA绳和OB绳所受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如图3-5-6所示,半圆形支架BAD,两细绳OA和OB结于圆心O,下悬重为G的物体,使OA绳固定不动,将OB绳的B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的位置C过程中,分析OA绳和OB绳所受的力大小如何变化?
A
关于弹力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1,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计算公式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1],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

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周期)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r^3/T^2=常数k'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mr(4π^2)/T^2=mk'(4π^2)/r^2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

从太阳的角度看,(太阳的质量M)(k'')(4π^2)/r^2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

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

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M/r^2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

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学院物理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学号11111111111111姓名xxxxxxxxx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1粒子理论下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 (1)1.1两种长程力——引力和电磁力 (1)1.2两种短程力——弱核力和强核力 (2)2统一理论的思想基础 (2)3粒子理论下的统一 (2)4爱因斯坦对统一理论的构思 (3)展望 (4)参考文献 (4)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摘要:人们发现微观粒子之间仅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它们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宇宙间所有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作用力来解释。

进一步研究四种作用力之间联系与统一,寻找能统一说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论——大统一理论。

本文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粒子理论和场理论,浅析对大统一理论的认识,进而认识自然规律的统一性。

关键词:大统一理论;自然力;物质粒子;传递力拉子;四种基本力引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解释一切物理现象,因为他认为自然科学中“统一”的概念或许是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甚至可说在爱因斯坦的哲学中,“统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他深信“自然界应当满足简单性原则”。

从30年代提出相对论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着手研究“大统一理论”,试图通过“弱作用,磁场,强作用”的统一思维来简单的解释宇宙,进一步将当时已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下,从而找到这四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源。

这一工作一直到他1955年逝世为止,并几乎耗尽了他后半生的精力,而且统一思维与当时物理学界的主流思想不符,以致于一些科学史学家断言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大失误。

17世纪,牛顿在研究宇宙行星运动规律时,把行星绕太阳、月球绕地球、太阳系绕银河的运动,以及地球对其上面物体间的吸引统称为一种力的作用,称为万有引力,并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正是由于这种力的作用,使得宇宙间各天体组成了和谐的大家庭。

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成功地把电现象和磁现象统一起来,指出了电力和磁力是本质上相同的力,并得到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证明了光就是二者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在做变速运动,无论这种变速运动是什么样的形式,都与力密切相关。

因为支配物质行为的就是力。

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统一自然规律的描述,就必须把各种形式的力统一为一种力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经过物理学家们近100年的艰苦努力,包括理论上的探究、实验上的摸索和验证,在20世纪中后期已将自然界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力统一为4种自然力: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

余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这4种力进一步统一。

粒子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爱因斯坦晚年的大胆构思为建立大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粒子理论下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目前,人们从粒子论中已经认识到,一切能观察到的物质是由4种基本粒子组成的(并非最小粒子):2种重子,即质子(p)和中子(n);2种轻子,即电子(e)和中微子(ν),它们相互接近时,其行为是由以上4种自然力支配着。

粒子论指出,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间不会直接发生力的作用,而是通过发射和吸收传递力粒子而产生通常称之为力的效应的。

物质粒子发射出传递力粒子而产生反弹,传递力粒子与加外物质粒子碰撞而被吸收,这样一发一收,即两个物质粒子由交换传递力而使其速度发生改变,如同它们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

1.1两种长程力——引力和电磁力当物质粒子发射的传递力粒子质量为零时,则在大距离上可以进行交换,称为长程力。

引力----所有物质粒子(p,n,e,ν)都能感受到这种力。

它是由自旋为2、质量为零的引力子传递的。

电磁力------只有带电粒子(P,e)之间才能发生这种力的作用,它是由于自旋为1、质量为零的虚光子(与能级跃迁发射出的实光子不尽相同)传递的。

并且只有带电的物质粒子才能发射和吸收这种传递力粒子。

需要说明的是:引力子和虚光子都是虚粒子,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测到它的存在,但确实产生了可以测量的效应,即引力和电磁力的存在。

1.2两种短程力——弱核力和强核力当物质粒子发射的传递力粒子具有一定的质量时,则不可能在大距离上产生交换效应,因此称为短程力。

这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表现出来。

弱核力—所有的物质粒子(P,n,e,ν),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10-18m时,可产生弱核力的作用,这种力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它是由自旋为1,具有100Gev的质量的中间玻色子传递的。

强核力—在原子核内依靠这种强大的吸引力束缚在一起,这种力是由自旋为1的胶子来传递的。

2统一理论的思想基础近代宇宙学的七大观点之一—宇宙大爆炸观点是统一4种相互作用力的重要理论基础。

180亿年前某时刻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宇宙大爆炸,根据相对论的观点,大爆炸瞬间,时间和空间同时诞生了。

但在大爆炸初的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大约为10-44s),宇宙中没有任何天体,没有任何粒子,也没有任何辐射,只是单纯而对称的时空以指数方式进行急骤的膨胀。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绝不可能存在可以区分开的4种相互作用力,也许整个宇宙就在一种作用下而膨胀着。

根据对称原理,宇宙应是球形的(爱因斯坦超圆体模型)。

因此时空是弯曲的,到大爆炸后的10-44s,由于时空的弯曲为巨大引力作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引力作用首先分划出来。

美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将广义相对论,质能方程(2mcE )和量子论结合起来,并进行了划时代的推导,得出著名的狄拉克方程,预言了通过聚集能量能创造出物质粒子,从大爆炸时刻(t=0)到10-36s,这时的宇宙要比现在小多了,难于想象的巨大能量封闭在如此小的宇宙中,根据狄拉克的理论,物质粒子必然大量产生,强作用力分化出来。

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物质粒子间的有效距离不断增大,带电物质粒子间的电磁作用力体现出来,到10-10s 后电磁作用分划出来。

至此自然界的4种自然相互作用产生了。

既然4种相互作用力是在宇宙大爆炸后,宇宙逐渐形成的最初过程中,在各不相同的条件下逐次分划出来,因此,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可将这4种自然力统一起来,建立大统一理论,用这个理论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3粒子理论下的统一电弱统一的成功—--当玻色子的能量远远超过100Gve时,其质量趋于零,它的行为方式与光子非常相似。

但能量较低时,玻色子具有较大的质量,使其传递距离为短程。

这种理论可将电磁与弱核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称之为电弱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理论已有了实验的基础。

不完全的大统一尝试—高能粒子加速器的实验证明:在巨大能量下强核力变得弱得多,而电磁力和弱核力在高能下却变强了。

由此物理学家预言,在非常高的称之为大统一能最下,有可能3种传递力粒子,即虚光子、中间玻色子、胶子具有相同的行为和性质,而且不同的物质粒子也会基本上变成一样,这样就可以将这3种力统一为一种力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

在这里要着重指明两点:一是大统一能量的数值人们还不十分清楚,更无法进行实验验证;二是这种统一理论并不包括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引力。

因此这是一种不完善的大统一理论。

4爱因斯坦对统一理论的构思前面,笔者已经将粒子理论下的大统一理论的构思和发展作了一下简单介绍,在这种理论下无论如何不能把引力作用包括进去,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却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设想,为大一理论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天才地统一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即在阂可夫斯基四维时空中,时间和空间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

几年后,他将这统一的时空进一步加以深化,提出了统一的时空是弯曲的,著名的爱因斯坦转盘实验及1911年日蚀时观测到的恒星发射出的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弯曲,有利地证明了弯曲时空的这个事实。

因此,爱因斯坦指出,由于物质的存在,使得空间一时间发生了弯曲,自由粒子在这弯曲的时空中并不能做直线运动,而是沿弧线运动,即所谓沿短程线运动,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它受引力作用(因为任何曲线运动均是变速运动,要受到力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引力仅是时空弯曲的一种表现。

这样,在物理界爱因斯坦首次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赋予了动力学的涵义。

由于在粒子理论中的大统一只包括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和电磁作用力,而不包括引力作用,如果一旦能把引力作用和电磁作用统一起来就可打开这4种自然力内在统一的神秘大门。

因此,爱因斯坦在他的晚年就致力于引力和电磁力的统一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他的终生事业。

爱因斯坦认为,既然引力仅是空间一时间的某种几何性质的表现形式,那么要想把牛顿引力和麦克斯韦电磁力统一起来,就必须证明麦克斯韦电磁力同样也是空间一时间的某种几何性质的表现形式,能否做到这点呢?笔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引力和电磁力虽然从宏观表现和微观机制上不尽相同,但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在此笔者做几点简单比较:其一,彼此具有电磁力作用的物质粒子,我们说它带有电荷,正是由于这种粒子带有电荷,它才能够发射出或接收虚光子而产生电磁力作用,而对所有的物质粒子而言,我们可以说它带有引力荷,正是由于它们带有引力荷,才能发射或接收引力子而产生引力作用;二,电荷周围要产生一种场称之为电磁场,同样,引力荷周围也要产生一种场称之为引力场;其三,带电粒子携带电荷作变速运动会激发电磁波,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粒子携带引力荷作变速运动也会激发出引力波,由于宇宙中所有的物质粒子均做变速运动故引力波充满了整个宇宙,同样引力场也充满整个宇宙。

通过以上的几项简单比较,虽然至今人们还不知电荷和引力荷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只能认为是粒子(包括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宏观表现的一种概念,但通过这种表现也不难想像出:其一是电荷和引力荷能否确实统一为某种共同的东西,(即使它不是一种微观粒子而只能附着在粒子上)。

引力荷是物质粒子普遍带有的,是否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使引力荷又附带有电荷呢?其二是通过广义相对论可以得出引力荷(引力荷的多少为质量)与空间一时间的曲率有着密切联系,那么电荷(电荷的多少为电量)是否也能与空间一时间结构的某种几何性质发生联系呢,如果这两点想像经过理论和实验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从而得出基本相互作用与空间一时间的几何性质的统一,使得真正的大统一理论宣告成功,实现爱因斯坦的最终宿愿:时间、空间、物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的各种运动统一到一个理论中去。

最后要说明的是:其一,电磁力到底与时空的什么几何性质密切相关?引力荷到底在什么条件下附带有电荷?还需要人们去深人地探究;其二,大统一理论就像光的本质理论—波粒二象性一样,一方面为粒子理论下的不完全统一,一方面是广义相对论下的时空几何性质的不完全统一,二者相结合构成全面的大统一理论。

展望:沿着规范场的途径人们已经接近实现弱、电、强三种相互作用的统一。

我们自然希望引力相互作用也能够用规范场把它统一进来,实现四种相互作用的真正大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