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方法论部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22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 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 过程。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区分,联系可分为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 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小结: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哲学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
1、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 律,具体科学则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各 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一般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同时又反过来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
“philosophy(哲学)” 是从古希腊的 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而来。前者 是“爱”的意思,后者是“智慧”的意思, 合起来即“爱智慧”。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对“哲学” 一词的使用。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
相对的,无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讨论与举例
12
三、时间与空间
(教材第32、33页)
讨论与举例
人们关于时间、空间问题 的思考与追问
13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相关
8
2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所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该论断: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
②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④坚持了唯物史观,反对了唯心史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论与辩证法)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什么是哲学?
(教材第27页)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
思考与讨论
哲学与人们关于世界人生问题的日常思考和感受,有何 联系与区别?
1
哲学的问题
哲学,是“爱智慧” 哲学,思考追问关于世界、人生的一般性、终极性问题 哲学的特点,是抽象性和思辨性 哲学史,即是一部问题史
本专业所属的实践形式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人类历史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方式?
17
教学资料影片赏析
思考与讨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神话、宗教信仰的区别与联系?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第28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PPT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中包含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实践的目的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物质生活(基
础和决定作用)
政治生活
改造人自身
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本质上即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的过程; ②不同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⑧气者,理之依也。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③④⑥⑦属于唯心主义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演化
⑴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⑵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存在
②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发展观。 朴素辩证法
辩 证 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③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 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 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 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

正文 . 第一章
第 17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正文 . 第一章
第 10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机械唯物主义,也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基本观点是将近代 自然科学所认为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原子)看作物质世界的本原。在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14一15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也应时代的要 求,逐渐兴起与发展起来。受此影响,人们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有了较快的发 展,并且不断地深化。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上,特别是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数 十种化学元素相继在这一时期发现。这一时期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化学 原子论,他在实验中发现原子作为最小的单位在化学反应范围内,进行化合与 分解,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这种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与方法, 反映到哲学上,就逐渐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主要基本理 论有: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属性也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原子是“宇宙之砖 ”,即世界的本质就是原子。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而言,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是联系不可分的。曾有诗句生动形 象地描述过二者的关系,即:“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简洁的两句诗 彰显了静中有动意,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的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 出,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同样,承认相对静止,也并不 否定绝对运动。孤立或分开两者中的任一个,即: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将相 对静止绝对化或者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都会走向形而上学不 变论。为此,要始终坚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始终坚持绝对运动与相互静止的统一就是反对形而上学与相对主义诡 辩论。

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4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5
有关物质范畴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恩格斯:物质是不可见的. 买水果的故事. 二,一个学生曾经提过的问题:物
观--- 超微观和介观 二,世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三态:气,液,固.第四态:等离子态.第五态:
中子态.超流态和超导态. 以上都是实物态,与之互补的是场态,目前共
发现了四种状态,即引力场,电磁场,强相互 作用场和弱相互作用场. 实物与场构成了正物质世界,与之成镜像的 是反物质世界. 正反物质世界都来源于真空.老子: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15
4、统一场论则力求在一切场完 成这种统一,直至证明四种相互 作用(当然如果还有其他相互作 用也一样)本来是一种相互作用。 也可以把统一场论理解为统一量 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或将三大场 方程融为一体。
5、根据统一场论的发展远景, 它最终将以全息论作为自己的归 宿。
16
物质本源表现自己的方式: 联系和发展 普遍联系:一切事物都在相互作用。 联系的三大特征: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8
根据与人的实践关系而划分的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一,人们还未认识的世界.夸克以下和 总星系之上.
二,人们有所认识但还没有纳入实践范 围的世界.太阳系之外,地球上人类还 未探索过的地区,如两极,深海.
三,人类已经实践过,留下人类印记的 世界,如农业.
四,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世界.也 就是人类社会.
3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辩 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抽象与具体
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包括感性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具体: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
对感觉具体的否定。
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人们认识的起 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
点。
成各个部分,区分开
思维的具体:事物自身各方面的矛盾 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
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偶然的现象的方面,
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
可靠性
较差 强
创造性
强 一般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 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
- 归纳和演绎互为补充。 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不能摒弃片面性和表面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 演绎来补充和修正。
发散思维
陶行知
收敛思维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 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1 系统方法 2 控制论
3 信息论
-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 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 证思维方法
4 突变论 * 混沌理论
*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发展程序和自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普普 通通 地化 质学 学
生物学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个体 - 类(种群)
逻辑发展程序和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过程相一致。





力 学
量热学 - 热力学(热一、热二、热三)
动力学
运动学
静力学
知识拓展
关于创造性思维
处处是创造之 地,时时是创 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进一步研究金属膨胀原 因发现,原因在于分子凝 聚力因受热作用减弱。于 是,构成一个三段论式:
分子凝聚力减弱会引起金属体积膨胀; 加热金属会引起分子凝聚力减弱; 因此,金属受热后体积膨胀。
有了这个演绎推理的论证,弄清 了金属膨胀的必然原因。
归纳与演绎的比较
类型
归纳 演绎
推理形式
个别或特殊到一般 一般回到个别或特殊
述古 矛代 盾思 观想 的家 深用 刻简 内明 涵的 和语 意言 义表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 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 学中的发展。
(一)辩证思维方法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
演绎以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为基础,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 ,因此, 从共性出发不能解释个别事物多方面的属性,要了解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就 得进一步分析归纳。
2 分析与综合
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部分与整体)。
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 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 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绝不是把各部 分、各组成要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 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 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的和连续 光滑的变化现象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 迁现象,如岩石的破裂、桥梁的崩塌、地震、海啸、 细胞的分裂、生物的变异、人的休克、情绪的波动、 战争、市场变化、企业倒闭、经济危机等。
* 混沌理论
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 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 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 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 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的行为。
(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分析矛盾特殊性 (2)“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3)抓关键、看主流方法 (4)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 握对立 (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
“物生有两、相反相成” “一分为二、合而为一” “和而不同、执两用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尚和去同” ……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 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 动和发展的规律。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 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 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 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 的运动的反映。
制 作

反馈装置
反馈
信号
扰动
输出
控制对象
《控制论 - 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
3 信息论
与相互作用的观点有着内在的联系。
研究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方 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交换 和储存的一门科学。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1916 - 2001)
生长在 一个有良 好教育的 环境,爱 迪生的远 亲。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唯物 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
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主观辩证法:观念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类的思维
的自觉活动相联系,以概念为基础 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2 控制论
与内外因的观点有着内在的联系。
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 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从小智力超常,3岁 能读写,7岁博览群 书,14岁大学毕业。 18岁通过博士论文答 辩,成为美国哈佛大 学的科学博士。
维纳(1894-1964)
诺伯特·维纳 (1894~1964)
输入
反馈控制图
控制

控制器
信号
执行机构
的本质的因素,以达
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
本质方面的认识。
水果
“水果”就是对各种具体 水果这些感性具体的否定
“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
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 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 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 点的运行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 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 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 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 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 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 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 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 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 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 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 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 (既是生长又是运动)。一般辩 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 应当如此。
2)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 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 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 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 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 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 一致的形式上的反映。
-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历史的东西:偶然、次要因素,具体生动 逻辑的东西:“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抛弃 细节、抓住主流;抛弃偶然、抓住必然;抛弃 偏差、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发 展内在规律
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 归纳与演绎 2 分析与综合 3 抽象与具体 4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 归纳与演绎
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 一般性结论,由个别性 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 的推理形式。
1948,《通讯的信息理论》
信 源
信息
编 码 器
信号
信 道
信号
解 码 器
信 信息 宿
信息传输过程
噪声
4 突变论
与量变质变的观点有着内在的联系。
1968,
《生物学中的拓扑模型》
1972,
《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
托姆(Thom), 法国数学家,构 造了配边理论, 最有影响的工作 是奇点理论方面 的文章。它已演 化成为一门独立 学科― 突变理 论。
1 系统方法
与普遍联系的观点有着内在的联系。
研究系统的模式、原 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 进行描述的一门科学。
系统与要素 结构与功能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 (1901~1972)
在他的学术生涯即将 完结时,蓦然回想起新 婚燕尔时与妻子的一段 对话:“玛丽亚,我应 当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呢? 还是应当做一位哲学家 呢?”她回答:“我认 为你最好以生物学作为 职业,因为生物学家更 被人们所需要。而且一 个生物学家能够利用他 所知晓的知识再去成为 一位哲学家。”
被观察的大量A都有性质B, 则所有A均有B
A1 —— B A2 —— B A3 —— B … A —— B
枚举法
人们在雨后的天空 中;在朝阳照耀的露 珠上;在瀑布溅出水 星里;在船桨打起的 水花中。都观察到虹 这一现象。
虹出现的这些情况 各不相同,只有一 点是共同的,即光 线穿过水珠。
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 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 论的推理形式。
所有的: S→P, 有: M→S
所以: M→P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三段论(亚里士多德)、数学演绎方法 (笛卡尔、伽利略、牛顿)、 数理逻辑方法(布尔、弗雷格、罗素)、 公理化方法
把各种不同金属加热, 都可以观察到金属膨胀, 可以由此得出“金属受热 膨胀”的结论。
不过,有没有受热不膨 胀的金属呢?这是一个悬 案。
人类思维演进的进程是:
笼统的综合
分析
先分析再综合
辩证的综合
朴素整体论
传统分析论
科学整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