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红线规划方法研究_刘晟呈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

城镇规划61产 城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黄虹摘要:从生态学原理的角度看,生态城市规划是指人、自然、环境相结合,运用科学技术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人、居住环境与现代城市经济系统的和谐关系。

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城市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思路;方法1 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首先,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需要。

常规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将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引入其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设计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绿色发展等新理念,把低碳、环保作为发展的基本目标,引导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不断扩大生态城市规划的范围,向各个领域延伸,满足城市发展各阶段、各方面的需要。

其次,生态城市规划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承载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城市的发展,造成城市经济与发展的不平衡。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改变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内在模式,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为城市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最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建设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大大提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更需要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在生态城市规划项目中,可以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理念融入常规规划建设的范畴,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城市发展生态规划图。

2 生态城市建设应遵循五个原则第一,系统原理。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常被误认为是一个封闭系统。

事实上,城市是区域划分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开放的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完成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交换等过程,这些交换过程是在与城市外部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研究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研究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研究摘要:落实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可为一体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在进行生态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合理规划场地等条件,从而加快生态规划建设的步伐。

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切入,提出生态城市规划思路和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城市发展1城市中生态规划的必要性1.1人口数量增加迅猛城市生态区的规划与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口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正在逐日增加,即使在我国二线城市,人口也变得愈加饱和。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生态新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生态新区有着众多的优势,能够分散人流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

城市生态新区规划中有着区位交通的概念,这样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也使得很多的规划区分越来越不明显,比如说,对于公园规划在很多的城市中在渐渐地消失,而城市生态新区的规划可以很多的解决这些问题。

总体来说,现在人口的压力在促进这个城市生态新区的迅速建设。

1.2自然资源数量有限自然资源的不平衡也促使着城市生态区的建设。

中国的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通常情况下比较干燥。

而南方地区相较与北方则不同,南方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很大。

特别是江苏和浙江地区,直到七月和八月仍处于雨季。

降水的不断增加,这是在中国北部地区无法涉及的,降水量的减少是某些中国北部城市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因素。

除了水资源的差别之外,其他的资源不平衡的现象还有很多。

传统的处理城市水资源问题方法十分的稀少,但是城市生态新区建设之后能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政府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工厂排放的废水,减少雨水的酸碱度及及时回收工厂排出的有害物质。

2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2.1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城市当地的自然资源极为宝贵,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尽可能降低对城市原自然风貌的影响,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一、规划设计方法1. 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优秀案例的研究和借鉴,可以借鉴先进的思想和经验,提高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

2. 调查研究分析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研究城市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情况,分析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3.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未来发展的理念。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广绿色技术和节约资源的理念。

4. 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设计者要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市民参与到规划设计中,增强市民对规划设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规划设计实践1. 绿地保护和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绿地保护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绿色植被的种植和园林景观的构建,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 低碳交通建设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低碳交通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建设自行车道、地铁、公交等低碳交通设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3. 能源环保建设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能源环保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城市能源可持续发展。

4. 公共设施建设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公共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可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环境红线相关问题研究

环境红线相关问题研究

环境红线相关问题研究摘要总结了相关领域红线概念,包括规划红线、耕地红线和水资源红线。

回顾了生态红线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拓展了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红线的内涵。

此外,还给出了环境红线的含义。

关键词生态红线;概念;内涵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47-011 红线概念红线通常具有约束性含义,表示各种用地的边界线、控制线或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1]。

红线最初指规划部门批给建设单位的占地面积,一般用红笔圈在图纸上,具有法律效力。

后来红线广泛用于规划红线(建筑红线、道路红线)、水资源红线、耕地红线等[1]。

城市规划红线主要包括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是规划用地范围的标志线和边界线。

道路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2],它是城市道路以及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红线在城市规划中控制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其界限,它规定了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外墙、台阶等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限。

水资源红线的核心是建立3条控制红线,即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1]。

2008年国务院提出了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包括9项预期性指标和6项约束性指标。

因此,我国实施了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耕地占卜平衡政策[2],从而确保达到耕地红线目标。

2 生态红线的提出2005年2月,广东省提出《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的通知(粤〔2005〕16号),提出了“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的三线调控的总体战略,首次在环境保护工作领域提出生态红线问题。

基本生态控制线本质上即为城市生态红线。

2012年9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2〕1088号),该通知包括《关于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求(试行)》2个文件。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与方法摘要:生态水平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也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问题。

新时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好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也是社会各界人们十分关注的要点。

基于此,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了一些科学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思路;方法引言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会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关注度越来越高,创建和谐美好的生态城市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生态的建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居住、出行条件,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综合以上因素,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规划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认识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就需要我们相关从业人员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重视研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生态城市的设计原则及规划要求的研究。

这些方面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城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1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1.1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工作最主要的关键问题在于需要打破传统生产还有生活模式的束缚,将节能减排摆在首要位置。

同时,需要重视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各项资源的利用,运用合理方式去实现利用的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尤其是针对各类生产、生活方面产生的废弃物,更需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式做好后续处理工作。

1.2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中的各项自然资源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做好城市的规划工作,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的开发建设需要在保证城市原自然风貌不大变的同时,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进一步落实民生、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实现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效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使其能够成为居民生活的“顺手”工具,实现便捷的生活目标。

1.3优化产业结构从城市发展需求入手,结合市场运行规律创建一套覆盖各大产业的发展结构,同时通过政策手段引导产业的发展,控制高能耗产业的规模,实现向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变。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究 刘晨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究 刘晨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究刘晨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关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严重。

如果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改善环境,除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之外,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这种城市规划无疑是一种失败。

因此,在综合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

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中国需要用经济学的理念科学对待城市规划的规划与设计。

在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环境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绿色空间的建设,科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

将“生态城市”理念融入当代城市规划设计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应用引言城市的发展体现着人类所居住的环境不断改善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与经济文化生活的载体,城市的立体空间布局与分区块功能性发生了重大调整。

就从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而言,一大批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和都市区不断涌现,已经呈现出十分强劲的加速发展势头。

在确保经济稳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将自然共同发展纳入城市建设的发展议题中去,建立起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应不仅仅只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需求等基本因素,还要考虑到城市生态环境、市民宜居条件等等生态指标,研究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性规划设计方法。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意义及秉承原则1.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意义我国城市化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当时改革开放思想的积极影响,促使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且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等也得到了显著的攀升。

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由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生活改善时,却未能从长远眼光观察到由此而生成的问题与弊端。

例如:大量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并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以及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被破坏而导致荒漠化或雾霾、扬尘天气的增多等。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s t r a t e g i c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s a f e g u a r d n a t i o n a l a n d r e g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i r t y a s we l l a s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 At p r e s e n t ,
1 0 0 0 8 9 )
摘 要 :划定生 态保护红线 ,是生 态文 明建设 的一项 重要任务 ,对维护 国家和 区域生 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 重要 的战略意 义。 目前 ,城 市化发展 中面临着 突 出生态环境 问题 ,在城 市层 面开展 生态保 护红线 的划 定工作显得
更加 紧迫 。但 现阶段 生态保 护红线的 划分技 术上仍处 于不断探 索与 完善 阶段 。基 于此 ,文章以湖北省 宜昌市为例 ,利 用P . S 和G I S 技 术 ,采 用 “ 识一 评一落一 融一 分” 的技 术流程 ,提 出了一套城市 生态保护红 线体 系与划分方法。结果表明 :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 线;多规 融合 ;宜昌市;生态功能 区 中图分类 号 :X 3 2 . 0 1 3 文献标志码 :A D O I : 1 0 . 1 6 8 0 3  ̄ . c n k i . i s s n . 1 0 0 4 — 6 2 1 6 . 2 0 1 6 . 0 5 . 0 0 8
St u d y o f t h e Me t h o d s o f Ur b a n Ec o l o g i c a l Pr o t e c t i o n Re d L i n e Di v i s i o n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因此,生态城市规划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那么,生态城市规划是什么?为什么生态城市规划如此重要?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理念。

生态城市规划将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考量因素,以生态可持续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使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一、生态平衡原则: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平衡。

任何规划都要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平衡与和谐。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规划中也要注重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人本原则: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的需求,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生态城市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城市的发展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通过生态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当前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生态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空气和水污染越发严重。

通过生态城市规划,实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案例分析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城市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但是却是世界上一个闻名的生态城市。

作为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经济体制的城市,新加坡的城市形态和规划得到了高度重视。

在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中,注重利用城市绿地、造林、湿地和人工河流等自然资源,使城市的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新加坡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城市公园绿地,新增多个滨海公园,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使新加坡的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

另一个优秀的生态城市规划案例是日本京都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 联合国 欧洲 美国
俄罗斯
日本 态思想的土地利用分类 内地水域、木本沼泽、裸地、森林和林地、灌木群落、矮灌群落、草地、建设用地
人工区域、农业用地、森林和半自然区、沼泽地、水体 国家公园、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城市绿地系统 农业用地、居民用地、专业用途用地、特别保护区和它的客体用地、森林资源用地、水资
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等用地
城镇、村庄、独立用地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
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用地
用/地 表 覆 盖 分 类 系 统 ) 分 类 法 提 出 的 时 间 最早,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土地分类法。美国的 MRLC,E-MAP等都是在ANDERSON分类法 的基础上进行的。ANDERSON分类法的一级 分类有:城市、农业用地、森林、水体、湿地、牧 场、苔原、裸地和冰雪覆盖区共9大类。其分类 思路和结构是现有分类系统中最接近满足生 态环境管理需求的。但其分类方法是基于美国 的具体情况设计的,与我国土地利用特点有一 定的相似性,但由于我国特有的气候和海陆分 布,尚不能客观准确、全面地体现我国土地生 态利用的特点。其次,我国与美国所处的社会 发展阶段差别也很大,对土地生态系统会造成 很大的影响。
生态建设 | 24
城市生态红线规划方法研究
Research on Planning Method of Urban Ecological Essential Line
刘晟呈
文章编号1673-8985(2012)06-0024-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由于对城市生态用地概念的界定模糊,理论学界对其内涵难以整合、城市规划管 理缺乏对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有效措施,导致我国目前生态空间日益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态势。 2012年实施的新的城市用地分类,突出了土地的生态价值,但却仍未明确生态用地类型。基于此,并在对天津市生态现状调查的 基础之上,运用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地分类法,ANDERSON(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分类系统)分类法, CORINE(欧盟环境信息协调)分类法等土地分类方法,结合天津市的生态系统,生态空间布局和土地生态功能,研究出适用于规 划设计、编制、实施管理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法,便于城市生态红线规划管理的操作。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about the compil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space planning, because the concept of urban ecological land is the fuzzy definition theoretical horizon on its connotation is difficult to integration,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lack of effective measures of planning,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on urban ecological land use, resulting the ecological space has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In 2012, the new urban land classification has implemented, highlight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land, but it is still not clear ecological land typ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is, and th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ianjin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LUCC, the ANDERSON, and the CORINE l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combined with Tianjin ecological system, ecological space layout, and 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developes the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n the suitabl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水域、农林等非建设用地
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不包括公 园绿地及单位内的水域
河流、湖泊、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
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不小于1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 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蓄水量小于10万立方米的坑塘水面和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 渠道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农村道路等用地
建议,下一步各个城市将陆续进行生态红线规 划。本文尝试研究适用于规划设计、编制、实施 管理的生态用地分类与空间分析系统相结合 的技术方法,便于城市生态规划管理的操作, 易于利用到生态红线划定的规划中去,从而可 以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管理的有效措施。
1 中外生态用地分类研究 1.1 国外生态用地分类研究
1.1.1 国外土地分类渗透土地的生态思想
因此联合国、欧、美、俄、日、韩等国家从土 地本身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着手建立 土地分类体系,体现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要 素的思想(表1)。
1.1.2 国外生态用地分类方法 基于土地的生态思想,国外的土地分类 系 统 主 要 包 括IGBP( 国 际 地 圈 与 生 物 圈 研 究计划)的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 地分类法,美国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的 ANDERSON(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地表 覆盖分类系统)分类法,欧盟的CORINE(欧 盟环境信息协调)分类法。 (1)LUCC分类法 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为了保护地 球上的自然资源,避免土地的退化,对土地利 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关注世界温 室气体排放、全球变化的研究和监测,其分类 方法也体现了这些目的。主要根据自然地物被 人工地物的替代程度,土地利用的功能,人类 管理方式、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但对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的体现不够, 同一土地利用类型涵盖的地物生态功能差别 太大。LUCC分类法的最大优点是它们有严格 的分类原则。LUCC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 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 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 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 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 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 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是所有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关问题的核心。 (2)ANDERSON分类法 ANDERSON( 基 于 遥 感 数 据 的 土 地 利
源用地、储备用地 农用地、森林地、原野、水面、道路用地、宅地、其他用地 城市地域、准城市地域、农林地域、准农林地域、自然环境保护地域
一级类 农用地 未利用地
表2 基于200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生态用地
二级类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未利用地 其他土地
三级类 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201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入选论文。
25 | 生态建设
早在1975年,联合国发表的《土地评价纲 要》对土地的定义已经渗透着土地的生态思 想“:一片土地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地球表面的 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此地面以上和以 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 的要素,如大气、土壤、水文、动植物密度,人类 过去和现在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和 将来的土地利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1.2 国内生态用地分类研究
生态建设 | 26
1.2.1 旧土地分类忽视了土地的生态功能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剧增,城市规划从业 人员也越来越关注“生态用地”的存在及其 存在的重要价值。我国国务院于2000年发布的 《 全 国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纲 要( 国 发[2000]38 号)》中首次提到了“生态用地”,原文中没有 给生态用地明确的定义,但从土地资源开发和 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生态用地是具有重 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和湿地等,并指出“大 中城市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 地”。在此基础之上,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在进行 实际空间规划中,为了便于操作,多从土地利 用分类的角度对生态用地进行诠释,如以绿地 系统、以自然环境用地与人工环境用地,或以 非建设用地代称。但是这些称谓规避了整个城 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事实,无法体现生态城市 的内涵和外延。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对“生 态用地”一词的概念和范畴尚未有统一的认 识,而200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中的“未利用地”类型忽视了很多土地类型 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导致整个分类体系的导向 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一些学者尝试性地把该 分类中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两大类进行生态 用地归纳。包括农用地中的林地、园地、牧草地 等;未利用地中的未利用地和其他用地(表2)。 但是由于每个城市生态环境情况不同,需求不 同,这样的分类体系并不能满足实际运用。 有学者特别指出:这版土地利用分类“土 地利用”这一概念在理解上过于传统和狭隘, 仍然局限于人类直接利用并在空间上对其占 有对其直接施加重要影响的土地作为“已利 用土地”,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土地均作为“未 利用土地”,包括十分重要并广泛存在的自然 保护区等用地,基本上否定了“生态用地”的 存在。从而提出了用“生态用地”取代最新分 类中的“未利用土地”,应该在提出生态用地 的定义的同时,对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提出了新 的分类方案。 1.2.2 新城市用地分类突出了土地的生态 价值 然而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