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烽煤矿防治水规划u

合集下载

珠烽2011年度防治水计划

珠烽2011年度防治水计划

山西煤销集团拓新煤业2011年度矿井防治水计划一、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本井田位于娄烦县城北赤土壑、辽庄、新舍科一线以北,行政区划隶属静游镇,其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2′47″~111°45′24″,北纬38°09′35″~38°11′52″。

该矿北距岚县县城约14km,南距娄烦县城约11km,东南距古交市约48km,乡级柏油路通过本井田,东距太(原)~岚(县)公路约4km。

交通比较方便。

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二)、地形、地势及河流1、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吕梁山脉的东麓,地表呈侵蚀中山地貌,井田内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边缘,标高为1384.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角的龙泉河谷,标高为1215.2m,最大相对高差168.8m。

2、河流、水系井田内河流不发育,黄土冲沟发育,主沟多沿北东向发育,支沟一般为北西向和南东向,井田南部有龙泉河自西向东流过,在雨季汇集沿途冲沟内洪水向东排入汾河,天旱时一般干涸。

(三)、气象及地震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短而燥热,冬季长而寒冷。

平均年降雨量为464.3mm,雨水少,且降水量集中在7、8、9月份。

年蒸发量平均为1762.1mm,为降水量的近4倍。

年平均气温为8.3℃,最高气温为36.4℃,最低气温为-30.5℃,每年10月底结冰,翌年3月底解冻,冰冻期为160天以上。

最大冻土深度0.85~1.17m。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最大风速16m/s,平均风速为2.1m/s,风力一般为5级,最大可达8级。

根据山西省地震局资料,本区历史上未发生过强震,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四)、县区经济发展概况区内地下资源丰富,有煤、铁、大理石、硅、钨、铜金、石灰岩、石膏等,工业基础薄弱,现有煤炭、铁矿、冶金、建材,农作物以土豆、莜麦、豆类为主。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计划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方针政策,有效的遏制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及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防止重大水害事故发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编制《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计划》,望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一、计划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煤矿防治水规定》3、防治水中长期防治水规划4、2012年生产经营计划5、贵州省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6、防治水示范矿井验收标准二、组织机构组长:副组长:成员:生产一线各科室科长、各区队长、技术员下设探放队队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司设在生产科,生产科科长韩书亭任办公室主任,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水灾隐患。

办公室成员:生产科地质人员与相关科室人员三、矿井的地理位置及交通:矿井位于贵州省县城北,距县城直线距离73km,隶属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xx 乡镇公路相连,至x,至火车站16.5km,至市区约133km,距xx市130km。

矿井投资修建的一条新公路与xx相连,距xx镇6.5公里。

矿井运输以公路为主,交通较为方便。

四、矿井的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矿区主要为中低山丘陵切割地貌,地势总体东高、西低,矿区以西地区出露碳酸盐岩,属岩溶谷地地貌。

最高点位于矿区南西部双山山头,海拔标高1466.50m。

最低位于矿山北西杨几咀北部一带,海拔标高约950m左右。

最大相对高差516m左右,地形起伏较大。

2、气象煤矿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4.7℃,日极端最低气温-8.6℃,日极端最高气温34.5℃,7月平均温度22.7℃。

年平均降水量1057.1mm,雨季多集中在5~9月,年均发生暴雨2~3次,多在5~7月。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冰雹、夏旱、夏暴雨等。

3、地表水矿区位于乐坪背斜东翼。

为中低山丘陵切割地貌。

2024年度矿井防治水工作计划

2024年度矿井防治水工作计划

2024年度矿井防治水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2024年,我们将致力于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目标如下:1. 防治矿井涌水事故:通过提高矿井涌水事故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矿井涌水事故发生率降低至最低程度。

2. 提高矿井防治水设施设备的运行效率:通过对矿井防治水设施设备的维修与更新,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3. 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研发: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矿井防治水技术的水平,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二、主要工作内容1. 完善矿井防治水体系:建立健全矿井防治水体系,包括矿井防治水设施设备的规划和建设、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

2. 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对矿井防治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矿井防治水技术的水平,包括矿井涌水预测预警技术、矿井防治水设施的优化改造技术等。

3. 强化矿井防治水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加强对矿井防治水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确保其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包括设备巡检、故障处理等工作。

4. 加强矿井涌水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矿井涌水事故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率,包括应急演练、装备更新等工作。

5. 加强矿井防治水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矿井防治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治水知识水平。

6.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与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矿井防治水工作。

三、工作计划1. 第一季度:制定并完善矿井防治水体系,包括规划和建设矿井防治水设施设备,制定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等。

2. 第二季度: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矿井防治水技术的研发项目,推广应用先进的矿井防治水技术。

3. 第三季度:加强矿井防治水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制定设备巡检计划,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4. 第四季度:加强矿井涌水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应急演练,更新应急装备,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5. 全年持续开展矿井防治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治水知识水平。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文档模板范本: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煤炭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伴有着煤矿井下水灾害的频繁发生。

为了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制定中长期防治水规划显得异常重要。

二、编制目的本规划旨在对煤矿井下水灾害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定防治区域,制定防治措施和工程计划,使煤矿生产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定》2.《煤矿安全法》3.《煤炭工业安全规程》4.《煤炭行业安全规范》5.《地下水位及水文地质条件的测定规程》6.《井下水灾害防治技术规程》7.《煤炭行业水量计算规程》8.《井下水文观测规程》四、编制内容1.防治水区的划分根据煤矿井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水系分布状况等因素,确定防治水区划分方案,并划分为三级防治水区,具体划分如下:(1)一级防治水区:主要矿区的井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水位高,有较严重的井下水灾害隐患。

(2)二级防治水区:次要矿区的井下水系分布较为复杂,水位及稳定性较一级防治水区好。

(3)三级防治水区:煤矿采区以外的其他区块,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矿井及配套工程井稳定性较好。

2.防治水工程计划针对不同的防治水区,制定相应的防治水工程计划。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加密巡查,加强排水管道及设施的检修和维护。

(2)矿山井下水水系协调调节工程,包括主排与分排水系的平衡调节。

(3)井下水文地质勘探和研究工程,对不同防治水区进行深入测量和探测。

(4)采煤时的水文地质连续改进工程,通过改进采空区域及其周边的水文地质环境,降低水灾害风险。

3.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的防治水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有效的防治水预案。

(2)加强巡查,及时发现井下水灾害的隐患,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井下水位监测,及时跟踪泄水井口发生变化。

(4)开展井下水文地质研究和勘探,并制定相应措施和预案。

(5)加强排水管道及设施的检修和维护。

煤矿防治水应急预案措施

煤矿防治水应急预案措施

煤矿防治水应急预案措施1. 引言煤矿是一种地下采矿作业的场所,采煤过程中,一旦出现水灾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

为了有效应对煤矿水灾事故,保障采矿作业的安全和高效进行,制定煤矿防治水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2. 预案编制目的本预案的编制旨在规范煤矿水灾事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措施,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3. 应急组织3.1 应急指挥部煤矿应设立应急指挥部,由煤矿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指挥长,负责煤矿水灾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部成员包括生产、安全、环保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3.2 应急小组应急小组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成员包括救援队伍、医疗救护队伍、装备队伍等。

应急小组根据灾情紧急程度,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4. 预案流程4.1 灾情评估一旦发生水灾事故,应急指挥部首先进行灾情评估,确定事故的范围、影响和危害程度,并指导应急小组进行救援行动的选择和部署。

4.2 抢险救援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应急小组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救援队伍应熟悉井下的主要设施和通道,采取适当的救援手段,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救出。

4.3 停产与疏散在水灾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部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停产和人员疏散。

同时,应急指挥部要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和安全通道,并及时通知矿工和相关人员进行疏散。

4.4 应急资源调配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应急救援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装备、物资等。

根据救援需求,及时调配资源,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 预案演练和改进5.1 预案演练为了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率,煤矿应定期开展水灾事故的应急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应急反应、指挥部组织与协调、抢险救援等环节,以验证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预案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结果,煤矿应急指挥部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防治水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的各项措施和流程。

同时,要加强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培训资料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培训资料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培训资料1. 简介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了防范和应对水灾事故,制定和实施的长期规划和安排。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目标是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和稳定,减少因水灾事故而造成的生产中断和经济损失。

本培训资料将介绍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实操案例和知识点解释,以帮助煤矿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规划。

2.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重要性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煤矿的生产和运营往往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包括为矿井通风和煤炭洗选提供的水等。

如果在规划中没有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会导致浪费和水资金成本的增加。

其次,煤矿地质条件和采矿规模等因素决定了煤矿的防治水难度较大。

如果没有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煤矿在遇到水灾事故时将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可能导致重大的生产安全事故。

另外,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还可以减少水灾事故带来的生产中断时间,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益。

3.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主要内容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水资源管理在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中,需要对煤矿所需的水资源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合理的利用,包括矿井排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确保水资源的稳定供应和合理分配。

3.2 水灾防治设施建设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还需要考虑水灾防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这包括矿井排水系统、排水泵站、防渗堰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施布局和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灾事故的发生。

3.3 水灾应急预案在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中,还需要制定和实施水灾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需要明确水灾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包括疏散人员、排水抢险和事故调查等方面。

通过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灾事故的影响。

3.4 监测与预测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水质、水位和地质等方面的监测系统。

矿井防治水年度工作计划

矿井防治水年度工作计划

矿井防治水年度工作计划一、背景说明矿井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但由于地下水与矿井工作面的接触,容易引发矿井涌水等安全事故。

因此,矿井防治水工作对于矿井安全稳定运营和保障矿工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工作计划旨在制定矿井防治水年度工作计划,以全面加强矿井涌水事故防治,确保矿井安全运营。

二、工作目标1. 提高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的精确度,确保矿井涌水源及时掌握。

2. 完善矿井涌水监测系统,提高预警能力,确保涌水事故的及时发现与处理。

3. 健全矿井防治水管理体系,加强矿井安全管理。

4. 培训矿井涌水事故应急处置人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重点任务1. 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确保矿井涌水源掌握。

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矿井现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包括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化、水化学特征等方面的调查;制定涌水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矿井涌水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完善矿井涌水监测系统,提高预警能力。

要对现有的矿井涌水监测系统进行排查与升级,确保监测点位覆盖全面,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根据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建立合理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出涌水预警,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3. 健全矿井防治水管理体系,加强矿井安全管理。

要完善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规范。

加强矿井安全巡查与监督,定期组织开展矿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执法合作,建立矿井涌水事故监督问责机制。

4. 培训矿井涌水事故应急处置人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要筛选矿井涌水事故应急处置人员,组织培训,确保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定期组织模拟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与效果。

并根据演练结果,修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五、工作措施1. 组织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制定矿井防治水技术标准与方法,确保工作的科学可行性与操作性。

2. 强化矿井涌水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手段,提高涌水监测的精确度与及时性。

2024年度防治水计划及雨季三防计划(二篇)

2024年度防治水计划及雨季三防计划(二篇)

2024年度防治水计划及雨季三防计划防治水工作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切实搞好我矿的防治水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减轻水害影响,保证生产安全顺利进行,依据《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结合我矿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雨季三防工作的需要,制定本计划。

一、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计划目前开采水平为一采区,属于自流排水状态,每年雨季前清挖水沟,备齐相应的排水、堵水材料。

下一步随着矿井开采水平的延深,总体计划。

一是按照设计布臵好二采区的水仓、泵房、排水泵、管路等,并做好联合排水试验,确保矿井排水系统完好、可靠。

二要加强探放水工作,做到有掘必探,在探放水工作开展前,制定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准备好相应的器材和排水系统。

三、加强水文地质的调查工作对调查中发现的出水点、地质构造导水带及时上图,指导安全生产。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述小窑及老空积水基本情况矿井在建设过程中探明,由于受矿区东北部附近的相邻矿井-毕节市王官煤矿对本矿区的煤层破坏,该矿在+1650m水平以上已经进入上甲马石煤矿矿区570m左右。

致使上甲马石煤矿的资源在+1650m水平以上,采区上山以东的煤层均为被毕节市王官煤矿破坏,现上甲马石对于原王官煤矿在本矿区内的煤层破坏带掌握比较清楚,因此王官煤矿形成的破坏带对本矿井的安全威胁程度比较小。

预计王官采空区面积为。

143540m,但由于王官的主平硐标高低于采空区范围内的标高,所以基本不存在积水。

但在掘进过程中必须留设足够的隔水煤岩柱。

矿井水文地质情况根据____年____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74地质队____年月提交的《贵州省毕节市上甲马石煤矿勘查地质报告》,矿区范围内的主要含隔水层分析如下:1、地层含水性①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分布于井田西北边界外围,为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石灰岩,总厚260m左右,岩溶裂隙较为发育,溶洞、落水洞漏屡见不鲜,含有较丰富的地下水,为强含水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珠烽煤业公司防治水规划2011年7月6日一、煤矿简介: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珠烽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主体企业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行政区划属静游镇管辖。

本矿井是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27号文件《关于太原市娄烦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单独保留原山西珠烽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由0.9Mt/a提升至1.2Mt/a。

2009年12月11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核发采矿许可证:C1400002009121220051702,批准开采7、7、9号煤层。

受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太原有限公司煤业分公司委托,我公司编制了《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珠烽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井田尺寸:东西宽约 3.8km,南北长约4.22km,井田面积5.6812km2,批采4、7、9号煤层。

2、储量:矿井地质资源/储量为114.52Mt,设计可采储量为59.03Mt.3、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服务年限35.1a。

4、井田开拓方式:斜井开拓。

5、水平划分及水平标高:全井田共分两个水平,即以+1100m为一水平,以+1030m为二水平。

6、矿井以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两个综掘进工作面来保证设计生产能力和正常生产接替。

7、矿井移交生产时,新增井巷工程量8394.1m,万吨掘进率70.0m。

新增掘进体积132842.45m3,万吨掘进体积为1107.0m3。

8、矿井各场地总占地面积为15.82hm2,其中:工业场地占地10.25hm2,临时排矸场地占地3.0hm2,风井场地占地0.6 hm2。

9、矿井原煤全员效率为10t/工,在籍职工总人数为545人。

10、矿井建设总投资46899.16万元,吨煤投资390.83元。

11、矿井建设总工期16.5个月。

二、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吕梁山脉的东麓,地表呈侵蚀中山地貌,井田内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边缘,标高为1384.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角的龙泉河谷,标高为1215.2m,最大相对高差168.8m。

2、河流水系井田内河流不发育,黄土冲沟发育,主沟多沿北东向发育,支沟一般为北西向和南东向,井田南部有龙泉河自西向东流过,在雨季汇集沿途冲沟内洪水向东排入汾河,天旱时一般干涸。

井田内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3、气象地震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短而燥热,冬季长而寒冷。

平均年降水量为394.8mm,雨水少,且降水量集中在7、8、9月份。

年蒸发量平均为1762.1mm,为降水量的近4倍。

年平均气温为8.3℃,最高气温为36.4℃,最低气温为-30.5℃,每年10月底结冰,翌年3月底解冻,冰冻期为160天以上。

最大冻土深度0.85~1.17m。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最大风速16m/s,平均风速为2.1m/s,风力一般为5级,最大可达8级。

近年来降水量见下表:年度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降水量(mm)476 535 336 378 278 398 273 484三、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井田为黄土高原的中山丘陵区,新生界覆盖面积大,仅沟谷中有零星的基岩出露。

1. 地表水井田内主干冲沟沿北东方向发育,次一级冲沟为北西向和南东向,井田北、中部冲沟多由主干冲沟向北东汇入岚河,南部冲沟大多向南汇入龙泉河,龙泉河位于井田南部,流向由西向东,其上游可见细小泉水,流经奥陶系灰岩地段便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进入煤田之后由第三、四系泉水补给形成溪流向岚河排泄。

由于第三、四系泉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呈季节性补给,龙泉河在雨季时有溪流或洪流通过,旱季时一般干涸。

据汾河水库管理局提供信息,龙泉河多年平均流量0.6m3/s,最大洪峰流量120m3/s(1960年)。

岚河、龙泉河最终均汇入汾河。

井田范围内龙泉河最高洪水位在1225~1256m之间,三矿井口均位于井口附近最高洪水位以上,但个别井口与最高洪水位标高相差甚少,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龙泉河洪水淹没井口的事件,但遇特大洪水时有可能造成淹井。

2. 含水层据龙泉精查勘探区资料,将井田含水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1)第三、四系砂、砾孔隙、基岩风化裂隙带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分布在龙泉河河床及两岸阶地,与基岩风化带直接接触,风化带厚度为20~30m,透水性较好。

岩性主要为砂砾及卵石为主,岩屑及次生黄土杂于其中,地下水埋深0~11.60m,水位标高1120~1232.4m,水位变化幅度0.4~2.01m,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双重补给,单位涌水量q=1.1-3.9L/s.m,k=18.26-57.89m/d,属中等富水的含水层,水质类型为HCO3-Mg-Ca或HCO3-Ca-Na型,PH值7.3—8.42,总硬度3.02—5.77mg/L。

(2)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为厚层状中、粗砂岩,覆盖于第三系和第四系表土层下,此层水量甚小。

据235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115L/s.m。

渗透系数为0.52m/d。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为3-4层中、粗砂岩,彼此被隔水层分开,由简易水文观测分析,其富水带小而孤立。

据235号抽水试验证明,含水很少,单位涌水量为0.02L/s.m,渗透系数为0.152m/d,静止水位标高为1163.34m。

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矿化度为0.397mg/L,总硬度为6.9mg/L,PH值为7.7。

(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砂岩、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该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为L1、L2、L3灰岩,以L2灰岩最为稳定,厚度为2.06~6.80m,L3灰岩厚度为0.30~6.70m,L1灰岩较薄,砂岩裂隙含水层为太原组上部厚层状K3中、粗砂岩,局部为砂砾岩,厚度0~19.23m,一般5~10m,该含水层组在浅部受风化影响,裂隙及岩溶发育,235号孔抽水试验,涌水量很小,流量为0.0049~0.0178L/s,LB-3号孔单位涌水量0.062L/s.m,渗透系数0.073m/d。

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总硬度为0.2749mg/L。

太原组上部砂岩裂隙水据235号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甚微,渗透系数为0.00091m/d,水位标高为1191.19m。

(5)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含水岩组为马家沟组,其底部角砾状灰岩夹石膏层可视作隔水层,该隔水层之上为厚层状石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

其补给区位于勘探区西部的梁家庄、盖家庄、城东沟一带,面积约100km2,基岩大面积裸露,地下水呈潜水赋存。

排泄区为下静游一带汾河河谷,以群泉形式排泄,涌水量0.8~1.39m3/s,排泄高程1117~1122.7m。

迳流区位于马家岩、龙泉、下静游、任家沟一带,长达10km。

岩溶裂隙承压水由西向东运动,水力坡度1~2.7‰。

本井田为迳流区,顺层向东南径流。

2006年148队在井田东部外施工有LB-3水文孔(X=4227150.00 Y=19568563.72 H=1178.00),孔深868.21m,奥陶系钻进210.04m水位埋深51.56m,静止水位标高1126.44m,峰峰组与上马家沟组混合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103L/s.m,渗透系数0.144m/d,水样分析属HCO3-K+Na和SO4·SCO3-Ca型水,矿化度0.45g/L。

根据该水文孔资料和井田东部界外510m的235号钻孔奥灰水位观测结果(奥灰水位标高1131.81m)结合区域奥灰水迳流方向和水力坡度,推测井田内奥灰水位标高约1133.0~1144.0m。

据龙泉精查报告资料,水质类型为HCO3·SO4-Ca·K+Na型,矿化度为0.341~0.516g/L,总硬度为4.67~8.9毫克当量,PH值为7.4~7.85。

3. 隔水层(1)本溪组隔水层太原组9号煤层下至本溪组底部主要由泥岩、铝质泥岩、砂质泥岩等组成,夹不稳定薄煤线,厚度为50~70m,是奥陶系中统岩溶水与太原组砂岩裂隙水和石灰岩裂隙岩溶水间的良好隔水层。

(2)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层间隔水层本隔水层由泥岩、砂质泥岩、粘土质泥岩及煤层等组成。

分布于各层石灰岩和各层砂岩含水层之间,单层厚度为数米至数十米。

构成平行复合结构,起到层间隔水作用。

四、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一、矿井充水因素井田内对矿井的充水因素较多,主要为煤层顶板以上含水层、地表水、老窑水及奥灰水。

原辽海煤矿、常胜窑煤矿井口位置较低,与龙泉河最高洪水位相差无几,在遇特大洪水时有淹井可能。

4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山西组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层,7、9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一般情况下(除煤层露头附近浅埋区),由于此两含水层富水性均弱,补给条件差,因此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但煤层浅埋区即露头附近该含水层富水性有所增强且有可能沟通第三、四系潜水含水层,故对4、7、9号煤层的开采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采用经验公式H C =(3~4)M 、H f =8.33.3100 n M+5.1计算,4号煤层采用采全高开采后,煤层上部最大冒落带高度为26m ,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76 m ,9号煤层采用采全高开采后,煤层上部最大冒落带高度为45m ,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300m ,据此数据在井田西部4、9号煤层的开采将沟通地表水对矿井涌水产生影响。

奥陶系岩溶含水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此含水层富水性强,水位标高大约为1133~1144m ,井田煤层东北大部分低于此高度,为承压区,最低处位于井田北部,标高710m ,底板隔水层承压水头最大494m ,9号煤层与奥陶系地层之间隔水层厚度约60m ,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厚度,取经验值17m ,突水系数为0.113Pa/m ,处于《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试行)(1979年9月)规定的正常区0.15和构造破坏区0.06之间,在正常区域没有突水危险,但遇导水断层和陷落柱时可能造成突水。

从表4-1并结合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可以看出,4号煤层全层处于安全区,7号煤层仅东北部局部处于危险区,9号煤层东部大部处于危险区,因此,在采掘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给断层和陷落柱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以防造成突水事故。

井田内原常胜窑煤矿9号煤采空区内存有大量积水,由于其位于4、7号煤层之下,对井田内4、7号煤层的开采没有影响,积水区北部为龙泉河,新建矿井必将给河床留设保安煤柱,保安煤柱的留设将有效地排除其积水对9号煤层开采的影响。

辽海煤矿9号煤采空区积水量较小,采用疏干方法可解决对9号煤的影响。

突水系数计算表表4-1煤层最低标高(M)最大水头(M)隔水层厚度(M)突水系数(MPa/m)安全标高(M)安全水头(M)4 780 494 130 0.0477 740 494 90 0.066 787 4479 710 494 60 0.113 940 263水头从隔水底板起算,采矿对隔水底板的破坏按17m计算,安全突水系数为0.06 MPa/m 另外,井田内钻孔封闭质量参差不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