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突”与“薄骨律”词义考证

合集下载

北魏源延伯墓志与北朝源氏考

北魏源延伯墓志与北朝源氏考

Mar. 2021Vol. 37 No. 22021年3月第37卷第2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 【历史文化研究】北魏源延伯墓志与北朝源氏考李宗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119)摘要:北魏源延伯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市,颇具书法与史料价值。

该志对于补正和理清志主父子事迹与南匈奴人为响应六镇起义而围攻夏州的统万城保卫战有关细节颇有价值; 对于探明源姓渊源与其家族在北朝的传承亦大有裨益。

在北朝至唐代重门阀的时代背景下, 该家族以出自南凉王室后裔的身份,又兼具北魏皇族共同的渊源而数世荣耀,而且因汉化很 早,人才辈出而文武兼备,因之几朝显赫。

关键词:北魏;源延伯墓志;源延伯父子事迹;北朝源氏中图分类号:K23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0300(2021)02-0073-06收稿日期:2019-06-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新见隋唐碑志与西北民族边疆史研究”(19XZS02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宗俊,男,甘肃古浪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北朝隋唐史研究。

北魏源延伯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市孟津县,因书法为近年发现的魏碑精品,受到文史与书法界的 广泛关注。

该墓志图版见载于《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据是书介绍,志文正文共27行,满行27字。

志高 59厘米,宽58.5厘米,青石质,有界格⑴。

志文标题《魏故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凉州刺史浮 阳县开国伯源侯墓志铭》。

根据志文序言可知,该墓志由时任豫州刺史的志主叔父源子恭撰写。

窃以 为,该志史料价值亦很高,故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兹将志文释录并标点如下:魏故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凉州刺史浮阳县开国伯源侯墓志铭君讳□,字延伯,凉州西平人也。

其先,神元皇帝有昆曰诜■后跋达圈,略地河西,遂王涼州。

君其后也。

积世绵绵,自小而大,迄高祖秃发褥但,为乞伏炽槃所灭。

近代汉语笔记整理最新

近代汉语笔记整理最新

近代汉语(资料整理)L X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近代汉语?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是什么?近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三点共同认识是:①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②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阶段;③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半期是大家都能同意的近代汉语时期。

2、袁宾提出的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是什么?①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②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

3、什么事主干期,什么事非主干期?近代汉语研究的主干时期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是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非主干时期是联系前后两个主干部分的纽带,也是前后两个语言历史阶段交替的时期。

4哪几部著作可以作为近代汉语早期著作的代表?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诗,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文献,是近代汉语早期的研究对象。

⒌哪几部著作可以作为近代汉语晚期著作的代表?清代中叶的《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是近代汉语晚期研究的对象。

6、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并无主次之分。

7、近代汉语的主干时期有多长?加上非主干部分总共有多长时间?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8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主要有哪些特点?⑴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词语。

⑵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⑶从词语的内部结构来看,双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多种具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词语。

⑷还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

9近代汉语在词法方面主要有哪些特点?⑴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

⑵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难道……不成?、连…也…;动词+“教”+补语;……著(表祈使);……则个(表祈使)等等。

实用训诂学

实用训诂学

第一章绪论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名称的由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时代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都是运用当时的语言、使用当时的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

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域的变异而变异的;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也会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社会用字的不同要求和语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更何况,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

这样,人们在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时,就会遇到各种困难。

比如,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经感到不易理解;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克服这些困难的前提是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只有突破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才能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思想内容。

因此,早在汉代,就开始有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这种工作古人称为训诂。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书名中的“诂训”就是后来所说的“训诂”。

二字的顺序当时还很灵活,说明它们还没有最终凝结为一个词,还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涵义。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分别对二字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孔颖达从当时的训诂工作出发,阐明了“诂”和“训”的不同涵义,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1)“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比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这是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又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这是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我国古代的训诂学家,不但对前代的古语十分重视,对各地的方言也早有研究。

古代汉语三百题

古代汉语三百题

绪论【1】绪论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古人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

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试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传。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

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

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

上下人无怨心有。

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能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

教人的勾当先从这孝道里生出来。

”一(元)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弓的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

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自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自话文。

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

古淹【2】古代汉语-百题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盲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

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丽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各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

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骨曷)(骨亏)骨与(骨曷)骬骨及(骨曷)骭骨之略考

(骨曷)(骨亏)骨与(骨曷)骬骨及(骨曷)骭骨之略考

坛・匿立之献 Western 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wine,2016 Vo1.29 No.12 源。 嗣髑回乌髑四曰 髑需回 略 田凯文 ,李顺保 ,柳直 1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兰州730060;2甘肃省中医院 

[摘要]通过阐释字辞典对“髑~骨于,’“骨干,,三字之释义,并对中医医籍中三者之异同加以辨析,以正本清 [关键词]髑;秆;秆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6)12-0036-03 

Briefly Study on HeGu,HeYu,HeGan TIANK ̄wen ,LIShunbao △,LIUZhi。 J General Hospital of]_,anzhou Petrochemical Company,Lanzhou 730060,China, 2 GansuProvincial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曩tl囊ct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He,Yu,Gan by explaining dictionary,the similarties and analyze the same and differences ofthree characters in TCM classic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form radically. 啪 He;Yu;Gan 

髑骺(h6g讧)骨之骨名最早见于《灵枢经・骨 度》,嗣后中医医籍又出“髑骨于(h6y )骨”及“髑骨干 (h6gan)骨’,名,三者孰是孰非?之间有无关系?今 作粗浅考证,以正清源头。 } 中医医籍中三者之异同 髑骺系骨名,最早出白《灵枢经・骨度》:“缺盆 以下至髑骺长九寸……髑骺以下至于天枢长八 寸。’,髑骨骨即今现代骨学 ‘胸骨剑突”。现今所见 《灵枢经》系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校正的刻本,因 战火而散佚,后见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 ,有史 崧序,再见于明代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 翻刻宋本。由此可见,“髑骺”最迟出现于北宋。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对典型古汉字的研究别具一番意义。

这是因为,中国的汉文字是象形文字。

“中国文化能如此历久不变,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或许就是由于使用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自然要比表音文字更能显示优越性”。

[1]它们象一尊尊活着的化石,凝结了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一帧帧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

我们不应忘记,在文字诞生之前,口耳相传的历史对后人的影响也许异乎寻常地强烈。

况且,对部落长老来说,“记住过去的事情是他们的份内工作。

”当文明的旭日升起之际,当某一特定的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它已经远不是造字者个人主观创造的艺术品了。

因为它已具备了非如此刻划、如此构造、如此表现的内在必然性。

换言之,某一文字所期标识的某一社会现象、事物或行为,已经历过多少代先民的口耳相传,形成共识和具象,姑称之为约定俗成的“群体印象”,一旦有机会将它付诸刀尖笔端,便非如此表示不可了。

符合这一共同规律的文字便长久地活了下来。

反之,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样,深究某些典型汉字的字形定义,前可探其源头,后可迹其流轨。

况且,其字义之中正沉淀了先民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

这些内容无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层价值观紧密相联、水乳交融。

正是出于这一见解,笔者曾经试着写出诸如《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等文。

今仍不揣冒昧,连缀此文,以乞教大方。

一、关于古“律”字字义的通说“来自考释‘法’字者多,而探究‘律’字者少。

”在与古代法律实践活动有关的古文字中,“律”字的历史可能比“刑”字、“法”字更久远,其产生和沿革的途径也更丰富而复杂。

因此,探索“律”字的原始本义及其衍生轨迹,不仅对于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而且对于诠释战国时代秦国“改法为律”的真义,都显得十分必要。

当我们读到“律”字时,不应忘记,古代的文字学家们已经为它作出许多注释。

汉简字词考释三则

汉简字词考释三则

O c t .2021V o l .41N o .5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1年10月第41卷第5期[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 绝学 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 汉晋简牍名物词整理与研究 (19V J X 091)的支持.[作者简介]任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㊁秦汉文字整理与研究.汉简字词考释三则ʻ任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文系,北京㊀100084)[摘㊀要]㊀(一)额济纳汉简 专部士吏典趣辄 册书首简文字争议很多,尤其 辄 字至今缺乏善解,经研究,它应该是名词连用的 条辄 辄条 之 辄 ,指 专部士吏 主持㊁督促相关工作可以依据的规条.拿首简文字为册书命名没有问题.(二)松柏汉墓 献枇杷令 中 至不足,令相备;不足,尽所得 一段话过去标点和理解有误,其中 至 当看作连词,从动词 至 语法化而来,仍含有运动㊁位移的语义要素.(三)天长纪庄19号墓丙充国 书信牍中旧被释作 槿 的字当释为 栈 ,读为 贱 ;旧被释为 廌 的字当释为 寄.[关键词]㊀辄/辄条;㊀至;㊀栈吏/贱吏;㊀寄;㊀幸[中图分类号]H 13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8610(2021)05-0052-07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1.05.008一㊁额济纳汉简 专部士吏典趣辄 疏解1999年至2002年,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简牍五百余枚,其中有一编由八枚木牍编成的册书(99E S 16S T 1:1-8)[1]73-75.该册书编绳完整,内容重要,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对其命名㊁性质㊁字词㊁内容等展开讨论,如李均明[2]54-70[3]130-139㊁王子今[4]391-395㊁马怡[5]415-428㊁张俊民[6][7]31-34㊁黎明钊[8]15-33㊁胡平生[9]276-286㊁雷长巍[10]415-423㊁李均明[11]150-160㊁吴方浪[12]144-154等等.后出的安艳娇[13]㊁吴方浪[12]144-154对学者的意见做过较为系统的梳理,可以参看.册书首简文字 专部士吏典趣辄 关系册书的性质,争议最多, 专 部 典 趣 辄的词义以及 士吏 的归属都曾引发讨论.最新发表的王志勇对首简仍多采信误说并加推阐[14]206-216.我们下面讨论,除了重点讨论的问题外,均直接采用我们认为正确的看法,对误说不再一一评述.吴方浪已经明确指出 专部士吏 是郡都尉府下专管某部(都尉辖区划分出的某块地区)的士吏, 专 即内郡刺史专州㊁郡太守 专郡 ㊁郡督邮专部之 专[12]144-154. 典 ,李均明㊁王子今解释为主持,王子今举出«曹全碑»: 出典诸郡,弹枉纠邪. «鲜于璜碑»: 出典边戎,民用永安.[4]391-395趣 ,王子今解释为督促,举证如:①«史记 陈涉世家» 趣赵兵亟入关 ,司马贞«索隐»: 上音 促 . 促 谓催促也. ②«汉书25食货志上» 驰传督趣 ,同书«翟方进传» 不宜移书督趣司隶 .③悬泉汉简«四时月令五十条»: 谓趣民种宿麦,毋令Ѳ . (60行)④居延新简E P T68:167: 当作治隧靳幡,部候长王良数告尊趣作治幡. 王氏指出 趣作治 可与«开通褒斜道摩崖» 典力乍 对读[4]391-395.争议最多的是 辄 的理解.李均明认为 趣辄 指立即执行,当与后面诸简首字连读,包括 趣辄告 趣辄察 两类[11]150-160.王子今认为 辄 指纠止,将 典 趣 辄 都看作动词,不过不能肯定 典趣辄 是偏正结构(典/趣辄,负责趣㊁辄)还是并列结构(三个动词连用)[4]391-395.黎明钊举出«晋书 王浚传»: 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由有专辄.臣虽愚蠢,以为事君之道,唯当竭节尽忠,奋不顾身,量力受任,临事制宜,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将 专辄 解释为专制一方㊁自行决断[8]15-33.胡平生认为 趣辄 是副词连用,修饰后面诸简开头的动词 告 察 [9]276-286.这些意见均不妥当,唯雷长巍在校注中提出的意见颇值得留意(引文中原有个别错误,径改)[10]415-423:辄,专擅㊁擅自.«玉篇 车部»: 辄,专辄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车部»: 辄,凡专辄用此字者,此引申之意.凡人有所依恃而妄为之,如人在舆之倚于輢也. 笔者认为简文中的 辄 理解为 依据 凭依 比较妥当.雷长巍认为 辄 当理解为依据㊁凭依,不过他对 专部士吏典趣辄 整体的理解则含混不清,将 典 解释为法令㊁制度,将 趣 解释为督促㊁催促,将 辄 理解为依据,认为 专部士吏典趣辄 的语法形式是 专+部士吏典趣+辄 ,又将 专 解释为传递,将 辄 解释为 专辄 .难以看出他对 辄 的词性和词义到底如何理解.王志勇认为 专部士吏典趣辄 应读为 转部士吏典趣,辄 ,意思为 向各部转(传)达命令的士吏主掌督促,立即 ,下接动词 告 察 [14]206-216.雷长巍将 辄 理解为依据㊁凭依的看法颇可留意(虽然他对词性的看法不明),不过 辄 的这种用法跟通常的理解不同,需要加以解释[10]415-423.«说文解字»: 辄,车(两)輢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 车輢谓之辄.按,车必有輢,如人必有耳. 輢是古代车箱两旁立起的㊁供人依靠的木板.段玉裁认为 专辄 之 辄 用的是此 辄 的引申义,是有道理的[15]1254.专辄 ,多解释为专断㊁专擅.单用的 辄 也多有相似用法,多被解释为擅自㊁专擅.如«汉语大词典»(第2版) 辄 字下列有义项[16]9,1252:擅自;专擅.«三国志 魏志 曹爽传»: 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㊁义㊁训吏兵,以侯就第. «资治通鉴 晋武帝泰始八年»: 朝廷猝闻召万兵,必不听;不如辄召,设当见却,功夫已成,势不得止. 胡三省注: 辄,专也. 专 字下收词条 专辄 ,解释说[16]2,1277:专断,专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书证»: 西晋已往字书,何可全非,但令体例成就,不为专辄耳. «晋书 刘弘传»: 敢引覆餗之刑,甘受专辄之罪. 宋文天祥«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 司存不过奉行指挥,每事无所专辄.«辞源»(第三版) 辄 字下据上揭«三国志 魏志 曹爽传»文立义项 独,特;专擅. [17]3980义为车两輢的 辄 为什么能引申出义为专断㊁专擅的 专辄 之 辄 ,又怎么产生立即㊁就㊁每每等副词义?葛佳才解释说[18]111:说 专擅 义是由 辄 直接引申而来,也不无可能.同时, 专擅 指 专横,武断 ,包35含着 一旦出现某种相同或类似的情形,都会如何如何 的意思,自然蕴藏了 一 就 的时间因素,这样, 专擅 也就可能引申出 每每,总是 即,就 的时间副词义来.另外«春秋穀梁传»对«春秋 昭公二十年» 秋,盗杀卫侯之兄辄 中 辄 的解说也值得注意:辄者何也?曰两足不能相过,齐谓之綦,楚谓之踂,卫谓之辄[19]645.陆德明«释文»引刘兆云: 辄,如见絷纠也. [20]510 两足不能相过 盖正取义于车两輢始终齐头并进,如同相互羁绊纠缠的属性. 辄 所包含的表示顺接的即㊁就㊁每每等义大概也是由于车两輢成对出现,提起一事,必然有一事相配而成,也必然只有一事相配,所以它又包含独㊁特等义.古书中还有连用的 辄条 和 条辄 , 辄 的词性不易判定.如«汉书 艺文志»云: 每一书已,(刘)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辄条 可以有两种解释: 辄 为副词, 条 为动词.宋人杨时«论时事»: 某以疏远,虽欲有言,无由上达,辄条具十数事,皆今日之急务. [21]69 条具 连用, 辄 为副词.辄条 动词连用.«高僧传»载东晋隐士刘遗民致释僧肇书云: 但闇者难晓,犹有余疑,今辄条之如左. [22]249北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云: 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盖得之群言焉. [23]54南宋岳珂«山阳辨»(为其祖父岳飞受人诬告欲弃山阳所作辩白)引古事云:翟方进以厚淳于长败露,而辄条长所善者,所善被黜,而方进之愧可谢也[24]1056. 辄条 也应是动词连用.古书中还有 条辄 作名词的用例.«汉书 翟方进传»云: 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 [25]3412又«全宋文»载汪藻所拟«范冲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制»云: 汝其谨视官邪,应条辄举,使一方之俗,皆蒙朝廷之恩,副朕临遣之意. [23]321 应条辄举 盖类似于«说文解字序»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中的 应制作 , 应 为动词,勉强可以译为应和, 应条辄举 就是应和㊁对应或者照应 条辄 来举劾, 应制作 就是应和皇命而作.这里的 条辄 当看作名词连用.郴州苏仙桥遗址J10出土西晋简牍有:左户曹谨条应祠社稷齍吏用物如牒ʌ3-116/143ɔ谨条祠先农月者(猪)羊如牒ʌ3-189/ 152ɔ祠社稷辄条齍吏如右请属功曹差用吏ʌ3 -208/158ɔ直收应祠社稷辄条齍吏如右请属功曹差ʌ4-27/160ɔ(前面的编号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6]93-117,后面的编号是赵宁[27])应祠社稷齍吏用物 祠社稷辄条齍吏 应祠社稷辄条齍吏 应该是一回事,就是指可供(应和)祷祠社稷所需的诸般用物.3-116/143简㊁3-189/152简的 条 为动词,义为条列.3-208/158简㊁4-27/160简中的 辄条 也当是名词连用.辄条 条辄 无论是动词连用还是名词连用,二者的意义应该是相似的. 条 的词义不用解释,名词连用的 条辄 辄条 就是指相关的规条. 辄 有此义,盖如段玉裁所谓 凡人有所依恃而妄为之,如人在舆之倚于輢也 . 妄为之 是他为解释专擅义而加的,不过他说 辄 是人可以依恃的,而规条也是人可以依据的,具备相似性.专部士吏典趣辄 中的 辄 也应该看作 条辄 辄条 之 辄 ,就是指 专部士吏 主持㊁督促相关工作可以依据的规条.黎明钊对 辄 的理解虽然不妥当,但他推测册书所列是与刺史周行郡国所奉行的六条相似的规45范则是十分正确的.再来看 专辄 ,过去将其解释为专擅㊁专断,其实此义只来源于 专 ,与 辄 无关.«汉语大词典»将单用的 辄 也解释为擅自㊁专擅(见上引),也欠妥当,这种用法的 辄 就当理解为辄条.«三国志 魏志 曹爽传» 辄敕主者 就是按照辄条(名词)来敕令主者.«资治通鉴 晋武帝泰始八年» 不如辄召 就是不如依据辄条来征召(以突显正当性㊁常规性).如此,所谓 专辄 似当理解成专擅辄条,或者是在辄条范围内有专擅之权,或者甚至专擅辄条的制定.综上,将册书首简文字 专部士吏典趣辄 看作册书名称是没有问题的.二㊁松柏汉墓 献枇杷令 中 至 的用法考察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出土的一方木牍上记载有西汉孝文帝时期的«令丙»一篇,李松儒[28]㊁彭浩[29]333-344㊁胡平生[30]264-273㊁曹旅宁[31]㊁凡国栋[32]160-168㊁李松儒[33]423-425等对释文做过订正和研究.现据晚出的李松儒将释文引录如下:令丙第九丞相言:请令西成(城)㊁成固㊁南郑献枇杷各十,至.不足,令相备不足,尽所得.先告过所县用人数,以邮亭次传.人少者,财助.献起所为檄,及界,邮吏皆各署起过日时,日夜走诣行在所司马门,司马门更诣大官,大官上檄御史,御史课县留㊁穉(迟)者.御史奏请许.制曰:可.孝文皇帝十年六月甲申下.加粗的一小段文字有多种断句和理解[27]139-140,区别的关键在于对 至 字的释读和理解.至 字李松儒怀疑是 筐 ,所以将其属上读作为枇杷的容量单位,将其后文字标点为 不足,令相备;不足,尽所得 ,意思是 如果有一县的枇杷不够十筐之数,让其他县补足其数;如果这三县的枇杷都不能够十筐之数,就把它们已得到的枇杷全献上来 [29].彭浩正确释读出 至 字,断句作: 至,不足,令相备不足,尽所得. 意思是送至长安的枇杷不足规定之数,责令三县尽其所得补足.将 至 看成动词[28]333-344.胡平生将 备 误释为 补 ,断句作: 至不足,令相补(?)不足,尽所得. 意思是如果枇杷在运送过程中发生问题(如丢失㊁被盗㊁扣留等),以至于送到长安后不足应有之数,就责令有关责任方追讨流失的贡物补上 不足 [30]264-273.李松儒后来改从彭浩之文对 至 的释读和理解,不过将 至 属上读作 献枇杷各十至 ,意思是献枇杷各十到长安[33]423-425.凡国栋将 至 看作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至于 ,标点作: 至不足,令相备不足,尽所得. 意思是 丞相在发布该命令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三个上供枇杷的产地可能存在供应不足的情况,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命令已经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要求三地互通有无. [32]160-168上述解读没有一种是完全妥帖的.按照李松儒的理解和断句,令中开头既然说丞相向皇帝上言请令某某地献枇杷各十,这其实就包含送至长安献给皇帝之义,不大会紧接着再单加一个动词 至 字表示送至长安之意.按照彭浩㊁胡平生的理解,不管是将 至 看作动词还是连词,不管是已经送至长安而追加任务还是计划之中㊁尚未实行的事情,都是说送至长安以后才发现不足而要求三地补足或追讨.但是木牍中不管是 先告过所县用人数 还是 献起所为檄 都是针对 献起所 (进献之举的兴发地)而言,按照行文的顺序和情理,前面的也应该是针对 献起所 而言,而非说到长安再转回头说 献起所 云云.55«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所收308-311号简记载的一条关于购赏贳责的秦令中说: 丞相御史请:令到县,县各尽以见(现)钱不禁者亟予之.不足,各请其属所执灋,执灋调均;不足,乃请御史,请以禁钱贷之. [34]197这条秦令中的两处 不足 跟上揭 献枇杷令 中的两处 不足 的用法完全一致.使用单个 不足 的句子蕴含有假设关系,使用 不足 的句子连用就又蕴含递进关系.上揭秦令是说如果县的现钱(不禁者)不足就请执法调均,如果还有不足,就请御史贷以禁钱. 献枇杷令 中的那一小段文字只能标点作: 至不足,令相备;不足,尽所得. 意思是(先不管 至 的用法):如果出现(枇杷)不足的情况,就令三地互相供给补足;如果仍然不足的,尽其所得即可.献枇杷令 中 至 的用法,凡国栋看作另提一事的连词,胡平生看作假设连词.另提一事还是假设,区别在于后面要提起的话题或者事情是实在的或已经发生的,还是虚构或尚未发生的.如果是后者,这种句子就有假设的意义,但是这种由句子表示的假设意义并不能归到虚词上,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句子有假设意义就将前面的 至 看作假设连词[35]108-131.古汉语虚词 至 除了连词用法还有介词用法.古汉语中的介词㊁连词基本上是由动词虚化(语法化)而成的,介词尚带有一定程度的动词性.目前学者普遍认同对连词和介词的规定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后面带体词性成分的是介词,后面跟谓词性成分的是连词[36]44. 不足 是谓词性成分,据此似应将 至 看作连词,其功用就是提起一事.只不过这个提起一事的意思,就是从 至 的动词义虚化而来的,表示后面要提起的对象或事情跟前面提到的对象和事情相似而且有某种程度的差别,这是跟动词 至 有运动㊁位移这种语义要素相关的. 献枇杷令 中 至不足,令相备 前面说 请令西成(城)㊁成固㊁南郑献枇杷各十 , 至不足 隐含着 不足 所指的情况跟前面提到的 献枇杷各十 有相似性,但是在数量上达不到 各十 .另外,彭浩曾怀疑令文 献枇杷各十 后似有脱字,有可能是表示批次的 辈 .胡平生则认为 十 下的量词应当不是贡献批次的单位,而可能是表示数量多少的单位.汉代表示数量不一定需要量词,单用数词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从汉代遣策中量词的使用也可以看出来[37]421-424.所以 十 下不必再有量词,如果为了理解要拟补量词,也应该像胡平生所说加上表示数量多少的单位.«西京杂记»卷一«上林名果异树»记载: (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梨十(下列十种美名) 枇杷十株 . [38]52-53汉武帝扩建上林苑,群臣远方所献枇杷尚且只有十株,崇尚俭约的汉文帝要地方献 枇杷各十 也极可能以 株 计.三㊁安徽天长纪庄19号墓 丙充国 书信牍释字«文物»2006年第11期发表的«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公布了一批木牍,其中有一方是丙充国写给墓主谢孟的私信(M19:40 -5).何有祖[39]261-268㊁刘乐贤[40]269-274对其释文和所涉问题已做了研究和讨论,不过有较为关键的两字仍未释出.先将刘乐贤所作释文引录如下:丙充国谨伏地再拜请:孟马足下:春气始至,願孟马侍前强幸酒食,慎出入.谨伏地再拜言:充国所厚善槿吏,充国愿孟幸厚廌左右.充国伏地,幸甚.有ѲѲ,充国愿得奉闻孟缓急毋恙.Ѳ伏地再拜.本文要讨论的是加粗的两个字,因笔画模糊,故旧释多误.第一字写作 ,何有65祖释 槿 ,读为 勤 ,认为 勤吏 即典籍所言 勤事吏.第二字写作 ,发掘简报及何文均释为 廌 ,刘乐贤从之并将其读为 荐 ,训为 推荐 推举 .此外,宋艳萍引用木牍材料时将第一字释为 榬 ,认为 充国愿孟幸厚荐左右 的意思是丙充国希望谢孟能举荐他的好友为官[41]278.我们认为第一字当释 栈 (笔画有残缺,可拟摹作),读为 贱 ;第二字当释 寄(可拟摹作).可参如下字形:戋:[42]1322寄:㊁[43]224充国所厚善栈(贱)吏,充国愿孟幸厚寄左右 中的 厚 当看作动词 善 寄 的状语,表示程度㊁关系较深. 幸 的语义则十分复杂,«汉语大词典»列有19个义项[16]2,1087-1088,但核心语义仍是幸运㊁侥幸,很多义项不过是从如下一些角度分析得出的语境义:1.于他处求幸㊁得幸.«韩非子 奸劫弒臣»: 若复幸于左右,愿君必察之. «管子 任法»: 是以群臣百姓人挟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则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则怨日产.2.使他人㊁他处得幸.«吕氏春秋 至忠»: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 «史记 孝文本纪»: 帝初幸甘泉. 战国宋玉«高唐赋»序: 梦见一妇人 王因幸之.3.某种情况侥幸发生.«周礼 天官 大宰»: 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取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 郑玄注: 幸谓言行偶合于善,则有以赐予之,以劝后也. «史记 曹相国世家»: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汉书 高帝纪下»: 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充国愿孟幸厚寄左右 中的 幸 当从第3种角度分析,是说将贱吏 厚寄左右 这种情况侥幸发生.总的来说, 充国所厚善栈(贱)吏,充国愿孟幸厚寄左右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丙充国将自己所厚善的某位贱吏推荐给谢孟,期愿谢孟或能侥幸将其好好地安放左右.ʌ参考文献ɔ[1]魏坚.额济纳汉简[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李均明.额济纳汉简法制史料考[M ]//魏坚.额济纳汉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李均明.额济纳汉简政务文书述略[M ]//黄留珠,魏全瑞.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4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4]王子今.额济纳«专部士吏典»简册释名[M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马怡.扁书试探[M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张俊民.«额济纳汉简»册书质疑[E B /O L ].武汉大学简帛网,2006-04-12.[7]张俊民.«额济纳汉简»册书再探讨[J ].考古与文物,2007(4).[8]黎明钊.士吏的职责与工作:额济纳汉简读记[J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8(48).[9]胡平生. 专部士吏典 简册考校[M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雷长巍.«专部士吏典趣辄»校注[M ]//张显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3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11]李均明.额济纳汉简 行政条规 册论考[M ]//李均明.简牍法制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吴方浪.额济纳汉简 专部士吏典趣辄 册书考论[M ]//杨振红,邬文玲.简帛研究(2015秋冬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安艳娇.«额济纳汉简»集释[D ].长春:吉林大学,2014.[14]王志勇.额济纳汉简 专部士吏典趣辄 册补说[M ]//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9辑.成都:巴蜀书社,2019.[15]许慎,撰.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第2版75[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1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2版[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7]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8]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 111.[19]钟文烝,撰.骈宇骞,郝淑慧,点校.春秋穀梁经传补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陆德明,撰.张一弓,点校.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杨时,撰.林海权,整理.杨时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18.[22]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2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24]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9.[25]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简报[M]//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辑刊:第8辑.长沙:岳麓书社,2009.[27]赵宁.散见汉晋简牍的蒐集与整理[D].长春:吉林大学,2014.[28]李松儒.«孝文十年献枇杷令»释文[E B/O 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03-27. [29]彭浩.读松柏出土的四枚西汉木牍[M]//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0]胡平生.荆州新出简牍释解[M]//胡平生.胡平生简牍文物论稿.上海:中西书局,2012.[31]曹旅宁.松柏汉简 令丙第九献枇杷 和秦汉律令法系的复原[O L].武汉大学简帛网,2012-02-04h t t p:// w w w.b s m.o r g.c n/s h o w_a r t i c l e.p h p?i d=1632 [32]凡国栋.秦汉出土法律文献所见 令 的编序问题 由松柏1号墓«令»丙第九木牍引发的思考[M]//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上海:中西书局,2011. [33]李松儒.«孝文十年献枇杷令»初探 谈松柏1号墓出土西汉令丙木牍[M]//张德芳.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34]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4[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35]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6]李德鹏.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37]张显成,李建平.简帛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17.[38]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9]何有祖.安徽天长西汉墓所见西汉木牍管窥[M]//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0]刘乐贤.天长纪庄汉墓 丙充国 书牍补释[M]//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41]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42]刘钊.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20.[43]佐野光一.木简字典[M].东京:雄山阁出版刊,1985.E x p l a n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B a m b o o S l i p sW o r d s(T h r e e I t e m s)R e nP a n(R e s e a r c ha n dC o n s e r v a t i o nC e n t e r f o rU n e a r t h e dT e x t s;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o f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o fU n e a r t h e dD o c u m e n t s a n d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i v i l i z a t i o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T s i n g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B e i j i n g,100084)A b s t r a c t:(1)T h e r e i s a l o t o f c o n t r o v e r s y i nw o r d s o f t h ev o l u m en a m e d 专部士吏典趣辄 i nE j i n aB a m b o oS l i p s o fH a nD y n a s t y.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r e i s n o g o o d e x p l a n a t i o no n Z h e(辄) .B a s e d o no u r f i n d G i n g s,t h ew o r d Z h e(辄) m e a n s r u l e s.(2)T h e r e i s aD e c r e e n a m e d 献枇杷令 u n e a r t h e d f r o mt h e S o n g G B a iH a n t o m b.I nt h ea r t i c l e,t h e r e i s s u c ha p a r a g r a p h 至不足,令相备;不足,尽所得 w h i c hh a sb e e n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W e c o n c l u d e t h ew o r d 至(Z h i) s h o u l db e s e e na s c o n j u n c t i o n s.(3)T h e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G t e r 栈 i nB i n g C h o n g G u o s l e t t e r u n e a r t h e d f r o mt h e J i Z h u a n g H a n t o m bw a sm i s t a k e n f o r 槿 .S i m i G l a r i t y,t h ew o r d 寄 w a sm i s t a k e n f o r 廌 .K e y w o r d s:Z h e(辄);㊀Z h i(至);㊀J i a n(栈);㊀J i(寄)85。

(完整)大夏--胡义周《统万城铭》

(完整)大夏--胡义周《统万城铭》

大夏-—胡义周《统万城铭》为五胡十六国时期铁弗首领赫连勃勃于413年驱使10万民众用6年时间改筑汉代奢延城而成。

匈奴没有文字和建筑城池的习惯,此处是匈奴在世界上唯一的遗迹。

统万城铭赫连勃勃当年自言“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故以统万为名”,分别以“招魏门”、“朝宋门”、“服凉门”、“平朔门”命名东南西北四门.这里在419年到428年间是夏国的都城。

城南刻石立碑,颂扬赫连勃勃功德。

大夏秘书监胡义周撰《统万城铭》的碑文载于《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赫连勃勃。

《统万城铭》夫庸大德盛者,必建不刊之业;道积庆隆者,必享无穷之祚。

昔在陶唐,数锺厄运,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当经纶之会,凿龙门面辟伊阙,疏三江而决九河,夷一元之穷灾,拯六合之沈溺,鸿绩侔於天地,神功迈於造化,故二仪降祉,三灵叶赞,揖让受终,光启有夏。

传世二十,历载四百,贤辟相承,哲王继轨,徽猷冠于玄古,高范焕乎畴昔.而道无常夷,数或屯险,王桀不纲,网漏殷氏,用使金晖绝于中天,神辔辍于促路。

然纯曜未渝,庆绵万祀,龙飞漠南,凤峙朔北。

长辔远驭,则西罩昆山之外;密网遐张,则东亘沧海之表。

爰始逮今,二千馀载,虽三统叠制於崤、函,五德革运于伊、洛,秦、雍成篡杀之墟,周、豫为争夺之薮,而幽朔谧尔,主有常尊於上;海代晏然,物无异望於下。

故能控弦之众百有馀万,跃马长驱,鼓行秦、赵,使中原疲於奔命,诸夏不得高枕,为日久矣。

是以偏师暂拟,泾阳摧隆周之锋;赫斯一奋,平阳挫汉祖之锐。

虽霸王继踪,犹朝日之升扶桑;英豪接踵,若夕月之登濛汜。

自开辟已来,未始闻也.非夫卜世与乾坤比长,鸿基与山岳齐固,孰能本枝于千叶,重光于万祀,履寒霜而逾荣,蒙重氛而弥耀者哉!於是玄符告征,大猷有会,我皇诞命世之期,应天纵之运,仰协时来,俯顺时望。

龙升北京,则义风盖于九区;凤翔天域,则威声格於八表。

属奸雄鼎峙之秋,群凶岳立之际,昧旦临朝,日旰忘膳,运筹命将,举无遗策。

亲御六戎,则有征无战。

故伪秦以三世之资,丧魂于关、陇;河源望旗而委质,北虏钦风而纳款.德音著於柔服,威刑彰於伐叛,文教与武功并宣,俎豆与干戈俱运.五稔之间,道风弘著,暨乎七载而王猷允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