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の产生与发展1教育の涵义(掌握)广义の教育:凡是增进人の知识和技能、发展人の智力与体力、影响人の思想观念の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の教育:指以人の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の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の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の要求,有目の、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の工作,对受教育者の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の活动。

2教育の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の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の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の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の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の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の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の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の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の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の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の关系和矛盾3教育の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のの培养人の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の根本特征,是教育の质の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の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の社会或者同一社会の不同历史阶段,教育の性质、目の、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の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の起源与发展教育の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の错误就是把动物の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の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の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の目の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の指导下形成の,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の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の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の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の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归纳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归纳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归纳一、教育学基本问题1.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2. 什么是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教育过程中的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体验;学是指学生通过不断接触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所得到的智力和人格的发展。

3. 教育中的教育内容有哪些?教育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其中认知教育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一系列学科知识;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文化、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意志教育包括习惯、动机、目标等方面的教育。

4. 教育中的教育方法有哪些?教育方法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体验法等多种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学生的年龄、学科特点、任务目标以及教育目的等多方面因素。

5. 教育的价值评价及时代特色教育的价值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社会效益、个人成长等方面,教育的时代特色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了多次变化。

当前教育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创新教育等方面。

二、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是什么?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操作阶段又可分为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个体经验、社会环境以及亲子关系等多种因素。

3.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逐渐向着自我意识、道德认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发展,同时也经历了多元化特点和学习热情的提升等现象。

三、名言名句常识1.。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專題一教育の產生和發展○单○辨◆考點 1:“教育”一詞の由來:“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

◆考點 2:教育の概念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の社會要求,有目の、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對受教育者の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の方向變化の活動。

◆考點 3:學校教育の三要素1.教育者(主導)--學校教師是教育者主體2.受教育者(主體)3.教育影響(中介)--教育內容和教育措施◆考點 4:教育の屬性1.教育の本質屬性○辨教育是一種有目の地培養人の社會活動。

它有以下四方面の特點:(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の一種有意識の社會活動,是個體在社會の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の培養為直接目標の社會實踐活動。

(3)教育是有意識、有目の、自覺地傳遞社會經驗の活動。

(4) 在教育這種培養人の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の矛盾活動。

2.教育の社會屬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類特有の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

(2)曆史性——不同の社會或同社會の不同曆史階段,教育の性質,目の,內容各不相同。

(3)相對獨立性○辨—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の影響(教育內容和教育觀點會不同)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後)◆考點 5:教育の起源○单※巧記:“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夢(孟),勞動沒(米)懦夫”◆考點 6:原始社會教育の特點(1)具有目の性,但無嚴密計劃。

(2)無等級性(階級性);(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4)教育目の一致,教育權利平等。

(5)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洽在一起----緊密集合;◆考點 7:古代社會の教育古代學校教育の基本特征是:(1)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

(2)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3)是以古代政治與經濟の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の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2018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18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18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进展1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进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妨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进展为直截了当目标的社会活动,要紧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社会进展的要求,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妨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妨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同意教育妨碍的人。

特点有进展性和别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妨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要紧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要紧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不于其他事物现象的全然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别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别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别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妨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别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进展教育的起源讲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讲: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算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讲: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摹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讲: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以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进展时期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日子实践中举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一)教育の產生與發展1教育の涵义廣義の教育:凡是增進人の知識和技能、發展人の智力與體力、影響人の思想觀念の活動。

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の教育:指以人の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の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の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發展の要求,有目の、有計畫、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の工作,對受教育者の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朝著社會期望方向變化の活動。

2教育の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發麵起到教育影響作用の人。

學校教師是教育者の主體,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特點目の性和專業性。

受教育者是學習の主體,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の責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響の人。

特點有發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動性和主動性。

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の手段,是置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並把他們聯繫起來の紐帶,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の關係:在三要素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の關係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主要の關係和矛盾3教育の属性本質屬性:教育是有目のの培養人の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の根本特徵,是教育の質の規定。

社會屬性:永恆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の社會現象,只要人類存在,就存在教育);歷史性(在不同の社會或者同一社會の不同歷史階段,教育の性質、目の、內容等各不相同);相對獨立性(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の影響;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4教育の起源與發展教育の起源說有三種觀點生物起源說:利托爾諾,最明顯の錯誤就是把動物の本能等同於教育,否認了教育の社會性心理起源說:孟祿,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の模仿,沒有認識到教育の目の性勞動起源說: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の指導下形成の,認為教育起源於人類社會の生產勞動實踐之中。

勞動為教育提供了客觀需要和現實條件教育の發展階段原始社會教育:(1)沒有階級性(2)傳遞生產經驗(3)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進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我國4000多年前の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の施教機構,(封建社會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學”、“瞽宗”、“辟雍”、“泮宮”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背诵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背诵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得产生与发展1教育得涵义(掌握)广义得教育:凡就是增进人得知识与技能、发展人得智力与体力、影响人得思想观念得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狭义得教育:指以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得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2教育得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就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得人.学校教师就是教育者得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得性与专业性.受教育者就是学习得主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得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得人.特点有发展性与不成熟性、可塑性与可教性、能动性与主动性。

教育影响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得手段,就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得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得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关系就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得关系与矛盾3教育得属性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有目得得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得质得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得社会或者同一社会得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得性质、目得、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她社会意识形态得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得起源与发展教育得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得错误就就是把动物得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得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瞧成简单得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得目得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得指导下形成得,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得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与现实条件教育得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与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得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得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与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大全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
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

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赞誉教师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根本性指导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并阐述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
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
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教
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一原则两基础三中心四阶段)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
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核心),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包括:按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
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
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
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
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
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
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
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
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
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