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着重阐述了物质世界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
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世界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强调了认识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相联系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
基础,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对世界和认识的认识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第一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 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 过程。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区分,联系可分为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 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小结: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哲学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
1、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 律,具体科学则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各 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一般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同时又反过来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
“philosophy(哲学)” 是从古希腊的 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而来。前者 是“爱”的意思,后者是“智慧”的意思, 合起来即“爱智慧”。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对“哲学” 一词的使用。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1、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2、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2. 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1.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2. 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陆九渊、王守仁)、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朱熹)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高形态)。
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2、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3、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4、直观性:缺乏实践、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7.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40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1、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8.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物质离不开运动。
B,运动离不开物质。
9.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p4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动中有静。
B,静中有动。
10.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P4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2、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1.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3.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14.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5.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其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16.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17.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试验18.把握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促使了人脑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③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④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21.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22.联系的特性:(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如实地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3)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
要求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还要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3.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
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24.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25.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6.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
说明坚持唯物发。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P54(1)对立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7.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28.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1)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2)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3)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29.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主要表现:(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0.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和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31.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3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P56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