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现代陶艺的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

现代陶艺的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在现代陶艺的世界中,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的探索已经成为艺术家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陶艺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作方式,而是将更多的现代元素融入到创作中,使得陶艺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深度。
首先,现代陶艺家们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除了传统的陶土,他们还尝试使用玻璃、金属、塑料等非传统材料,这些材料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陶艺的质感和视觉效果,也为作品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感。
例如,将玻璃与陶土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透明效果,使得作品在光影的映照下呈现出梦幻般的美感。
其次,现代陶艺在技术上也经历了革新。
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家能够快速地将设计转化为实体模型,这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也为陶艺的形态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艺术家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结构,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态。
在艺术表现上,现代陶艺家们更加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他们将个人的生活体验、社会现象以及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得每一件陶艺作品都充满了故事性和深度。
例如,有的艺术家通过陶艺作品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则通过陶艺来反映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深思。
此外,现代陶艺的展示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艺术家们不再仅仅将作品摆放在传统的展览空间,而是将陶艺作品置于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甚至是虚拟世界中,让观众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中体验陶艺的魅力。
这种跨界的展示方式不仅拓宽了陶艺的受众群体,也为陶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之,现代陶艺的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
艺术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情感与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充满个性的陶艺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陶艺的艺术语言,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审美体验。
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黄维维【摘要】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新的视觉艺术,也是一种比较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创作过程中.现代陶艺创作者要重视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将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视觉化,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和作者对生活的认知.【期刊名称】《佛山陶瓷》【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现代陶艺;创作手法;文化【作者】黄维维【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衡阳,421008【正文语种】中文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中国传统艺术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家们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将情、景、物融为一体,使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给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新的性质。
在艺术创作中将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视觉化,从而使之产生原来的艺术作品本身没有的艺术魅力。
美术本身就具有图像性的视觉艺术,视像化比起观念化来得更直观、生动。
大众文化的兴起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这种视觉冲击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视觉手段的运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当代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传统文化最不同的一点也在于此,它用视觉革命强化了形象的地位和作用,人的视觉想象力和空间探索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视觉图像的组合、变异和翻新,为艺术创作拓展了空间。
许多艺术家深刻地意识到陶瓷自身的文本内涵和特异的材质美感,进而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体认这种语言。
现代陶艺重视新的创作手法,根据陶瓷材料的特性,借助特定纯熟的技术处理,将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这些非视觉化的东西视像化,将寓意在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和表现个性经验的语言作为关注对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着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隐喻是一个综合系统,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或是相关性,于是将某方面的意象转移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从而产生了隐喻。
现代陶艺创作中肌理语言的审美及运用思考

现代陶艺创作中肌理语言的审美及运用思考作者:李青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现代陶艺创作彻底摆脱了陶瓷制品的功能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本文介绍了现代陶艺的创作内涵和肌理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且剖析了肌理语言在陶艺创作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希望观者在审视陶艺作品时,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体会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现代陶艺创作;肌理语言;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023-01一、引言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时至今日,古老精致的瓷器带给人们诸多的想象,单纯而简单的形态能够将人们带入那个时代,感受历史文化和国家传承至今的精神文明。
现代陶艺创作提倡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提升和转变人的思维,使人类不断进步。
二、现代陶艺内涵与肌理语言1.现代陶艺创作内涵特征。
现代陶艺已不再是烧制生活用品,而是艺术家用艺术创作的方式传递文化内涵,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肌理、色彩等基本构成原素体现自己的审美情怀。
传统陶艺注重于实用,普通民众需要陶瓷制品使用方便,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造型精美的陶艺,大量由官窑烧制,少部分来自民间,主要是为了使统治阶级满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含义。
可见,现代陶艺区别于传统的地方就在于摆脱了功能性的束缚,将立足点置于对精神内涵的追求,這也符合现代文明崇尚的自由观念。
2.肌理语言的表现形式。
肌理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第一,制作肌理,陶艺制作中的轮制成型阶段,艺术家通过双手直接触碰作品,使陶艺直接留下艺术家的手纹,相当于将自己的名字直接镌刻在作品上,在随后的泥板成型中,还需要进行手工修饰,偶尔的奇思妙想能够巧妙点出艺术主题,彰显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即兴发挥。
第二,模制肌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将各种样式的图案印在陶艺表面或者底部,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的心境。
第三,釉面肌理,在陶艺表面填充不同的颜色,利用色彩变换给陶艺赋予生命力,这正是创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写照。
陶瓷装饰中的文化隐喻性

传 , 久不衰。 经
关键 词 : 代 礼 品包 装 设 计 现
民俗 观 念 “ 性 化 ” 计 人 设
缸 图案 的左边部 分绘 着一 只鹳 , 鹳嘴 中衔 着 一条鱼 。此鹳 几乎 与彩 陶缸 等高 , 眼睛硕大 , 有一种 凸 出之感 ; 壮 的双 腿稍微 向 粗
同其他 的器 物装 饰一样 变得雍容 华贵 了。龙泉青 瓷之 所 以出现 了模 印鱼纹 , 大概 与其 厚釉有关 。 因为 龙泉青 瓷的粉青釉 与梅
是用纸 以外的载体 进行记 录和保存 的, 中陶器便 成 为 了记录 其 人类原 始文 明 的重 要载体 , 为现代人 了解原 始人 类打开 了一扇 窗户。我们 虽然不 能通过原 始 陶器将原始 社会人类 的整个 文 明 史完全复原 , 至少 可以 了解其 中的一部分 , 但 而且是重 要的一部 分, 这一部分 涉及 当时人们 的生活 以及原始崇拜等方面 的内容。
法 。除 了这 些装饰 方 法外 , 对湿泥采 用揉 、 、 压 摔等方 法使 之形 成肌 理效果 , 也是 一种装饰 方法 , 用这 种方 法获 得 的装饰效果 ,
一
以人 们在彩 陶上描绘 的水波纹和漩 涡纹 与原始崇拜也有 一定 的
关 系。人们 希望 有一种 神秘力量 能够控制 黄河 水灾 , 祈求黄 河
中一些耐人寻味的元素 , 识其崇高 的审美 旨趣 , 认 关注其传统 的文化 内
这些具体 的陶瓷器 物不仅是人们 日常生活 中的实用器物 或欣 赏器物 , 还是 我们 了解古代 人们生活 方式 以及 一些 重要事件 的有力证据 。从 一些具体 的陶瓷器物 中, 我们 可 以看 出当时的具体 情景 , 有利于 中华文化 的继承和 这 发展 。在这 一方面, 陶瓷装饰也 同书籍 、 青铜器 一样扮 演
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在 艺 术创 作 中将 隐喻 、 征 、 想 等手 法视 觉 化 , 而 象 联 从
使 之 产 生 原 来 的 艺 术 作 品 本 身 没 有 的艺 术 魅 力 。美 术
本 身就具 有 图像 性 的视 觉艺 术 ,视像 化 比起 观 念 化 来
得 更 直 观 、 动 生 大 众 文 化 的 兴 起 带 给 人 们 最 大 的 感 受 ,就 是 我 们 进 入 了 一 个 视 觉 文 化 的 时 代 ,这 种 视 合 系 统 。 们 在 生 活 中 发 现 一 种 事 隐 人
物 的某 些 特 征 与另 一 完 全 不 同 事 物 的某 些 特 征 相 比 , 具 有 相 似 性 或 是 相 关 性 , 于 是 将 某 方 面 的 意 象 转 移 到
隐 喻 、 征 、 想 等 手 法 在 中 国 传 统 艺 术 活 动 中 扮 象 联 演 了重要 角 色 , 术 家 们 运 用 这 些 表 现手 法 将 情 、 、 艺 景 物 融为 一体 , 主题 鲜 明突 出 、 思巧 妙 、 味盎 然 , 使 构 趣 在 当 代 文 化 背 景 下 , 这 门 古 老 的 艺 术 赋 予 了 新 的性 质 。 给
像上 装饰 中 国传 统 的 装饰 图 案时 , 是 以传 统 的方式 , 不
而 是 龙 、花 朵 、蝙 蝠 等 符 号 放 大 并 放 在 有 压 迫 性 的 位 置 , 头 顶 、 头 、 睛 或 嘴 巴 上 , 成 一 种 压 迫 感 和 怪 如 额 眼 造
异 感 。这 种对 传统 图案 的夸 张 放大 以及 特 别 的处 理方
这 个 完 全 不 同 的 事 物 上 ,从 而 产 生 了 隐 喻 。 ” 宗 自 华 说 : 视 觉 语 言 的 隐 喻 价 值 , 丝 绸 般 华 贵 质 感 , 湖 水 “ 如 如
现代陶艺的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

现代陶艺的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
现代陶艺,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迁,现代陶艺在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首先,现代陶艺在材料运用上不断创新。
传统的陶瓷材料如瓷土、陶土等,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陶艺创作的需求。
现代陶艺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如玻璃、金属、塑料等,这些材料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陶艺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陶艺的创作空间。
其次,现代陶艺在制作工艺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数控雕刻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陶艺作品的形态更加多样化,也为陶艺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再者,现代陶艺在艺术表现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陶艺作品往往以实用为主,艺术性相对较弱。
然而,现代陶艺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他们通过抽象、象征等手法,将个人情感、社会现象等融入作品之中,使陶艺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此外,现代陶艺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器皿、雕塑等形式外,现代陶艺家们还尝试将陶艺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
这种跨界的尝试,不仅丰富了陶艺的表现形式,也为陶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来源。
总之,现代陶艺在创新手法与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了陶艺家们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现了他们对现代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迁,现代陶艺将会在艺术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现代陶瓷设计的仿生造型形态应用

-24-Vol.43/No.10/Westleather理性和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外,它还主要利用仿生造型来展示其个性化的美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以自然形式将联想和情感共识置于意识形态中,从而形成了更为普遍的文化心理。
例如,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高风亮节;梅花鹿象征着对财富和名望的热爱;莲花象征着公义和高洁;大象和绵羊代表着和平与吉祥。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通过对传统瓷器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工匠对仿生形态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其文化的象征意义和需求,以及享受者选择造型主题的感受。
以“听荷”香炉的造型设计为例,在传统文化中,荷花象征着纯洁与优雅,还带有逃避现实的意味。
这种香炉以荷花为设计来源,整体饱满而笔直。
香炉的盖子上刻有干燥的莲花形状,有时形状和轮廓巧妙,有时直立。
“禅”和“残”是同声词,两者间的结合若即若离、宜动宜静,为自然形态增加了生物学上的补充。
为了实现设计师对美学的追求,将“年年有余”的传统含义与“禅宗”的艺术美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自然的文化美。
可以看出,在陶瓷仿生设计中纳入象征意义可以使人们联想并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同时,针对用户群体对具有一定广泛意向认知的生物进行仿生,可以使得陶瓷器皿在外观与内涵之间实现统一,从而使作品借助自然形态语言产生更高的价值和魅力。
3 仿生造型在现代陶瓷设计情趣上的体现仿生设计除了直接模仿生物体的形态和运动外,也是将生物体的形象,运用到当代生活陶瓷中。
在设计过程中,艺术家会采用非常概括的方法,突出生物特征和内涵精神,在陶瓷作品中进行模拟和应用,用隐喻的手法使人们产生联想,赋予日用陶瓷器皿一些生物特征,让使用者在观赏和使用的过程中感知它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
情感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设计陶瓷用具产品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情感元素,使产品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使物与人感觉统一。
感动的感觉通常与人们的生活经历有关:美好的童年回忆、美满的爱情、深厚的友情、柔和的亲情使人产生好感,如果产品能引起人们的体验、情感共鸣,就会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这就是情感的作用。
浅谈陶艺肌理表现与情感

1 情 感 陶艺作 品 中的重 要性
情感是人类在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 界 的过程 中对客 观事物 态度与认 识的不 同而表 现 出来 的心 理现 象 , 是 与人 的认 识 它 过程紧密相连 的一种心理过程 。情 感作为人 对客观事 物是 否 满足需要而产生 的态度 的体验 , 对客 观事 物态度 的一 种带 是
陶瓷艺术发展到现代 , 是一 个更加 丰富多彩 、 回归 自然 的
心手并用雕琢再 入炉 火 中烧 制 , 变成具 有情 感理 念并给 人 以 精神生活享受且带来美 的愉悦 的艺术 品。陶艺是独具 品格 的
现代 陶瓷艺术世界 。陶艺作品的材质 肌理美给人 们带来 了生 动、 淳朴 、 富于趣味 的 自然美 的享 受 , 并在 有限 的 陶瓷造 型 中
给人们 带来无限的意境和想象 。陶艺 作品多样性 的表 现手法 是对 陶瓷材质肌理 充分 发掘和 运用 的结 果 , 陶瓷材 质肌理 介
入 陶 艺 作 品 是 艺 术 发 展 推 陈 出新 的 必 然 。从 陶 艺 创 作 的 微 观
艺术 门类 , 是陶艺 家个人 心灵 、 思想 情感 的物化 产 物 , 陶艺 是
情感于陶艺 是 灵魂 与 生命 , 并贯 穿 于 陶艺 创 作 的始 终 。 以陶瓷材料为 主要创作媒体 的陶艺具有 表现人 的理想 、 个性 、 情感 、 意识 和审美价值 的作用 , 种审美价值 注重 的不 仅仅 是 这
客 观 世 界 , 重要 的 是 社会 文 化 ; 陶 艺 表 现 方 法 和 表 现 形 式 更 从
构 成 形式 和 肌 理 形 态等 方 面 阐述 陶 艺肌 理 表 现 与 陶 艺情 感 表 达 的 关 系, 对现 代 陶 艺创 作 具 有 一 定 借 鉴 意 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作者:黄维维
来源:《佛山陶瓷》2010年第04期
摘要: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新的视觉艺术,也是一种比较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
创作过程中,现代陶艺创作者要重视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将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视觉化,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和作者对生活的认知。
关键词:现代陶艺;创作手法;文化
1引言
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中国传统艺术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家们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将情、景、物融为一体,使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给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新的性质。
在艺术创作中将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视觉化,从而使之产生原来的艺术作品本身没有的艺术魅力。
美术本身就具有图像性的视觉艺术,视像化比起观念化来得更直观、生动。
大众文化的兴起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这种视觉冲击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视觉手段的运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当代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传统文化最不同的一点也在于此,它用视觉革命强化了形象的地位和作用,人的视觉想象力和空间探索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视觉图像的组合、变异和翻新,为艺术创作拓展了空间。
许多艺术家深刻地意识到陶瓷自身的文本内涵和特异的材质美感,进而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体认这种语言。
现代陶艺重视新的创作手法,根据陶瓷材料的特性,借助特定纯熟的技术处理,将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这些非视觉化的东西视像化,将寓意在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和表现个性经验的语言作为关注对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着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2隐喻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隐喻是一个综合系统,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或是相关性,于是将某方面的意象转移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从而产生了隐喻。
” 宗白华说:“视觉语言的隐喻价值,如丝绸般华贵质感,如湖水般波光粼粼。
”隐喻在艺术领域中是以“意境”表现出来的,如魏晋时期“士”的清淡与玄思,使得青瓷的颜色首选符合“士”的审美理想。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的青既与玉相似,又与江南山水的颜色接近,恬淡宁静的青色给魏晋“士”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在当代文化的影响下,新的隐喻手法将现代艺术中植入传统因素,它通过隐喻建立起与历史传统的联系。
常用的手法是将具有文脉联系意义的传统符号用于现代艺术当中,这些符号通过某种方式和组合原则参与到现代艺术的创作当中,使得历史文脉得到延续,同时作为历史文脉的标志,引起人们对以往的联想。
现代陶艺的创作,正是超越了传统陶艺原有的语境,对传统陶艺的常规体系予以重新编排,重新组合,赋予新的意蕴的过程。
如陶艺家阿仙的系列作品《China-China》,是先用黑釉、蓝釉或黄釉渲染人体,再饰以对比强烈的白色、黄色或黑色的彩绘图案。
在这些闭目冥想的人胸像上装饰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时,不是以传统的方式,而是龙、花朵、蝙蝠等符号放大并放在有压迫性的位置,如头顶、额头、眼睛或嘴巴上,造成一种压迫感和怪异感。
这种对传统图案的夸张放大以及特别的处理方式就消解了图案符号的原有含义,对它的应用通过隐喻建立起与历史传统的联系。
3象征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象征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事物特征,去暗示、寓意表达抽象思想、观念及情感,是成一种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相通性,借助于联想而实现的。
暗示、寓意和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反映一种特殊文化的影响,是艺术象征的一个基本特征。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陶艺家通过这种表现形式的“物象”经验,暗示和引发内心的微妙世界与之契合,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它借助于与某种东西的相似,力图阐明和揭示某种完全属于未知领域的东西,或者某种尚在形成过程中的东西。
就是说,象征总是暗示着某种超越了我们今天的理解力的意义,这些超越了理解力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埋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
以传统艺术的象征性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陶艺创作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以深化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传统艺术的象征性语言以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现代陶艺的视觉语言。
陶艺家们重新解释和创造新形象,在作品内部把象征不同历史、不同语境、不同趣味、不同价值、不同性质的的东西并置在同一作品之中,使它们的意义在新的组合中发生矛盾和变异,从而产生让人心动的艺术效果。
传统陶艺创作中,传统陶艺创作与象征关系亲密。
在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色彩、图饰诗文、图案环境等都运用了象征这一表现手法。
象征的运用有助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在陶瓷作品中有许多祥瑞题材的作品,如《莲生贵子》(图2),凤凰象征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鹤象征长寿和气节;竹与祝谐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年安寿;鲤鱼与礼谐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
陶艺家陆斌的作品《年年有余》(图3),用纱布粘上化妆土包括在鱼身上,使得鱼身带着锈迹斑斑的金属感,同时又很巧妙地将赭红色釉料的“喜”字贴在这些素色的鱼身上,“喜”字和喜庆的中国传统赭红色的运用,画龙点睛地象征着古老的中国,其沉重的历史步调中暗藏着每个寻常百姓家喜庆使用的器具属色与氛围。
陆斌的作品记录着当下中国变动的写照与折射,作品的意念及粗旷且朴质的质感与色泽充满了东方的语汇,在此所谓的东方语汇并不属于喃喃自语的装饰美学,更不是我们常见那种轻浮的东方图腾或是仿效的轻薄造型。
这些视觉符号的运用,使他成功地运用了正反意义并列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直指于每个寻常百姓日常生活方式的内化。
4联想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联想是在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与理解和形象思维密切相关。
” 引起联想的原因在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性,并且在人脑中所引发的反映也是相互联系着的。
它是一个经常发生在人类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每一个灵活的人在自己头脑正常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某种快速联系的思维反应状态。
任何一种信息对大脑神经单元的刺激都会造成连锁反应,将更多相关的记忆激活,产生从有限到无限的影像展开,甚至没有重复和停止。
大脑的功能在“联想”方面的施展几乎是一个无法穷尽的领域,只是人们经常在制止它而已。
联想是思维的延伸,它由一事物引领思维延伸到另外的事物上,是一种观念和心理上的再造; 意境是联想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接受到的外在表象与个人经验记忆之间的交融,是一种情感需要,我国传统艺术中就较多地使用联想意境的形式美法则,例如霍去病墓石雕作品《跃马》体长约2.4米,宽约1米,高约1.5米,与真马体积差不多。
在作品的朔造上,作者将马的《跃马》形体与石块的原始形态结合得十分妥帖,有浑然人成、巧夺天工之妙。
马的胸前用逐层减法雕凿而成,四肢及其他部位则用线刻手法,刀法娴熟、准确生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匹骏马腾跃时的刹那动作。
作品雕刻手法虽然简练,但对形象的刻画却生动传神且富有动感。
关于形体动态的表现,我国古代的雕刻家早就认识到通过瞬间动作转变来联想并体现运动。
运用联想这一艺术手法,陶艺家通过对事物分解、改造、重组、变形、典型提取等方式,创造的陶艺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视觉上的表现力。
陶艺家刘正的作品《惊蛰》(图4)以造型难度极大的人物为主,不单挑战了人体动作的极限,也挑战了陶艺烧成的工艺极限。
刘正的女人体表现得精瘦而有力,头不可思议地向后昂着,她的动作显得歇斯底里,肢体动作大幅度的夸张,让人联想到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希望挣扎可同时又有一种非痛苦的矫饰。
5结语
艺术创作手法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关联。
艺术家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作出敏感的反映,文化符号、生活日用品等被艺术家拿来“引用”并运用挪用、装配、改编、拼贴、放大与缩小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重组当代文化,以此来表现我们的世界和生活。
在现代陶艺装作中,隐喻、象征、联想等大量的创作手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它们直接指向当代文
化的各个空间,通过对这些创作手法进行视觉化的扩张和强化,让现代陶艺在当代文化中扮演着参与者和言语者的角色,引发人们对文化及其现象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2] 左正尧.超越泥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 张尧,周益军.现代陶艺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4] 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